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伯利亚杏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但目前很少有系统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伯利亚杏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发挥.本研究在对西伯利亚杏3个主产区(长白山北部产区、大兴安岭南麓产区和燕山南麓太行山北段产区)全面踏查的基础上,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每年分别在西伯利亚杏成熟期对141块样地进行采样,采样时对固定样地内每株山杏果实进行随机取样,并测定西伯利亚杏杏核主要表型特征(核长、核宽、核厚、核重、仁重、仁长、仁宽以及仁厚)和经济性状(杏核出仁率、杏仁含油率和杏核含油率、单位树冠投影面积产油量以及单位树冠投影面积产核量)的变异情况,从而进行了类型划分,并对各类型经济性状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为生产上提供丰产、高含油率的优良繁殖材料以及为现有林改造利用提供可靠依据,对保护现有的种质资源,加快西伯利亚杏生产的良种化进程,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n 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杏杏核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性状,该研究以西伯利亚杏杏核的变异作为划分的主要依据.但是,各地对杏核的形状也有一套习惯的名称,种类繁多,不易形成标准,所以根据《杏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将西伯利亚杏杏核的形状分6种:扁圆形、圆形、卵圆形、倒卵圆形、椭圆形和心脏形.在测定的11个杏核数量性状中,发现西伯利亚杏杏核的各数量性状个体内变异较小,但个体间变异比较大,其中在个体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位树冠投影面积的产量(86.18%),其次是核重(34.90%),杏核含油率的变异系数也较大,为17.98%,另外,其它性状指标变异系数也均超过了10%.因此,西伯利亚杏的单位树冠投影面积产量及其杏核含油率均有较大而又稳定(个体内变异系数均较小)的变异,所以具备从形态特征选择丰产高油类型的基础.在长白山北部山地产区的30个样地中,西伯利亚杏根据其杏核形状和大小可以划分为5个类型,分别为小圆核型、中圆核型、小卵圆核型、小椭圆核型和小心脏核型;在大兴安岭南麓产区57个样地中,发现主要存在11个类型,分别为小扁圆核型、中扁圆核型、中圆核型、大圆核型、大卵圆核型、小椭圆核型、中椭圆核型、大椭圆核型、小心脏核型、中心脏核型和大心脏核型;在燕山南麓和太行山北段产区54个样地中,西伯利亚杏根据其杏核形状和大小可以划分为7个类型,分别为小卵圆核型、中卵圆核型、大卵圆核型、小椭圆核型、小心脏核型、中心脏核型和大心脏核型.其中西伯利亚杏在长白山北部山地的小卵圆核型、大兴安岭南麓的大心脏核型、中椭圆核型、燕山南麓太行山北段地区的中心脏核型、大心脏核型这5个类型均属于初选优良类型,在目前还没有无性系品种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丰产高含油率类型在各自分布区试行推广种植.当然,还需继续观测其遗传稳定性,进一步开展子代测定,探明其高产优质的内在机理,以推进遗传改良进程.从长远来说,为了提高西伯利亚杏栽培的利用效益,应尽快在全分布区内开展优良单株选择和无性系的测定,以便为生产提供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