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抽穗期

抽穗期

抽穗期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65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3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9423篇;相关期刊219种,包括耕作与栽培、中国水稻科学、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抽穗期的相关文献由1764位作者贡献,包括万建民、江玲、翟虎渠等。

抽穗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3 占比:5.54%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9423 占比:94.34%

总计:9988篇

抽穗期—发文趋势图

抽穗期

-研究学者

  • 万建民
  • 江玲
  • 翟虎渠
  • 姚方印
  • 柳絮
  • 吴昌银
  • 罗林广
  • 宣宁
  • 张华
  • 郑晓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凯; 郑兴飞; 张红燕; 胡中立; 宁子岚; 李兰芝
    • 摘要: 抽穗期受光温资源和基因网络的共同调控,影响作物产量和品种的地域适应性,通过关联分析鉴定与抽穗期性状相关的显著位点和基因,对解析抽穗期的遗传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按照双因素交叉式遗传设计(North Carolina design II,NCII)将115份籼稻品种作为父本,5份不育系作为母本,进行测交,得到了575个F_(1)代的测交群体。对亲本和F_(1)代抽穗期的表型值、亲本品种群体的一般配合力、F_(1)代群体的特殊配合力和超亲优势值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1)共定位到104个关联位点,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其中,第4条染色体上检测到的显著位点最多,为16个。在亲本的抽穗期表型、一般配合力、F_(1)代的抽穗期表型、特殊配合力、超亲优势值5个数据集中分别检测到6、5、15、57和21个。对这5个数据集中的显著关联位点进行表型变异分析,发现在亲本抽穗期表型、一般配合力、F_(1)代抽穗期表型、特殊配合力和超亲优势值这5个数据集中的显著关联位点对表型变异的总贡献率(phenotypic variation explained,PVE)分别为79.57%、10.51%、33.35%、56.42%和54.86%。其中,25个位点在多个数据集中被检测到,可能为抽穗期相关的热点区域。(2)通过关联分析得到的显著位点与日本晴参考基因组注释信息比对,共检测到5个已克隆抽穗期基因,其中3个基因与显著关联位点的基因组距离小于200 kb,对这3个基因中的单倍型组合与单个基因的优异单倍型进行比较发现,亲本品种群体中单倍型组合SDG724(Hap.A)_Hd17(Hap.E)_Ghd7(Hap.A)的对应的水稻单株籽粒产量较高,抽穗期较长,该组合中各基因的单倍型对应于单个克隆基因的优异单倍型,表明优异单倍型的聚合的常规稻,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长的抽穗期。测交子代未见此情形,测交子代群体中SDG724(Hap.I)_Hd17(Hap.K)_Ghd7(Hap.I)的单倍型组合形式的水稻有适中的抽穗期和较高的产量,说明测交子代的抽穗期遗传机制较父本(常规水稻品种)复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单倍型分析相结合,能利用到多个SNP提供的连锁不平衡信息,提高了基因检测效率,对培育高产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赵凌; 梁文化; 赵春芳; 魏晓东; 周丽慧; 姚姝; 王才林; 张亚东
    • 摘要: 挖掘新的控制水稻抽穗期相关位点和候选基因,对抽穗期的遗传机制研究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抽穗期存在明显差异的粳稻TD70和籼稻Kasalath杂交衍生的包含186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了基于深度重测序的高密度Bin遗传图谱,图谱共包含12,328个Bin标记。RIL群体及亲本2018年和2021年正季种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家系从播种到抽穗所经历的天数作为抽穗期表型值,使用IciMapping软件3.4版的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控制水稻抽穗期的QTL进行鉴定。2年共检测到15个抽穗期的QTL,分布在3号、6号、7号、8号、10号和12号染色体上,LOD值为2.58~10.68,其中7个QTL和已知抽穗期QTL的位置存在重叠或者部分重叠。共有4个QTL在2年均检测到,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对2年重复鉴定到的4个QTL区间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亲本间序列分析,共发现7个注释有功能,且在2个亲本间编码区存在非同义突变的基因。根据候选基因SNP的类型对RIL群体家系进行基因等位型分类和效应分析,发现4个基因其不同等位型的RIL家系在抽穗期上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差异,推测可能为候选基因,可用于后续水稻抽穗期的分子机制研究。
    • 陈宇轩; 任明见; 李鲁华; 徐如宏
    • 摘要: 【目的】了解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在小麦中的组成和分布,探讨贵州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对抽穗期和开花期的效应,为贵州小麦生态适应性品种选育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272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利用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B3和VRN-D1以及光周期基因Ppd-A1、Ppd-B1和Ppd-D1的分子标记引物进行PCR扩增,鉴定分析这些基因的等位变异类型及分布频率,并对小麦抽穗期和开花期进行田间观察鉴定。【结果】春化显性基因Vrn-A1、Vrn-B1和Vrn-D1在贵州省内和部分省外小麦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为0.7%~85.2%,未检测到春化显性基因Vrn-B3分布。所有供试品种均携带Ppd-A1b和Ppd-B1b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基因;在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仅3份省外材料携带光敏感型基因Ppd-D1b,其余品种均携带光不敏感型基因Ppd-D1a。相关性分析表明:Ppd-D1b与小麦抽穗期和开花期呈极显著正相关,Vrn-B1与小麦抽穗期呈极显著负相关,而Vrn-D1和Vrn-B1+Vrn-D1组合类型均与小麦抽穗期和开花期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贵州小麦中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类型和组合相较省外品种少,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丰富。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影响小麦的抽穗期和开花期,合适的基因组成类型能提高小麦品种在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 肖冬冬; 宗伍辈; 孙康莉; 李加俊; 刘耀光; 郭晶心
    • 摘要: 【目的】抽穗期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决定品种适宜的栽培地区和季节。Ghd7与DTH8是水稻的关键抽穗基因,全面揭示Ghd7、DTH8在不同背景中的遗传互作规律、表达调控和对农艺性状的作用,对指导水稻品选育、提高水稻适应性和产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杂交稻‘宁优1179’后代中鉴定培育了1个hd1和prr37无功能的背景下Ghd7和DTH8的双基因分离群体,对其进行了抽穗期调查、下游基因(Ehd1、Hd3a、RFTI)表达检测和部分农艺性状分析。【结果】在自然长日和自然短日下,Ghd7或DTH8单基因均可抑制Ehd1、Hd3a和RFTI的表达,延迟抽穗,Ghd7或DTH8单基因可以显著增加水稻株高、一级枝梗数、二级枝梗数、主穗粒数和千粒质量;Ghd7和DTH8双基因组合强烈抑制Ehd1-Hd3a/RFT1通路的表达,延迟抽穗,并且能够显著增加水稻株高、一级枝梗数、二级枝梗数、主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结论】长、短日下,Ghd7和DTH8能协同抑制成花素基因表达,延长水稻抽穗期,正向调控多个产量相关性状,在水稻高产育种和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范春燕; 孟庆立; 吕金仓; 雷格丽; 高敏; 郭艳萍
    • 摘要: 为了解小麦对倒春寒的耐受性,对391份黄淮麦区冬小麦材料在倒春寒重发年份的田间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播期下,不同省份之间小麦材料耐倒春寒表现差异较大,河北和山东小麦材料耐倒春寒能力较强,其次是安徽和江苏材料,陕西和河南小麦材料受倒春寒危害较重;不同抽穗期的材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倒春寒危害,受冻穗率大小与抽穗期迟早及其年际间变化没有明显相关;受冻穗率在20%以下的材料占比最大,达到48%。鉴定出一些较耐倒春寒的小麦材料,以供育种同行参考利用。
    • 陈现朝; 刘江峰; 张风廷
    • 摘要: 为阐明光周期基因Ppd-1对二系杂交小麦亲本抽穗期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光周期基因Ppd-1的6组KASP功能标记对453份二系杂交小麦亲本进行检测,明确Ppd-1等位基因的组成和分布;以播种到抽穗的时间和生长度日为指标,研究光周期基因Ppd-1与二系杂交小麦亲本抽穗期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以光周期敏感型为主,包含39种光周期基因单体型。其中Ⅱ-Ⅴ和ⅩⅠ型在不育系和恢复系都存在,占供试不育系和恢复系的75.53%和38.44%。供试材料在光周期基因单体型间播种到抽穗的时间和生长度日的差异不显著,而在播期间差异显著。年度间和单体型间生长度日比播种到抽穗的时间更稳定。制种亲本组合Ⅱ×Ⅱ在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2个年度生长度日稳定分别为32.94°C·d和32.79°C·d,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本研究为利用Ppd-1分子标记辅助筛选抽穗期稳定的制种亲本组合,结合播期协调其发育进程从而获得制种产量稳定的制种亲本组合奠定科学基础。
    • 王婧莹; 赵广欣; 邱冠凯; 方军
    • 摘要: 水稻是一种广泛种植的兼性短日照植物。水稻抽穗期是直接影响产量和品种地域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因此,研究该性状的影响因素并使植株在适宜的时间抽穗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抽穗期作为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受内在基因网络和外界光温等条件的共同调控。目前,已经鉴定和克隆出多个控制抽穗期的关键基因,发现磷酸化和泛素化修饰在抽穗期分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水稻抽穗期光周期途径的分子机制,重点阐述了磷酸化级联反应和泛素26S蛋白酶体系统对抽穗期调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挖掘调控抽穗期的新作用机制和改良品种地域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杨远柱
    • 摘要: 当前湖南省雨水多、湿度大、温度适宜,又恰逢早稻孕穗一抽穗期和中稻分蘖盛期,非常容易引起早稻穗瘟和中稻叶瘟的大流行。此时要高度重视稻瘟病的防治。1.防治重点早稻穗瘟防治的重点是山区丘陵地区种植的感病品种或前期已发生苗叶瘟的田块。中稻叶瘟防治的重点是山区种植的感病品种和苗期已发生苗叶瘟的田块。
    • 柳妍娣; 赵宝平; 张宇; 米俊珍; 武俊英; 刘景辉
    • 摘要: 为了解燕麦穗花形成过程中叶片生理特性对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于2020年和2021年,以9个不同来源、熟期、穗型、株型、小穗数的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基因型燕麦产量差异与叶片生理特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抽穗期各生理指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的9个品种分为高产和低产品种两类,其中高产品种较低产品种的籽粒产量显著高73.61%~4.78%;高产品种的GA_(3)、ZR、IAA含量、SPS、SS活性、净光合速率、叶片蔗糖含量、干物质积累量、穗部蔗糖同化效率的整体水平均优于低产品种;其中,GA_(3)含量、SPS活性和净光合速率较低产品种显著高49.17%~13.70%、33.29%~4.43%、87.88%~5.72%。结果表明,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叶片赤霉素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对高产品种的产量形成影响最为显著。说明可将增加结实小穗数、穗粒数作为提高产量的突破口,适当开“源”、延缓叶片衰老以保证酶和激素的活性,对燕麦获得高产有积极影响。
    • 史慎奎; 王春芳; 王冰嵩; 栾素荣; 祁东梅; 王玉芳; 姜海红; 张温典; 李瑞来; 孙田田
    • 摘要: 为筛选优良的糜子种质资源,选育高产优质的糜子新品种,本研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承德地区搜集到的91份糜子种质资源的抽穗期与产量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糜子的产量性状中单穗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为84.4%,单穗重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7.5%。相关性分析中抽穗期与单穗重呈正相关,与单穗粒重不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4个性状简化为3个因子,累积贡献率达92.439%。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10.0处将91份糜子种质资源分为2个类群,第I类群在遗传距离5.0处又可分为3个类群;得出抽穗期在64 d~67 d的范围内的糜子产量性状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