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全基因组测序

全基因组测序

全基因组测序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634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3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308621篇;相关期刊280种,包括生物学教学、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2016年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禽病分子生物技术青年工作者会议等;全基因组测序的相关文献由199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秀荣、邓继贤、杨祝良等。

全基因组测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3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08621 占比:99.82%

总计:309189篇

全基因组测序—发文趋势图

全基因组测序

-研究学者

  • 杨秀荣
  • 邓继贤
  • 杨祝良
  • 朱兆奎
  • 李华春
  • 李占鸿
  • 李晓丹
  • 杨恒
  • 杨振兴
  • 米志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简洁; 蒋家俊; 陈璐莹; 刘小华; 李婉宜; 许燕; 周琳琳
    • 摘要: 目的:通过对环境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为全基因组测序在检测环境标本中SARS-CoV-2的应用提供实践基础,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溯源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新冠病毒全基因组靶向扩增结合Illumina二代测序的技术对5例SARS-CoV-2核酸阳性环境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应用多种分析软件及在线病毒变异分析平台,判定病毒家系及型别,追溯病毒来源。结果:成功从2份环境样本中获得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均属于B.1.617.2.33进化分支,属于Delta变异株。结论:通过对环境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不仅能够对病毒进行分型,还能追溯病毒的潜在来源,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为贵阳市新冠肺炎疫情的溯源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 科研团队首次完成春兰全基因组测序日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孙叶研究团队携手相关高校,首次完成了兰花中春兰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功能分析。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基因注释等研究发现,调控花萼、花瓣、唇瓣和蕊柱发育的基因,基因的占位表达将导致各种与正常花形不同的突变花形,当调控蕊柱基因在花瓣处高表达,花瓣呈现出类似蕊柱形状。
    • 刘品; 程婷婷; 龚红瑾; 王燕; 杜雪飞; 雍玮
    • 摘要: 目的 利用液相芯片技术和全基因组测序2种分子血清分型技术,对抗原缺失血清型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方法 采用玻片凝集法对3株沙门菌进行分型;提取沙门菌基因组DNA,采用液相芯片技术进行血清型分型;然后全基因组测序后组装草图,用SISTR预测沙门菌血清型。结果 3株沙门菌分离株,用传统玻片凝集法鉴定属于B群和E1群沙门菌,未能继续分型,属于抗原缺失沙门菌。经液相芯片技术分型分析,3株分别为斯坦利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伦敦沙门菌,全基因组测序鉴定结果与液相芯片技术分析一致,3株沙门菌MLST分型预测依次为ST29、ST19和ST155型。结论 利用液相芯片技术和全基因组测序成功对3株抗原缺失血清型沙门菌进行血清型分型,且结果完全一致;可在有条件的机构应用于日常工作中沙门菌抗原缺失型菌株的血清分型分析。
    • 肖颖; 武雅婷; 赵婉妤; 崔学文; 黎明; 许欣
    • 摘要: 目的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成都市人源沙门菌的基因组特征,为监测与预防沙门菌感染提供资料。方法收集35株成都市人源沙门菌(分离自腹泻患者粪便)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测序数据,进行血清型预测、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预测、毒力因子注释及分布分析。结果35株沙门菌分离株经全基因组测序,共预测到5种血清型,包括15株I 4,[5],12:i:-沙门菌(13株为ST34、2株为新ST型)、12株鼠伤寒沙门菌(ST19)、5株肠炎沙门菌(ST11)、2株德比沙门菌(ST40)与1株火鸡沙门菌(ST463)。35株沙门菌分离株共预测到10类42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其中氨基糖苷类aac(6′)-Iaa携带率为100%(35/35)。I 4,[5],12:i:-沙门菌的耐药基因、质粒及插入序列数目及种类多于其他血清型菌株。I 4,[5],12:i:-、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的毒力因子数目大于其他血清型菌株。部分鼠伤寒沙门菌有更高的毒力质粒、质粒编码菌毛和血清抗性毒力因子分布。结论成都市人源沙门菌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耐药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毒力因子分布差异明显,值得在转录组、蛋白组进一步探究其耐药与毒力机制。
    • 赵美茜; 白忠义; 张祥辉; 刘金亮; 潘洪玉; 张艳华
    • 摘要: 本研究从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具有良好生防效果的细菌菌株CSR-2,该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拮抗作用,抑制禾谷镰孢菌丝生长、形态及孢子萌发。将菌株CSR-2与玉米膜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联用田间试验表明,该菌株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效果为52.3%,可显著降低玉米茎腐病的田间发病率。利用第三代PacBio测序技术,对菌株CSR-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长度为3202366bp,共编码3007个基因,平均基因长度为943.76 bp。根据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菌株CSR-2为醋酸菌中的茂物朝井杆菌Asaia bogorensis (GenBank收录号:CP081941)。该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微生物资源及其代谢基因簇用于农业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刘阳; 许喆; 程丝; 石延枫; 林金嬉; 孟霞; 姜勇; 李昊
    • 摘要: 目的 开发并搭建适用于临床研究的基因测序项目管理和数据质量控制流程,为基于队列的组学分析、疾病机制探索、药物靶标开发等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基于生物医学研究中小样本的测序流程,参考国际大规模测序队列,形成面向临床研究的基因测序项目框架。从样本处理、测序数据生成、生物信息学分析、项目的质量保证、数据安全与生物样本安全等多个环节,进行管理流程的搭建和优化。结果 确定了面向临床研究的基因测序项目的设计原则,搭建了系统性管理流程。通过将此流程应用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Ⅲ,CNSR-Ⅲ)队列,建立了数据质控标准,包括DNA提取和文库制备质控、测序和遗传变异鉴定质控、样本临床信息推断质控和基因检测数据的相互验证等。结论 在临床研究中将基因检测纳入试验设计,并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流程、数据分析方案和统一的质控标准,能够满足科学研究的可扩展性、可重复性、可溯源性的需求。本研究搭建的基因测序项目管理流程和质控标准已在CNSR-Ⅲ队列上验证成功,可以作为其他临床研究中此类项目的参考标准。
    • 赵颖; 杜孟泽; 黄亚东; 张迪; 林德贵
    • 摘要: 某养殖户所饲四眼斑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突发群体死亡,为查明具体死亡原因,提供有效的后续防控措施建议,本试验对病死的四眼斑龟进行大体剖检,取相应脏器制成病理切片进行观察,于多脏器中获取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经PCR扩增、全基因组测序、药敏试验和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确定致病病原体。结果显示:引起四眼斑龟发病的病原体为1株耐氨苄青霉素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其对氨苄青霉素和喹乙醇具有耐药性;分离菌的基因组中含有2种与β-内酰胺酶相关的耐药基因和多种毒力基因;在动物回归感染试验中,接种该株嗜水气单胞菌的小鼠出现了被毛粗乱、食欲减退,部分小鼠死亡;经计算得该分离菌的半数致死量为2.00×10^(7) CFU,主要侵袭小鼠的肝脏、肾脏和肺脏。据此判断,该起四眼斑龟发病事件由分离所得的耐药性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 茅国峰; 周洁; 吕黎
    • 摘要: 目的明确2株不同来源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毒力因子及同源性。方法2株泛耐药菌均于2019年1月从2位绍兴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的尿液中分离得到,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EDTA和PBA协同试验筛查碳青霉烯酶表型。通过三代测序平台进行基因组测序并对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筛选,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组装以及注释等。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除了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2株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大部分抗菌药物均耐药,EDTA和PBA协同试验提示可能携带碳青霉烯酶。2株菌均携带有1个染色体及2个质粒,染色体基因相差1192 bp,质粒基因数量完全相同。检测到SHV-28、DHA-18、NMC、SPM、AIM等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AcrA-AcrB-TolC等外排系统及OmpK35和OmpK36外膜蛋白缺失,毒力因子包括铁摄取系统、菌毛、荚膜、内毒素、二元调控系统等。MLST分型均为ST15。结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合并外膜蛋白丢失是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首次在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中检测到NMC、SPM、AIM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院内可能存在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克隆传播。
    • 包正玉; 牟春晓; 陈振海
    • 摘要: 为明确2株SVA广西分离株的生长特性以及与其他毒株的同源关系,进一步了解其致病性,以GX84/2020和GX94/2020为研究对象,参考GD05/2017(MH316116)毒株全基因组序列设计4对覆盖全长的引物,通过RT-PCR扩增、测序和拼接,得到GX84/2020(MW117128)和GX94/2020(MW117129)毒株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后进行序列分析;并将其攻毒8~10周龄仔猪。结果表明:GX84/2020和GX94/2020毒株基因组全长7250bp,同源性分析显示这2个广西分离株与其他43株SVA毒株的同源性为93.2%~98.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GX84/2020和GX94/2020毒株与美国毒株SVA-OH2(KU058183)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8.1%。攻毒结果显示,部分仔猪出现口蹄部位水疱、跛行及体温升高等临床症状,整个过程未出现仔猪死亡。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动物试验,明确了GX84/2020和GX94/2020分离株的生长特性、与其他毒株的同源关系以及该毒株的致病性,为研发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奠定了基础,且丰富了SVA的基因组信息数据库。
    • 丁清龙; 苏妙贞; 周露
    • 摘要: 为比较生化鉴定法、质谱鉴定法和全基因组测序法对双歧杆菌鉴定的差异,本文选取双歧杆菌属不同种类的菌株,分别用VITEK全自动生化鉴定仪、MALDI-TOF质谱和二代测序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VITEK生化鉴定法无法鉴定至种水平,且实验结果稳定性较差;MALDI-TOF质谱法鉴定双歧杆菌所需的时间最短,但仅能对部分菌种鉴定至种水平;全基因组测序法可以实现双歧杆菌种水平的鉴定,但其实验成本高于前2种方法。MALDI-TOF质谱法和全基因组测序法是双歧杆菌属水平和种水平鉴定必要的补充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