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816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眼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57篇、会议论文168篇、专利文献62116篇;相关期刊975种,包括中国糖尿病杂志、国际眼科纵览、临床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91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医眼科名家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文献由15263位作者贡献,包括段俊国、刘学政、李筱荣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57 占比:11.07%

会议论文>

论文:168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62116 占比:88.69%

总计:70041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文趋势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研究学者

  • 段俊国
  • 刘学政
  • 李筱荣
  • 许迅
  • 王伟
  • 杨金奎
  • 吕红彬
  • 陈松
  • 匡洪宇
  • 罗向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英; 向彦锋
    •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糖指标与视力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以60例DR患者为对象,6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糖、凝血指标,分析血糖指标与视力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空腹血糖(FPG)(酶电极法);糖化血红蛋白A1 c(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度、重度视力损伤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PG、HbA1c与DR患者视力损伤呈呈正相关(P<0.05).结论 FPG、HbA1c与DR患者视力损伤关系密切,检测二者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视力损伤.
    • 殷亮; 张明雪; 李家男; 江枫
    • 摘要: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新生血管的持续生成,而TNFSF15作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可显著抑制血管生成.目的:探究TNFSF15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向M2极化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鼠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0只雄性CD-1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NFSF15组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小鼠采用链脲佐菌素及眼底血管造影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建模.建模成功后,TNFSF15组小鼠腹腔内注射250 mg/L的TNFSF1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小鼠腹腔内注射250 mg/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正常组和模型组同期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实验完成后,取小鼠视网膜组织,提取巨噬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为2组,加入TNFSF15的为观察组及加入PBS的为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小鼠网膜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SF1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Ym1、CD206、CD163的蛋白表达,并观察体外巨噬细胞M2极化结果.实验方案经天津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TJYKDX2021025).结果 与结论: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糖及24 h尿量、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丙二醛水平、视网膜巨噬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上述指标TNFSF15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较TNFSF15组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血清中TNFSF15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Ym1、CD206及CD16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上述指标TNFSF15组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较TNFSF15组明显降低(P<0.05);②正常组小鼠视网膜结构正常且排列整齐;模型组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出现明显病变;TNFSF15组与前两组相比,其新生血管明显减少,视网膜结构趋近正常;③细胞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Ym1、CD206及CD163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④结论:TNFSF15可能是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向M2极化,来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鼠的氧化损伤,改善视网膜病变程度.
    • 蒋杰伟; 雷舒陶; 耿苗苗; 巩稼民; 朱泽昊; 张运生; 刘芳; 吴艺杰; 王育文; 李中文
    •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全球4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及早确诊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视力受损的风险。通过融合深度学习可解释性特征,提出一种DR自动诊断方法,首先利用导向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图和显著图两种可解释性方法生成不同标记的病灶图像,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原图像和两种生成图像的特征向量,最后融合3种特征向量并输入到支持向量机中以实现DR的自动诊断。在1443张彩色眼底图像构成的数据集上,相对于基础ResNet50模型,该方法诊断准确率提高3.6%,特异性提高2.4%,灵敏度提高5.8%,精度提高4.6%,Kappa系数提高7.9%,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误诊的风险。
    • 双丹丹; 张惠莉
    • 摘要: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PDW)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与正常人相比会发生变化,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这些变化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大多指南中明确指出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DM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达标、高血压、血脂紊乱、吸烟以及胰岛素抵抗等,这些危险因素在DM的治疗中都会被注意到,而患者的MPV、PDW及FIB却很少被关注,也不会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若临床医生能意识到MPV、PDW及FIB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或许能有效地降低这一危险因素的作用。现就MPV、PDW及FIB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相关性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赵启霞; 麦哈巴·萨迪克; 肖艳
    •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简称DR)属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亦是其最常见、最严重、治疗最棘手的眼部慢性并发症,易致失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DR虽无法完全治愈,但近年来,中医药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的方法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以延缓其进展。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西医结合治疗DR的进展,以期为DR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覃水喷
    •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为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局部微血管病变,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功能损害,是致盲的主要原因。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也十分复杂。目前临床上DR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疗效各异。随着DR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治疗该病的方法被不断提出。本文结合既往的研究报道对DR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 杜鹏宇; 冉启玉; 孔蕾; 孙冰
    •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多年来严重影响着劳动年龄人群,是世界上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是导致中老年个体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范围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势。因此,近年来人们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较多研究,以期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信息。现就国内外有关血清尿酸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简要综述。
    • 刘自强; 接传红; 王建伟; 邓宇; 李媛媛
    •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我国工作年龄人群中发病率位居第一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其治疗呈复杂性和难治性,且周期长,是近年来国内外眼科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提出免疫系统失调和炎症是DR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血-视网膜屏障、小胶质细胞、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免疫机制在DR发病中的作用。
    • 周静; 赵爱霞
    • 摘要: 目的:观察丹黄明目汤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民权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90眼)DR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42眼)和研究组30例(48眼)。两组均给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anretina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对照组在PRP基础上采用羟苯磺酸钙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丹黄明目汤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视功能损伤指标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视物昏朦、目珠干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积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丙二醛水平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0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视野阈值敏感度均升高,黄斑中心凹厚度均下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黄明目汤联合羟苯磺酸钙可有效缓解DR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血清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从而减轻PRP术后的远期视力损伤。
    • 朱安民; 谭薇
    • 摘要: 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具有调节基因表达功能的非编码小RNA分子,可以在包括血清或血浆在内的许多生物液中由细胞和组织释放。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不同的miRNA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表达可特异性增高或减少,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清和血浆中某些miRNAs在DR中存在特异性表达并参与DR的发生发展,并且能够成为诊断DR以及监测DR进展的生物标志物。此外,调节这些miRNAs水平可能能够延缓DR进展,以便对DR患者进行早期干预,miRNAs有望成为DR的新型治疗靶点。本文主要就近年miRNAs诊断DR、监测DR的进展及作为可能的新型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