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穗型

穗型

穗型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7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20684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北方水稻、中国水稻科学、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12届全国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等;穗型的相关文献由93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正进、郭天财、陈温福等。

穗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4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20684 占比:99.96%

总计:921010篇

穗型—发文趋势图

穗型

-研究学者

  • 徐正进
  • 郭天财
  • 陈温福
  • 陈书强
  • 王嘉宇
  • 苏种
  • 张文忠
  • 宋桂云
  • 朱云集
  • 王永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黎明; 陈君燚; 姬敬敬; 孔维玮; 柳志浩; 董普辉
    • 摘要: 穗型是构成小麦穗部的重要性状,与小麦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小麦新品系河科大527(KD 527),通过多年农艺性状鉴定,从KD 527的EMS处理后代中选育出的一系列穗型突变体,对其穗型进行遗传分析及其效应评价。结果显示,1)构建出了包含15种(类)不同穗型的突变体(库),综合农艺学鉴定表明,与野生型KD 527相比,除了穗型发生异变外,各种突变体在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均表现降低,同时伴随旗叶、穗下节、芒等器官发生异常。2)不同穗型突变体自交后代单株的穗型遗传分析表明,所有穗型突变体自交后代均出现正常穗型、扭曲穗型的分离;对不同突变体的238个自交单株的统计分析,其中:具有正常穗型的单株69株,扭曲穗型单株169株(极端扭曲穗型单株37株),经X^(2)检验,扭曲穗型∶正常穗型符合3∶1分离规律,正常穗型呈单隐性基因遗传。3)突变体后代自交分离单株农艺学性状的统计结果显示,正常穗型单株的平均株高53.1 cm、平均穗长8.42 cm、平均千粒重55.9 g,扭曲穗型单株的平均株高、穗长与千粒重分别为43.1 cm、6.20 cm、35.2 g,正常穗型单株与扭曲穗型单株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等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而极端扭曲穗型单株表现不抽穗、不结实。构建的不同穗型突变体为小麦穗型遗传分析及其遗传效应解析提供了种质基础,对小麦穗部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摘要: 作物种子包壳性状的丧失是作物穗型驯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事件。作物野生种通过携带的包壳性状抵御外界的侵袭,进而保证自身的繁衍,然而这种包壳性状极大地不方便人工或机械化的种子脱粒、加工和播种过程,因此被人类选择成不包壳(裸粒)的性状。高粱是人类最早栽培的禾本科作物之一,高粱种子的包壳性状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粒用的籽粒高粱亚种多表现为裸粒。早在80多年前,学者就将包壳性状作为区分高粱各亚种的一个典型指标,但目前关于高粱包壳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仍然是一个空白。
    • 苏种
    • 摘要: 一、扬农粳1030扬农粳1030是扬州大学育成的中熟中粳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1.特征特性该品种株型集散适中,叶色中绿,叶片较长,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谷粒饱满,后期转色好,秆青籽黄。联合体区试平均结果 :全生育期143.3天。株高104.3厘米,每亩有效穗20.8万,每穗总粒数157.6粒,结实率88.3%,千粒重26.2克。
    • 苏种
    • 摘要: 一、南粳9036南粳9036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金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育成的迟熟中粳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1.特征特性株型紧凑,长势较旺,成穗率高,群体整齐度好,抗倒性较强,穗型较大,叶色深绿,叶姿较挺,后期熟相好。联合体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151.0天。
    • 张小祥; 邵士梅; 赵步洪; 张耗; 季红娟; 肖宁; 潘存红; 李育红; 吴云雨; 蔡跃; 刘建菊; 吉春明; 张秀琴; 刘广青; 周长海; 黄年生; 李爱宏
    • 摘要: 【目的】阐明氮肥减施关键时期和适宜减施量对不同穗型迟熟中粳水稻的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品种(丰粳3227)、中穗型品种(淮稻5号)和小穗型品种(扬辐粳8号)为材料,设置12种氮肥处理模式,即不施氮(0N)、当地常规施氮(CN,300 kg/hm^(2))、基肥减总氮10%与20%(BN_(10)、BN_(20))、分蘖肥减总氮10%与20%(TN_(10)、TN_(20))、促花肥减总氮10%与20%(SPN_(10)、SPN_(20))、保花肥减总氮10%与20%(SNN_(10)、SNN_(20))和均衡减氮10%与20%(AN_(10)、AN_(20))。【结果】减氮处理下大穗型品种丰粳3227、中穗型品种淮稻5号和小穗型品种扬辐粳8号产量整体降幅分别为6.17%、7.67%和7.81%,尤以减氮20%降幅最大,其中,丰粳3227、淮稻5号和扬辐粳8号在SPN_(10)、AN_(10)和SSN_(10)处理下产量降幅分别为0.17%、0.79%和0.23%,与CN相比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在相同减氮模式下,产量降幅最高的为小穗型品种,其次是中穗型品种,最后则为大穗型品种。减氮降低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但提高了结实率。减氮处理后有效穗数对大穗型品种丰粳3227的产量促进作用最大,每穗粒数则对中穗型品种淮稻5号和小穗型品种扬辐粳8号产量的贡献最大。减氮处理降低了氮素转运量和穗部氮素积累量,提高了氮素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减氮模式下大穗型品种丰粳3227、中穗型品种淮稻5号、小穗型品种扬辐粳8号分别在SPN_(10)、AN_(10)、SSN_(10)处理下的氮肥利用效率指标总体优于其他处理。【结论】大穗型品种在促花肥适量减氮、小穗型品种在保花肥适量减氮及中穗型品种均衡减氮处理下达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适量减氮能够调节不同穗型水稻群体的生长特性以实现产量稳定,但过量减氮使水稻群体自身的产量调节效应变弱。
    • 苏种
    • 摘要: 一、金单糯100金单糯100是江苏省常州市金坛种子有限公司、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早熟晚粳糯稻品种,适宜在江苏沿江及南部地区种植。1.特征特性该品种幼苗矮壮,叶色中绿,分蘖力强,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抗倒性强。群体整齐度好,叶姿挺,穗层整齐,穗型较大,有芒,谷粒饱满,后期转色好。
    • 刘昆; 黄健; 周沈琪; 张伟杨; 张耗; 顾骏飞; 刘立军; 杨建昌
    • 摘要: 施用氮素穗肥是水稻增产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但其用量对不同穗型超级稻品种的增产效应及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选用3个穗型(以每穗粒数表示)差异较大的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小穗型)、扬两优6号(中穗型)和甬优1540(大穗型)为材料,在基蘖肥用量相同(162 kg N hm^(-2))的情况下,研究了0、54、108、162和216 kg km^(-2)五种穗肥施氮量对上述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并观察了其对颖花分化退化及抽穗后相关形态生理指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在0~216 kg hm^(-2)穗肥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水稻每穗粒数均逐渐增加,结实率和粒重逐渐降低,且穗肥施氮量越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越明显。南粳9108、扬两优6号和甬优1540三个水稻品种在穗肥施氮量分别为162~216、108~162和54~108 kg hm^(-2)时产量最高。依据产量与穗肥施氮量曲线方程计算出上述3个品种高产最适穗肥施氮量分别为177.6~182.0、134.3~136.3和109.9~125.7 kg hm^(-2)。(2)总体而言,穗型大的品种产量高,穗型小的品种穗肥增产效应大。施用穗肥后小穗型品种二次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增加幅度大是其增产效应高于中、大穗型品种的主要原因。(3)3个水稻品种在高产的穗肥施氮量条件下,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颖花/叶、实粒/叶和粒重/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转运量、糖花比、抽穗后0~40 d根系氧化力、颖花根活量和籽粒与根系玉米素(zeatin,Z)和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含量高。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穗型超级稻品种产量与以上指标基本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穗肥施氮量应根据穗型大小进行调节。适宜的穗肥施氮量有助于在较高总颖花量的前提下,保持抽穗后较高的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NSC转运量、糖花比、根系氧化力、颖花根活量和籽粒与根系中Z+ZR含量,这有利于维持较高的结实率和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 苏种
    • 摘要: 一、南粳5916南粳5916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1.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群体整齐度好,茎秆粗壮弹性好,抗倒性强,穗型较大,叶色中绿,叶姿挺,谷粒饱满,成熟期转色好,秆青籽黄。江苏省区试平均结果 :全生育期153.5天。
    • 苏稻
    • 摘要: 一、镇稻23号镇稻23号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丰源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中熟中粳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1.特征特性幼苗矮壮,叶色中绿,分蘖力中等,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抗倒性强。群体整齐度好,穗层整齐,穗型较大,叶姿挺,谷粒饱满,后期转色好,秆青籽黄。
    • 崔月峰; 孙国才; 王桂艳; 王健; 蒋昆炜; 黄文佳; 卢铁钢
    • 摘要: 选择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北粳1号和半直立穗型粳稻品种铁粳11作为试材,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7.5 t/hm^(2)和15 t/hm^(2))对不同穗型粳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增加北粳1号和铁粳11抽穗期及成熟期的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重;施用7.5 t/hm^(2)生物炭可以显著增加北粳1号的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分别为7.7%和6.6%,但对铁粳11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影响;施用15 t/hm^(2)生物炭时,北粳1号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分别提高9.8%、4.7%和11.2%,铁粳11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分别增加6.0%、6.1%和7.4%。生物炭能够促进北粳1号和铁粳11干物质积累并提高产量,但存在差异性,直立穗型品种北粳1号比半直立穗型品种铁粳11对生物炭的响应更为敏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