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理小种

生理小种

生理小种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96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3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8428篇;相关期刊209种,包括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 、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生理小种的相关文献由2422位作者贡献,包括贾秋珍、金社林、曹远银等。

生理小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3 占比:8.94%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59%

专利文献>

论文:8428 占比:90.47%

总计:9316篇

生理小种—发文趋势图

生理小种

-研究学者

  • 贾秋珍
  • 金社林
  • 曹远银
  • 曹世勤
  • 王保通
  • 任金平
  • 李强
  • 凌忠专
  • 骆惠生
  • 黄俊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琦; 马泽宇; 曾明昊; 吴伟; 董裕生; 陈利
    • 摘要: 为了明确新疆新源县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构成,于2018年在新源县采集10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利用19个中国鉴别寄主对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表果明,37份标样未明确鉴定,63份明确鉴定的标样中鉴定出23种已知生理小种类型,其中条中33号、条中32号和条中34号发生频率较高,其频率分别为17.5%、11.1%和11.1%,为当地的优势生理小种,其余的生理小种鉴出频率低于7%;致病类群以水源11、Hybird 46和贵农22类群为主,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3.3%、25.4%和22.2%;毒性基因v9、vsu、v3b+4b和v10的发生频率分别为85.7%、79.3%、43%和22.2%,其中v9和vsu发生频率高于75%,表明抗性在逐渐丧失。新疆新源县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类型丰富,但演化过程滞后于内地;条中34号生理小种已呈显著上升趋势。监测结果可对预测新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贾天贞; 王涛
    • 摘要: 大白菜起源于我国,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达180万m2,在保证蔬菜供应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丰收与否严重影响秋冬蔬菜供应。近20年来大白菜新优品种不断育成,传统的三大病害(霜霉病、病毒病、软腐病)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来大白菜根肿病的发生日益严重,发生程度和面积不断扩大,危害连年增加,已成为影响山东地区大白菜生产的一个主要障碍,给生产上造成重大损失。由于其致病菌为严格专性寄生菌,不能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加之生理小种多且变异快,因此给抗根肿病育种带来困难,因此在生产中进行综合防控减轻其危害,既可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又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收益。
    • 李本金; 王荣波; 刘裴清; 邓丽霞; 石茗月; 李慧斌; 陈庆河
    • 摘要: 为明确福建省部分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2017年-2019年在龙海市、福安市、霞浦县共分离获得96株马铃薯晚疫病菌。采用对峙培养法、鉴别寄主法和PCR-RFLP法对这些菌株的交配型、生理小种及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除了福建省福安市有5株(5.21%)为A1交配型外,其余91株(94.79%)均为自育型,未发现A2交配型及A1A2型菌株。从96个菌株中检测出16个生理小种类型,龙海市和福安市的优势生理小种均是可克服11个显性抗病单基因的1.2.3.4.5.6.7.8.9.10.11,霞浦县的优势生理小种为1.2.3.4.5.6.7.8.10。供试菌株均至少含有6个毒性基因。mtDNA单倍型共检测出3种类型,其中55个菌株(龙海市22株、福安市8株、霞浦县25株)为Ⅰa型,占57.29%,32个菌株(龙海市2株、福安市25株、霞浦县5株)为Ⅱa型,占33.33%,9个菌株(福安市7株、霞浦县2株)为Ⅱb型,占9.37%。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日趋复杂。
    • 王喜刚; 郭成瑾; 张丽荣; 胡丽杰; 沈瑞清
    • 摘要: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种类以及生理小种的类型、组成和分布,为宁夏有针对性地选育马铃薯抗晚疫病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A1、A2交配型标准菌株和含有11个主效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对2018年-2019年从原州区、泾源县、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盐池县、海原县采集得到的13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进行交配型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宁夏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交配型和生理小种存在多样性,采集地交配型有A1、A2、SF(自育型)3类,分别占被测菌株的30%、63.8%、6.2%;生理小种有8种类型,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占被测菌株总数的44.62%,是宁夏马铃薯主栽区的晚疫病菌优势小种,在各测试地均有分布;次优势小种为3.4.10和1.2.3.5.6.7.8.11,发生频率分别为12.31%和10.77%。宁夏不同种植区域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组成复杂,采集地组成差异较大,但西吉县、原州区交配型年度间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宁夏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组成日趋复杂,生产中要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挖掘培育抗病水平高的新品种,综合防控马铃薯晚疫病。
    • 魏小春; 原玉香; 赵艳艳; 杨双娟; 王志勇; 苏贺楠; 李军党; 李林; 牛刘静; 张晓伟
    • 摘要: 为了明确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类型和品种抗性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同为4号生理小种的新野老菌和新野新菌,采用灌根法对96个大白菜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并利用CRa、CRb、CRc、Crr1、Crr2、Crr3等6个抗根肿病位点标记检测不同品种所含有的抗性位点。结果表明,农科一号、山地王1号、春美一号等31个品种对新野老菌和新野新菌均表现出抗性,且这些材料大多含有CRa和CRb抗病位点,个别品种含有Crr1、Crr2或Crr3抗病位点。只含有Crr2和CRb抗病位点的大白菜品种如Chiifu、德高荣耀、吉红娃娃、玲珑二号对新野老菌或新菌却表现出感病症状,笔者推测Crr2和CRb可能不是主要的抗病位点。此外,笔者发现只含有CRb位点的山地王2号B型对新野老菌和新菌均表现出抗性,说明该品种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研究结果为大白菜抗根肿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 贾秋珍; 曹世勤; 王晓明; 孙振宇; 张勃; 黄瑾; 骆惠生; 李青青
    • 摘要: 2019年-2020年,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于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的661份条锈菌标样,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到52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仍为优势致病类群,居第一位,2019年和2020年出现频率分别为36.7%和49.5%,低于2018年的50.3%;其次是HY和水源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5.3%、25.5%和10.2%和15.5%;中四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2.8%和7.6%,2020年居第五位,低于2018年的13.9%。流行小种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23.4%和22.5%,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9.6%和17.9%,居第二位;条中33号、贵22-14出现频率分别为4.4%、4.0%和2.5%、6.0%;新类型ZS-1出现频率分别为7.0%和0.6%。次要致病类型如HY8、HY29、HY103、水11-192及贵22-13、贵22-108、贵22-244和贵22-271等出现频率在1.0%~1.9%之间,其他致病类型均在0.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VYr9、VYr3b+Yr4b、VYrsu、VYr26为甘肃省条锈菌主要毒性致病基因,毒性频率在50.6%~93.7%之间。甘肃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对感染中四的新致病菌系ZS进行持续监测是今后一段时期甘肃省小麦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小麦抗条锈育种应以兼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为主,兼顾贵农22其他类型及中四新菌系。
    • 刘琦; 陈利; 曾明昊; 艾尼赛·赛米; 马泽宇; 马占鸿
    • 摘要: 伊犁州是新疆小麦条锈病重灾区,对该地区开展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2020年采自新疆伊犁4县的149份小麦条锈菌样品进行生理小种监测,以期明确该地区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组成及毒性情况。结果表明,共监测到28个生理小种,其中CYR 33、Su 11-1、Su 11-12、CYR 32及CYR 34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14.09%,12.75%,8.05%,8.05%和7.38%;水源11类群为优势类群,出现频率高达44.30%。对抗条锈病基因Yr1、YrA、Yr3、Yr6、YrSu、Yr9的毒性频率均大于70%,表明这些基因在伊犁州抗性基本丧失。新疆伊犁州4县小麦条锈菌毒性多样性分析显示,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4,Shannon信息指数为0.50,表明伊犁州条锈菌毒性多样性水平较高,毒性组成丰富;小麦条锈菌毒性相似系数在0.92~1.00,其中伊宁县和巩留县的样品遗传距离最近,察布查尔县与其他3县样品遗传距离最远。因此,新疆伊犁州地区抗锈育种应以抗CYR 33和Su 11-1为主,兼顾抗Su 11-12、CYR 32和贵农22类群中其他类型。另外不同县区应合理进行抗病基因布局,以期实现小麦条锈病的区域间联合防治。
    • 练云; 魏荷; 王金社; 张辉; 雷晨芳; 李金英; 卢为国
    • 摘要: 由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Heterodera glycines,SCN)引起的病害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随着强致病力大豆胞囊线虫群体X12的出现及LY1线虫群体的合成,国际通用的Riggs和HG type 2种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别模式已不能将4号生理小种、X12线虫群体、LY1线虫群体有效区分,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区分这3个线虫群体的简易鉴定方法,为SCN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感病品种在病土中繁殖备用接种的胞囊;用兴县灰皮支(ZDD2315)和PI567516C作为鉴别寄主,Lee为感病对照,接种鉴定;若兴县灰皮支和PI567516C均表现感病,表明该病土感染的是X12线虫群体;若兴县灰皮支表现抗病而PI567516C表现感病,表明该病土感染的是4号生理小种;若PI567516C表现抗病,表明该病土感染的是LY1线虫群体。以上结果表明,利用我国优异抗源兴县灰皮支和PI567516C作为鉴别寄主,能有效区分目前报道的具有强致病力的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X12和LY1线虫群体。本研究结果对筛选抗源、调查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线虫致病基因研究有重要意义。
    • 黄瑾; 张勃; 孙振宇; 贾秋珍; 曹世勤; 骆惠生; 王晓明; 金社林
    • 摘要: 为明确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群体毒性结构,2016-2019年采用44个近等基因系和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品种,对甘肃省采集的231份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标样中共鉴定出135个致病小种类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类型为THTP(6.49%)、THTS(6.06%)和THTT(5.63%),其次为TKTT(3.46%)、NHFF(3.03%)和LHFF(2.60%);毒性基因V9、V19、V23、V25、V28、V29、V47和V51的出现频率在15%以下,其相对应的抗叶锈基因Lr9、Lr19、Lr23、Lr25、Lr28、Lr29、Lr47和Lr51在抗病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被测小麦叶锈菌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046,Shannon信息指数(I)为4.2815,说明甘肃省内小麦叶锈菌遗传多样性丰富;通过UPGMA聚类分析,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遗传相似度系数范围为0.8554~0.9937,陇东地区(平凉和庆阳)与陇南地区(天水和陇南)亲缘关系最近,与中部地区(定西和兰州)亲缘关系较远。
    • 练云; 卢为国; 王金社; 魏荷; 李金英; 弓贵明; 王树峰; 张晶鹏; 李茂林; 郭建秋
    • 摘要: X12是具有超强致病力的大豆胞囊线虫(SCN)新小种,于2012年在山西省古交市邢家社首次发现,该小种对大豆生产有巨大威胁.定期调查X12生理小种分布,对有目的地采取防治措施阻止X12小种扩散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9—2020年调查古交市土样,利用Riggs模式鉴定生理小种,绘制古交市X12生理小种分布图,探讨其周围生理小种类型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采集的受SCN感染的33份样本中,26份鉴定出生理小种类型,占采集样本的78.8%;2号和4号生理小种在该地区分布广泛,2号小种检出频率为57.7%;4号小种检出频率为42.3%.4号小种群体能够侵染优异抗源兴县灰皮支(ZDD2315)且胞囊指数(female index,FI)大于10,即被认定为X12小种,在此次鉴定为4号小种的11份样本中,有2份进一步鉴定为X12小种,含重复采集2012年在邢家社发现的X12样本;另有3份鉴定为4号小种的样本,其SCN群体能在兴县灰皮支上寄生,但FI未达到10.这26份样本的SCN群体能在Peking和PI88788上寄生,且FI>50的分别占73.1%和57.7%.表明,除邢家社发现有X12小种,在河口镇也发现了X12小种;在邢家社周围810 km2仅检测到2号和4号小种;有3份样本的SCN群体有可能会优先由4号小种进化为X12小种.建议在古交市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减缓SCN的致病力升级及X12小种扩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