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粒重

粒重

粒重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10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88篇;相关期刊226种,包括种子、中国水稻科学、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会、第3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讨论会等;粒重的相关文献由2813位作者贡献,包括常成、张海萍、司红起等。

粒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2 占比:55.3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488 占比:44.16%

总计:1105篇

粒重—发文趋势图

粒重

-研究学者

  • 常成
  • 张海萍
  • 司红起
  • 王新发
  • 王汉中
  • 马传喜
  • 刘贵华
  • 师家勤
  • 卢杰
  • 朱晓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邱悦; 徐婷; 魏波; 李春艳; 李诚
    • 摘要: 磷素是小麦生长过程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本文研究试验选用新疆主栽的冬小麦品种新冬20号和新冬23号为参试材料,设置3个磷素供应水平(以P_(2)O_(5)计),分别为0 kg/hm^(2)(P0)、105 kg/hm^(2)(CP)、210 kg/hm^(2)(HP),研究不同磷素供应对灌浆期小麦旗叶和穗部叶绿素及核酸含量的影响以及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小麦旗叶和穗部叶绿素含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CP处理显著高于HP和P0,HP处理显著高于P0。旗叶DNA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以CP处理含量最高,不同处理间均为花后7~21 d缓慢下降,花后21~35 d下降速度加快;不同处理下籽粒DN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花后21 d达到峰值,花后14~35 d均为CP处理显著高于HP和P0处理;旗叶穗部和籽粒DNA含量的快速下降期,施磷处理(HP和CP)的下降百分率均小于不施磷(P0),而CP处理的下降速率低于HP处理(花后21~28d新冬20号籽粒DNA含量除外),说明常规施磷可以减缓旗叶和籽粒中DNA含量下降的速度,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籽粒核酸物质的积累。方差分析表明:品种、磷处理及其两因素互作效应均对小麦旗叶SPAD值、旗叶叶绿素含量和穗部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品种和磷处理对小麦旗叶DNA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磷处理对小麦穗部和籽粒DNA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单粒重与旗叶叶绿素含量和穗部叶绿素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本文研究表明施用磷肥可通过提高旗叶及穗部叶绿素含量、核酸水平增加粒重,且常规施磷更有利于灌浆后期小麦植株的持绿性并增加粒重
    • 周锋; 杨虓; 吕栋云; 张传量; 宋鹏博; 姚俭昕; 王鑫; 王笑笑; 孙道杰
    • 摘要: 粒重稳定性是小麦稳产性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了发掘小麦在遭受虫害等减源逆境伤害时影响粒重稳定性的QTL,以小偃81和西农1376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设早播和晚播两个播期,对减源处理下该群体的粒长、粒宽和千粒重进行表型分析,同时计算减源处理与对照处理的表型比值,进而估测发育稳定性,并利用50K芯片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减源处理下RIL群体的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均显著下降。采用完备复合区间模型对不同处理的表型值、表型比值分别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8个QTL,分布于2A、3A、3B、3D、4B、4D和5D染色体上,其中有8个QTL在减源处理和对照处理中均表达,Qgl.nwafu-5D.3和Qkgw.nwafu-5D均在早播对照处理和晚播减源处理中被检测到,平均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73%和8.19%,为稳定QTL,且Qgl.nwafu-5D.3也在早播减源处理中被检测到,推测这2个稳定QTL可能为新发现的位点。控制表型比值的QTL大多与控制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的QTL区间重合,推测维持减源后粒重稳定性的QTL与控制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的位点紧密连锁或存在“一因多效”现象。
    • 黄涛; 王燕宁; 钟奇; 程琴; 杨朦朦; 王鹏; 吴光亮; 黄诗颖; 李才敬; 余剑峰; 贺浩华; 边建民
    • 摘要: 【目的】挖掘水稻粒重和粒型相关性状QTL,对于解析水稻籽粒遗传机理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以籼稻9311为受体、粳稻日本晴为供体构建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s)群体为材料,在4个环境下对控制稻谷与糙米的粒重和粒型QTL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共检测到77个控制水稻粒重和粒型的QTL,贡献率为4.62%~51.01%,其中19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日本晴,58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9311。这些QTL分布在水稻10条染色体的46个区域,其中16个区域为多效性位点。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环境中重复检测到的QTL有14个,其中qGW5.1和qLW5能够在4个环境中稳定表达,且位于同一染色体区域;qBRL3.2和qGL4.1为新鉴定的影响水稻粒重和粒型的QTL。【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克隆这些QTL和解析水稻粒重和粒型遗传机理奠定了基础。
    • 徐云姬; 唐树鹏; 简超群; 蔡文璐; 张伟杨; 王志琴; 杨建昌
    • 摘要: 研究水稻产量与品质特性对水稻优质高产育种和栽培具有重要意义。多胺与乙烯作为两类重要的内源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粒重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分别介绍了水稻籽粒多胺与乙烯、灌浆充实、粒重和品质特性,简述了灌浆与粒重和品质形成的关系,重点综述了水稻灌浆期籽粒多胺与乙烯对灌浆充实、粒重和品质(稻米加工、外观和营养品质及籽粒淀粉品质)的调控作用及其生理机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李静; 郑晓宇; 代礼涛; 张震; 王志敏; 张英华
    • 摘要: 为阐明外源激素和蔗糖调控冬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机理,以冬小麦农大211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蔗糖和激素,通过离体穗培养及盆栽不同水分条件下喷施激素处理,考察了冬小麦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以及穗部糖含量对外源蔗糖和激素的响应。离体穗培养试验表明,蔗糖浓度为40g·L^(-1),IAA、GA、6-BA和ABA浓度分别为10-4 mol·L^(-1)、10-5 mol·L^(-1)、10-5 mol·L^(-1)和10-6 mol·L^(-1)时取得了较高的穗粒数,且穗粒数以穗上部强势粒数与穗中部弱势粒数增幅较大;适当增加培养基GA和ABA浓度也能提高粒重,从而提升穗粒重。盆栽试验表明,与水分适宜处理相比,干旱使成熟期穗粒数、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显著下降,千粒重无显著变化,干旱处理的幼穗中CTK和ABA含量显著增加。干旱条件下,喷施IA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以及幼穗中可溶性糖和IAA含量,显著降低了幼穗ABA含量;喷施G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单株生物量和幼穗GA含量,显著降低了幼穗ABA含量;喷施6-B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单株生物量和幼穗CTK含量,显著降低了幼穗可溶性糖和ABA含量;喷施AB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显著降低了幼穗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水分适宜条件下,喷施IAA较其对照显著降低了穗粒数、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但显著增加了千粒重和幼穗可溶性糖、CTK和ABA含量;喷施G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幼穗可溶性糖、GA、CTK和ABA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幼穗蔗糖含量;喷施6-B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幼穗可溶性糖、CTK和ABA含量;喷施ABA较其对照显著降低了穗粒数,显著增加了幼穗可溶性糖、IAA、CTK和ABA含量。总之,外源蔗糖与激素对冬小麦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都有显著影响,适宜蔗糖和激素处理提高穗粒数,主要由于增加了穗上部强势粒和穗中部弱势粒数。外源喷施激素可缓解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穗粒数和穗粒重的影响,以喷施IAA效果最好,主要通过调控幼穗糖含量和激素含量来调控穗粒数和粒重
    • 彭丹丹; 吴超; 徐开未; 陈大刚; 朱豪; 刘圆圆; 陈远学
    • 摘要: 为探讨吐丝后玉米百粒重和籽粒灌浆参数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成都平原区玉米适期播种及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广适玉米品种‘仲玉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播期处理(3月27日、4月6日、4月16日、4月26日、5月6日、5月16日),研究不同播期下籽粒干物质积累及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玉米生育时期缩短,籽粒产量和百粒重显著降低;产量下降主要由粒重引起,而引起粒重降低的原因主要与灌浆速率和灌浆速率达最大值的粒重有关,而灌浆速率和灌浆速率达最大值的粒重受吐丝后有效积温、日平均温度和降雨量的显著影响。在试验范围内,籽粒灌浆速率、灌浆速率达最大值的粒重和最终百粒重随日平均温度的升高而增高,随有效积温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延迟播种,因玉米灌浆期大量降雨引起灌浆速率降低,粒重减小;积温是影响籽粒灌浆和百粒重的主要气象因子,适时早播玉米生育时期相对延长,吐丝后有效积温增多有利于籽粒灌浆。在当地气候条件下,4月6日播种吐丝后有效积温达863.36°C时,灌浆性能较好,可获得较高的粒重和产量。生产上应根据不同种植制度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春播应尽量安排在3月底至4月初播种,对于需要晚播的区域,应考虑与前茬作物的关系,争取在5月上旬完成播种,避免后期气象因子异常对籽粒灌浆造成不利的影响。
    • 王云奇; 高福莉; 李傲; 郭同济; 戚留冉; 曾寰宇; 赵建云; 王笑鸽; 高国英; 杨佳鹏; 白金泽; 马亚欢; 梁月馨; 张睿
    • 摘要: 小麦的体温是反映小麦生态生理状态的重要参数,尽管目前已经从冠层温度的角度对小麦的体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是小麦花后穗部温度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该研究以本课题筛选的抗旱性差异显著的6个品种为研究对象,调查开花期、花后7、14、21和28 d及成熟期穗部温度,测定穗光合对产量的贡献率、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和产量。研究发现开花期强抗旱品种旗叶SPAD值显著高于弱抗旱品种;不同品种穗部温度均表现出先降低而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强抗旱品种最低值小于弱抗旱品种,且强抗旱品种和中抗旱品种最低值出现时间推迟1周左右;强抗旱品种穗光合对产量的贡献率、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中抗旱品种和弱抗旱品种;开花期旗叶SPAD值、花后7 d穗部温度与产量及产量要素呈现正相关关系,而花后其他时期穗部温度与产量及产量要素有负相关关系,且强抗旱品种的相关性强于弱抗旱品种。因此,穗部温度可以作为抗旱高产品种选育的参考指标。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小麦抗旱高产理论,而且创新了小麦品种生理育种方法。
    • 王彦青; 许娜丽; 余慧霞; 姚明明; 孙刚; 陈佳静; 李清峰; 刘彩霞; 王掌军
    • 摘要: 本试验以2个普通小麦品种宁春4号与云麦52号及其杂交F_(2)代476个单株为材料,利用方差分析、分子标记分析及单标记回归分析方法对相关遗传性状进行分析,以期为宁夏小麦相关性状改良提供育种中间材料和QTL。结果表明:云麦52号千粒重、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白粉病抗性表现明显优于宁春4号(P<0.05)。杂交F代群体粒重(100粒)、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50 g、13.76%、28.58%,超中亲比例分别为37.61%、14.71%、12.18%,超高亲比例分别为15.97%、9.66%、8.61%;F_(2)代群体中有235个(占49.37%)单株表现为抗白粉病,其中免疫、高抗、中抗分别有199个(41.81%)、29个(6.09%)、7个(1.47%),其它241个单株表现不同程度感白粉病。利用9个SSR分子标记在F_(2)代群体中共检测到22个QTL位点(包括1个粒重QTL、9个粗蛋白含量QTL、9个湿面筋含量QTL和3个抗白粉病QTL),涉及2A、3A、7A、2B、4D和5D共6条染色体,LOD值最大为13.00,表型贡献率为2.87%~11.82%,加性效应为-0.76~1.42。本试验结果可为小麦相关遗传性状QTL精细定位和分子辅助选择奠定一定基础。
    • 李泽伦; 丁红; 戴良香; 张冠初; 徐扬; 梁新波; 张晨; 石书兵; 张智猛
    • 摘要: 以不同粒重的花生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播种方式,研究粒重大小和播种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粒精播处理可使产量增加,与传统双粒穴播相比,在一垄两行播种方式下,相对大粒种子和相对小粒种子分别增产9.77%、4.19%;一垄单行种植方式下分别增产3.44%和2.77%.无论种子粒重大小,单粒精播处理的主茎高、侧枝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但其荚果干重、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叶面积与双粒穴播间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干重、茎柄干重与单株叶面积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饱果成熟期与结荚期地上部干物重之差与产量间呈显著相关关系.采用垄作双行单粒精播模式,选用饱满粒重较小的种子,可达节本降耗、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 顾双呈; 王媛媛; 张萍; 黄收兵; 王璞
    • 摘要: 为阐明植物杀菌剂'Cabrio'和'Opera'对玉米的增产机理,2011-2015年采用植物杀菌剂对低密度(67 500和75 000株/hm2)和高密度(90 000株/hm2)种植的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9叶期喷施植物杀菌剂在不同密度下均能提高玉米产量,且高密度下增产8.83%,效果更显著.PCA主成分分析表明,增产幅度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相关,但主要取决于稳粒数.穗粒数的增加主要与籽粒败育减少和结实率的提高显著相关.结合受精结实数据分析,喷施杀菌剂后,低密度和高密度处理的玉米粒败育率分别降低30.20%和36.60%.籽粒败育率的降低与Pn的提高和干物质的积累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低密度玉米植株棒三叶(穗位叶、穗上叶和穗下叶)吐丝期Pn平均增加49.10%,高密度灌浆中期的Pn平均增加43.49%.喷施杀菌剂后,V6(6叶期)-R1(吐丝期)干重增量与穗粒数的相关性(r=0.669**)高于清水处理(r=0.517*),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玉米9叶期喷施杀菌剂可以增强玉米花后光合能力,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促进物质向籽粒中转运,减少籽粒败育,从而显著地提高结实率和穗粒数.同时,有利于延缓植株后期衰老,提高粒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