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配型

交配型

交配型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06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18059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菌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植物保护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上海市园艺学会2012年年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等;交配型的相关文献由81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宇、李登进、王兰青等。

交配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18059 占比:99.98%

总计:918271篇

交配型—发文趋势图

交配型

-研究学者

  • 刘宇
  • 李登进
  • 王兰青
  • 王守现
  • 耿小丽
  • 许峰
  • 赵爽
  • 王鹏
  • 谭琦
  • 尚晓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文娟; 苏菁; 陈深; 杨健源; 陈凯玲; 冯爱卿; 汪聪颖; 封金奇; 陈炳; 朱小源
    • 摘要: 【目的】分析侵染广东稻区优质品种美香占2号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致病性及无毒基因变异特征,为美香占2号在不同稻区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9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利用8个稻瘟病菌已克隆无毒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对2013—2018年不同年份、不同稻区采集的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析,选取不同带型和不同年份代表性菌株的相应无毒基因全长或CDS区域的PCR片段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相应无毒基因的参考序列进行碱基序列的比较分析;并利用相应的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无毒基因不同变异类型的稻瘟病菌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稻瘟病菌两种交配型MAT1-1和MAT1-2型分子标记,检测侵染美香占2号的稻瘟病菌可能存在的交配型。【结果】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8年采集自美香占2号品种的52个稻瘟病菌菌株对其中的4个单基因系IRBL9-W(Pi9)、IRBLzt-T(Piz-t)、NIL-e1(Pi50)和IRBLkh-K3(Pikh)均表现无毒;然而,侵染单基因系IRBLz-Fu(Piz)、IRBLkp-K60(Pikp)和IRBLi-F5(Pii)的有毒菌株频率维持在57%以上,且侵染单基因系IRBLz-Fu(Piz)的有毒菌株频率在不同年份间呈现显著性差异,表明美香占2号种植区田间稻瘟病菌群体中存在较高频率的avrPiz、avrPikp和avrPii毒性菌株。根据8个已克隆无毒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检测,在52个供试菌株中均可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z-t、AvrPi9和AvrPik-CDE,但扩增不到Avr1-CO39、AvrPia和AvrPii,仅有4个菌株可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ta,有3个菌株可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k-ABF。所测序7个菌株的AvrPi9编码区序列和AvrPiz-t包含启动子及编码区的序列与其各自无毒基因的序列完全一致;所测序7个菌株的AvrPik-CDE包含启动子及编码区的序列中,有4个菌株的序列与AvrPik无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有3个菌株在编码区存在CTTT连续4个碱基的插入。在来自广东不同稻区美香占2号的分离菌株群体中,共发现了4种不同的AvrPib无毒基因扩增模式(扩增预期大小的条带、有转座子Pot3插入的条带、有转座子Mg-SINE插入的条带和无扩增条带),共呈现5种不同的单倍型(AvrPib-AP1-1、AvrPib-AP1-2、avrPib-AP2、avrPib-AP3和avrPib-AP2+avrPib-AP3),AvrPib-AP1-1和AvrPib-AP1-2是无毒型,而avrPib-AP2和avrPib-AP3则在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分别存在Pot3或Mg-SINE的插入而呈现毒性型,在1个菌株中检测到avrPib-AP2+avrPib-AP3双单倍型。交配型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检测的52个稻瘟病菌菌株均为MAT1-2交配型,其中有2个菌株GD18-009和GD18-185采集于广东韶关稻区,同时可检测到MAT1-1交配型,具有双交配型。【结论】在广东美香占2号品种上分离的稻瘟病菌普遍含有无毒基因AvrPiz-t、AvrPi9、AvrPi50和AvrPikh,AvrPib的变异类型丰富多样,该研究结果可为优质品种美香占2号的科学布局及其种植区域其他不同抗病基因型品种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 房文文; 姜艳芳; 王海凤; 郭涛; 薛芳; 张焕霞; 张士永
    • 摘要: 为明确山东省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群体的交配型分布,本研究以标准菌株S1528(MAT1-1)和P131(MAT1-2)做对照,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对2016—2020年从山东省分离到的415株稻瘟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山东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同时存在MAT1-1和MAT1-2两种交配型,主要以交配型MAT1-2为主,出现频率为79.28%,交配型MAT1-1出现频率为2.89%。不同年份间稻瘟病菌群体交配型的出现频率存在差异,交配型MAT1-2在2016、2017、2018、2019、2020年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3.33%、82.54%、65.74%、72.53%、99.07%。不同地区稻瘟病菌交配型存在差异,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在鲁北地区出现频率最高,为87.40%,在鲁中和鲁南出现频率分别为79.67%和72.73%。表明山东省水稻稻瘟病菌株群体交配型存在多样性。
    • 杜琳霖; 吴红梅; 王祥培; 唐光甫; 满海乔; 赵杰宏
    • 摘要: 目的:以草菇为研究对象,对担子菌mating-type同源序列中的HD位点为靶标进行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方法:应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HD序列的理化性质、疏水性/亲水性、导肽、跨膜结构、三维结构、功能结构域,并构建了同亚门中其他物种该蛋白家族的系统进化树。结果:同源mating-type序列中HD基因位点的氨基酸不稳定性指数在56%左右,且无明显的信号肽、导肽和跨膜结构域,三维结构由3个α-螺旋和少数转角二级结构组成,七种食用菌在氨基酸序列呈现较低的相似性。结论:同源mating-type序列的HD1、HD2蛋白稳定性差,无信号肽、导肽、跨膜结构,无β-折叠,在N-J进化树中不同物种间该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极低,表明HD位点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结构性简单。
    • 惠娜娜; 王立; 李继平; 郑果; 李培玲; 马生彪; 吕昭龙
    • 摘要: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结构,对2018年甘肃省定西市、张掖市和陇南市采集的130株晚疫病菌进行了交配型和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测定。结果表明:从130株晚疫病菌中检测到A1和A2两种交配型,A1交配型为14株(10.77%),A2交配型为116株(89.23%);检测到Ⅰa、Ⅱa和Ⅱb 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发生频率分别为88.46%、3.85%和7.69%。Ⅰa单倍型菌株的交配型为A1和A2,Ⅱa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和A2,Ⅱb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该结果表明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Ⅰa mtDNA单倍型为主。甘肃省各采集地晚疫病菌群体结构或与当地种薯繁育、调运有关。
    • 张世才; 李怡斐; 王春萍; 杨小苗; 段敏杰; 黄任中; 黄启中
    • 摘要: 为明确重庆地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交配型分布及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情况,对2019年-2020年分离的辣椒疫霉进行交配型和敏感性测定。研究发现重庆地区存在A_(1)和A_(2)两种交配型,且两者在大部分地区同时存在,测定的102株菌株中,24株菌株为A_(1)交配型,78株为A_(2)交配型,2种交配型的发生频率分别为23.53%和76.47%。采自重庆潼南、巴南、石柱等地的102株辣椒疫霉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其EC_(50)分布在0.1075~0.4383μg/m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4.1倍,平均EC_(50)为(0.2962±0.0053)μg/mL。102株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分布呈单峰曲线,未出现抗药性病原菌亚群体。
    • 李本金; 王荣波; 刘裴清; 邓丽霞; 石茗月; 李慧斌; 陈庆河
    • 摘要: 为明确福建省部分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2017年-2019年在龙海市、福安市、霞浦县共分离获得96株马铃薯晚疫病菌。采用对峙培养法、鉴别寄主法和PCR-RFLP法对这些菌株的交配型、生理小种及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除了福建省福安市有5株(5.21%)为A1交配型外,其余91株(94.79%)均为自育型,未发现A2交配型及A1A2型菌株。从96个菌株中检测出16个生理小种类型,龙海市和福安市的优势生理小种均是可克服11个显性抗病单基因的1.2.3.4.5.6.7.8.9.10.11,霞浦县的优势生理小种为1.2.3.4.5.6.7.8.10。供试菌株均至少含有6个毒性基因。mtDNA单倍型共检测出3种类型,其中55个菌株(龙海市22株、福安市8株、霞浦县25株)为Ⅰa型,占57.29%,32个菌株(龙海市2株、福安市25株、霞浦县5株)为Ⅱa型,占33.33%,9个菌株(福安市7株、霞浦县2株)为Ⅱb型,占9.37%。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日趋复杂。
    • 王喜刚; 郭成瑾; 张丽荣; 胡丽杰; 沈瑞清
    • 摘要: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种类以及生理小种的类型、组成和分布,为宁夏有针对性地选育马铃薯抗晚疫病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A1、A2交配型标准菌株和含有11个主效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对2018年-2019年从原州区、泾源县、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盐池县、海原县采集得到的13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进行交配型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宁夏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交配型和生理小种存在多样性,采集地交配型有A1、A2、SF(自育型)3类,分别占被测菌株的30%、63.8%、6.2%;生理小种有8种类型,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占被测菌株总数的44.62%,是宁夏马铃薯主栽区的晚疫病菌优势小种,在各测试地均有分布;次优势小种为3.4.10和1.2.3.5.6.7.8.11,发生频率分别为12.31%和10.77%。宁夏不同种植区域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组成复杂,采集地组成差异较大,但西吉县、原州区交配型年度间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宁夏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组成日趋复杂,生产中要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挖掘培育抗病水平高的新品种,综合防控马铃薯晚疫病。
    • 刘伟; 何培新; 时晓菲; 许雯珺; 张亚; 于富强
    • 摘要: 羊肚菌早期的驯化栽培因受制于基础研究不足而稳定性差。近年来,得益于羊肚菌人工栽培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羊肚菌种质鉴定与选育、交配型基因与生活史、菌种老化与质控体系、营养代谢与组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进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羊肚菌栽培区域和面积的快速扩张。然而,目前羊肚菌栽培仍然存在着优良种质匮乏、整体产量不稳定、病害与连作障碍凸显等问题,相关基础研究亟待开展与加强。
    • 王立; 惠娜娜; 李培玲; 郑果; 李继平
    • 摘要: 为合理选用抗性品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采用对峙培养的方法对2016—2020年分离自甘肃、青海和宁夏等3省(区)25个县(区)的694株马铃薯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进行了交配型测定。结果供试菌株中只检测到了A1交配型和A2交配型,未发现A1A2和SF(自育型),其中A2交配型菌株为优势菌株,2016—2020年占所测菌株的比例分别为86.4%、96.3%、86.4%、80.9%、96.5%。5年间A2交配型菌株占比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A2交配型比例的增大给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和抗病育种带来新的挑战。
    • 刘冬; 李萍; 高智谋
    •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理来源辣椒疫霉菌株的菌丝线性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和异宗配合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结果表明,生长速率和菌落形态在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均能稳定遗传,在自交S1代均发生变异,认为上述两性状可能是由细胞核杂合基因控制;交配型在辣椒疫霉的单游动孢子后代中能稳定遗传,但在自交S1代出现无规律分离,认为辣椒疫霉交配型可能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