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量效应

产量效应

产量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39055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耕作与栽培、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八届炼油与石化工业技术进展交流会、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2015全国棉花青年学术研讨会等;产量效应的相关文献由87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建玲、廖文华、贾可等。

产量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 占比:0.64%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39055 占比:99.25%

总计:39350篇

产量效应—发文趋势图

产量效应

-研究学者

  • 刘建玲
  • 廖文华
  • 贾可
  • 李少昆
  • 谢瑞芝
  • 高世菊
  • 曹承富
  • 丁林
  • 刘国庆
  • 刘生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孟泽; 王磊; 卢艳丽; 白由路; 王玉红; 陈杨; 聂彩娥; 宋桂霈
    • 摘要: 【目的】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砂质潮土长期施磷的作物产量效应、磷肥利用效率、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及有效磷对土壤磷素盈亏的响应关系,为农田磷素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磷肥长期定位试验自2008年起在河北廊坊进行,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供试土壤为砂质潮土,设置6个施磷(P2O5)水平(0、45、90、135、180、225 kg/hm^(2)),依次表示为P0、P45、P90、P135、P180、P225。在2020年(试验的第12年)测定作物产量、作物吸磷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分析了周年产量和土壤有效磷演变特征、作物有效磷农学阈值、土壤有效磷与累积磷盈亏的关系。【结果】施磷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和作物吸磷量,产量与吸磷量随施磷水平提高先升高后降低。达到最高周年产量(14627 kg/hm^(2))的施磷量为152 kg/hm^(2)。以该最高产量的90%为实际生产目标,适宜施磷量为90 kg/hm^(2)。磷肥利用率随轮作周期延长而提高,12年平均磷素表观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变幅分别为36.98%~98.10%和26.26%~71.85%。周年施磷量超过90 kg/hm^(2)时,施磷对作物吸磷量影响不显著,且磷肥表观利用率、累积利用率显著降低。P0~P225处理表观磷盈余12年平均值分别为–11.30、–7.38、0.94、20.05、37.21、57.68 kg/hm^(2);至2020年累积磷盈亏分别为–144.92、–88.57、11.33、240.56、446.48、692.15 kg/hm^(2)。砂质潮土有效磷含量随累积磷盈余量的变化呈现两段线性关系,拐点出现在土壤累积磷盈余量P 218.81 kg/hm^(2)。低于此值时,土壤每盈余P 100 kg/hm^(2),有效磷含量上升0.48 mg/kg;当土壤累积磷盈余高于此值时,土壤每盈余P 100 kg/hm^(2),有效磷含量上升3.37 mg/kg。冬小麦、夏玉米有效磷农学阈值分别为10.20、5.93 mg/kg,施磷量为90 kg/hm^(2)时,冬小麦、夏玉米季土壤有效磷含量最接近农学阈值。【结论】在作物秸秆还田条件下,砂质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周年施磷量为90 kg/hm^(2),可以兼顾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年对磷素的需求,维持土壤磷素的表观平衡,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实现磷素平衡和磷肥高效施用。砂质潮土磷的储存阈值为218.81 kg/hm^(2),当土壤磷累积量低于该阈值时,施磷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效果较低;而当磷累积量高于该阈值时,施磷可显著提升土壤磷的有效性。
    • 李佩; 何瑞银; 汪小旵; 丁启朔
    • 摘要: 【目的】拟探讨等距单粒线播技术用于定量种间距对小麦前、后生育期的影响,以此论证等距单粒线播的技术特征及优势。【方法】选用宁麦13为田间试验材料,采用免耕等距单粒线播法,分别于2017和2018年进行稻茬小麦的免耕种植试验,设置粒距1.5、3.0和4.5 cm 3个处理(T1.5、T3、T4.5),行距20 cm。分别从群体、单株以及单茎穗3个尺度层次的指标对比,评价种间距在苗期和成熟期的生理生态效应。【结果】等距单粒线播法创建出稳定全生育期密度效应且该效应能够为群体、单株与器官3个尺度层次的表型所表达。较小种间距显著延长稻茬麦50%出苗率的天数。群体的成熟期籽粒总产量随种间距减小而增加,T1.5与T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T4.5处理显著降低。在群体生物量方面,T4.5处理的总茎秆重、总麦穗重显著低于T1.5和T3处理。而在单株尺度层面,单株穗数、结实粒数和单株产量随种间距增加而显著性增大,但单株千粒重无显著性差异,单株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麦穗重和茎秆重也随播种间距增加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密度补偿效应。同时,随种间距减小,单株小麦各指标由正态分布变为L型分布。在小麦的单茎穗层面,单茎穗产量和穗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仅穗粒数表现出年度间不稳定。而在器官生物量方面,地上部生物量、叶重、茎秆重和麦穗重不同处理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等距单粒线播小麦在群体、个体和器官3个不同尺度范畴的密度效应能够在小麦的苗期和成熟期得到充分表达,且不同尺度范畴内的产量因子及生物量等表型指标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因此,相较于传统机械化种植技术,等距单粒线播技术有利于解析群体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 刘建玲; 吴晶; 贾可; 廖文华; 吕英华; 马俊永
    • 摘要: 为了给作物持续高产下科学施用磷肥提供依据,采用1978年以来土壤有效磷变化的大数据分析、不同时段磷肥定位试验、大面积磷肥产量效应试验等方法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有效磷变化、土壤和肥料磷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为22.43 mg/kg,表现为太行山山麓平原﹥冲积平原。1996—1999年,太行山山麓平原、冲积平原区供试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5.09,11.90 mg/kg,冬小麦P_(2)O_(5)用量180 kg/hm^(2)时土壤供磷能力:冬小麦分别为83.9%,75.8%,夏玉米分别为83.3%,89.7%。冬小麦秸秆还田下,土壤磷收支表观平衡分别为盈余52.8%,55.4%。2010—2012年,太行山山麓平原土壤有效磷27.22 mg/kg,冬小麦、夏玉米P_(2)O_(5)用量分别为108,60 kg/hm^(2)时土壤供磷能力:冬小麦为84.6%,夏玉米为90.1%。小麦秸秆不还田下,土壤磷收支表观平衡:冬小麦盈余6.7%,夏玉米亏缺47.1%。基于2002—2006年,2012—2016年多点大面积磷肥在冬小麦、夏玉米上的效应函数计算出最高产量P_(2)O_(5)用量:冬小麦分别为107.3,125.1 kg/hm^(2),夏玉米分别为52.0,58.9 kg/hm^(2)。过量施用磷肥连续种植3 a 6茬,土壤积累磷均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应。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秸秆还田下,冬小麦、夏玉米推荐P_(2)O_(5)用量分别为90~100,30 kg/hm^(2);秸秆不还田分别为100~120,45 kg/hm^(2)。
    • 卞倩倩; 王雁楠; 陈金金; 乔守晨; 胡琳琳; 尹雨萌; 杨晓平; 杨育峰
    • 摘要: 【目的】甘薯是喜钾作物,合理施用钾肥对甘薯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整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定量分析施钾对我国甘薯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为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数据来自2000—202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甘薯钾肥田间试验的论文,共采集到548组数据。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我国甘薯施钾产量效应以及对不同因素的响应,并探究不同施钾量对甘薯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与不施钾相比,施钾使我国甘薯产量显著增加18.0%。对照组产量水平显著影响甘薯施钾增产效果,随对照组产量的提高,施钾的增产效应逐渐降低;在低和中对照组产量水平(≤25 t/hm^(2)和25~35 t/hm^(2))下,最优施钾量分别为225~300和300~375 kg/hm^(2),而在高对照组产量水平(>35 t/hm^(2))下,不同施钾量之间的增产效应没有明显差异。土壤条件是影响甘薯施钾增产效应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对施钾增产效应具有极显著影响,其中,在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全氮含量>1 g/kg、有效磷含量10~20 mg/kg和速效钾含量≤50 mg/kg时,施钾的增产效应最明显;在不同土壤速效钾(AK)含量下,施钾的增产效应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AK≤50 mg/kg时,施钾量为225~300 kg/hm^(2)增产效应最好,当AK在50~100 mg/kg时,施钾量为300~375 kg/hm^(2)有更好的增产效应,当AK>100 mg/kg,施钾效果不稳定。对于钾素平衡来说,甘薯秸秆不还田时,施钾量>225 kg/hm^(2)可以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当秸秆还田时,施钾量>75 kg/hm^(2)能更好维持土壤钾素平衡。【结论】施钾对提升我国甘薯产量有重要作用,施钾效果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密切相关,而施钾水平也影响土壤钾素平衡。因此,在甘薯生产中,应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因素,确定适宜的施钾方案,以促进甘薯增产并改善土壤钾素平衡。
    • 蔡淑芳; 黄献光; 黄惠珍; 包巍; 张钟; 雷锦桂
    • 摘要: 定量分析世界范围内稻鱼共作对水稻的产量效应,为稻鱼共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搜集了公开发表的102组稻鱼共作与水稻单作处理的水稻产量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运用Meta分析方法,明确了稻鱼共作对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进而量化分析了时间区域、田间条件、水稻品种、肥药管理、鱼苗投放和投喂管理等对稻鱼共作产量效应的影响。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作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平均增产率约为17.2%(95%CI:9.4%—25.6%),分析结果可靠。不同区域气候稻鱼共作的产量效应差异显著,国外和热带气候区域较高。2011年以后年份、田沟布局为一侧、水稻品种为粳稻的试验田中,稻鱼共作的水稻增产率相对较高;不同测产方式的产量效应差异不显著。不同肥药管理稻鱼共作的产量效应差异显著,施肥3次、单一追肥、施用有机肥与无机肥、施药的产量效应较高;在保障增产效应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少肥料农药的施用量,采用有机肥和不施农药方式以获取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投苗时间、养殖模式、投苗密度、投喂与否稻鱼共作的产量效应差异显著,在水稻移栽后21—25d投苗单养,规格、密度及生物量控制在40 g/尾、1尾/m^(2)和30 g/m^(2)以内,不投喂饲料更能发挥稻鱼共作的增产效应。稻鱼共作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是有效利用稻田资源的可行方式。
    • 孙金凤; 单凯
    • 摘要: 在国际油价剧烈震荡、国际形势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形下,全球油气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部分页岩气企业难免会亏损甚至倒闭.目前中国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家政策的支持在低油价这一极端情景下尤为重要,如何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引领作用并测量相关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中国2012—2018年、美国2007—2018年页岩气相关政策和产量数据变化,以页岩气资源开发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为研究对象,对页岩气相关扶持政策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页岩气政策激励程度与美国相比仍然较弱,为促进中国页岩气大规模的商业化开发,中国应保持现有的财政补贴标准,加强税收减免力度,进一步延长补贴及税收减免时长,同时加大对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研发的支持,从而促进中国页岩气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确保国家长期能源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
    • 周丰; 温宏昌
    • 摘要: 为探讨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不同覆盖处理对旱地小麦的增产效应,通过田间试验,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 3种不同覆盖处理[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全膜覆土穴播(PM)、液体地膜覆盖条播(YMF)]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盖处理均能显著提高产量,全膜覆土、秸秆覆盖、液体地膜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30.35%、15.02%、17.87%,全膜覆土穴播产量虽最高,但秸秆覆盖方式经济效益最高,为对照的28.3%,液体地膜、全膜覆土分别较对照增收21.8%、18.0%,秸秆带状覆盖优于全膜覆土穴播.因此,秸秆带状覆盖是一种更加高产高效、适宜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推广的覆盖种植方式.
    • 李瑾; 万诚业; 孙达
    • 摘要: 为嘉兴市南湖区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依据,采用二次回归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播种期、种植密度、复合肥施用量3个因子对春播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子中,对春播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是种植密度>播种期>复合肥施肥量;播种期与春马铃薯产量呈抛物线关系,种植密度与春马铃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复合肥施用量与春马铃薯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种植密度与复合肥施用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春马铃薯产量.建议南湖区春马铃薯栽培产量≥2500 kg/667m2的播种期为1月27日至2月4日、种植密度为7489~8178株/667m2、硫酸钾型复合肥施用量为24.9~41.8 kg/667m2.
    • 赵玮璇; 朱玥; 尹红
    • 摘要: 平台经济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由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网络协同的经济活动单元所构成的新经济系统,是基于数字平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称。本文分析了平台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从微观的法学维度、宏观的经济学维度来考量平台经济需要管制、需要持续观察和不需要管制的价格歧视(歧视性定价)行为,以期对加强平台经济行政执法,在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方面有所助益。
    • 崔广慧; 姜英兵
    • 摘要: 基于2006—2018年沪深A股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考察政府环保处罚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环保处罚可促使企业降低劳动力需求,这一结果在考虑了排他性解释、随机因素干扰、内生性等问题后依然成立.此外,环保处罚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负向影响具有短期性.机制分析表明,环保处罚迫使企业缩减生产规模降低劳动力需求,体现为产量缩减效应;也可促使企业从事环保投资带动劳动力就业,体现为要素互补效应,但总体上以产量缩减效应为主.进一步探讨对企业劳动力部门构成与学历构成的影响,发现环保处罚主要降低企业对生产人员、技能人员或本、专科及以下学历员工的需求,对行政管理等其他非技能人员及研究生学历的劳动力影响不显著.截面异质性分析发现,环保处罚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负向影响主要体现在大规模企业或国有企业.该研究丰富了地方政府环保执法的经济后果和作用机理研究,多维度地揭示了企业应对环保处罚的具体方式及其对就业的具体影响,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和企业在未来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如何协调环境保护和稳就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