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低场核磁共振

低场核磁共振

低场核磁共振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498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物理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0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98693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现代食品科技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建筑材料测试技术”交流会暨中国(深圳)建设工程测试及质量大会、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2015年(萧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等;低场核磁共振的相关文献由161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培强、张英力、刘宝林等。

低场核磁共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0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8693 占比:99.82%

总计:199043篇

低场核磁共振—发文趋势图

低场核磁共振

-研究学者

  • 杨培强
  • 张英力
  • 刘宝林
  • 王欣
  • 肖立志
  • 廖广志
  • 徐幸莲
  • 周光宏
  • 聂生东
  • 倪中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冬进; 张滨海; 李紫晗; 薛锦善; 陈金峰
    • 摘要: 致密砂岩气是我国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目前主要采用水力压裂的方式开采。压裂过程中,由于毛细管压力的作用,压裂液与储层接触后发生渗吸作用进入储层孔喉造成储层伤害。为研究致密气储层从“压裂关井返排”全过程中压裂液对储层的渗吸伤害,定量描述不同时刻的渗吸伤害程度,选用临兴致密气区块储层岩心,通过室内试验模拟压裂液进入储层到返排生产的过程,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的手段表征了整个渗吸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液的渗吸伤害从压裂液与储层接触就开始发生,进入岩心的深度随着渗吸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从不同时刻的核磁共振的τ_(2)(弛豫时间)谱来看,由于毛细管压力的作用,压裂液先进入小孔隙,然后进入大孔隙,岩心孔喉越小其毛细管压力的作用越强,渗透率较小的岩心由于具有较强的滞留压裂液能力而受到压裂液的损害程度更高;通过核磁共振信号的一维编码处理可以得到不同时刻压裂液渗吸前缘的位置,定量描述渗吸伤害的程度。该研究可为致密砂岩气压后返排渗吸伤害的解除工艺提供定量的分析支持。
    • 邵小龙; 徐文; 王潇; 杨晓静; 沈飞; 刘琴
    • 摘要: 【目的】基于食品水分吸附解吸理论,检测粳稻裂纹与水分含量,探讨籽粒裂纹的发展变化原因,总结粳稻裂纹的发展规律。【方法】以‘软玉’‘淮稻5号’和‘南粳5055’3种粳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成像技术检测粳稻籽粒的裂纹粒及裂纹程度;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南粳5055’籽粒裂纹断裂面的微观结构;使用LF-NMR技术检测粳稻籽粒的水分在解吸过程中的特征变化,分析粳稻籽粒水分解吸过程中裂纹数据和水分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利用LF-NMR技术可以准确地预测不同品种粳稻籽粒的水分含量。裂纹率随籽粒的水分解吸程度而上升,‘软玉’‘淮稻5号’和‘南粳5055’籽粒裂纹率分别在水分含量低于14.96%、15.21%和17.84%后明显增加。低水分籽粒内裂纹数量高于高水分籽粒。粳稻裂纹粒与非裂纹粒内部断裂面的淀粉和细胞结构差异明显。水分解吸导致淀粉粒间断裂面发展为细胞间断裂面,即初期裂纹。当裂纹数量继续增加,初期裂纹发展成为可被观察到的裂纹,裂纹类型从轻度发展到中度或重度。水分解吸导致籽粒横向弛豫时间T21和T22缩短;结合水含量减少,"自由水"含量先减少后增多,各状态水分间存在迁移和转化现象。部分"自由水"在水分解吸过程中挥发离开籽粒,同时部分"结合水"转化为"自由水"。总体表现为"结合水"面积和相对面积比例随水分解吸过程逐渐减小,而"自由水"的面积有增有减,但相对面积比例呈上升趋势。因此,在稻谷水分解吸过程中,除了含水量下降,各组分水分流动性下降,"结合水"含量降低也是水分变化的重要特征。裂纹与水分数据相关分析表明,裂纹变化与各组分水的横向弛豫时间和"结合水"含量的变化相关,与"自由水"含量不相关。【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将稻谷籽粒按照裂纹数量和种类分成4类裂纹粒的方法。粳稻水分解吸过程中裂纹类型变化与水分分布密切相关,籽粒水分的迁移和转化,特别是"结合水"下降,是籽粒裂纹变化的重要原因。
    • 王永瑞; 柏霜; 罗瑞明; 王松磊
    • 摘要: 以宁夏盐池滩羊肉羊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烤制过程中羊脂水分分布及迁移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不同烤制过程中羊脂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电子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羊脂L*随着烤制时间的延长而下降,a*、b*随烤制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羊脂烤制过程中弱结合水的相对含量呈增加趋势,而不易流动水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T_(23)随烤制时间的延长呈明显减小趋势,说明随烤制进行水分子与大分子物质结合更紧密。在10个烤羊脂样品中共检出7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2种、醇类11种、酮类9种、烯烃类4种、酸类10种、酯类12种、杂环类12种、其他物质8种。己醛、壬醛、1-辛烯-3-醇、3-羟基-2-丁酮、7-甲基-3-亚甲基-1,6-辛二烯和甲苯普遍含量较高。酯类物质主要存在于羊脂烤制初期,而杂环类化合物,特别是吡嗪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烤制后期。电子鼻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烤制过程对羊脂中的氮氧化物、芳香族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醇类有显著影响,对烷烃、氢化物和氨类化合物影响不大。
    • 杨积鹏; 魏华; 刘建福
    • 摘要: 利用Peleg模型方程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对豌豆浸泡吸水过程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新的角度来解释豌豆浸泡过程中水分子的动态变化,通过把豌豆浸泡在不同水合温度和不同浸泡时长的环境中,每隔1 h测定其含水量、脉冲信号幅值、弛豫时间。结果表明,在25~40°C浸泡条件下,豌豆中的含水量可以用Peleg方程进行模拟,得到常数K_(1)、K_(2),其中K_(1)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递减,相对误差E均小于10%,以及活化能(E_(a))为32.01 kJ/mol;此外,豌豆在浸泡过程中出现3种状态的水(强结合水、弱结合水、自由水),随着浸泡温度的升高,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平衡的趋势,且温度越高,达到平衡时间越短,最终确定最佳的浸泡时间为10 h。
    • 董鑫磊; 易靓; 董诗瑜; 马舒恬; 刘小玲
    • 摘要: 本研究采用感官评价、质构仪、低场核磁共振(LF-NMR)结合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克氏原螯虾尾油炸过程中的水分、感官品质、色泽、质构、微观结构等的变化,并分析了弛豫时间与测定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温度的提高和油炸时间的延长,水分含量逐渐下降。LF-NMR成像反映水分脱除从外向内逐渐递进,弛豫时间T_(22)峰面积及相对比例下降,显示油炸主要脱除的水分为不易流动水。随着炸制虾尾水分的降低,色泽亮度(L^(*)值)和红值(a^(*)值)下降,黄值(b^(*)值)上升,虾肉硬度、弹性和咀嚼性逐渐增大。扫描电镜图像显示肌肉纤维收缩且间隙变致密。当水分含量为60.5%时,虾尾喜好度、咀嚼性等各指标处于较佳值。此时,硬度为24.55~25.64 N,弹性为3.52~3.57 mm,内聚性为0.7 Ratio,咀嚼性为54.6~56.5 mJ。相关性分析显示,T^(22)与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成像及弛豫时间T^(22)峰面积比来预测评价炸制小龙虾尾的质地品质,为小龙虾尾的油炸加工过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赵海涛; 李晓龙; 谢东升; 邸云菲; 黄杰; 徐文; 王鹏刚; 左俊卿
    • 摘要: 混凝土在早期由于较大收缩变形,易产生裂缝、严重影响其耐久性。氧化钙膨胀剂(CEA)和高吸水树脂(SAP)可以有效减小混凝土的收缩,降低开裂风险。混凝土的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密切相关。本文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掺CEA和SAP水泥浆体在不同养护温度下的孔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水泥浆体的孔隙率和最可几孔径随着CEA的掺量增大而增大。SAP的掺入使CEA水泥浆体早期孔隙率和最可几孔径增加,7 d后孔隙率和最可几孔径降低,且SAP掺量越高,水泥浆体的孔隙率和最可几孔径越大。同时,SAP的掺入使CEA水泥浆体在14 d后的孔隙率和最可几孔径均低于普通水泥浆体。此外,随着养护温度的升高,CEA水泥浆体的孔隙率和最可几孔径先减小后增大。
    • 顾莹; 陈毅; 岳霞; 程恩思; 宋平
    • 摘要: 为研究大豆发芽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6-苄基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后大豆内部水分的分布及对其生长状态的影响,以中黄13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用浓度分别为0(对照)、1、3、5、7、9 mg/L的6-BA溶液处理大豆。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对中黄13在浸泡8 h及萌发12、24、36、48、60 h时间点的波谱信息、图像信息进行采集,同时对豆芽的生长状态进行理化指标和形态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其他处理组相比,浓度为3 mg/L的6-BA溶液处理的大豆的发芽周期、吸水率、平均质量、发芽率、豆芽轴长、轴径各指标表现均为最优;低浓度(1、3 mg/L)6-BA加速大豆蛋白质的水解,导致其渗透势降低,促进大豆蛋白质体吸收更多的水分,进而促使豆芽轴长变长、轴径变粗;高浓度(5、7、9 mg/L)6-BA使大豆细胞壁在细胞的渗透作用下遭到破坏,导致大豆吸水率降低,进而抑制了大豆的生长。该研究从大豆原料的预处理开始对整个加工过程进行了研究,为豆芽的生产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数据参考。
    • 王尊; 徐默达
    • 摘要: 水产品在我国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逐年扩增。水产品富含营养物质,极易腐败,在贮运中,严格控制品质是减少流通损耗、提高消费认可度的关键所在。将更有效的检测技术应用于监测水产品在物流运输中的品质变化,提高物流的效率、效益是深具发展潜力的课题。本文综述了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LF-NMR技术在水产品加工贮藏、水产品品质变化、水产品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为控制水产品在流通中的品质稳定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王新茗; 贾传青; 王晓; 李蒙; 刘峰; 董红敬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温度热风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变化情况及对无花果品质的影响,该研究采用不同温度热风干燥(50、60、70、80°C)对无花果进行干燥处理后,运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检测各温度干燥过程中无花果的水分迁移规律,采用色差计测定不同干燥温度的无花果色泽变化,并对其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随干燥温度的升高,无花果的干燥速率显著提高,达到平衡的时间明显缩短。低场核磁共振信号显示,随干燥时间的延长,核磁共振横向弛豫T_(2)峰向左移动,说明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无花果中水分自由度降低。T_(2)峰横向弛豫时间、峰面积(A)与水分比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干燥过程中无花果的水分比(moisture ratio,MR)与T_(21)、T_(23)的横向弛豫时间以及A_(23)、A_(总)呈显著相关。低场核磁共振成像(low-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LF-MRI)图谱显示,新鲜无花果内部水分分布较为均匀,随干燥时间的延长,水分由内向外周扩散。不同温度烘干样品的品质分析显示低温烘干(50°C或60°C)能更好地保持无花果的色泽,而高温烘干(80°C)样品中多酚类成分含量最高,其抗氧化活性最好。以上研究表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可用于热风干燥过程中无花果水分含量、分布及其状态变化的无损检测。
    • 方齐国; 沈汪洋; 李春雷; 汪磊; 贾喜午; 纪执立
    • 摘要: 通过测定30、60、90、120和150 min热风干燥过程中糯米的水分含量、白度、结合水质量、自由水质量和糯米横截面微观结构的变化,确定了不同干燥时间对糯米白度的影响。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别研究了在糯米干燥过程中水分分布、迁移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并结合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水分含量、自由水质量、结合水质量、淀粉颗粒表面孔洞数量和体积与糯米白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糯米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如水分含量的降低、结合水质量的减少,横截面的孔洞数量增多或体积的增大,使糯米的外观更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