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9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9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222326篇;相关期刊370种,包括水生生物学报、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2013中国粮油学会饲料分会饲料科技论坛暨学术年会、第二届天目湖论坛、中国饲料工业生产管理与工艺创新论坛、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等;嗜水气单胞菌的相关文献由3756位作者贡献,包括陆承平、王雷、李元跃等。

嗜水气单胞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9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22326 占比:99.36%

总计:223763篇

嗜水气单胞菌—发文趋势图

嗜水气单胞菌

-研究学者

  • 陆承平
  • 王雷
  • 李元跃
  • 陈融斌
  • 黎中宝
  • 段博文
  • 陈昌福
  • 艾晓辉
  • 黄钧
  • 陈怀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唐为沂
    • 摘要: 近几年,鱼类人工养殖已经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在银鲫养殖中,细菌性疾病已成为常见疾病,其发生概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银鲫的经济效益。银鲫养殖中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荧光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等。鱼菌清主要的成分为盐酸环丙沙星盐酸小檗碱预混剂,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球菌均有效,包括铜绿假单胞杆菌、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耶尔森氏菌、沙雷氏菌和弧菌等多数菌株。分别采用体外抑菌和体内治疗的方法,以验证鱼菌清对银鲫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为银鲫细菌性疾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 许文婕; 夏雨; 朱晓鸣; 韩冬; 刘昊昆; 杨云霞; 解绶启; 高宏; 金俊琰
    • 摘要: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椭圆栅藻(Scenedesmus ovalternus)是否可以提高越冬期异育银鲫中科5号(Carassius gibelio var.CASⅤ)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实验在异育银鲫中科5号[初重(109.24±0.23)g]越冬前期(4周)投喂基础饲料或者添加4%椭圆栅藻的饲料,并在越冬结束后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攻毒实验,测定其生长、免疫力和抗病力等指标。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4%椭圆栅藻对中科5号的生长和攻毒后累计存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在不同饲料处理中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栅藻组在攻毒后MPO活力显著升高(P0.05)。因此,中科5号摄食栅藻后MyD88依赖性或者MyD88非依赖性介导TLR信号通路可能都被激活以抵御病菌的入侵。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4%栅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越冬后中科5号的抗病力,可能是通过TLR通路进行调控。
    • 高金伟; 田兴; 谢敏; 李绍明; 袁希平; 邓时铭; 宋锐
    • 摘要: 为明确湖南某养殖基地中华倒刺鲃大量死亡的原因,本研究采用常规方法从患病中华倒刺鲃肝脏、肾脏和脾脏等组织及腹水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AH32,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利用K-B法检测菌株AH32对30种药物的耐药性;利用PCR分析该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及检测该菌携带的毒力基因;通过动物人工感染实验分析菌株致病性。结果显示,AH32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AH32株对葡萄糖、麦芽糖、七叶苷等反应均为阳性,对乳糖、尿素、蜜二糖等反应均为阴性;16S rRNA基因序列与嗜水气单胞菌ATCC7966的同源性为99.78%。综合菌株理化和分子特征,确定该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表明,AH32株的序列型为ST251。药敏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等19种抗菌药物敏感,对链霉素、呋喃唑酮、氨苄西林等11种抗菌药物中度敏感或耐药。经鉴定,该菌株的毒力基因型为alt+aer-aha+ahp+lip+ela+。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AH32株对中华倒刺鲃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人工感染实验鱼的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同,且从实验中华倒刺鲃的肝脏、肾脏、脾脏和腹水中可重新分离到该嗜水气单胞菌。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华倒刺鲃具有致病性,可选用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防治该菌的感染,为中华倒刺鲃的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 陈昌福; 曹丽敏; 刘凯; 田辉
    • 摘要: 对于养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细菌性败血症(bacterial septicemia.),抗生素类“国标渔药”的治嗽果越来越差。在我国不同的水产养殖区均属于能引起严重经济损失的鱼类病害。为了研制免疫防控这种疾病的“自家疫苗”,我们于2018-2021年的养殖期内,从患病草鱼体内分离、收集到了_些致病菌株,完成了分离菌株的种属鉴定与致病力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马倩倩; 周洋; 张永安
    • 摘要: 为明确双组分系统FlrBC在嗜水气单胞菌极生鞭毛合成、生物被膜形成及致病机制中的作用,通过同源重组法,以嗜水气单胞菌ZYAH72为野生菌株构建双组分系统FlrBC缺失株ΔflrB和ΔflrC,比较不同菌株鞭毛合成及游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胞外多糖分泌、细胞黏附以及抗全血杀伤能力差异。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ΔflrB和ΔflrC仍能形成极生鞭毛,细菌游动能力无显著差异;而结晶紫染色发现ΔflrB和ΔflrC相较于野生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别下降了27.2%和22.3%;刚果红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ΔflrB和ΔflrC的胞外多糖分泌分别下降了18.4%和14.2%;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flrB和flrC的缺失不同程度抑制了鞭毛合成、生物被膜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与草鱼肾细胞共孵育后,ΔflrB和ΔflrC的细胞黏附率与野生株相比分别下降了23.2%和18.2%;全血杀伤实验结果显示,ΔflrB和ΔflrC抗全血杀伤能力均显著减弱。以上结果表明,双组分系统FlrBC不是嗜水气单胞菌极生鞭毛形成所必需,但在细菌鞭毛形成组装和生物被膜形成中发挥调控作用,并且影响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
    • 赵颖; 杜孟泽; 黄亚东; 张迪; 林德贵
    • 摘要: 某养殖户所饲四眼斑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突发群体死亡,为查明具体死亡原因,提供有效的后续防控措施建议,本试验对病死的四眼斑龟进行大体剖检,取相应脏器制成病理切片进行观察,于多脏器中获取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经PCR扩增、全基因组测序、药敏试验和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确定致病病原体。结果显示:引起四眼斑龟发病的病原体为1株耐氨苄青霉素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其对氨苄青霉素和喹乙醇具有耐药性;分离菌的基因组中含有2种与β-内酰胺酶相关的耐药基因和多种毒力基因;在动物回归感染试验中,接种该株嗜水气单胞菌的小鼠出现了被毛粗乱、食欲减退,部分小鼠死亡;经计算得该分离菌的半数致死量为2.00×10^(7) CFU,主要侵袭小鼠的肝脏、肾脏和肺脏。据此判断,该起四眼斑龟发病事件由分离所得的耐药性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 陈昌福; 周鑫军; 夏枫峰; 油九菊
    • 摘要: 对养殖鱼类各种疾病的防控主要三种途径:即生态防控、免疫防控和药物防控。我国通过农业农村部评审而允许使用的鱼用疫苗,至今已经有8种。其中专门用于预防养殖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病毒性疾病的疫苗就有2种,即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和草鱼出血病活疫苗。有些地方的养殖业者也将鱼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用于接种养殖草鱼,据说目的是为了预防其细菌性败血症。
    • 孙元琛; 徐冰洁; 曹艺筹; 许颖洁; 秦粉菊; 袁红霞
    • 摘要: 为探索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应对不良水环境胁迫的作用机制,该研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纳米氧化铈(nCeO_(2)),探究其对氨氮(NH_(3)-N)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胁迫下中华绒螯蟹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用含不同剂量nCeO_(2)(0、0.2、0.4、0.8、1.6、3.2、6.4和12.8 mg·kg^(−1))的饲料连续饲喂中华绒螯蟹90 d后进行NH_(3)-N与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实验。结果显示:1)NH_(3)-N单胁迫和NH_(3)-N与嗜水气单胞菌双胁迫(下文简称“双胁迫”)均显著降低了中华绒螯蟹的成活率(P<0.01),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均显著上升(P<0.01或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下降(P<0.01),丙二醛(MDA)显著上升(P<0.01或P<0.05);2)适量的nCeO_(2)可显著提升NH_(3)-N单胁迫和双胁迫下中华绒螯蟹的成活率(P<0.01或P<0.05),增强其SOD和CAT活性(P<0.01),降低MDA浓度(P<0.01或P<0.05),进一步提升LZM活性(P<0.01),但ACP和AKP活性仅在双胁迫下进一步增强(P<0.01)。综上,适量添加nCeO_(2)可改善NH_(3)-N单胁迫和双胁迫所造成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和抗氧化能力下降,提高其免疫酶活性,且添加0.8、1.6 mg·kg^(−1)nCeO_(2)分别对单胁迫和双胁迫下的蟹体保护作用最明显。
    • 侯同玉; 杨振琦; 林海强
    • 摘要: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EUS)又称红点病、霉菌性肉芽肿、溃疡性霉菌病或流行性肉芽肿丝囊霉菌病,由丝囊霉菌引起。2008年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OIE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疫病。该病感染种类广泛,其中乌鳢和大口黑鲈特别易感,幼鱼和成鱼均可感染,多发于低温阴雨天,容易引起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或寄生虫的继发感染而造成大量死亡,在生产中易被误诊。
    • 江宇航; 辛维岗; 徐美余; 杨瑞思; 张棋麟; 林连兵
    • 摘要: 从健康成年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肠道中分离纯化得到乳酸菌,采用牛津杯双层平板法筛选具有抑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活性的乳酸菌菌株,借助16S rRNA分子鉴定乳酸菌种类。通过排除有机酸和过氧化氢干扰及蛋白酶敏感性等试验分析抑菌活性最佳乳酸菌的抑菌活性物质成分,并进行热、酸碱稳定性和扫描电镜观察等确定抑菌活性物质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肠道中有3株乳酸菌对嗜水气单胞菌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经鉴定后分别为植物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其中,菌株LX3的抑菌活性最佳,抑菌圈直径可达到(25.25±0.23)mm且对多种蛋白酶敏感,经不同温度和酸碱性处理后抑菌活性物质仍保持较高的抑菌活性,特别是在pH 12和100°C处理后,抑菌圈直径仍达到(13.87±0.12)和(16.65±0.26)mm。此外,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株LX3抑菌活性物质主要破坏了嗜水气单胞菌的细胞结构,使细胞内容物流出,致其死亡。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肠道中拥有较为丰富的抑制嗜水气单胞菌乳酸菌资源,尤其是菌株LX3显示出良好的抑菌活性与抑菌作用,这对于替代抗生素防治嗜水气单胞菌引发的相关鱼类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