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控失肥

控失肥

控失肥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87076篇;相关期刊33种,包括农村经济与科技、中国土壤与肥料、中国农技推广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磷复肥/磷化工技术创新(瓮福)论坛、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控失肥的相关文献由251位作者贡献,包括蔡冬清、余增亮、吴跃进等。

控失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7076 占比:99.96%

总计:187149篇

控失肥—发文趋势图

控失肥

-研究学者

  • 蔡冬清
  • 余增亮
  • 吴跃进
  • 张凤路
  • 李磊
  • 蒋迁
  • 丁克俭
  • 乔菊
  • 万书勤
  • 刘士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尚峰
    • 摘要: 为科学评价新型肥料增效控失肥在减肥增产、提质增效、省工省时方面的效果,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开展了控失肥与习惯施肥处理对玉米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新型肥料增效控失肥具有一定的节肥节本、省工省时效果,经济效益显著.
    • 杨勇; 李晗; 旦增; 云丹佳措; 陈革明; 冯正明; 荣湘民
    • 摘要: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珠峰4000"青稞专用控失肥对青稞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施肥量范围内,施用青稞专用控失肥青稞籽粒产量明显增加,且籽粒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养分累积量与籽粒产量的趋势一致,而肥料利用率却呈下降趋势.施肥量为90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到4682.3 kg/hm2,增产幅度达到150.7%.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都明显增加,而有效穗和穗粒数对籽粒产量影响较大.
    • 蒋爱萍
    •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示范方法,通过对控失肥在水稻大田中施用效果进行分析,探索控失肥应用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支撑.结果表明:控失肥作为高新科技产品,能使水稻生产在省工省时的同时获得高产;从生态环境分析,控失肥因其能减少肥料流失,降低污染,是未来农业施肥技术应用推广与发展的方向.
    • 张锋
    • 摘要: 为明确增效控失肥在机插秧水稻适宜施肥量和节本增收、固本养地效果,进行水稻增效控失肥、农民习惯施肥2个不同处理的大区对比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增效控失肥在圆秆拔节前对秧苗生长发育促进作用有限,主要是促进拔节后分蘖成穂,亩穗数21.4万,增加5.1万,每穂总粒数145.2粒,减少23.4粒,千粒重23.6 g,减少1.4 g。亩实产571.4 kg,亩增产31.1 kg,增产率5.8%,亩产值1439.9元,亩节本增收72.3元。控失肥区土壤残留养分有机质34.3 g/kg,全氮1.87 g/kg,分别提高5.0、0.21 g/kg,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当。综合水稻产量、产投比、节本增收、培肥土壤效果及减肥增效、实现化肥零增长的基础上,增效控失肥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 张林; 武文明; 陈欢; 陈洪俭; 彭晨; 王世济; 曹承富
    • 摘要: 研究氮肥运筹方式对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区夏玉米生育期间土壤无机氮含量、玉米氮素积累与转运、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合理施肥,实现增产增效和轻简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于2018年在安徽省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进行,以庐玉9105为材料,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T1)、常规氮肥一次性基施(T2)、常规氮肥50%基施+50%拔节期追施(T3)、常规氮肥50%基施+50%大喇叭口期追施(T4)、50%常规氮肥+50%控失肥一次性基施(T5)、控失肥减氮25%一次性基施(T6).T2~T5氮施用量为262.50 kg/hm2,T6为195.00 kg/hm2.系统分析了玉米生育期间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玉米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玉米产量、氮素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玉米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及氮肥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常规氮肥一次性基施T2低产低效.拔节期或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通过补充玉米生长中后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促进了玉米花后氮素积累,减少花前氮素转运,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NUE)、吸收效率(NUPE)、农学利用率(NAE)和偏生产力(NPFP)比T2分别增加6.89%~11.11%、18.84%~24.48%、7.15%~9.29%、23.49%~37.88%和6.89%~11.11%.T5处理玉米开花后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高于T2,其有利于耕层土壤氮素持续有效供应,增加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率和转运对籽粒贡献率比T2分别显著减少11.58%和22.16%,玉米产量、NUE、NUPE、NAE和NPFP分别达到9535.15 kg/hm2、36.01%、0.82 kg/kg、14.00 kg/kg和36.32 kg/kg,比T2分别显著增加15.00%、27.88%、10.59%、51.14%和15.00%;其效果优于常规氮肥两次施用,经济效益比常规氮肥两次施用增加706.94~1302.08元/hm2.T6与T2玉米产量、效益相当,但NUE、NUPE、NAE和NPFP分别显著增加41.96%、37.41%、38.44%和35.74%,达到氮肥高效,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因此,在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区,50%常规氮肥与50%控失肥配施,能增产增效,实现一次性施肥轻简化生产.
    • 钟雯瑾; 冯梦喜; 杨自超; 张书红; 杨博兰
    • 摘要: 为了解控失掺混肥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开展了控失掺混肥不同施用方法和减量施用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试验共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48 m 2,以不施氮肥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对玉米植株养分含量、养分累积吸收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氮肥当季利用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施肥条件下,与普通掺混肥处理相比,控失掺混肥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玉米植株对氮和磷的吸收量、产量、氮素利用率;采用苗期开沟追施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优于种肥同播,玉米产量提高3.67%;采用同样的苗期开沟追施施肥的方式,与普通掺混肥处理相比,控失掺混肥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增加3.60%,氮素当季利用率提高24.88%。
    • 钟雯瑾; 冯梦喜; 杨自超; 张书红; 杨博兰
    • 摘要: 为了解控失掺混肥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开展了控失掺混肥不同施用方法和减量施用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试验共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48 m2,以不施氮肥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对玉米植株养分含量、养分累积吸收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氮肥当季利用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施肥条件下,与普通掺混肥处理相比,控失掺混肥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玉米植株对氮和磷的吸收量、产量、氮素利用率;采用苗期开沟追施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优于种肥同播,玉米产量提高3.67%;采用同样的苗期开沟追施施肥的方式,与普通掺混肥处理相比,控失掺混肥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增加3.60%,氮素当季利用率提高24.88%.
    • 杨莉琳; 于海英; 侯建伟; 朱向梅
    • 摘要: 为探索利用滨海重盐碱地及咸水资源种植棉花的科学施肥技术,在河北低平原区的滨海重盐碱地开展为期4年的冬季灌溉咸水种植棉花的施肥技术定位试验研究,包括肥料剂型[控释(失)肥、传统肥]、施肥方式(一次性基施、基施+追施)和施肥量(高量、低量).结果表明:抽取当地地下咸水冬季灌溉可使翌年春季棉花播种前土壤0~20 cm耕层盐分含量下降到2.0 g/kg以下,保障了棉花种子发芽和出苗.重盐碱地种植棉花首选含N-P-K及凹凸棒土的控失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如果选用传统肥料尿素与过磷酸钙,则应增施硫酸钾肥料,且所有肥料均作为基肥于播种前一次性施用;等氮量尿素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比2次(基肥+追肥)施用对籽棉增产效果显著,花铃期追施尿素会引起棉花收获后土壤中无机N和盐分含量增加.重盐碱地施肥量过高会抑制棉花的营养生长进而降低籽棉产量.华北低平原滨海重盐碱地种植棉花的水肥技术为:播种前于冬季结冰期抽取当地地下咸水灌溉,灌溉量为100~180 mm,春季播种前一次性施用肥料的合理用量为N 169 kg/hm2,P2O565 kg/hm2,K2O 78 kg/hm2,肥料剂型宜首选控失肥;在该水肥技术下,重盐碱地的籽棉产量为3.0~3.2 t/hm2.本研究结果可为重盐碱地及其地下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耐盐适生棉花的节肥增产与绿色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