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19篇,主要集中在人类学、普通生物学、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9篇、专利文献306440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生物学教学、大自然探索、百科知识等;
尼安德特人的相关文献由284位作者贡献,包括凯特·王、柯永亮、闫勇等。
尼安德特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6440篇
占比:99.90%
总计:306759篇
尼安德特人
-研究学者
- 凯特·王
- 柯永亮
- 闫勇
- Emilie Rauscher
- KateWong
- 付巧妹
- 傅民杰
- 冉隆华
- 奥云
- 张姝蕾
- 李天元
- 李浅予
- 林文鹏
- 约翰·斯皮克曼
- 蒋青(校)
- 虞骏(校)
- 赵忠孝
- 郭凯声
- (侗族)杨琇绿
- Carine Peyrieres
- CharlesChoi
- Dan
- Howell
- J.N.威尔弗
- Jack
- Jerome Bixby
- Lachel
- Lee
- Lima
- Lise Barneoud
- Nicpic
- Pedro
- Portia
- Rene Cuillierier
- R·L·霍兹
- Suzy
- Thomas Cavaille-Fol
- Thomas Cavaille-Fol1
- Vergano
- Welch
- and
- hyacinth
- key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1
- 于福隆
- 亚历山大·果尔亚金
- 亚历山大·果果亚金
- 代敏
- 仪明洁
- 伯纳德·伍德
-
-
平婉菁;
刘逸宸;
付巧妹
-
-
摘要:
古DNA领域首次从世界不同洞穴遗址的沉积物里提取古核基因组以揭示相关物种演化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沉积物古DNA研究正式进入全基因组时代。近期,一种新的沉积物古核DNA富集方法成功从西班牙Estatuas洞穴沉积物里捕获多个尼安德特人的核DNA,揭示该灭绝古人类群体此前未知的人口更替的历史。沉积物古核DNA富集突破了古DNA研究依赖化石材料的限制,为深入探究远古不同人类群体在更宏大时空框架下迁徙、演化与适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可能。由此,本文将着重解读该研究带来的对尼安德特人遗传历史的新认识及其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此外还将结合人类化石DNA及其他沉积物研究所发现的灭绝古人类线粒体DNA证据,厘清尼安德特人的种群多样性及其种群间分离或替代的历史。
-
-
-
-
摘要:
新族谱树揭示人类漫长历史,过去20年来,遗传学家一直在研究人类的整个基因组。牛津大学McVean和同事编译了3609个完整的基因组(除了3个尼安德特人和1个丹尼索瓦人基因组,几乎所有基因组都属于智人种)。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一幅人类族谱,表明人类最早根源于非洲东北部。它还提供了一些线索,表明人类到达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美洲的时间比考古记录显示的早了数万年,这暗示着更早期的迁徙尚未被发现。这两种观点都需要考古学家的证实。
-
-
陈蓉;
李淑艳
-
-
摘要:
2022年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 bo),以表彰其在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帕博从很小开始以及在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学习期间就对埃及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研究生期间额外参加了一项从木乃伊中分离DNA的项目。1986年帕博在乌普萨拉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ürich,Switzerland)Walter Schaffner实验室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USA)Allan Wilson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在研究古代DNA方面,帕博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对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他还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古人类即丹尼索瓦人(Denisovan)。虽然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已经灭绝,但是他们与当代智人基因交流后保留的基因序列对当今人类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帕博的开创性研究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古基因组学(paleogenomics),通过对已灭绝人类和现存人类的基因差异的研究从而探索人类进化。
-
-
张佳;
周翠兰;
肖莉;
庹勤慧;
彭翠英;
郭紫芬;
廖端芳;
李凯
-
-
摘要:
古尼安德特人部分线粒体DNA测序成功,一定程度上终结了早期人类有关走出非洲与多中心起源的争论。但由于缺乏尼安德特人的染色体基因组序列,其线粒体DNA在古人类学领域的重要价值受到了限制。本研究引入核化线粒体组学分析法将线粒体DNA视为转基因和将人设定为转基因人。采用已有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比对现代智人的基因组DNA,得到40段同源性较高片段。其中5个片段与尼安德特人的同源性高于现代智人线粒体DNA且含有尼安德特人特有的单倍体序列。当将数据库中不同尼安德特人个体的线粒体DNA序列作为一个整体与现代智人线粒体DNA作为另一个整体比对时,高于98%的基因相似度不但说明已有尼安德特人线粒体序列是分析尼安德特人的有用数据,同时也说明尼安德特人与现代智人在进化上的近亲关系。
-
-
-
-
施宇田
-
-
摘要:
传说远古时人类有一支已经灭绝的表亲,叫尼安德特人,他们和我们“智人”这一支的区别在于尼安德特人会为了果腹说:“走!到林子里去抓兔子吃。”而智人会为了丰富精神说:“走!到林子里去找仙女!”我认为,尼安德特人的灭绝恰恰是因为在同一片林子前,他们仅能想到抓兔子吃。他们目光短浅,仅渴望求得肉体的饱腹,因而放任灵魂的空虚。若兔子代表着物质需求,那么智人探索追寻的仙女则代表了非物质的、精神上的美好。智人之所以为智,也正是因为他们追求内心的充盈,他们不甘心自己仅停留于马斯洛构建的金字塔的最底层。也正是这进一步的渴望与追求,使智人的文明时代延续至今。
-
-
邓晨
-
-
摘要:
古生物学的魅力由两部分组成,一端是远古世界令人惊异的奇特样貌,另一端则是现代人好奇自己作为生物的历史源流。连接着这两者的桥梁是解读化石的各种方法。科学家一直在面对各种来自化石的挑战。19世纪古生物学萌芽的时候,即使权威的生物学泰斗菲尔绍也缺乏基础知识,把尼安德特人的化石当成了穴熊.
-
-
珍妮弗·拉夫;
平婉菁(译);
刘逸宸(译)
-
-
摘要:
数十万年前,我们所属的现代人在非洲诞生。从那时起,现代人就跟随其他古人类(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等)的脚步走出非洲,逐渐扩散到地球大陆上的每个角落。可是,第一批进入美洲大陆的现代人抵达的可能是一个此前从未有其他人类群体涉足的地方。这是一段伟大的征程,人类在这片大陆上不断探索和适应,并定居在形式多样的环境中,数千个民族与群体的复杂历史就此铺开。
-
-
Thomas Cavaille-Fol;
黄雅琴(编译)
-
-
摘要:
一个Y染色体揭开了尘封数十万年的秘密。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群智人比我们料想的更早离开非洲,并与尼安德特人实现了杂交。或许,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浪漫的私奔,就连莎士比亚也不敢想象:主人公跨越千山万水,经历漫漫长途,留下了一个尘封20万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