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53届美国血液年会
第53届美国血液年会

第53届美国血液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1

主办单位:北京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53届美国血液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介绍了CMV感染的并发症、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并对通过血液途径和干细胞途径预防感染CMV及其抗病毒策略进行了研究。然后对CMV病毒载量与抢先抗病毒治疗进行了讲解。
  • 摘要: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HL)对绝大多数病人来说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十年来,ABVD方案被认为是HL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对于是否需要联合放疗一直存在争议。PET、细胞与分子水平检测已成为分层治疗和疾病分级的重要提示工具。新发现的一些治疗靶点在复发HL中非常有效,已经尝试作为一线的治疗。正因为HL治愈的患者超过了未愈的病人,我们更应该对治疗相关的后期并发症进行监测。进展期HL病人的治疗在过去30年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既能提高治疗有效率,又能降低短期和长期的毒性。本文重点论述3个方面:(1)最合理的治疗方案是什么;(2)放疗(RT)在进展期HL的重要性;(3)可否依据临床危险因素改变治疗方案?
  • 摘要:尽管大多数CML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均有很好的反应,ELN和NCCN仍建议通过监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检测对少数反应慢的患者及时发现并予以最佳治疗。本文首先就TKIs治疗CML相关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对血细胞减少治疗进行了介绍,还对TKI的不能耐受下了定义。然后针对希望生育和养育子女的患者及老年患者的用药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伊马替尼在HRQOL上比干扰素治疗为基础的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对于是否可以停止用药治疗也进行了探讨。
  • 摘要:在过去十年,系列技术的进展已经改变了我们对于癌基因组的研究能力,使得全基因组测序达到顶峰,分辨率达到单个碱基对的水平。由于测序技术的改善以及花费的降低,癌细胞的全基因组测序可能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以及其他癌症患者的诊断检查中更为普遍。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分子学特征,使AML的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也使我们离个体化治疗更近了一步。本文将讨论下一代测序技术如何用于研究癌基因组学,对近期发表的关于AML中的全基因组测序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且对全基因组测序目前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评估,同时对全基因组测序的现在以及未来可能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
  • 摘要: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2000名成年人被诊断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因该病死亡。始于40年前的以阿糖胞苷(Ara-C)和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诱导化疗,目前仍然是标准治疗。基因组技术的进展已经证实AML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疾病,根据患者潜在的分子学遗传缺陷,目前许多患者能被分类为临床病理学亚型,随着诊断分型特异性的增加,靶向药物将更多地应用于临床成为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本文介绍了目前AML的诱导、巩固治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老年AML患者治疗中的特殊性;新型药物;微小残留疾病(MRD)的检测;提高AML临床试验的设计以及应用的策略。
  • 摘要:针对心血管动脉血栓形成中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已得到确认,如阿司匹林(COX1抑制剂)、氯吡格雷(ADP P2Y12受体拮抗剂)和GPIIb/IIIa(αIIbβ3)拮抗剂。但经这些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仍然有较高的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新型P2Y12拮抗剂,如最近FDA批准的普拉格雷,以及替卡格雷、坎格雷洛和伊诺格雷,与氯吡格雷相比具有起效快、差异小、对血小板抑制更彻底等优势。目前正进行Ⅲ期研究,判断这些新型P2Y12拮抗剂是否比氯吡格雷具有更好和/或更快的抗血栓效果、而且没有不可接受的出血或其它副作用。凝血酶受体蛋白酶活化受体1(PAR1)拮抗剂也正在进行Ⅲ期试验,其它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也正在研究中。最终目标是找到一种既能有效地预防血栓、又不增加出血等副作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本文重点主要涉及抗血小板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 摘要:有不少报道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以特殊检测(血清TxB2)确定的对阿司匹林反应欠佳较为少见,许多病例因依从性较差所致。而用特殊实验测定氯吡格雷的药理学效应显示有较大的反应差异,不少患者(大约1/3)属于反应较差者。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个体间差异可能是对血小板抑制作用不同的原因。有作者提出根据血小板功能的实验室监测给予患者个体化治疗作为对氯吡格雷反应欠佳的解决方案。然而,在氯吡格雷的治疗监测能够用于临床实践前,我们仍需确定哪种实验室检测较为理想及其临床实用性和成本效应如何。
  • 摘要:再障的诊断需要除外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先天或获得性疾病。而在这方面我们的诊断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因为诊断到治疗的时间与疗效相关而与选择何种治疗方法无关,所以临床对高效率的诊断手段有较高的依赖性。HSCT仍是匹配的同胞供者再障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而且近年来HSCT的疗效取得明显提高。对于无同胞供者的再障患者,应用联合免疫抑制剂(IST)以取得更好效果。但是,应用IST后困绕患者长期生存的诸多问题(包括治疗无效、复发或进展为MDS/AML)也接踵而至。其它替代方式的BMT和多种IST药物疗效的不断提高为难治或复发的再障患者提供了诸多治疗思路。但是所渭最佳治疗方案则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所变化。不论采用何种治疗方式,都需要持续监测疾病的转化和/或治疗相关的副作用。
  •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专注于研究CLL的内在因素如遗传学改变、抗细胞凋亡蛋白及白血病细胞信号传导异常等。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里,来自于白血病微环境的外部信号在CLL及其他B细胞肿瘤的疾病进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越来越明确。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CLL微环境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强调了CLL微环境中关键的细胞和分子交互作用途径。目前已有体内及体外模型研究用于寻找靶向治疗及药物测试。临床上,CXCR4拮抗剂及小分子B细胞受体(BCR)相关激酶(脾络氨酸激酶Syk、布鲁顿络氨酸激酶Btk和PI3Kδ)拮抗剂是目前用于靶向治疗CLL细胞与微环境特异性交互作用最为先进的药物。
  • 摘要:近年来,我们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的病理生理学的认识有了显著的进展。现在公认CLL是一类需要其微环境来维持和继续进展的增殖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通过BCR介导的抗原刺激来刺激CLL细胞。此外,现在p53通路导致的化疗耐药的作用有了更明确的鉴别。这些发现使得我们可以应用更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即独立于p53通路的药物如单克隆抗体和大剂量激素,来克服遗传学上高风险的CLL。该病的分子及细胞内信号机制的阐明刚刚开始促进一些针对小分子的靶向治疗的发展,这有望改革CLL的治疗方法。对CLL中微小残留病的水平测量现在更加容易,这促使治疗的目标转变为根除微小残留病。这还可能提高CLL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最近,在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的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首次提高了CLL患者的总生存率,而这仅仅是通向更为有效的、毒性更小的靶向治疗的道路的第一小步。
  • 摘要: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mmbocytopcnia,HIT)是由IgG型抗体介导的一种药物反应。HIT的诊断与处理是血液科医师经常要面对的临床难题。虽然血小板减少在住院患者十分常见,但是HIT仅占其中一小部分;同时目前应用最广的HIT抗体检测技术,即血小板因子4(PF4)依赖性酶联免疫测定(EIA)常常检测出临床不相关的抗体。可能造成HIT的过度诊断。针对HIT诊治,本文阐述的观点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1)应采用洗涤血小板的活化检测如血清素释放试验(SRA)作为HIT的确诊试验;2)推荐采用抗凝血酶依赖的因子Xa抑制物(达那肝素或磺达肝癸钠)治疗疑诊HIT的患者。这是由于它们一方面可避免DTI的缺点,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大多数非HIT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其疗效及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证实。
  • 摘要:接近一半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可检出某种易栓因素的存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于各种原因进行的易栓症的检查显著增加,但这些检查的结果是否有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目前尚无定论。本文针对最常进行检测的易栓因素以及这些易栓因素与VTE以及其他临床情况的相关性进行了回顾。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分析VTE发生的绝对风险和这些检查的不足之处,探讨在VTE患者的临床处理中是否需要进行易栓症检测以及应如何进行。
  •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历史代表了一种药物发展模式,即在骨髓微环境中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作用。确切来讲,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和免疫调节药物沙利度胺及雷利度胺直接靶向作用于骨髓微环境中MM细胞,这些研究结果促进了其在合作试验中从实验室至临床的转化。致使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过去7年中批准了6种新的治疗药物,使得更多患者的存活时间从3-4年延长至7-8年。这些靶向抑制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MM、复发MM,新诊断的MM以及近来作为巩固及维持治疗完全改变了MM的治疗模式及患者预后。肿瘤基因组学研究加上骨髓环境中的MM细胞模型使我们能定义疾病的异质性、鉴定肿瘤及其微环境中的新靶点及确定抑制剂对这些靶点的疗效。目前的研究将发展个体化治疗、免疫疗法、下一代靶向药物及合理的联合靶向治疗。
  • 摘要:25年来,自体干细胞支持大剂量马法兰的治疗方案已经成为骨髓瘤治疗的组成部分,自体干细胞移植可用于挽救治疗或者初次缓解的巩固治疗。尽管,多个3期临床试验证实自体干细胞移植较传统化疗有更高的缓解率和更长的缓解时间,但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和硼替佐米为主的诱导治疗方案对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地位提出了挑战。而且,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表明,诱导治疗可影响移植预后,大量移植患者疾病的长期有效控制可通过多种移植后维持治疗获得。本文通过总结最近及正在进行的研究结果,以期阐述当前关于移植的治疗建议。
  • 摘要:在过去的七年中,对BCL-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遗传学的了解有了惊人的进展,使我们认识到其具有意想不到的复杂性。JAK2信号异常是MPNs遗传学的重要特征,但是,尽管JAK2突变在MPNs模型中可以表现出生物活性,但它仍常常被认为是次要事件。我们发现了一些其他的突变基因,这些基因通常涉及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控制。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体细胞突变似乎没有任何后天获得的优先顺序,所以疾病的启动事件可能需要进一步明确。对许多病例复杂的克隆分层研究结果提示,遗传不稳定性主要可能来自先天遗传或后天获得。普通的单体型与JAK2基因突变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家族性的高MPNs的发病倾向的原因却依然难以解释。这篇综述概述了目前已明确的有关MPNs遗传学的相关内容,而不是目前最热门的研究发现及有争议的内容。
  • 摘要: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最近定义了维持治疗的概念,即对治疗反应较好或疾病未进展的MM患者诱导治疗后所采取的任何治疗,旨在延长生存期。有7个随机试验较严格地评价了免疫调节药物沙利度胺在ASCT后维持治疗的疗效。然而,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导致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参数有所下降,且即便低剂量沙利度胺的早期停药也会造成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因此,新近的研究转而关注可能作为维持治疗的新型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以及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
  • 摘要:近40年来,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在近期的临床试验中5年生存率>90%。随着越来毯多儿童和青少年ALL患者的疾病得到治愈,对远期不良事件的诊断和描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群年轻的患者中,ALL的成功治疗与不良临床结局风险的增加具有相关性,这些不良临床结局包括远期死亡、继发性肿瘤、慢性健康问题、内分泌失调以及心理问题。对存活患者的大祥本研究,包括儿童癌症存活者研究(Childhood Cancer Survivor Study, CCSS),正在不断提供最新的有关ALL治疗后超远期临床结局的重要数据,并对建立有助于降低远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筛查与于预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MPNv相对少见,表现为一系或者多系的髓细胞增殖和成熟,BCR-ABLl阴性,并且不符合其他“经典”BCR-ABL1阴性MPN的诊断标准,也不符合任何MDS标准,但可以出现一定程度的增生异常。本文就MPN变异型的WHO分型、评估和遗传学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特异性MPNv:诊断和分类的原理以及遗传性异常。最后总结到:WHO关于MPNv的分类要求结合临床、形态学、遗传性参数进行综合分析。考虑到关于这类疾病中肿瘤细胞遗传学基础研究的迅速进展,将来的分类将会有更多更好地决定分类和治疗靶向的分子学参数参与。
  • 摘要:WHO血液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髓系肿瘤分为5类。按照Vardiman等的说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s)是“克隆性髓细胞肿瘤,在最初诊断时就具有支持MDS的临床、实验室和形态学特点,同时并存一些符合MPN的特点”。这类疾病由CMML、 aCML(BCRIABL1-)、JMML以及不可归类MDS/MPNs (MDSIMPN,U)组成。不可归类中最有特点的是临时性的RARS-T。本文重点讨论成人MDS/MPNs:CMML、aCML和RARS-T。通过对此三种病症的WHO诊断标准、分子学异常、治疗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做出了结论和展望:最近的研究已经初步阐明MDS/MPN的分子学异常,尤其是CMML和RARS-T,由此产生了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分子学方法。遗撼的是,这些成就还不能转化为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所以,将MDS/MPN患者列入前瞻性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综述着眼于WHO中临床和血液学表现具有一定程度重叠的三种不同的HES,讨论这些疾病与骨髓增殖型HES之间的关系。讨论得出: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为鉴别不同类型骨髓增殖型嗜酸细胞增多症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这些疾病包括PDGFRA相关髓系肿瘤、CEL-NOS和伴有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的SM。以往临床研究通常将不同病因的疾病混为一谈进行分析,采用新分类解释这些研究结果容易导致混乱。随着新的分子标志被发现和新的髓系增殖型HES亚类被确立,现有临床表现、预后和疗效的知识都需要随时修订。
  • 摘要:70%以上的婴儿白血病、10%左右的成人AML和许多继发性急性白血病的患者中都存在MLL基因重排现象。MLL基因重排通常提示预后不良。目前已知有超过60种与疾病表型和预后有关的MLL融合基因。在正常血细胞生成的过程中,最常见的融合基因可以导致由野生型MLL基因调控的Hox基凶异常表达。MLL基因重排型白血病的基因组稳定性强,极少有染色体某区域缺失或扩增的现象。这也可以用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来解释——研究表明MLL基因重排型白血病大多数可能由表观基因调控失衡所导致。一些修饰DNA或组蛋白的基因调节物(包括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乙酞基化及甲基化)与MLL融合基因导致的白血病的发病有关。最近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DOT1L是一种MLL融合基因所致的白血病发病的重要介质。因此,这些基因调节物的靶向抑制剂的临床研发在MLL基因重排白血病的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患者存在功能性血小板生成素缺乏和免疫介导的巨噬细胞损伤引起的血小板生成减少这一认识,挑战了该疾病主要是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的疾病的传统观念。在随机试验中已经显示出明显有效性的血小板生成素类似物Romiplostim和Eltrombopag,已经批准用于慢性难治性ITP的治疗。此类药物是否应在疾病早期激素治疗无效后应用尚存在争议。本文中回顾了最近应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数据,并且讨论ITP其他的治疗和诊断的建立。
  • 摘要:尽管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整体有改善,仍有约三分之一患者为复发/难治性病例,死亡率较高。基因表达分析提高了我们对化疗耐药和对合理地进行靶向干预包括预防和治疗复发/难治DLBCL的认识。对有治疗意愿且无合并症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治疗应当包括大剂量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D-ASCT)。近期CORAL研究提示对含利妥昔单抗方案耐药的患者,大剂量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果也差。探寻新的预处理方案和评价HD-ASCT后的维持治疗来改善ASCT的研究仍在进行。不幸的是,大多数患者由于难治性疾病、年龄或合并症而不符合ASCT,疗效有限。这些患者应尝试进行以寻求合理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
  • 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是一组少见的异质性疾病,大部分预后差。PTCLs的标准治疗是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方案或含有蒽环类药物的CHOP样方案。除ALK阳性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外,CHOP方案治疗PTCLs治愈率低,有限的证据表明蒽环类药物并不能改善预后。但也没有证据表明其他方案更具优越性。把其他方案与CHOP方案进行比较仍然是个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大多数是回顾性资料。病人群体也不尽相同。最近,PTCL的前瞻性研究已经开始,一些研究针对不同组织学亚型以消除异质性。令人鼓舞的是,已经发现一些对PTCLs有效的治疗,新的药物组合也正在研究中,这将有望推进该领域的进展,改善预后。这篇综述主要关注最近有关新的化疗组合的研究,讨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尤其是复发难治PTCL的新治疗。
  • 摘要:过去的15年中,超过1500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大部分为自体移植,为了治疗重度自身免疫性疾病(AD),大约有1000例在EBMT和EULAR登记,一项纳入900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为多发性硬化(MS,n=345),系统性硬化(SSc;n=175),系统性红斑狼疮(SLE;n=85),类风湿性关节炎(RA;n=89),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IA;n=6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n=37),5年总生存为85%,无进展生存为43%,100天移植相关死亡率在1%(RA)-11%(SLE和JIA)。所有疾病亚组的完全反应率约为30%,即使完全免疫重建仍持久有效。大部分患者,比如SSc患者,出现形态学改善:皮肤胶原的减少和微血管的正常。高的移植相关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由于预处理强度、合并症和年龄,只有等到三项随机研究的结果出来,才可以有基于证据的预处理方案的调整。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AD中进行试验,利用其免疫调节特性以及表面低的急性毒性。尽管1/2临床试验的结果令人鼓舞,但是没有来自同行评议文献的随机、前瞻研究的阳性结果。
  • 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少数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人中开展。在过去几年中,这部分患者的移植效果得到改善。通过对HurIer综合征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介绍,列出了影响异基因移植后结果的因素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治疗的遗传性代谢异常病症。
  • 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被认为是目前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最成功的方法,它的成功之处部分在于与预处理方案无关的供者移植物潜在的移植物抗肿瘤效应(GVT)。对于一部分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患者采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正是利用了这种潜在的移植物抗肿瘤作用,这也导致了以GVT为主要作用特点的减低预处理方案(RIC)的迅速发展。GVT在清除疾病的同时也导致了GVHD的发生。优化GVT需要对重要的靶抗原、效应细胞进一步了解,在提高GVT作用的同时减少严重GVHD的上进一步改进。
  • 摘要:为了进一步利用GVL效应,未来的研究将专注于使用有针对性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这些策略包括使用白血病疫苗促进GVL效应,过继转移特异性的白血病淋巴细胞。疫苗可分为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gs)或白血病相关抗原(PR1中,WT1基因和BCR-ABL)和那些有广泛的“抗白血病”活性,如工程辐照的白血病细胞或白血病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C)等。移植后的独特环境,其特点是淋巴细胞减少、调节性T细胞耗竭和生长因子的释放,为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治疗和扩大GVL反应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
  • 摘要:准确的影像学检查对淋巴瘤的优化治疗至关重要。通过提供解剖学和功能学信息,PET从根本上改变了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在内的淋巴瘤分期、疗效监测与评估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标准检查方法联合应用,PET可以提高发现病变的敏感性,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期间疾病的缓解情况,可以区分纤维坏死性瘢痕组织和有活性的肿瘤组织,可以提供预后信息。PET已成为现代淋巴瘤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作为相对较新的诊断技术,PET仍处于研究中,无论其全部功能或者主要缺点都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本文讨论的是临床实验的最新结果和单中心的PET应用经验,从临床的角度来探讨PET的优点和缺点。
  • 摘要:虽然疗效甚好的化学免疫治疗(CIT)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氟达拉滨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仍然是一个困扰总体生存(OS)的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难题。传统定义包括对氟达拉滨无效或氟达拉滨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患者,目前已经延伸为即使经过CIT治疗后达到若干年的缓解的患者,随后的治疗反应及生存仍预示较差。这类患者被认可的治疗选择仍然有限,对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治疗目的通常是充分降低瘤负荷然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幸运的是,临床试验中几种新型靶向治疗使这类人群显著获益。这篇综述就氟达拉滨难治或氟达拉滨耐药CLL的现有和新型治疗,以及CLL关于alloSCT的最新进展进行讨论。
  • 摘要:阿仑单抗是一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靶向作用于细胞表面标志CD52。CD52的功能尚不明确,但是其高表达与正常B和T细胞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表面1。然而阿仑单抗活性的确切作用机制仍有待阐明,证据提示CD52通过抗体依赖细胞毒性和补体介导细胞毒性发挥作用。2001年,基于一个二期临床实验阿仑单抗被美国FDA加速认证作为改善氟达拉滨难治和使用过烷化剂的CLL3。随后一个三期随机实验证实相比苯丁酸氮芥作为CLL的一线治疗,阿仑单抗可提高疗效和改善PFS4。这项实验通过FDA全面认证并且在2007年9月有扩大趋势。虽然阿仑单抗在临床实验中获得了成功且通过FDA认证,但是它并未广泛用于CLL专病中心以外。本综述讨论了阿仑单抗单药治疗复发难治CLL患者的资料,并着重阐述使用说明和感染并发症。
  • 摘要: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中检测不到BCR-ABL mRNA定义为获得了CMR,这部分病人是否必须继续治疗?现在知道已经稳定CMR至少2年者,能够停止伊马替尼治疗并有40%患者保持至少2年CMR。这个令人兴奋的研究给了我们希望:即许多CML病人不需要经受移植及其伴随的风险就能获得治愈。一种观点认为:许多进行伊马替尼或者其他激酶抑制剂治疗的病人耐受非常好,没有必要停止治疗;然而,进行长期治疗的病人可能会伴随着生活质量下降以及依从性降低。我们可以从临床表现、分子学监测数据以及实验研究中推测出CML患者对激酶抑制剂疗效的生物学特性。我们在这里总结了这些信息,并且提出了激酶抑制剂“治愈”CML的3个可能途径:干细胞去除,干细胞耗竭和免疫学控制。
  • 摘要: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已被用来阐释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分子学发病机理。随着新型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如新一代测序技术,预期在不久的将来,所有AML中实际存在的遗传学病变都将被鉴定出来。现在,基因突变或者基因/基因组表达失调使我们能够去探索细胞遗传学界定的AML亚型中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对大多数细胞遗传学正常的AML亚型。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例如,主导突变与伴随突变的鉴别、评估各种同时存在的突变中特定突变的预后以及预测价值、或对于分子学疾病发病机制到新型治疗的发现的解读。分子靶向治疗不太可能迅速发展。与最初的假设相反,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缓慢,许多这类药物并没显示出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全面地看待具有前景的新型化合物的不同报告。
  • 摘要:血小板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粘附机制,在各种血管系统中能够发挥细胞-基质和细胞-细胞的相互作用。血小板这一特点对止血和血管修复相当重要。在狭窄的硬化动脉中,高切变力下的血小板粘附对动脉血栓形成十分关键。大量证据表明,血小板还具有重要的促炎作用,这与机体防御、各种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有着一定关系。血小板的促炎作用对动脉硬化形成,包括其启动和放大等具有调节作用。血小板的促动脉硬化作用机制,包括动脉硬化易感部位的血小板-内皮细胞之间特殊的粘附作用,进而促进白细胞的汇集和活化。通过释放趋化因子、促炎分子等生物反应调节因子,血小板、内皮细胞和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炎症反应。这种炎症过程常发生在低切变力和血流异常的血管区域,易于形成白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环境。因此,血小板是动脉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今后制订动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策略需考虑到血小板的促血栓和促炎作用。
  • 摘要:目前IST使50%-70%的再障患者获得缓解并能维持长生存。近年来,难治性患者的生存期也得以明显延长。除了IST的复发和难治性病例,克隆性疾病的进展包括PNH和MDS影响了AA的长生存。所以是否有机会争取BMT一直是值得争论的问题。后来,染色体异常的检测(主要是单体7)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新的全基因扫描技术诸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排列为基础的核型分析对再障中的染色体缺陷等有较好的诊断支持。
  • 摘要:通过对一名诊为重型再障的24岁厄瓜多尔男子病情的介绍。针对患者寻求新的治疗方法的建议,作者对SAA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探究。为了研究目前的各种其它治疗方式与ATG/CsA的疗效比较,作者在PubMed数据库进行了文献检索,时间自2005至2011.6.1,以MESH的“treatment of severe aplastic anemia”、“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和“not transplant”为关键词。以下选择部分文献进行讨论,包括有关ATG/CsA的系统回顾,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研究和系统评价。
  • 摘要:21世纪迎来了一个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CP-CML)靶向治疗的新时代。突破性的科学研究和快速技术转化使得几种有效的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上市。在美国,目前批准了3种的治疗初治CP-CML患者的TKIs。为了满足的医疗需求,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TKIs得到批准。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对患者认真监测和优化管理是十分关键的。为此,这些TKIs的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和一些突出的独特功能总结于本文。
  • 摘要:提高多发性骨髓瘤(MM)强化治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疗效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将新药引入移植治疗中。这包括在移植前、移植中和移植后给予新药。一些2期或3期的研究显示应用新药作为部分移植前诱导治疗可以得到更高的缓解率及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样应用这些新药作为移植后维持或巩固治疗也均能够延长PFS。尽管在ASCT前后均应用硼替佐米治疗的试验及应用雷利度胺作为维持治疗的试验均显示出了生存时间的明显延长,但生存获益尚难以得到明确的证明。本篇文章针对随机试验的结果,对联合ASCT的不同治疗方案进行了综述。
  • 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控制镰状细胞病相关的器官损伤,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镰状细胞病的方法。然而,在过去的20年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局限于有同胞相合供者,而且能够耐受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小部分人群,由于镰状细胞病自然病史的演变,一部分重症疾病的患者面临着猝死、中枢神经系统损坏、肺部并发症、血管闭塞危象的风险。对于这部分高危人群,如果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低的早晚期毒性发生率,这部分病人将从中获益。这篇综述将从受者年龄和临床表现、供着细胞来源、预处理强度、家庭和医疗、以及其它可能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镰状细胞病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总言之,对于能够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获益的这部分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同其它手段一样重要的治疗选择。
  • 摘要:起源20世纪60年代的扩大野和次全淋巴结区的放射治疗是第一个有效治疗早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手段。然而,机体正常组织在接受大剂量照射后产生许多远期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脏疾病及第二肿瘤的发生。接受40-45Gy的扩大野或斗篷野照射的长期生存患者30年内心脏疾病累计发生率约为30%,第二肿瘤的发生率也类似。近20年来,改善预后与减少治疗的不良反应是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的主要目标。目前受累野放射治疗(IFRT)与传统的放射治疗比较能够减少照射总剂量及正常组织的照射量。近期研究表明受累野照射相对于斗篷野照射能够使接受纵隔放疗的年轻女性患者乳腺癌的发生率降低60%左右同时能够减少心脏的照射量。近年受蒙淋巴结区的照射治疗能够进一步减少正常组织的照射量。效应依赖性治疗策略目前正在通过临床试验进行评估使患者能从减量治疗或强化治疗中最大获益。加强远期不良反应的筛查有利于早期干预从而减少其造成的临床后果。对于治疗毒性相关的基因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 摘要:有关B细胞淋巴瘤中存在的诸多遗传学异常已不乏报道,有些异常是在体内合成各种免疫球蛋白的生理过程中发生组装错误而导致的。这些组装错误使得一些不同种类的淋巴瘤带有了标志性的染色体易位,如滤泡型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和伯基特淋巴瘤(BL)分别带有t(14;18)(q32;q21)、t(11;14)(q13;q32)和t(8;14)(q24;q32)易位,但是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而且在淋巴瘤的诊断上也不具有充分的特异性或敏感性。对于两种最常见的淋巴瘤,滤泡型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实验诊断策略,这里仅就这些策略的优势以及局限性做一个回顾总结,其中包括对PCR相关检测手段、FISH检测以及最近兴起的基因组学手段的评估。此外还要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免疫表型检测手段,虽然它还不够完美但却可以提供比分析遗传学异常更容易识别的诊断标记;另一个要讨论的问题是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对细胞的起源进行界定。最后,评估一下运用新分类法将特征介于DLBCL,和FL之间的淋巴瘤进行归类的合理性,并突出强调了遗传学分析手段在这类诊断灰区中的重要性。
  • 摘要:通过对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临床表现、血栓形成、预后因素及危险度分层的介绍,本文总结了ET治疗的现状,强调对ET患者应当根据危险度分层治疗:对于低危的ET患者通常应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而对于高危的ET患者则需要给予降细胞为基础的治疗,可选择经基脉治疗,对于年轻的或妊娠ET患者可选用IFN-a治疗;对于经基脉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阿那格雷可作为二线治疗的选择。必须对所有ET患者进行共存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严格监测与控制。新药如聚乙二醉IFN或JAK2抑制剂在ET治疗中的地位目前仍在研究中。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骨髓纤维化的诊断方法,并提出了应根据危险分层和临床需要进行治疗。通过对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介绍,研究了其治疗哪些人、什么时机和花费多少等问题。然后研究了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相关贫血的治疗和骨髓纤维化新疗法的前景和不足。最后总结到:JAK2Vb17F令人兴奋的是,突变的发现和JAK2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可能会成为治愈MF患者的方法,但类似伊玛替尼在慢粒治疗中的意外成功还没有成为现实。尽管如此,可以毋庸置疑地说,治疗MF患者这一迫切的临床需求一定能够得到改善,JAK2抑制剂必然会在某些有症状的脾大和/或明显疾病表现的患者治疗方法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非常重要的是需从大量的最近发表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得到获得更多的经验,设想MF是个多靶点/多药物的疾病,涉及大量复杂的潜在基因和细胞的异常。下一步当然包括联合治疗。
  • 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包含一组发病率较低而临床侵袭性较高的病例。该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是建立在其异质性较强的病理学特征以及各种复杂的临床表现基础上的。除ALK阳性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依据其ALK易位的分子基础而被定义之外,遗传学特征在其它类型淋巴瘤的分类上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近年来,在少数亚型的PTCL中发现了一些至今仍机制不明的染色体易位,从而为进一步了解其分子特征提供了依据。本篇综述总结了现有的与PTCL发病机制相关的、较为明确的一些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改变,重点阐述最新的一些发现,并探讨这些发现在对疾病分类、指导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类发生在骨髓内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后的浆细胞肿瘤,常导致骨质破坏、骨髓衰竭,并危机生命。三类重现性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易位及多倍体异常是骨髓瘤分子分型的重要依据以及影响疾病病程的因素。从临床角度看,区分出携带有t(4;14)易位的骨髓瘤至关重要,此类易位的发生率占骨髓瘤总体的15%,可导致WHSC1/MMSET基因凋控紊乱,并也常常累及FGFR3基因。携带有该易位患者的初始诱导治疗方案中均应包含有硼替佐米,因为此药可明显延长该类患者的生存期。但是,携带有MAF转录因子家族的易位、17p染色体缺失的患者、或者基因表达谱所明确的高危患者,其预后似乎更差,且任何治疗方案对其预后都无明显改善作用,这些患者应当被推荐到新的临床试验中。第三类患者为携带有Cyclin D基因易位或者具有多倍体异常的群体,该类患者对大多数治疗方案均有较好的治疗反应,因此应以控制疾病并降低毒副作用为治疗目标。
  • 摘要:直到最近,仅仅通过化疗来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Ph+)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效果极其一般,并且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广泛应用也仅仅使少数人获得了生存机会。第一代(伊马替尼)以及第二代(达沙替尼和尼罗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以费城染色体编码的BCR-ABL1融合蛋白为靶向治疗,这一发现彻底变革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治疗。儿童肿瘤学组(COG)的AALL0031试验显示,在密集化疗中增加伊马替尼的应用没有导致药物毒性增加,并且使患儿获得了3年无事件存活率,这比在没用伊马替尼治疗之前历史控制数据所显示的两倍存活率还要高。这些发现创造了一个把常规化疗与分子靶向药物运用相结合的新范例,并需要对在小儿与少年Ph+ ALL中HSCT常规应用的再评估。比起伊马替尼,第二代TKIs更具有理论优势,目前正在Ph+ ALL中测试应用。当前试验的重点是确定化疗、HSCT和TKIs在Ph+ ALL中的最佳利用。在未来几年中,可以预测到其他新的药物将可以用来使TKIs疗法和规避TKI阻滞作用在Ph+ ALL中的应用成为可能。最近的基因组研究借助与Ph+ ALL相似的基因表达谱确定了高风险小儿B细胞前体ALL的一个亚型,提示活跃激酶信号。这些费城染色体样ALL病例中的许多掩盖了使细胞因子受体与激酶信号失调的染色体重排和突变,或许也可以用TKI疗法来治疗。
  • 摘要:急性白血病是儿童,青少年及青壮年最常见的肿瘤。它的临床病程有很大变异性,这促使我们持续寻找能准确预测其预后的因子。运用基于起病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若干分子分析的方法,部分病人被诊断为高危病例,且复发的风险相对高。对高危白血病患者的分子学分析,能让我们是更理解细胞信息失调是如何影响常规化疗耐药。由于相关分子标志的鉴定及靶向治疗仍不停带来振奋人心的发现,这些发现所带来的机遇及挑战仍需在随后的临床试验中明确。
  • 摘要:遗传性血小板疾病(IPDs)是一组异质的疾病,包括血小板功能缺陷和巨核细胞生成缺陷。某些IPDs血小板功能和血小板生成均有缺陷,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或分泌的变化和血小板减少。本文回顾了儿童和成人IPDs关键的临床表现,并且提出了一个评估这些患者的诊断规则。此外,描述了血小板疾病病理生理的最新认识,同时关注一些新的遗传学联系。最后,简要讨论一下治疗选择和未来治疗。
  • 摘要:血小板功能异常通常都继发于药物、创伤性操作、身体病理状态和基础血液病。这篇文章总结了目前发表的一些论文的数据。很多药物和食物添加剂在体外实验中被证明有血小板抑制作用,但是在临床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对出血风险的影响尚不明确。血小板抑制剂在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很重要。这些数据帮助我们掌握这些药物防止出血并发症。肾衰患者的出血风险在透析和使用EPO后有所减少,但是这一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血小板功能异常经常伴随着心血管疾病和心肺旁路(CPB)和体外氧合交换膜的运用。血液基础病包括骨髓增殖性疾病(MPDs)、骨髓增生异常、副蛋白血症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通常也被认为与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并发症相关。了解影响出血风险的因素和如何治疗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这些相关知识对优化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 摘要:一些临床研究发现红细胞输注后不良合并症的发生与所输注红细胞的贮存时间有关。其部分机制可能是由于在红细胞贮存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潜在的有害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在输注过程中被大量释放至受者体内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是由于促炎组织微环境的建立导致了免疫调节机制的改变。本篇综述突出强调了贮存红细胞的一些潜在的免疫调节作用,而这些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导致不良输注反应的原因。
  • 摘要:我们对于血小板在血管生物学中的作用的评价在不断扩展。血小板的主要作用之一在于启动并加速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后可能会出现炎症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不适、心动过速及呼吸系统问题。这些表现可能部分归结于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或是被激活的血小板所表达出来,或是在血小板贮存过程中被释放到血小板媒介中。本综述将突出描述对血小板贮存损伤及血小板输注反应的可能介质认识的新进展。
  • 摘要:对贫血患者来说,红细胞输注往往是临床所需的,挽救生命的措施。红细胞从采集到输注可以保存至42天。很多年来,人们都在研究在贮存过程中红细胞发生的生化改变(红细胞“贮存损伤”)。近期有临床研究表明,长时间贮存的红细胞(通常认为大于14-21天)可能导致受者输注后的不良反应,增加患病率和死亡率。遗憾的是,这些不良反应往往难以识别和研究,因为人们对于这些反应的发生机制尚未达成共识,也几乎没有很好的试验研究方法。我们提出了“可利用性NO不足”假说(INOBA)来解释输注“陈旧”红细胞后相关的不良反应。INOBA提出:NO生成障碍、贮存红细胞清除NO增加、功能不全的内皮细胞合成NO减少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NO水平减低至血管床维持正常功能所需的NO阈值以下。在这种情况下,血管会不适当收缩,导致血流减少及终末器官氧供不足。如果该假说被证实,那么将有利于改进血细胞贮存及采集方法,以及发展对献血者与受血者筛查和配型的新技术。
  • 摘要: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在临床和病理上表现多样化,反映了多条转化途径。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反映了这种复杂性,并提出了几个新类型和变异亚型。虽然MYC易位一直被认为与Burkitt淋巴瘤(BL)相关,但MYC异常也可以在其他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出现,且通常作为次要事件。MYC和Bcl-2同时易位的淋巴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对多数治疗方案无效。目前WHO将这些“双打击”淋巴瘤单独归于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型,其特征介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BL之间。单独MYC易位在DLBCL中不常见,非双打击的临床结果尚不完全清楚。最近MYC易位已被确定为浆细胞肿瘤中常见的继发事件,约占浆母细胞淋巴瘤的50%。另一个受到关注的领域是无医源性或先天性免疫抑制患者中出现的一类由EBV感染导致的B细胞增殖,其中大部分发生在老年患者,包括老年EBV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具有异质性的血液系统肿瘤,特点是骨髓中分化异常髓系克隆性扩增。在MDS中,重现性基因突变的发现为阐明其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令人感兴趣的是最近新发现的调节组蛋白功能相关基因(EZH2,ASXL1和LJTX)和调节DNA甲基化相关基因(DNMT3A,IDH1/IDH2,and TET2)在MDS中频发突变,这就为该病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改变建立了重要的联系。突变的基因促使疾病发病的机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研究热点集中在可能受累及的下游靶基因。最近从测序研究中获得的新进展显示MDS的发生与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需要多点突变。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新进展,但是MDS的遗传全貌仍然未知。本文仅阐述最新的MDS遗传学进展(包括最近5年研究)。
  • 摘要:对于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的应用,正在进行分析中的开创性研究AZA-001给出了很多的经验教训。这些数据强调了应用这类药物,耐心等待的重要性,因为需要给予几个周期的药物治疗才会出现血液学反应。应用阿杂胞苷治疗,不仅高危MDS患者生存率改善,而且对于任何出现国际工作组定义的血液学改善的患者,生存率都得到提高;但是该药对疾病处于稳定阶段的患者的益处还不清楚。对于DNMT抑制剂的最佳给药方案,单独应用和联合应用的选择,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DNMT抑制剂对免疫系统和造血干细胞产生影响,这些新信息很可能导致这些药物在MDS和其他血液或非血液系统肿瘤的新用途。
  • 摘要:在部分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免疫机制在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免疫调节药物(IMID)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雷利度胺(LEN)已经在MDS尤其是低危MDS中应用。LEN已经成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治疗伴5q缺失低危MDS的一线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对5q缺失克隆直接细胞毒作用。目前正在研究LEN对伴5q缺失高危MDS,甚至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可能存在的特殊作用,但LEN对不伴有5q缺失MDS和AML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沙利度胺也对不伴5q缺失的低危MDS患者显示出一定治疗活性,但其副作用限制了在这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