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图谱
遗传图谱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3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5篇、会议论文69篇、专利文献19037篇;相关期刊245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西北植物学报、遗传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南瓜研究分会2016年年会暨西葫芦、南瓜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中国园艺学会黄瓜分会第五届年会、中国棉花学会2015年年会等;遗传图谱的相关文献由2193位作者贡献,包括栾非时、盖钧镒、张宝玺等。
遗传图谱—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037篇
占比:96.92%
总计:19641篇
遗传图谱
-研究学者
- 栾非时
- 盖钧镒
- 张宝玺
- 张志毅
- 陈受宜
- 向平
- 姜慧芳
- 张天真
- 张海英
- 王永健
- 王立浩
- 荣廷昭
- 邱丽娟
- 黄敏仁
- 于拴仓
- 余小林
- 余阳俊
- 刘峰
- 刘杰
- 卢峰
- 卢钢
- 向平(摘译)
- 吴立强
- 张凤兰
- 张启翔
- 张德强
- 张正圣
- 张正海
- 李加纳
- 林善枝
- 毛胜利
- 潘光堂
- 王军
- 肖炳光
- 许勇
- 赵岫云
- 郑洪坤
- 黄莉
- 任小平
- 刘列钊
- 刘娜
- 刘晶
- 刘章雄
- 向珣
- 吴为人
- 吴晓雷
- 孙丽丹
- 宋宪亮
- 常汝镇
- 张凯
-
-
于春淼;
张勇;
王好让;
杨兴勇;
董全中;
薛红;
张明明;
李微微;
王磊;
胡凯凤;
谷勇哲;
邱丽娟
-
-
摘要:
采用中SNP160K芯片对丰收24×通交83-611 F2群体252个植株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分型,构建了一张由5861个SNP标记组成的全长为3661.46 cM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定位到7个株高QTL,每个QTL可解释2.56%~10.41%的株高变异。qPH-6-1具有最高的表型变异贡献率和显性效应,可解释10.41%的株高变异,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分别为–1.72和18.94;qPH-18-1贡献率次之,可解释9.64%的株高变异,但具有最高的加性效应,达-12.42。在F2群体中筛选出11个qPH-6-1和qPH-18-1基因型为Q6Q6/Q18Q18的单株,平均株高167.00 cm;筛选出16个基因型为q6q6/q18q18的植株,平均株高为91.25 cm。在qPH-18-1定位区间内外增加23个SNP标记,将定位区间由766.97 kb缩小至66.03 kb,包含8个基因,结合基因注释和相对表达量差异分析,推测Glyma.18G279800和Glyma.18G280200可能与大豆的株高相关。本研究为大豆株型的改良提供了分子参考依据和遗传基础。
-
-
高杰
-
-
摘要:
近年来简化基因测序技术不断发展,2b-RAD基因测序技术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该技术具有技术重复性好,标签长度一致、测序深度均一,SNP准确性和利用率高等优点,是目前简化基因测序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主要对2b-RAD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
-
李思凯;
王然;
齐秀娟
-
-
摘要:
猕猴桃属植物共有54个种和21个变种,我国是原产地,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由于猕猴桃属植物具有雌雄异株、丰富的倍性变异及实生苗童期较长等特征,使得传统育种工作周期长、效率低。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开发了较多分子标记应用于猕猴桃研究领域,利用分子标记也构建了一些猕猴桃遗传图谱并进行了部分重要性状的QTL定位,为后续猕猴桃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综述了猕猴桃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基础,归纳了已发表的猕猴桃遗传连锁图谱和定位到的数量性状遗传位点,梳理出当前QTL定位技术在猕猴桃育种中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猕猴桃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技术在研究和育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以期为猕猴桃分子辅助育种更好的服务于实践奠定基础。
-
-
姜自鹏;
赵会纳;
苑广迪;
蒋彩虹;
刘旦;
余世洲;
雷波;
程立锐;
杨爱国;
付宪奎
-
-
摘要:
为明确烟草株高和叶数性状的遗传规律,发掘控制相关性状的主效位点,以台烟8号(TT8)为母本(P1),NC82为父本(P2),配置杂交组合,以TT8为轮回亲本回交,构建了包含200个单株的BC1F1群体。在此基础上,分别在四川、山东两个环境点种植群体材料,获得株高和叶数表型,进而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株高和叶数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环境条件下共定位到4个与株高和叶数相关的主效QTL,每个QTL均可以解释相应性状10%~20%的表型变异。两个环境点定位到2个叶数性状QTL,均位于23号连锁群上,非等位;定位到3个株高性状主效QTL,四川点1个位于23号连锁群上,山东点2个分别位于21号和23号连锁群上,其中山东点23号连锁群上的主效位点与控制叶数的主效QTL遗传位置一致。相关结果为进一步克隆控制株高和叶数性状的主效基因及烟草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改良奠定了基础。
-
-
陈俊宇;
卢峰;
陈婉莹;
何永辉;
刘欢欢;
印志同
-
-
摘要:
生育期是玉米重要的性状之一,其中抽穗期、散粉期和吐丝期是3个最重要的指标。以玉米自交系LDC-1和YS501构建的186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在2个大田种植环境下对抽穗期、散粉期和吐丝期3个生育期相关性状进行QTL解析。基于Maize10k芯片数据构建总长为2 569.89 cM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共包含2 624个bin,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98 cM。共检测到32个生育期相关性状QTLs,似然函数比值对数值(logarithm of odds,简称LOD)为2.52~10.86,贡献了3.33%~17.19%的表型变异。其中qDTT9-1、qDTS9-2在不同环境中稳定表达且效应较大,在育种中可能具有较大利用价值。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精细定位生育期相关性状QTLs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开展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
-
余鑫莲;
李新;
姚晓华;
姚有华;
白羿雄;
安立昆;
吴昆仑
-
-
摘要:
抽穗期是决定青稞品种的种植区域范围和季节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也是青稞成熟早晚的关键标志。在前期实验中,青稞早抽穗主效QTL cqHD2H-2被定位于青稞2H染色体上约84 Mb的区间内,为进一步验证该位点的有效稳定性,本研究对cqHD2H-2进行定位验证及候选基因分析。利用早抽穗青稞品种DZZ与晚抽穗青稞品种KL10构建F5群体,在cqHD2H-2区段内开发InDel标记,共筛选到3个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扫描F5群体中的25株极端早抽穗和25株极端晚抽穗单株,获得1个侧翼共显性标记,将cqHD2H-2进一步限定在标记PA22和Va07之间约40 Mb的区间内。该区段通过与大麦及水稻同源共线性比对,筛选到水稻抽穗期基因DTH8在大麦中的同源基因HORVU2Hr1G087460(HvNF-YB3)。比较HvNF-YB3基因全长,发现Hv2H.NF-YB3(DZZ)与Hv2H.nf-yb3(KL10)编码区由1个外显子组成,编码区为750 bp,启动子区为2116 bp,Hv2H.NF-YB3与Hv2H.nf-yb3启动子区存在3个SNPs。Hv2H.NF-YB3与Hv2H.nf-yb3的表达分析表明,Hv2H.NF-YB3与Hv2H.nf-yb3在转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Hv2H.NF-YB3与Hv2H.nf-yb3在茎、芒和颖壳组织中均有表达,但相较于Hv2H.NF-YB3,Hv2H.nf-yb3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且二者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表达量均依次降低。因此,Hv2H.NF-YB3可能在青稞抽穗时间调控中发挥作用。本研究为青稞早抽穗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体系的建立及目标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
-
李建领;
公丹;
王素华;
陈红霖;
程须珍;
熊涛;
王丽侠
-
-
摘要:
为促进豇豆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新基因发掘,本研究基于豇豆F2群体,利用重测序技术构建了包含2984个bin标记(142,146个SNP)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共11个连锁群,总长1333.48 cM,平均图距0.45 cM。不同连锁群的长度从84.63~183.15 cM不等,平均图距从0.27 cM至0.89 cM不等。根据F_(2)、F_(3)的表型调查,利用该图谱共检测到15个QTL,分别与百粒重、花色、荚长、荚形、荚质、籽粒颜色等14个性状相关。其中荚质、荚长、主茎分枝数等分别检测到1个主效QTL区间,其余性状检测到多个QTL区间。通过对区间内的基因注释分析,分别确定了与荚长、单株荚数、籽粒颜色构成等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中QTL分析结果将为豇豆属重要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而候选基因筛选则有助于深入解析这些性状的遗传机理,提高豇豆分子遗传学研究水平。
-
-
刘海成;
程金平;
冯培媛;
刘晓刚;
马嘉欣;
田普江;
田蕾;
李培富
-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水稻籽粒铁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进行分析,研究控制水稻籽粒铁含量的QTL对富铁水稻育种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以“宁农黑粳”和“高粱稻-1”为亲本杂交再自交获得124个单株F群体为材料,通过Z-20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水稻糙米铁含量的测定。通过上网查询已经公布的水稻分子遗传图谱和实验室现存的1558对SSR标记在“宁农黑粳”和“高粱稻-1”之间筛选多态性,获得130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进行水稻籽粒铁含量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结果】表明亲本的铁含量分别为46.23和14.32 mg/kg,双亲铁含量差异较大,F群体铁含量平均为18.53 mg/kg,介于两亲本之间并且偏向于低值亲本“高粱稻-1”。通过对124个单株F群体进行控制籽粒铁含量的QTL检测,共检测到3个控制铁的QTL,分别位于水稻第1、8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14.31%、18.44%和16.32%,其中位于第8号染色体上RM432~RM331之间的qFe8对表型贡献率最大,其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亲本“宁农黑粳”。【结论】本实验所检测到的QTL可用于控制水稻籽粒铁含量的基因精细定位及克隆。对今后富铁水稻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揭示水稻籽粒铁含量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
李杰勤;
涂文淼;
戴玲;
刘言龙;
王丽华
-
-
摘要:
皖草2号是我国育成的第1个高粱和苏丹草的杂交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强的特点。以皖草2号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其株高(PH)、茎粗(SD)、分蘖数(TN)、单株鲜质量(FW)和单株干质量(DW)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了皖草2号RIL群体的遗传图谱,并对株高、茎粗、分蘖数、单株鲜质量和干质量5个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1)RIL群体的平均株高、茎粗、分蘖数、单株鲜质量和单株干质量都位于2个亲本之间;除分蘖数外,其他4个性状呈正态分布。(2)利用147个SSR标记构建了10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总遗传距离为1 030.4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7.14 cM;进一步利用遗传图谱定位了控制5个农艺性状的QTL位点共22个,其中PH位点1个、SD位点2个、TN位点6个、FW位点7个、DW位点6个,在这22个QTL位点中,qFW-6位点贡献率最小,为3.61%;qDW-8位点贡献率最大,为34.24%。研究结果可为饲用高粱与苏丹草杂交种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
吴胜男;
孙凯;
张海;
刘峰;
王凤
-
-
摘要:
甘薯作为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尽管传统育种在甘薯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并不能满足当前甘薯产业的需求。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甘薯分子标记的开发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均极大程度上解决了甘薯传统育种面临的困难,促进了甘薯育种的速度和效率。本文简要介绍了AFLP标记、RAPD标记、SSR标记、ISSR标记等分子标记在甘薯研究中的应用,就国内外甘薯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数量性状QTL定位、甘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甘薯遗传育种研究中功能标记的开发,及深入开展甘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
-
Zhong Liang;
钟亮;
谌苗苗;
Chen Miaomiao;
Xu Liang;
徐亮;
Meng Xianmin;
孟宪民;
Su Guimei;
宿桂梅;
Qi Li;
戚利;
焦阳;
Jiao Yang;
Li Xisheng;
李喜升
- 《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柞蚕(Antheraea pernyi)是鳞翅目大蚕蛾科绢丝昆虫,具有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目前,在柞蚕基因组研究中仍没有SNP标记开发及遗传图谱构建的相关报道.以高通量测序为基础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RAD-seq),以其流程简单,不受有无参考基因组的限制,可简化基因组的复杂性,减少费用等特点,适用于柞蚕的基因组学研究,通过一次测序就可获得海量的SNP标记.RAD-seq技术在许多物种中,已成功用于超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性状的精细定位等工作.本文主要介绍RAD-seq技术及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为促进该技术在柞蚕遗传标记开发和遗传图谱构建中的应用,为推动柞蚕育种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
-
张立武;
刘星;
陶爱芬;
徐建堂;
林荔辉;
方平平;
祁建民
- 《第三届“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发育遗传学全国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黄麻SSR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是利用连锁分析剖析黄麻重要性状遗传基础的前提条件.本文在前期自主开发的SSR引物基础上,选择以圆果黄麻栽培种"黄麻179"与野生种"爱店野黄麻"为亲本,构建包含144份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进行圆果种黄麻SSR遗传图谱构建.结果表明:该图谱包含39个SSR标记,6个连锁群.连锁遗传图谱总长度为389.9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2.1cM.不同连锁群上标记数介于2个到14个之间,连锁群长度变动在9.3cM~135.3cM.通过卡方测验检测偏分离标记,发现遗传连锁图谱中89.1%SSR标记呈现偏分离,这可能与不同亲本产生的配子体活力差异有关.该研究为黄麻重要性状的连锁分析奠定了基础.
-
-
周熠玮;
范燕萍
- 《广东省园艺学会第十一届会员大会暨广东园艺产业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研究用MISA软件对两个姜花转录组中大于1Kb的33373个Unigenes进行SSR位点搜索.在白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转录组中搜索到3028个,平均6.9Kb分布一个SSR位点,红姜花H.coccineum转录组中搜索到6840个,平均6.4Kb分布一个SSR位点,两个转录组的优势基序类型均为A/T,GA/TC.对40个长于20bp的SSR位点设计引物,以白姜花和红姜花为材料进行PCR扩增,初步筛选出22对较清晰且稳定性较好的引物,可用于姜花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不同种后代的杂种鉴定以及构建群体遗传图谱等.
-
-
ZHAO Fang-yuan;
赵方媛;
LI Dong-mei;
李冬梅;
TIAN Xin-hui;
田新会;
DU Wen-hua;
杜文华
- 《中国草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 2016年
-
摘要:
以性状差异较大的2个小黑麦品系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包含184个株系的F2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筛选得到的14对多态性引物对小黑麦F2代群体进行扩增,运用Joinmap4.0作图软件对小黑麦F2代群体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构建了1张小黑麦遗传连锁图谱,并对抗锈病基因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如下:该图谱包含7个连锁群(分别命名为LG1~LG7),连锁图谱总共有92个位点,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90cM,图谱总长度为542.9cM;小黑麦F2群体184个单株锈病抗性的田间表型鉴定结果表明,锈病抗性在F2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可用于QTLs定位;运用MapQTL6.0软件对小黑麦F2群体的抗锈病基因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6个QTLs,贡献率在5.1%~11.2%,分布在5个连锁群上,平均每个连锁群1.2个,QTLs在5个连锁群上的分布不均匀,连锁群LG5上分布最多,有2个QTLs.
-
-
WANG Yang-yang;
王洋洋;
SHAN Wen-qi;
单文琪;
XU Wen-long;
徐文龙;
CUI Cong-shi;
崔崇士;
QU Shu-ping;
屈淑平
- 《中国园艺学会南瓜研究分会2016年年会暨西葫芦、南瓜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
| 2016年
-
摘要:
对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开展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131960条unigenes(90.80Mb),筛选得到12557个SSR位点(占总unigenes的9.51%),其发生频率为1/7.4kb;其中SSRs位点中主导类型为二核苷酸重复,占总SSRs的49.82%;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其出现频率为45.31%.通过Primer5设计得到7290对SSR引物,随机选择20对SSR引物对30种不同来源的南瓜进行多态性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在14对可扩增产物的SSR引物中,11对引物表现稳定可重复的多态性,UPGMA多态性分析显示11对引物可将30份南瓜材料分为5类.研究表明通过对南瓜转录组分析可获得较高频率的SSR位点且类型丰富,为印度南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候选标记.
-
-
-
-
张庆田;
路文鹏;
范书田;
杨义明;
艾军;
宋润刚
- 《第20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原产于中国、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作为抗寒、抗病育种的珍贵种质资源,在国内外的利用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该文综述我国近几十年来山葡萄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育种工作进行展望. 总结近几十年的育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周期长、花费大、见效慢。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利用与目标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对杂种后代进行早期辅助选择,从而提高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山葡萄等果树的许多农艺性状,如产量、品质、抗病性和抗逆性等都是数量性状,因此构建山葡萄高密度遗传图谱尤其是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性状关联SNP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标记,将传统育种与分子标记、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 genomics)和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 genomics)等学科相结合,最终实现品种设计育种理念的新突破。
-
-
Yu Chao;
于超;
韩瑜;
Han Yu;
Xu Tingliang;
徐庭亮
- 《首届中国月季产业高峰论坛》
| 2018年
-
摘要:
蔷薇属植物是重要的观赏植物类群之一,在世界各地的园林和切花、盆花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北京林业大学对蔷薇属植物种质创新研究有40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于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引种、评价、新品种培育和重要性状遗传解析等方面.建立了蔷薇属植物黑斑病和白粉病抗性评价技术体系,研究了四季开花、花色、重瓣性、香味、黑斑病抗性形成的分子机理,构建了四倍体月季遗传连锁图谱,建立了蔷薇属植物FISH技术体系.培育出11个抗寒、抗病性强的月季新品种.
-
-
Yu Chao;
于超;
韩瑜;
Han Yu;
Xu Tingliang;
徐庭亮
- 《首届中国月季产业高峰论坛》
| 2018年
-
摘要:
蔷薇属植物是重要的观赏植物类群之一,在世界各地的园林和切花、盆花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北京林业大学对蔷薇属植物种质创新研究有40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于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引种、评价、新品种培育和重要性状遗传解析等方面.建立了蔷薇属植物黑斑病和白粉病抗性评价技术体系,研究了四季开花、花色、重瓣性、香味、黑斑病抗性形成的分子机理,构建了四倍体月季遗传连锁图谱,建立了蔷薇属植物FISH技术体系.培育出11个抗寒、抗病性强的月季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