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类
古人类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900篇,主要集中在人类学、古生物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576篇;相关期刊452种,包括化石、生物学教学、百科知识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分会第十届年会暨第四纪古人类一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术年会等;古人类的相关文献由79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秀杰、钱迈平、裴树文等。
古人类
-研究学者
- 吴秀杰
- 钱迈平
- 裴树文
- 高星
- 刘武
- 武仙竹
- 李天元
- 邓涛
- 佚名
- 吴新智
- 周明全
- 张兴永
- 房迎三
- 税午阳
- 冯小波
- 卫奇
- 孙英龙
- 李文森
- 汪春荣
- 汪筱林
- 王为
- 陈淳
- 陈福友
- 龚田夫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1
- 何斯强
- 何智亚
- 何英德
- 余夫
- 侯亚梅
- 冯兴无
- 冯兴祥
- 凌莹
- 凯特·王(Kate Wong)
- 同号文
- 周忠和
- 周燕
- 唐探峰
- 夏正楷
- 天木雅和
- 奥云
- 妥德宝
- 屈胜明
- 廉岚
- 张会领
- 张延洁
- 张照健
- 张镇洪
- 徐自强
- 戴国华
-
-
本刊综合
-
-
摘要:
cqvip:说起人类祖先,你最先会想到谁?是北京的山顶洞人还是云南的元谋人?亦或是神秘的神农架野人?基于已知现存的最大人属头骨化石研究,中英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古人类,其所属的支系可能与现代人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因头骨发现地为黑龙江,科学家将这个新的人种命名为“龙人”。
-
-
张裕;
高云军;
冯春华
-
-
摘要:
小珠山遗址位于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的小珠山东坡,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典型的贝丘遗址,距今7000~4000年,共划分为五期文化。经过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考古学者在1970年、2006年对小珠山遗址的两次挖掘,出土了大量陶器、贝壳、动物遗骸、植物孢粉种子。这些标本为研究小珠山遗址乃至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文化特点、文化发展、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演变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了解小珠山遗址文化内涵,本文初步探讨辽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古气候、古环境等。
-
-
唐劼;
叶孝奇
-
-
摘要:
1.概况南朗古镇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东部,东临珠江口,西依五桂山,与港澳地区隔海相望。南朗古镇作为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亦是著名侨乡,200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发展演变南朗历史悠久,近十几年来境内龙穴遗址的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古人类在南朗地区繁衍生息,是中山最早出现古人类聚居的区域,这一发现将中山的文明史推前了5000年。
-
-
吕进
-
-
摘要:
诗者,寺之言甲骨文里是没有“诗”字的,上古人类用“寺”代替“诗”。“诗”字拆开来,就是“寺之言”。“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万籁此都,但余钟磐音”(唐人常建)的“寺”是与世俗的物质世界分隔开的清净世界。踏入“寺”就踏进了精神的世界。诗正是这样的艺术。人生的升华,精神的寻求,信仰的力量,就是诗的源泉。常态的“个人”绝对写不出诗。
-
-
周廷;
漫图腾(无)
-
-
摘要:
你喜欢哪种古代动物?你比最矮的恐龙高多少,比最高的恐龙又矮多少?别急,跟着小博士去中国古动物馆寻找答案吧!中国古动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共有四个展厅:古鱼类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古爬行动物和古鸟类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古人类与旧石器展厅。
-
-
陈至鑫(编译);
曾武威(编译);
章静波(审校)
-
-
摘要: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3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Svante P??bo(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研究与发现。人类(humanity)从未停止过对自身起源的迷茫、追寻和探索。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与之前的古人类有何关联?又是什么造就了我们不同于古人类?这些答案似乎遗留在远古的时空中,遥不可及。
-
-
-
-
摘要:
从人类起源,到量子奥秘,再到分子结构,10月3日至10日,2022年诺贝尔奖陆续颁布,7位科学家领走了今年诺贝尔奖的3个自然科学类奖项。其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Svante Paabo,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
-
-
黄柏挺;
刘文晖;
王元
-
-
摘要:
关于早期人类起源地之争,自20世纪开始,全世界的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答案,形成了许多理论,孰是孰非一直难以定论。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非洲发现众多早期人类化石,“人类非洲起源说”逐渐成为国际学界主流。
-
-
王旭东
-
-
摘要:
每个人都有着寻根问祖的愿望,我们的先祖是谁?他们是如何度过狼烟滚滚、颠沛流离的乱世,赋予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火?通过查询家谱或姓氏的起源,我们可以大概获知家族前辈走过的历程。可对人类而言,最久远的文字记载也不超过5000年,与几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相比,太过短暂。人类是否也有“童年的照片”可供寻找古人类演化的蛛丝马迹呢?
-
-
珍妮弗·拉夫;
平婉菁(译);
刘逸宸(译)
-
-
摘要:
数十万年前,我们所属的现代人在非洲诞生。从那时起,现代人就跟随其他古人类(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等)的脚步走出非洲,逐渐扩散到地球大陆上的每个角落。可是,第一批进入美洲大陆的现代人抵达的可能是一个此前从未有其他人类群体涉足的地方。这是一段伟大的征程,人类在这片大陆上不断探索和适应,并定居在形式多样的环境中,数千个民族与群体的复杂历史就此铺开。
-
-
-
朱立艳;
唐彦;
马继政
- 《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
| 2014年
-
摘要:
生物复合体的进化和当时大气氧的含量变化相联系,自然选择影响古人类氧化代谢和遗传基因.人类早期采用的狩猎及采集的生活方式需要大量有氧活动,可能影响人类生物特性.理论推测人类遗传特点非常适合环境生存上的需要,这也是遗传—环境相互作用数百万年的结果.随着运动遗传学开始兴起,研究发现一些候选基因对运动反应更敏感,即与其他训练形式刺激相比,符合旧石器时代生存需要的活动,能够产生更大生理适应,提高运动成绩.
-
-
冯小波
- 《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逾6300km.长江流域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和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滞后的.自从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了元谋人牙齿化石以后,经过30余年的工作,一系列的重要发现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早在200多万年前,长江流域就有远古人类在居住,并创造了丰富的远古文化.属于直立人的有元谋人、建始人、郧县人、南京人等地点.属于早期智人的有桐梓人、长阳人等地点.属于晚期智人的有资阳人、丽江人、穿洞人等.中国的古人类化石材料不支持"取代论",而支持地区连续进化为主,基因交流为辅的进化模式.
-
-
高星
- 《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
| 2001年
-
摘要:
周口店第15地点的石器工业是一个包含石核、石片、石器但以断块、废片为主体的组合.所用原料主要是脉石英.石片主要由锤击加工为主,加工简单,个体差异大,其类型和形态的变异在很大程度上是毛坯的原始性状造成的.高含量和低质量的原料条件对石器技术的选择和发挥以及对原料的利用程度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古人类对所处的资源条件采取了务实、灵活和有效的应对方略,而遗址则为其提供了制作工具、生产和生活的相对稳定的场所.
-
-
吴秀杰;
刘武;
吴永胜
- 《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分会第十届年会暨第四纪古人类一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
| 2006年
-
摘要: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非洲和欧洲74例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的颅容量的统计和分析显示,人类颅容量在过去的数百万年里随人类演化呈增加趋势.进一步分析显示颅容量增加的表现方式在不同地区及演化阶段具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印度尼西亚及欧洲地区化石人类颅容量的时代变化总体上呈持续的增加趋势,其间没有出现大的跳跃及停滞的波动.而非洲化石人类在演化早期阶段颅容量变化不大,基本上呈停滞状态.进入化石智人阶段,尤其是在晚期智人阶段,人类颅容量增加速率加快,可能与更新世晚期现代人体质特征及智力进化有关.作者认为中国古人类在近1 Ma的演化过程中颅容量基本呈持续稳定的增加趋势,没有出现非洲和欧洲人类在化石智人阶段颅容量迅速增加的现象可能与更新世中晚期人类演化的地区性差异有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支持Tobias关于人类的演化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模式的观点.
-
-
郑龙亭;
徐繁
- 《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
| 2001年
-
摘要:
安徽迄今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45处.其中古人类遗址2处,分别代表直立人和早期智人阶段;旧石器地点43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本文通过对安徽主要的古人类、旧石器文化以及更新世环境变迁的综合论述,认为该地区是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探讨中国南、北旧石器文化传统起源、分布和交流的重要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