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基因+多基因

主基因+多基因

主基因+多基因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遗传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专利文献86733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中国烟草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等; 主基因+多基因的相关文献由72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铁固、陈凤真、陈士林等。

主基因+多基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86733 占比:99.77%

总计:86929篇

主基因+多基因—发文趋势图

主基因+多基因

-研究学者

  • 王铁固
  • 陈凤真
  • 陈士林
  • 张怀胜
  • 张兴伟
  • 戚存扣
  • 马娟
  • 司龙亭
  • 李成奇
  • 任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童治军; 卢桂萍; 陈学军; 曾建敏; 方敦煌
    • 摘要: 【目的】揭示和明确雪茄烟品种Beinhart 1000-1抗赤星病的遗传规律。【方法】以抗病雪茄烟品种Beinhart 1000-1为父本、感病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为母本杂交、自交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F_(7),对各单世代(P_(1)、P_(2)和F_(7))的赤星病抗性采用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结果】重组自交系群体F_(7)赤星病抗性表型呈正态分布,表现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其最优遗传模型为4 MG-AI,受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最大(da=11.5371)、且主基因整体遗传效率为96.8392%。【结论】雪茄烟Beinhart 1000-1赤星病抗性遗传方式以主基因效应为主、环境效应小。因此,在烟草抗病育种过程中要重视利用主基因,应在早期世代对赤星病抗性性状进行选择。
    • 张中伟; 杨海龙; 付俊; 谢文锦; 李方明; 高旭东; 丰光
    • 摘要: 穗轴粗性状是影响果穗籽粒脱水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对穗轴粗性状的数量遗传规律研究较少。以经典玉米自交系PHB1M/丹340(组合Ⅰ),PH4CV/丹598(组合Ⅱ)构成的P_(1)、F_(1)、P_(2)、B_(1)、B_(2)和F_(2)6世代群体为材料,运用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穗轴粗性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穗轴粗性状在2个组合的F_(1)呈现中亲遗传。组合Ⅰ中穗轴粗性状最佳模型符合C-0,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组合Ⅱ穗轴粗遗传符合D-2,表现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其中多基因起主要作用。穗轴粗性状在B_(2)世代多基因遗传率最大,育种中可以在遗传率较高的世代通过轮回选择或聚合回交等方法累积增效基因,进而选育出穗轴粗细适宜的材料,培育出高产、优质、适宜机收的优良玉米品种。
    • 颜勇刚; 陆江; 江瑞林; 李鸿钰; 程俐
    • 摘要: 玉米穗位高是与产量密切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本研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矮穗位自交系ds1与三个穗位高不同的自交系(As、Bs、Cs)配置的3个杂交组合的6个世代(P_(1)、P_(2)、F_(1)、F_(2)、BC_(1)、BC_(2))进行了穗位高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ds1的穗位高的遗传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各组合的主基因表现相似,而多基因表现差异较大,环境对穗位高的影响较大。
    • 阙远慧; 喻奇伟; 熊晶; 梁婷; 贾傛吏; 舒彦淇; 莫泽君; 段丽丽; 刘仁祥
    • 摘要: 烟叶含梗率是卷烟工业采购烟叶的重要评价指标。研究以低含梗率品种NC 82和高含梗率品种韭菜坪2号为亲本,构建P_(1)、P_(2)、F_(1)、F_(2)、BC_(1)和BC_(2)六世代遗传分析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烟叶含梗率性状进行遗传特点分析。结果表明,烟叶含梗率是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相等(MX 2-ADI-ADI)控制,主基因遗传率56.8477%;控制含梗率性状的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为正值,且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相等(d_(a)=d_(b)>0),并以加性效应为主,表现出部分显性(00、h_(b)>0);BC_(1)群体中含梗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σ_(mg)^(2)=52.6879%、σ_(pg)^(2)=0%),BC_(2)群体中控制含梗率以多基因为主(σ_(mg)^(2)=4.3478%、σ_(pg)^(2)=58.8661%),低含梗率品种的主基因遗传增效较大。研究表明,烟叶含梗率主要受2对等效主基因遗传效应影响,高含梗率对低含梗率呈部分显性,结果对于筛选烟叶含梗率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用于低含梗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具有指导意义。
    • 张凤军; 叶景秀; 阮建平; 苏旺; 周云; 王舰
    • 摘要: 以旱作敏感型品种大西洋和耐旱型品种陇薯6号为亲本构建的F_(1)分离群体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其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重、株高、茎粗等4个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4个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2 MG-AD,受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4个性状的主基因的遗传率在16.02%~96.11%之间。
    • 黄松; 李文龙; 梁晓雪; 李琼; 胡建斌
    • 摘要: 甜瓜果实长度直接决定着果实的形状,是重要的外观性状,但其遗传规律尚不明确。为了探明甜瓜果实长度的遗传方式,以甜瓜长果种质(果形指数为12.0)、圆果种质(果形指数为1.0)构建六世代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春秋两季甜瓜果实长度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甜瓜果实长度呈现典型的数量遗传,偏向圆果亲本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E-1模型)。主基因遗传效应以正向加性效应和负向显性效应为主,正向加性互作效应也较明显,但这3种遗传效应在季节间差异较大。第一主基因的主要遗传效应明显高于第二主基因。主基因在分离世代中的遗传率为42.67%~83.33%,多基因遗传率(26.57%)主要存在于春季B_(1:2)世代。因此,甜瓜育种过程中对果实长度的定向选择宜在早期世代进行。
    • 吴元奇; 唐兰; 邱贵兰; 李若楠; 王伟; 赵丽; 张艳茹
    • 摘要: 【目的】通过对矮秆材料株高的遗传分析,了解矮秆遗传特性,为后面深入研究基因定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将白玉米矮生材料8227自交系与8009和8087自交系组配正反交组合6世代(P_(1)、P_(2)、F_(1)、B_(1)、B_(2)和F_(2)),分别在雅安、新津、自贡一年三点多环境种植,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探明白玉米矮生材料8227的株高遗传。【结果】表明矮秆株高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式,4个组合8227×8009、8009×8227、8227×8087和8087×8227在新津点的株高分别符合D、E-1、D和D-3模型;在雅安点其组合株高分别符合E-1、D、E和D模型;在自贡点,4个组合的株高分别符合E、E-1、D和E-3模型。在自贡点分别符合E、E-1、D和E-3模型。【结论】该矮秆玉米株高至少有一对到两对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控制,此外还应考虑到母体效应的影响,以便对株高性状的遗传做出正确的分析。在对该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时,应注意对材料和环境的选择。
    • 袁谦; 赵永涛; 孟凡奇; 张中州; 甄士聪; 望俊森; 王清; 鲁进恒; 范志业
    • 摘要: 为明确大穗型小麦创新种质穗部性状的遗传机制,提高小麦高产育种效率,以漯新001和漯丰4446为亲本构建6世代(P_(1)、P_(2)、F_(1)、F_(2)、B_(1)、B_(2))联合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研究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等穗部性状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长属于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为辅,均为正向增效,易在早代通过基因加性效应的累加进行选择;小穗数属于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主基因遗传效应为主,2对主基因为等加性等显性正向效应,但具有较强的负向上位性效应,在F_(2)和B_(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高,在育种中易采用单交及丰产亲本回交的方式构建群体利用单个主基因的遗传效应在早代进行选择;小穗粒数属于2对主基因作用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遗传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同时具有较强的正向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稳定纯合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易在高代进行选择;穗粒数属于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要受多基因控制,F_(2)、B_(1)和B_(2)群体的多基因遗传率为63.38%、50.79%和53.91%,育种中要综合考虑多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大穗性状的选择易采用丰产亲本回交的方式(B_(2)世代群体)构建育种选择群体。
    • 蒋锋; 梁日朗; 闫艳; 梁泽恩; 黄正刚; 刘鹏飞
    • 摘要: 【目的】对甜玉米果皮厚度性状进行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甜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机理,选育优质甜玉米品种。【方法】选用果皮厚度差异显著的甜玉米自交系T15与T77配制杂交组合T77×T15。以该组合的F_(2)群体作为试验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方法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合F_(2)群体各单株的果皮厚度及SSR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甜玉米果皮厚度进行QTL定位。【结果】甜玉米果皮厚度的最适模型为A-1,即受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和部分显性的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69.10%。在第5、8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出3个与果皮厚度相关的QTL,其中第5染色体bin5.04区域检测到2个QTL,分别位于标记区间bnlg150~bnlg653和bnlg653~bnlg1208,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39和-3.01;位于第8染色体的QTL在bin8.03~bin8.04区域,标记区间为umc1741~bnlg2046,加性效应值为-3.06,表型贡献率为22.02%。【结论】甜玉米果皮厚度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在育种实践中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遗传改良选择。试验检测到的QTL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品质育种。
    • 王学征; 刘阳萍; 陈克农; 赵正翔; 孙蕾; 高忠琦; 朱子成; 韩文灏; 栾非时
    • 摘要: 单果重是西瓜[Citrullus lanatus(Thunb.)Mansf.]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对西瓜产量提升起决定性作用。试验以大果型西瓜品种Medium为父本,小果型西瓜品种COS为母本,构建F1及F2群体,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分析2019~2020两年Medium、COS、F_(1)及F_(2)群体单果重遗传情况。结果表明,栽培西瓜单果重符合A-1(1MG-AD)模型,即单果重由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F_(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64.4953%,显性效应为0.3802,加性效应为负向。试验结果为西瓜单果重主效基因定位及单果重性状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