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控制灌溉

控制灌溉

控制灌溉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1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451612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黑龙江科技信息、农机化研究、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2009年全国非常规水源利用技术研讨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等;控制灌溉的相关文献由780位作者贡献,包括彭世彰、徐俊增、杨士红等。

控制灌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51612 占比:99.98%

总计:1451833篇

控制灌溉—发文趋势图

控制灌溉

-研究学者

  • 彭世彰
  • 徐俊增
  • 杨士红
  • 丁加丽
  • 刘凤丽
  • 孙艳玲
  • 张忠学
  • 黄乾
  • 庞桂斌
  • 窦超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作合; 李凯; 李浩宇; 孔凡丹; 郑美玉
    • 摘要: 为解决寒地黑土区控制灌溉模式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长期应用可能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通过小区试验,研究控制灌溉模式下秸秆生物炭添加对耕层(0~20 cm)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土壤有机碳密度和氮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管理方面,秸秆生物炭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AC)的含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和有机碳密度(SOCD),有利于增加土壤固碳量(SCS)。土壤碳库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氮素,其中12.5t/hm2的生物炭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氮持留量(SNR),减少土壤氮素损失量。综合考虑,东北寒地黑土区稻田选择12.5t/hm2的秸秆生物炭还田较为适宜。此项研究结果可为秸秆生物炭在寒地黑土区稻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杜妮; 于秀琴; 陈金辉; 贾国威
    • 摘要: 玉米是辽西北地区主要种植作物,为探讨不同微喷控制灌溉程度对辽西北地区玉米生长及需水规律影响,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以雨养处理(YY)为对照,在2019年和2020年连续开展了轻度控制灌溉(QK)和重度控制灌溉(ZK)对玉米相关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与YY相比,QK和ZK均有利于玉米生长,其中QK处理效果最佳。QK灌水量和耗水量最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也最大,当地玉米生产中节水增效最为明显,适宜在辽西北地区推广。
    • 赵学梅; 刘笑吟; 黄涛; 刘懿; 刘博弈; 徐俊增
    • 摘要: 【目的】探讨控制灌溉条件下不同氨基酸水溶肥对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氨基酸水溶肥在稻田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控制灌溉条件下的稻田为研究对象,将当地农民常规施肥方式(CF)作为对照,在2018年设置3个氨基酸水溶肥追肥处理(CWSF244、CWSF214和CWSF184),总施氮量分别为244、214 kg/hm^(2)和184 kg/hm^(2),2019年在214 kg/hm^(2)总施氮量的基础上,调整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施氮比例,设置CWSF214-I1、CWSF214-I2和CWSF214-I3三个前氮后移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2018年,各处理在减少施氮的情况下,水稻植株高度、干物质积累量和SPAD的变化趋势与CF无显著差异,施用氨基酸水溶肥提高了氮素吸收利用率,增加了籽粒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其中CWSF214处理是保证产量和总吸氮量的最佳施肥处理。2019年,在最佳施肥处理(CWSF214处理)的基础上,前氮后移处理CWSF214-I1和CWSF214-I2下的籽粒吸氮量较CF分别增加了13.38%、11.41%,NRE分别提高了18.09%、27.46%,产量分别提高了4.55%、5.37%。【结论】综合考虑节水、水稻高产和施氮量等因素,CWSF214-I1处理和CWSF214-I2处理是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控制灌溉稻田理想的施肥策略。
    • 黄媛; 张钟莉莉; 高欣娜; 杜亚茹; 武猛; 康艺凡; 于景鑫; 杜鹏飞; 田国英
    • 摘要: 为研究亏缺灌溉对秋冬茬设施番茄生理、生长、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盛丰5号”为试材开展番茄亏缺灌溉试验。在番茄花果期至采收期实施0~4次灌水(分别对应处理T1、T2、T3、T4、T5)栽培试验,观测了设施内空气温、湿度及土壤含水量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的形式构建番茄综合生长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为生理、生长、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指标,生理指标包括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片含氮量、叶绿素;生长指标包括根冠比、生物量;品质指标包括番茄红素、Vc、总糖、可滴定酸;水分利用效率指标包括WUE_(y)、WUE_(b),利用熵权法对二级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并使用TOPSIS评价法进行排序。在生理指标评价体系中,T3的相对接近度0.769最接近理想解;在生长指标评价体系中,T1的相对接近度0.555最接近理想解;在果品品质评价体系中,T5相对接近度0.617,可认为是表现最优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指标体系中,T1为最优处理。利用模糊Borda评价法对一级评价指标的评价序值和排名信息进行组合评价,T1~T5模糊Borda得分依次为8.87、4、5.14、5.77、5.15。结果显示,定植水后除追施水溶肥时少量灌水,秋冬茬设施番茄花果期至采收期0水处理不仅可以使植株生长良好,同时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在番茄综合生长评价体系中表现最优。该灌溉制度有效减少了河北地区秋冬茬设施番茄用水量,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
    • 王斌; 范纯; 白丽群; 王晶; 吴春丽
    • 摘要: 针对灌区尺度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过程中存在的失时灌溉、无序灌溉、深水灌溉、重复灌溉、搭车灌溉、遗漏灌溉、滞后灌溉等问题,分析总结了黑龙江省兰西县长岗灌区探索的水稻控制灌溉精准管理模式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成功经验。该模式可以实现田间尺度的水稻控制灌溉试验研究成果与灌区尺度的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推广的有效衔接,能够充分发挥灌区工程节水、技术节水和管理节水的综合优势,在保证水稻适时适量灌溉的同时,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达到灌区节水效益最大化。
    • 李帅; 卫琦; 徐俊增; 王海渝; 周姣艳
    • 摘要: 【目的】揭示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下稻田土壤氮素及水稻生长变化规律,为优化水肥管理、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水稻穗肥施用为例,设置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控灌稻田土壤氮素分布、水稻生长变化和产量。设置施肥方式(H为人工撒施、A为水肥一体化施肥)、施肥量与频次(F为常规施肥水平367 kg/hm2、R为减量施肥水平267 kg/hm2)2个试验因素,共计4个处理HR、AR、HF、AF。【结果】①与人工撒施相比,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下稻田土壤NH4+-N量提高27.4%~50.7%(p<0.05),NO3--N量降低15.2%~33.3%(p<0.05),稻田土壤NH4+-N和NO3--N的分布均匀度增加31.0%和41.0%。②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下水稻分蘖数和株高平均提高7.5%和17.4%(p<0.05),水稻产量平均增加16.4%。③相较于1次追肥,2次追肥能够有效提高水稻分蘖(8.5%~9.4%)、株高(3.7%~4.0%)、产量(6.3%~7.1%),且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稻田土壤NH4+-N量的适宜与稳定。【结论】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配合“减量分次”施肥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稻田土壤NH4+-N量、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对于提高土壤氮素分布均匀度、氮素高效利用以及降低氮素淋溶风险具有促进作用。
    • 赵龙; 蔡焕杰; 曹玉鑫
    • 摘要: 以玉米品种“吉祥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桶栽试验,在玉米苗期(M)和拔节期(B)进行不同程度[轻度干旱胁迫(W1)、中度干旱胁迫(W2)、重度干旱胁迫(W3)]以及不同时长[5 d(T1)、10 d(T2)、15 d(T3)]的干旱-复水处理,探究夏玉米干旱-复水过程中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夏玉米保护酶系统的响应机制,进而探究夏玉米对干旱-复水的响应机理。对夏玉米生育期5个生化指标(MDA、SOD、POD、CAT与GSH)的变化响应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拔节期的各指标峰值(活性、含量)均高于对应的苗期峰值,胁迫时长为10 d的中度胁迫处理组各指标峰值(活性、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组。因此夏玉米苗期抗旱能力不强,不宜开展持续时间较久或干旱程度较重的亏水灌溉方案;拔节期适宜采用持续时间为10 d灌水量为55%~65%土壤田间持水量的胁迫处理方案进行灌溉。
    • 王向平; 薛忠海; 刘洪国
    • 摘要: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八五二农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多年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合理调配水稻生产用水,通过示范、引领、带动,逐步完善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水田节水灌溉亩用水量303 m3/亩,较常规节约用水47 m3/亩,节水率达15.5%,粮食增产24.8 kg/亩,增产率4.5%,促进了农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 丁国华; 姜辉; 刘凯; 刘昊飞; 王雪扬; 孙艳玲; 黄彦; 殷大伟; 孙世臣; 来永才; 曹良子; 周劲松; 白良明; 王彤彤; 洛育; 杨光; 李柱刚; 陈磊
    • 摘要: 以龙稻18及新品系龙稻17006、龙稻17009、龙稻17011、龙稻1701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控制灌溉(控灌)和常规灌溉(常灌)对这些材料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寒地节水栽培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各参试材料产量和品质对控灌反应不一致.控灌下,龙稻17009、龙稻18产量升高,而龙稻17006、龙稻17011、龙稻17016产量下降;龙稻17009产量在控灌条件下显著高于其他材料,有效分蘖和穗实粒数提升是其增产的主因.控灌降低了龙稻17009、龙稻18、龙稻17011的食味值,提升了龙稻17006食味值.蛋白质含量升高是龙稻17009食味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控灌有利于水稻在灌浆期维持较高叶色值,维持叶片生理活性.控制灌溉结合适宜水稻品种不但可以实现节水,还能在保持水稻良好品质的情况下提升水稻产量,实现节本增效,有利于寒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李向阳; 陈世勇
    • 摘要: 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灌溉对水稻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的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的产量为7123.08±31.12 kg/hm2高于常规灌溉,控制灌溉处理下的水稻每穗粒数、结实率、每株穗数为206.33、92.16%、12均高于常规灌溉.其中每穗粒数、结实率达到显著水平.控制灌溉下水稻的蛋白含量、直链淀粉为6.92%与12.31均低于常规灌溉下.而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处理下水稻的精米率略高为75.46%,因此增产原因主要在于每穗粒数与结实率增加明显,控制灌溉能提升水稻品质原因使水稻降低了蛋白含量、直链淀粉增加了水稻的精米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