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
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

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

  • 召开年:199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1999-04-01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会议文集:植物保护与植物营养研究进展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田初筛和病圃复筛,对6516份国内外大麦品种进行了白粉病抗病性鉴定,重点材料结合苗期、分蘖期鉴定和异地鉴定,筛选出免疫或高抗材料52份,慢白粉病抗性材料59份,并发现具有Ma、Ma6单基因和Ma+Mat、Ma+Mlh+MIp多基因组合的国外已知抗病基因品种,在浙江舟山和福建莆田表现抗病。统计分析表明,二棱大麦抗病性较多棱大麦强;抗病品种发病较感病品种迟;抗性材料大多来自国外,英国、德国、瑞典、叙利亚、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品种,筛出率较高。
  • 摘要:通过不同诱导因子、诱导浓度和诱导时期对小麦不同抗性品种的抗赤性诱导,筛选出能够诱导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因子为禾谷镰孢菌粗毒素和2,3-丁二醇。诱导抗性效果具有一定的浓度效应,高浓度诱导抗性效果好。在小麦扬花前期诱导抗性效果好于扬花期。感病品种的诱导抗性效果好于抗病品种。
  • 摘要:该文就木霉菌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作一评述,概述了本霉菌在人参病害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提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 摘要:根据棉蚜与棉花的种间互作关系,该文研究了棉苗早期受蚜害胁迫产生的诱导抗性对后期棉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此评判棉花对害虫诱导抗性给植株本身带来的得与失。结果表明,棉苗早期受棉蚜胁迫所产生的诱导防卫促进了棉株营养及生殖生长,提高了棉子百粒重及子棉产量。这表明植物诱导抗虫性增加了植物的生存利益。
  • 摘要:近年来,在山东泰安发现梨果实软腐的新病害。从病部分离到一种细菌,根据个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致病性状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认为致病菌为大黄颈腐欧文氏杆菌Erwinia rhapontici(Millard)Burkholder,非梨火疫病菌(E.amylovora)。大黄颈腐欧文氏杆菌造成梨果实腐烂属首次报道。
  • 摘要:蝗灾是一种严重的农业生物灾害,东亚飞蝗是引发中国蝗灾的主要害虫。进入80年代以来,受异常气候及农业生太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东亚飞蝗在黄河中下游、渤海湾、淮河流域以及海南岛等地频繁暴发,每年夏、秋季蝗虫发生面积达100万~150万hm<'2>,对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该文在10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20世纪后期东亚飞蝗在中国的发生特点,分析了黄河流量、黄河河道断流时间及断流距离、淮河河道变化、湖泊及水库水位以及海潮、台风和干旱对蝗灾发生的影响,预测了21世纪初期不同蝗虫孽生区的灾变态势。
  • 摘要:用8个大豆品种作为一组株系鉴别寄主,将黄淮豆区8省市202个毒株划分为7个株系(y<,1>~y<,7>)。y<,1>和y<,2>为弱毒株素,仅侵染感病品种(1138-2、文丰5号),y<,3>、y<,4>、y<,5>为中毒株系,分别侵染感病和中抗品种(齐黄10、徐豆1号、诱变30、鲁豆4号),y<,6>和y<,7>为强毒株系,除侵染以上品种外,还侵染高抗品种(齐黄22、密英1号)。全区弱毒株系为55.9℅,中毒株系为28.7℅,强毒株系占15.3℅。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和北京市以弱毒株系为主(43.5℅~88.9℅),山西省以中毒株系为主(50.0℅),陕西省弱毒株系、中毒株系各占50.0℅,山东、河南、河北3省强毒株系所占比例较高(22.2℅~33.3℅)。株系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摘要:经1998年7~11月,把皇嘉天然芸薹素稀释1万倍,在发病初期喷药2次,对辣椒和烟草花叶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在62.9℅~65.4℅,并能抑CMV在烟叶片内的增殖,使烟叶内病毒浓度降低49.3℅,同20℅病毒A可湿性粉剂及1.5℅植病灵乳剂的药效相当。
  • 摘要:对中国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分泌物及其破除物的5年研究结果表明,梨木虱分泌物为无色透明的粘稠液体,其pH值为5,由10种单糖、13种氨基酸、蛋白质、11种微量元素、水和杂质组成。在候平均相对湿度超过60℅时,分泌物产生黑霉,在分泌物及其霉菌的共同作用下破坏叶、果表皮组织,进而使被害处变干枯死亡。经过多种物质的筛选试验,G-1对梨木虱分泌物具有很好的破除作用,用其复配的10℅高渗双甲脒乳油,经大面积应用证明,防治中国梨木虱的效果明显优于生产上常用的杀虫剂。
  • 摘要:研究表明,稻水象甲能通过气流、水流、寄生及其产品、车辆、行人、土壤 等传播。在河北唐山地区一年发生1代,少量的在稗草上能发生2代。以成虫在疏松土壤表层越冬。当平均气温上升到10℃时开始取食,20℃时飞翔迁移,一年有两次迁移过程。卵主要产在水下叶鞘内,单虫产卵50~60粒,卵期7天。幼虫蛀根,严重影响分蘖。幼虫期30天左右,蛹期10天,一头成虫能繁殖12~23头成虫。明确了越冬场所,确定了秧田、本田的越冬代成虫、幼虫和新生成虫的防治适期。
  • 摘要:参阅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从斑潜蝇的分类、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治理等几个方面,对该属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了44种具有开发潜力的斑潜蝇寄生峰,其中6种已被用于斑潜蝇的生物控制。
  • 摘要:两种斑潜蝇的个体发育、取食、产卵等特性相似,其主要差别是南美斑潜蝇的寄主范围更广、危害更大、种间竞争力更强、耐寒性强(过冷却和体液冰点分别为-19.55℃和-18.70℃),发育的温度范围较低(6.24~30℃),适合在温凉地区和季节发生。目前,中国还有许多适生区没有发现此虫,需对此虫加强检疫和防治控制。美洲斑潜蝇的寄主范围相对稍小、耐寒性较弹弱、适温范围相对较高(9.96~36.5℃),适合在温热地区和季节发生。
  • 摘要:美洲斑潜蝇是黔西南自治州近几年发现的检疫性害虫,蔓延为害迅速,已成为威胁蔬菜生产的重要虫害,尤以瓜、豆及叶菜类受害最烈。寄主有葫芦科、豆科、茄科、十字花科、菊科等20科71种栽培及野生植物。在海拔1300m左右山区年发生10~11代,在1500~1700m的高山区发生8~9代。室内饲养在21~23℃完成一代需22~25天,15~16℃需32~36天。在菜稻轮作区,春季严重为害瓜豆等类蔬菜后,夏季转移到鳢肠、马兰、泥胡菜等杂草上取食繁殖,秋季又迁至叶菜类蔬菜上为害,冬季主要在甜菜、芹菜、豌豆以及在毛莨、小藜、荠菜等杂草上取食,并在其附近土中化蛹越冬。美洲斑潜蝇是近几所传入贵州的重要农业害虫。由于蔓延迅速,为害严重,成为蔬菜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又因其发生虫量大,世代重叠为害,加重了施用化学农药防治次数和用药量,致使蔬菜上残留农药增多,尤其是有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成为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首要问题,为此,研究美洲斑潜蝇的发生规律和综合治理措施,势在必行。
  • 摘要:南美斑潜蝇是山西省近两年发现的严重为害蔬菜的新害虫。该虫于3月底4月初开始在温室大棚中进行为害,4月中旬到5月中旬虫口数量最多,最高有虫株率可达100℅,虫株平均有虫35头以上。虫口增长的适温20~30℃,高温时虫口数量剧降。田间和室内试验表明:1.8℅的齐螨素、5℅的高渗氯氰酯和30℅的百兴乳油对南美斑潜蝇成虫、幼虫均有较好的防效。
  • 摘要:近年来,美洲斑潜蝇在全国许多省市严重为害多种蔬菜,部分地区因此虫危害造成一些蔬菜拉秧绝收,已严重影响到“菜篮子”工程建设。该文研究了美洲斑潜蝇的越冬与耐寒性,目的在于为美洲斑潜蝇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蛹的过蛉却点为-9.96℃,结冰点为-9.06℃,远高于南美斑潜蝇蛹的过冷却点-19.55℃和结冰点-18.70℃。夏季蛹和秋季蛹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发育末期蛹的过冷却点明显高于发育初、中期蛹。不同低温条件下蛹的耐寒能力不同,3天期蛹在-15、-10、0和4~8℃下致死中时分别为0.14、42.19、132.24和432.72h,死亡率回归方程分别为Y=2.1603+3.0487X、Y=-6.9430+7.3485X、Y=2.9916+2.7103X及Y=0.1403+3.8689X。美洲斑潜蝇在北京地区田间自然条件下不能越冬。
  •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侵染棉铃虫对3龄幼虫呼吸和营养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10<'6>/ml分生孢子和1×10<'8>分生孢子/ml孢子悬浮液处理后,高浓度处理幼虫前3天的呼吸速率较对照下降幅度缓慢,但从第4天起呼吸速率明显下降。低浓度组在处理后的前两天呼吸速率上升,随后逐渐下降。总体上,白僵菌侵染后棉铃虫幼虫的呼吸强度较对照呈显著上升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变化。处理后1~2天棉铃虫幼虫的取食量、体重增加数及食物转化率(ECD)、利用率(ECI)等各项营养指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3~4天后棉铃虫取食减少,体重下降,食物利用率ECI和转化率ECD出现负值并逐渐死亡。
  • 摘要:通过对637头成虫的电镜观察,发现15.92℅的棉铃虫成虫携带花粉,其中94.4℅的花粉在喙上,喙的末端是携带花粉的主要部位。成虫携带有10科10多种花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采集的花粉种类不同,在渤海海面采集的成虫有50℅以上携带花粉。通过中国枣树花期的差异,可以研究6月份迁入辽宁地区的棉铃虫主要来自华北地区。棉铃虫成虫的寄主可以分为取食寄主和产卵寄主,缺乏充足的产卵寄主可能是迁飞的主要诱导因素。
  • 摘要:由于蚜虫体小、生活周期复杂,其形态受环境因素——如气候或寄主植物的生理状况影响很大,同一种类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可以有不同的生物型发生,使得在某些情况下蚜虫种类的鉴定很困难,更不用说种下生物型的分化了,这样鉴定同种蚜虫的不同型(如苗型截止和穗型蚜)就需要用不同的识别标准。该文用RAPD技术对3种麦蚜——麦长管蚜[Macrosiphum(Sitobion)avenae(F.)]、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及两种生物型进行研究,目的在于筛选出能鉴别他们的特异引物,为快速鉴定提供一种新途径。用40个随机引物(Operon公司)对采自北京的三种麦蚜的种间、种内遗传达室差异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29个引物均可以检出种间多态性,其中引物OPO-1检不出同种不同生物型(无翅孤雌蚜和有翅孤雌蚜)、不同个休璋的差异,但明显能区别3种蚜虫,可以作用区别3种麦蚜的特异引物;引物OPO-18检不出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不同生物型、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但明显能区别两种蚜虫,可以作为区别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的特异引物。引物OPO-8可以区分麦长管蚜的不同生物型,引物OPO-7可以检测出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不同生物型之间的差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