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穗粒数

穗粒数

穗粒数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82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59331篇;相关期刊172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种子世界、北方水稻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2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作物学科发展与粮食安全、第3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讨论会、第28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 等;穗粒数的相关文献由116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志敏、张志方、付永彩等。

穗粒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7 占比:0.7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9331 占比:99.26%

总计:59774篇

穗粒数—发文趋势图

穗粒数

-研究学者

  • 王志敏
  • 张志方
  • 付永彩
  • 刘凤霞
  • 孙传清
  • 朱作峰
  • 李自超
  • 谭禄宾
  • 刘锋
  • 孙本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朋佳; 王飞标; 王建林; 廖文华
    • 摘要: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影响,利用121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呈现斑状交错分布的格局,栽培大麦穗粒数的高值主要集中在西藏林芝地区和山南地区,穗粒数的低值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在地理垂直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集中分布在海拔3500~4000 m,以海拔2500 m以下的栽培大麦穗粒数最多,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穗粒数逐渐增加,在海拔3500~4000 m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穗粒数逐渐降低,海拔4500 m以上的穗粒数最少。环境因素对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影响表现为土壤速效磷含量>年均降水量>日平均气温≥0°C积温>地理纬度>土壤pH含量>土壤全钾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海拔高度。
    • 李静; 郑晓宇; 代礼涛; 张震; 王志敏; 张英华
    • 摘要: 为阐明外源激素和蔗糖调控冬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机理,以冬小麦农大211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蔗糖和激素,通过离体穗培养及盆栽不同水分条件下喷施激素处理,考察了冬小麦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以及穗部糖含量对外源蔗糖和激素的响应。离体穗培养试验表明,蔗糖浓度为40g·L^(-1),IAA、GA、6-BA和ABA浓度分别为10-4 mol·L^(-1)、10-5 mol·L^(-1)、10-5 mol·L^(-1)和10-6 mol·L^(-1)时取得了较高的穗粒数,且穗粒数以穗上部强势粒数与穗中部弱势粒数增幅较大;适当增加培养基GA和ABA浓度也能提高粒重,从而提升穗粒重。盆栽试验表明,与水分适宜处理相比,干旱使成熟期穗粒数、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显著下降,千粒重无显著变化,干旱处理的幼穗中CTK和ABA含量显著增加。干旱条件下,喷施IA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以及幼穗中可溶性糖和IAA含量,显著降低了幼穗ABA含量;喷施G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单株生物量和幼穗GA含量,显著降低了幼穗ABA含量;喷施6-B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单株生物量和幼穗CTK含量,显著降低了幼穗可溶性糖和ABA含量;喷施AB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显著降低了幼穗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水分适宜条件下,喷施IAA较其对照显著降低了穗粒数、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但显著增加了千粒重和幼穗可溶性糖、CTK和ABA含量;喷施G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幼穗可溶性糖、GA、CTK和ABA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幼穗蔗糖含量;喷施6-B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幼穗可溶性糖、CTK和ABA含量;喷施ABA较其对照显著降低了穗粒数,显著增加了幼穗可溶性糖、IAA、CTK和ABA含量。总之,外源蔗糖与激素对冬小麦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都有显著影响,适宜蔗糖和激素处理提高穗粒数,主要由于增加了穗上部强势粒和穗中部弱势粒数。外源喷施激素可缓解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穗粒数和穗粒重的影响,以喷施IAA效果最好,主要通过调控幼穗糖含量和激素含量来调控穗粒数和粒重。
    • 秦永祥; 刘刚; 高振海; 尚斌科
    • 摘要: 气候多变的环境,对小麦产量及品质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对种植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恶劣天气包括倒春寒、冻害、后期干热风等。文章对常用的植物刺激素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药剂对小麦抗逆性、产量及品质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倒春寒的抗性、产量三要素和容重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小麦种植的理想药剂,为小麦增产和生长安全提供更多意见与支持,助力小麦增产提质。
    • 刘北城; 段剑钊; 戎亚思; 张艳艳; 贺利; 王永华; 郭天财; 冯伟
    • 摘要: 为探索14-羟基芸苔素甾醇(14-HBR)对小麦穗花发育成粒的影响,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V1)和大穗型品种‘周麦16’(V2)为材料,在小麦拔节后20 d叶面喷施0.05μmol∙L^(−1)的14-HBR,通过观察穗花发育进程,测定旗叶碳氮代谢酶和不同器官碳氮含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外源14-HBR对穗花发育的调控效应及促粒增产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外源14-HBR可以有效增加小麦可孕小花数量,提高可孕小花和小穗结实率,对大穗型品种V2促进效果更明显。喷施14-HBR可以提高小麦旗叶Rubisco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以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且总体上对品种V2的促进效应更高。外源14-HBR可以提高穗和非穗器官的可溶性糖和氮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促进可溶性糖向穗部转运,提高穗器官C/N比,为穗花发育提供充足的碳营养,且总体对品种V2的促进效果更好。考察V1和V2两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发现,喷施14-HBR对两品种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而对穗粒数和产量促进效果显著,其中产量增幅分别为9.31%和12.03%,穗粒数增幅分别为9.85%和11.40%。喷施14-HBR主要通过提高小麦碳同化能力,增强氮素吸收与积累,促进碳营养物质向穗部转运和分配,从而为穗花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以减少可孕小花的退化和败育,进而提高小花结实数和结实率,且对大穗型品种的影响更明显。
    • 袁谦; 赵永涛; 孟凡奇; 张中州; 甄士聪; 望俊森; 王清; 鲁进恒; 范志业
    • 摘要: 为明确大穗型小麦创新种质穗部性状的遗传机制,提高小麦高产育种效率,以漯新001和漯丰4446为亲本构建6世代(P_(1)、P_(2)、F_(1)、F_(2)、B_(1)、B_(2))联合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研究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等穗部性状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长属于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为辅,均为正向增效,易在早代通过基因加性效应的累加进行选择;小穗数属于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主基因遗传效应为主,2对主基因为等加性等显性正向效应,但具有较强的负向上位性效应,在F_(2)和B_(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高,在育种中易采用单交及丰产亲本回交的方式构建群体利用单个主基因的遗传效应在早代进行选择;小穗粒数属于2对主基因作用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遗传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同时具有较强的正向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稳定纯合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易在高代进行选择;穗粒数属于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要受多基因控制,F_(2)、B_(1)和B_(2)群体的多基因遗传率为63.38%、50.79%和53.91%,育种中要综合考虑多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大穗性状的选择易采用丰产亲本回交的方式(B_(2)世代群体)构建育种选择群体。
    • 白天亮; 李杰; 冉杰; 杨辉; 乔承彬; 李培富; 田蕾
    • 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量构成因素是水稻增产的关键因素,为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挖掘有利的产量基因对水稻高产具有重要意义。QTL定位是作物农艺性状优异基因挖掘的重要方法。阐述了QTL精细定位策略与群体选择,综述了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粒质量QTL精细定位、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合理利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基因的育种策略,为水稻产量性状优异基因克隆和遗传机制解析提供理论依据。
    • 李艳慧; 崔鲁宁; 贾帅帅; 张玉梅; 闫媛媛; 郑洪华; 王书平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长度的春化时间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以圣麦20为试验材料,设置23~40 d的春化时间梯度进行春化时长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圣麦20在4°C条件下完成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最短春化时间为26 d,其中春化时间26~32 d时分蘖与结实很少;春化时间在33~40 d时,圣麦20主分蘖的小穗数随春化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春化38 d的植株生成的小穗数最多,而春化时间为36 d的植株产生的总穗粒数最多。该试验对于研究春化时长影响小麦小穗数及穗粒数,进而影响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 崔爱民; 张松; 张虎; 单皓; 张久刚
    • 摘要: 种植方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在玉米高产创建中常采用的种植方式有单穴单株、一穴双株和“121”(单双株交替)等方式。为了研究玉米产量性状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响应,选用当地推广面积较大的6个品种,于2015-2016年在山西省襄汾县永固乡开展田间试验。玉米收获前田间取样,调查果穗穗部性状,分析不同种植方式间的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单穴单株种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玉米的穗粒数、百粒重,显著提高产量。在玉米生产中,推荐采用单穴单株种植方式。
    • 马庆; 张玉坤; 刘兴舟; 王勖; 杨杰
    • 摘要: 揭示安徽省淮北地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和大田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对2014-2019年度参加安徽省小麦区试半冬性组的284个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由强到弱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都比较大,贡献由大到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三因素均与产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且在适宜范围内有利于产量的提高.根据分析结果和安徽淮北地区的生态条件,在合理控制穗数群体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稳定提高千粒重是获得小麦高产的关键.在产量水平9000 kg/hm2以上的高产育种和大田生产中,目前最佳的产量因素构成为:穗数600万~675万穗/hm2,穗粒数35粒以上,千粒重41~47 g.
    • 马庆; 张玉坤; 刘兴舟; 王勖; 杨杰
    • 摘要: 揭示安徽省淮北地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和大田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对2014—2019年度参加安徽省小麦区试半冬性组的284个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由强到弱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都比较大,贡献由大到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三因素均与产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且在适宜范围内有利于产量的提高。根据分析结果和安徽淮北地区的生态条件,在合理控制穗数群体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稳定提高千粒重是获得小麦高产的关键。在产量水平9000 kg/hm2以上的高产育种和大田生产中,目前最佳的产量因素构成为:穗数600万675万穗/hm2,穗粒数35粒以上,千粒重4147 g。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