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粳稻

粳稻

粳稻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3年内共计331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13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331篇;相关期刊400种,包括北方水稻、中国稻米、中国水稻科学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第四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生物种业论坛、全国第十五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等;粳稻的相关文献由620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才林、张亚东、朱镇等。

粳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13 占比:87.79%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2.23%

专利文献>

论文:331 占比:9.98%

总计:3318篇

粳稻—发文趋势图

粳稻

-研究学者

  • 王才林
  • 张亚东
  • 朱镇
  • 洪德林
  • 陈涛
  • 景德道
  • 林添资
  • 龚红兵
  • 赵凌
  • 徐正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蒋岩; 赵灿; 陈越; 刘光明; 赵凌天; 廖平强; 王维领; 许轲; 李国辉; 吴文革; 霍中洋
    • 摘要: 为研究氮素穗肥对粳米淀粉理化特性和精细结构的影响,明确粳米食用特征与淀粉特性和结构的关系,以南粳9108和南粳0212为供试材料,在相同基蘖肥用量下设置3个穗肥施氮水平(0、45和135 kg N hm^(-2)),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粳米的淀粉特性及其结构,分析了其与食用特征间的关系。施用氮素穗肥降低了粳米食味值,高氮下差异显著。硬度、弹性、黏性和平衡性的绝对值与总蛋白含量均随穗肥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则与之相反。在淀粉特性和结构方面,增施氮素穗肥提高了淀粉溶解度、膨胀势、糊化焓、小淀粉颗粒占比、相对结晶度、红外比值(1045/1022 cm^(-1)),降低了淀粉回生焓、回生度、大淀粉颗粒占比、淀粉平均直径和红外比值(1022/995 cm^(-1)),高氮影响更趋明显。施用氮素穗肥降低了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淀粉表层的有序性和结晶区稳定性,淀粉粒径变小,进而阻碍了淀粉膨胀和糊化,米饭硬度升高,食用口感变差。适量施用氮素穗肥可实现粳稻优质丰产协同。
    • 袁嘉琦; 张洪程; 刘艳阳; 许轲; 李国辉; 陈天晔; 周虎毅; 郭保卫; 霍中洋; 戴其根
    • 摘要: 苏中地区为稻麦两熟制地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稻虾综合种养规模扩大的影响,水稻迟播迟栽现象较为普遍,使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等与光、温资源不匹配,成为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迟播迟栽(6月12日播种、6月30日移栽)条件下,采用毯苗机插方式,设置4个纯氮施氮量(N0:0 kg hm–2;N240:240 kg hm–2;N300:300 kg hm–2;N360:360 kg hm–2)、3个穴栽苗株数(D3:3株苗、D4:4株苗、D5:5株苗)处理,以适播适栽期(5月29日)常规施氮量和穴栽苗株数处理(N300D4)为对照(CK),探究氮肥水平与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提升苏中地区迟播迟栽粳稻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较CK相比,迟播迟栽条件下各处理产量均下降,主要原因是迟播迟栽处理群体颖花量显著降低,2年最高群体颖花量分别较CK分别降低11.94%和8.12%;迟播迟栽条件下温光资源利用率降低,植株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导致干物质积累量降低.迟播迟栽条件下,除处理N360D5外,随着施氮量和穴栽苗株数的增加,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群体颖花量,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高效叶比例,延长了生育期,从而提高了温光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缓解产量下降;另外,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N300D5处理氮肥利用率最大.因此,迟播迟栽条件下应首先考虑增加穴栽苗数,再适量增加氮肥施用量,可以缓解产量损失,并提高氮肥利用率.
    • 邵小龙; 徐文; 王潇; 杨晓静; 沈飞; 刘琴
    • 摘要: 【目的】基于食品水分吸附解吸理论,检测粳稻裂纹与水分含量,探讨籽粒裂纹的发展变化原因,总结粳稻裂纹的发展规律。【方法】以‘软玉’‘淮稻5号’和‘南粳5055’3种粳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成像技术检测粳稻籽粒的裂纹粒及裂纹程度;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南粳5055’籽粒裂纹断裂面的微观结构;使用LF-NMR技术检测粳稻籽粒的水分在解吸过程中的特征变化,分析粳稻籽粒水分解吸过程中裂纹数据和水分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利用LF-NMR技术可以准确地预测不同品种粳稻籽粒的水分含量。裂纹率随籽粒的水分解吸程度而上升,‘软玉’‘淮稻5号’和‘南粳5055’籽粒裂纹率分别在水分含量低于14.96%、15.21%和17.84%后明显增加。低水分籽粒内裂纹数量高于高水分籽粒。粳稻裂纹粒与非裂纹粒内部断裂面的淀粉和细胞结构差异明显。水分解吸导致淀粉粒间断裂面发展为细胞间断裂面,即初期裂纹。当裂纹数量继续增加,初期裂纹发展成为可被观察到的裂纹,裂纹类型从轻度发展到中度或重度。水分解吸导致籽粒横向弛豫时间T21和T22缩短;结合水含量减少,"自由水"含量先减少后增多,各状态水分间存在迁移和转化现象。部分"自由水"在水分解吸过程中挥发离开籽粒,同时部分"结合水"转化为"自由水"。总体表现为"结合水"面积和相对面积比例随水分解吸过程逐渐减小,而"自由水"的面积有增有减,但相对面积比例呈上升趋势。因此,在稻谷水分解吸过程中,除了含水量下降,各组分水分流动性下降,"结合水"含量降低也是水分变化的重要特征。裂纹与水分数据相关分析表明,裂纹变化与各组分水的横向弛豫时间和"结合水"含量的变化相关,与"自由水"含量不相关。【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将稻谷籽粒按照裂纹数量和种类分成4类裂纹粒的方法。粳稻水分解吸过程中裂纹类型变化与水分分布密切相关,籽粒水分的迁移和转化,特别是"结合水"下降,是籽粒裂纹变化的重要原因。
    • 郭新亚; 陈春; 赖上坤; 陈卫军
    • 摘要: 泗稻22号参试名称为泗稻18158,是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采用系谱法以武运粳27号为母本、自育品系13品90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表明:泗稻22号平均产量为696.70 kg/667 m^(2),比对照组(徐稻3号)增产6.7%,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检测达部优二级,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病性较强等优点。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210419。
    • 闫影; 王凯; 周锋利; 张丽霞; 胡泽军; 曹黎明; 吴书俊
    • 摘要: 已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Pi9、Pib、Pi5、Pita、Pi2、Pikh、Pikm和Pigm对稻瘟病菌表现广谱抗性,这些基因已广泛应用于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粳稻的抗稻瘟病基因分布及其抗性表现,利用上述8个抗病基因的功能标记对52份粳稻种质进行抗病基因检测。同时,利用江苏省2019年稻瘟病菌代表菌株2019-746、2019-587、2019-924、2019-16-3、2019-522和2019-863的孢子混合液对供试种质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种质中分布频率较高的抗稻瘟病基因是Pib和Pita,分别达到78.85%和50.00%,其余基因分布频率依次为38.46%(Pikh)、34.62%(Pi9)、23.08%(Pikm)、21.15%(Pi2)、5.77%(Pi5),供试种质都不携带基因Pigm。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携带抗病基因Pita、Pi5、Pi2和Pikm的种质表现抗病的比例高;Pita、Pi5、Pi2和Pikm可以作为今后改良粳稻稻瘟病抗性的主要基因。本研究结果为长三角地区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邓艾兴; 刘猷红; 孟英; 陈长青; 董文军; 李歌星; 张俊; 张卫建
    • 摘要: 【背景】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东北稻区不仅是我国高纬度优质粳稻的重要产区,约占我国粳稻总产50%以上;也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区域,近半个世纪来该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1°C。【目的】研究气候变暖情境下东北稻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为保障我国优质粳稻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田间开放式远红外增温装置,设置全生育期增温1.5°C和不增温处理,分析田间开放式增温1.5°C对高纬度粳稻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的影响。【结果】与不增温相比,2017年和2018年增温处理的水稻全生育期天数分别减少了6—7 d和4—5 d,主要表现在抽穗前天数缩短;增温处理下龙稻5号和龙稻18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5.8%和14.4%,其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增加;增温显著降低了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但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增温有增加水稻淀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最终黏度,降低淀粉消减值的趋势,但对回生值无显著影响。【结论】基于高纬度稻区较低的背景温度,增温1.5°C对水稻产量和稻米蒸煮品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未来增温幅度升高将会加大该稻区稻米品质变化的不确定性。
    • 吕小红; 王宇; 马畅; 付立东; 任海; 隋鑫; 杜萌; 李旭; 张文忠; 隋国民
    • 摘要: 氮密互作对水稻生长发育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籼稻品种上,对粳稻尤其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的报道较少,研究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氮密互作下的产量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为滨海稻区节肥增效提质栽培提供依据。以双高效型品种盐丰47和低氮高效型品种盐粳765为材料,考察施氮量与移栽密度对不同品种粳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通过作用颖花量、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来调节产量,而移栽密度主要影响颖花量和实粒数以协调产量。在150~195kg·hm^(-2)施氮量范围内,可增大两个品种移栽密度;在240~285kg·hm^(-2)施氮量范围内,盐丰47的适宜移栽密度为(83.40~93.75)×10^(4)株·hm^(-2),盐粳765的适宜移栽密度为(93.75~107.25)×10^(4)株·hm^(-2)。成熟期秸秆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大而增多,其随密度的增大而呈现多元变化规律。两品种氮肥农学利用率总体上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盐丰47在N2D3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达40.77%,而盐粳765则在N1D3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达35.40%。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双高效型品种盐丰47的最佳氮密组合为施氮量195kg·hm^(-2),移栽密度107.25×10^(4)株·hm^(-2);低氮高效型品种盐粳765的最佳氮密组合为施氮量150kg·hm^(-2),移栽密度107.25×10^(4)株·hm^(-2)。采用最佳氮密组合有利于充分发挥两粳稻品种的产量潜力,进而实现水稻高产高效优质生产。
    • 殷春渊; 王书玉; 刘贺梅; 孙建权; 胡秀明; 王和乐; 田芳慧; 马朝阳; 张金霞; 刘经纬; 张瑞平; 王蕊; 李习军; 张栩
    • 摘要: 为筛选优良食味米品种,提高河南省优质粳稻品种种植力度,以32个常规粳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氮肥水平下根据其产量、外观品质和食味值聚类分析筛选出了5种类型,选用其中产量性状突出、品质性状相对优良的高产高食味值低垩白、高产高食味值高垩白、中产低食味值低垩白3种类型,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品质性状间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类型水稻产量表现为高产高食味值低垩白>高产高食味值高垩白>中产低食味值低垩白,且高产类型极显著高于中产类型,平均比中产类型分别高21.49%和19.82%。加工品质各指标不同类型间差异不显著,整精米率最高达71.96%。透明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不同类型粳稻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不同基因型间变异系数较大,中产低食味值低垩白类型和高产高食味值低垩白类型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依次比高产高食味值高垩白类型低68.31%、69.23%和55.45%、47.28%。食味值表现为高产高食味值低垩白、高产高食味值高垩白类型分别比中产低食味值低垩白类型高2.81%、1.01%,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他食味品质性状类型间差异不显著。筛选出的3种类型的优质粳稻品种(系)的特征特性主要表现为产量在8.15~13.09 t/hm^(2),食味值基本上在80分以上,中产低食味值低垩白类型垩白粒率、垩白度平均分别为5.67%和1.64%;高产高食味值低垩白和高产高食味值高垩白类型的水稻基因型可作为优质食味米选育重要的种质资源,中产低食味值低垩白类型水稻基因型有利于提高稻米的商品流通价值。
    • 张梓良; 林健; 冬明月; 董金龙; 段增强
    • 摘要: 于2019年和2020年在苏南某区污染耕地采集了302份水稻和97份蔬菜样本,评估了农作物可食部分镉(Cd)和汞(Hg)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水稻籽粒中Cd和Hg含量均高于蔬菜,水稻籽粒和蔬菜Cd含量分别为59.5和50.7μg/kg,超标率为4.6%和4.1%;水稻和蔬菜Hg含量分别为4.7和0.7μg/kg,其中仅水稻籽粒Hg超标,超标率为3.3%;水稻和蔬菜Cd和Hg日摄入量分别为0.371和0.239μg/(kg·d);整体危害指数为0.680(<1)。食用研究区域水稻和蔬菜的重金属健康风险较低。在整个研究区采样和同点位不同农作物采样两个尺度下,粳稻和根类蔬菜Cd含量均分别显著低于籼稻和叶类蔬菜,但不同水稻和蔬菜品种间Hg含量无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推荐种植和食用粳稻、根类蔬菜,从而降低污染耕地农产品Cd和Hg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