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被膜

生物被膜

生物被膜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3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5篇、会议论文63篇、专利文献346459篇;相关期刊340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第四届全国禽病分子生物技术青年工作者会议、第二届糖业科技与发展高峰论坛、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等;生物被膜的相关文献由3201位作者贡献,包括孔晋亮、李艳华、王睿等。

生物被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5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6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46459 占比:99.74%

总计:347377篇

生物被膜—发文趋势图

生物被膜

-研究学者

  • 孔晋亮
  • 李艳华
  • 王睿
  • 周永辉
  • 陈一强
  • 李胜岐
  • 汪洋
  • 余加林
  • 刘勇
  • 励建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宫海燕; 程倩; 赵智龙; 施洋
    • 摘要: 背景:大肠埃希菌形成生物被膜引发难治性的慢性感染,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pgaABCD操纵子是生物被膜形成的重要调节基因之一.目的:构建大肠埃希菌缺失菌株MG1655/△pga,并分别回补pgaA、pgaB、pgaC、pgaD,构建互补株△pga/pgaA、△pga/pgaB、△pga/pgaC、△pga/pgaD,观察缺失株、互补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胞外多糖含量及菌株形态学特征,分析pga基因对生物被膜的调节作用.方法:在Lambda Red重组系统基础上,将pKD46辅助质粒转化入MG1655感受态细胞,获得MG1655/pKD46单克隆.pgaABCD打靶片段转入感受态细胞MG1655/pKD46,利用辅助质粒pCP20构建缺失株MG1655/△G16.以质粒pBR322作为回补载体,构建pBR322-pgaA、pgaB、pgaC、pgaD四个质粒,通过电转化的方式分别转入MG1655/△G16,获得相应的互补株.应用刚果红平板、结晶紫半定量法、透射电镜检测构建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特性的变化,苯酚-硫酸法检测其胞外多糖的含量.结果 与结论:①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胞外多糖含量显著降低(P < 0.05),有细胞溃烂溶解现象,切片发现菌内空泡变性;②提示大肠埃希菌pgaABCD基因的缺失会影响生物被膜的特性,且pgaA、pgaB、pgaC、pgaD均参与生物被膜的形成,但不是唯一调控基因.
    • 唐子云; 胡健欣; 陈进; 陆毅兴; 孔伶俐; 刁露; 张发福; 熊文广; 曾振灵
    • 摘要: 【目的】调查产生生物被膜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病学特征,探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分子型之间的相关性,为治疗动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东省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保存的9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用结晶紫半定量法测定所有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将产膜菌株进行22种常见抗菌药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3种(spa、MLST和PFGE)分型方式进行分子分型,并分析产膜能力与分子型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生物被膜产生菌株中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状况。【结果】结晶紫半定量结果显示,9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能产生生物被膜的菌株共计23株,占23.47%。包括牛乳源22株(占比25.29%,22/87),其中14株(占比60.87%,14/22)来自浙江奶牛养殖场,8株(占比39.13%,8/22)来自福建奶牛养殖场,以及猪源1株(占比9.10%,1/11),来自广东屠宰场,说明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膜潜力高于猪源;将产膜能力划分为强、中、弱3个等级,23株产膜菌株中,其中强产膜菌株2株(占比8.70%,2/23),中产膜菌株9株(占比39.13%,9/23),以及弱产膜菌株12株(占比52.17%,12/23)。药敏试验显示,牛乳源产膜菌株对所有受试抗菌药物敏感,而猪源产膜菌株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头孢西丁、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多西环素、红霉素、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泰妙菌素、替米考星13种抗菌药均表现出耐药;spa分型结果显示,9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共获得8种spa型,产膜的2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其中3种:1株t2922型来自广东猪源,14株t2119来自浙江牛乳源,8株t189来自福建牛乳源;MLST分型结果显示,98株菌共分为9种ST型,其中6种ST型不具有产生生物被膜的能力,分别为ST398、ST522、ST705、ST1651、ST479和ST151,仅3种ST型的菌株具有生物被膜产生能力,分别为ST9、ST7和ST188。结果表明,强产膜菌株分子型主要为ST7-t2119,中产膜菌株主要为ST7-t2119和ST188-t189,弱产膜菌株为ST9-t2922、ST7-t2119和ST188-t189;同时结合PCA分析不同ST型组间差异性发现,弱产膜菌株的ST型能与中强产膜菌株很好的区分开来,只有特定ST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才具有产生生物被膜的能力。23株产膜菌株PFGE分型全部成功,结果显示,广东、福建、浙江三省产膜菌株共分为3种PFGE型,且PFGE型存在地域分布特征,同一地区的分离株可能存在克隆传播,但克隆株之间生物被膜产生能力有明显差异;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产膜菌株中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根据分子型不同携带情况呈现多样性。【结论】不同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产生生物被膜的潜力,且均携带多种不同的产膜基因,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膜潜力远远高于猪源;菌株能否产膜与ST型存在强相关性,特定的ST型如ST9、ST7和ST188更容易产生生物被膜
    • 何绿琴; 闫雪锋; 文心田; 曹三杰; 黄小波; 伍锐; 赵勤; 文翼平
    • 摘要: QseBC双组分系统(QseBC 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rn)与细菌中的群体感应相关,是肠杆菌科和巴斯德氏菌科中的全局性毒力调控因子,但在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利用自然转化法构建SC1401的双基因缺失株(ΔqseBC)。比较缺失株(ΔqseBC)与野毒株(SC1401)的抗血清杀菌能力、生物膜形成、抗生素耐药性以及压力耐受能力。结果表明:ΔqseBC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明显弱于SC1401。缺失株ΔqseBC的在猪血清中的存活率为55.12%,低于野毒株SC1401(83.76%)。ΔqseBC对恩诺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和青霉素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明显下降。ΔqseBC对39和42°C高温,1、2、4、8和16 mmol·L^(-1)H2O2,以及50、100和150 mmol·L^(-1)NaCl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综上表明,QseBC双组分系统在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抗性、抗生素抗性和胁迫耐受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QseBC可能与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能力密切有关,但其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上官文丹; 陈可; 陈清莹; 张杏果; 钟青萍
    • 摘要: 以副溶血弧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为靶标,研究戊糖乳杆菌DF9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QS inhibitor,QSI)对其的淬灭效果。在确定DF9-QSI对副溶血弧菌和哈维氏弧菌BB170生长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亚抑菌浓度的DF9-QSI对副溶血弧菌QS信号分子AI-2的活性、动力(群集、泳动和蹭行)、生物被膜形成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F9-QSI≤0.8 mg/mL时,其不影响副溶血弧菌的生长,且可有效降低其AI-2活性,抑制副溶血弧菌的运动、生物被膜形成及胞外多糖的产生,呈现浓度依赖性。三种显微结果(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联合表明DF9-QSI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的破坏作用。因此,本研究发现DF9-QSI具有良好的AI-2类QS淬灭活性,为开发一种新型、有效的乳酸菌源QSIs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控制副溶血弧菌QS系统提供潜在的微生物资源。
    • 李楠; 阮婷玉; 孙天浩; 康立超; 彭健; 王静; 马勋
    • 摘要: 以鸡胚为感染动物,检测2株冷冻鸡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的鸡胚半数致死量(LD_(50))、鸡胚肝脏指数、确定其毒力,同时检测毒力基因、溶血价、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毒力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PBS组和无害李斯特菌(L.innocua)组相比,LM873与LM925均能致死鸡胚,鸡胚LD_(50)分别为4.733和1.533;鸡胚肝脏指数均明显大于PBS组和L.innocua组(P<0.05);8个毒力基因除lmo1116仅存在于LM925中外,其余基因分布一致;LM873与LM925的溶血价分别为2^(3)和2^(4);在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中,同一时间段LM925较LM873的生物被膜更致密;LM925在6、8、10、12、24、36 h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显著高于LM873(P<0.05),且在10、24、36 h时差异极显著(P<0.01),但是LM873与L.innocua生物被膜的形成没有明显差异。综上所述,2株冷冻鸡肉LM分离株均能致死鸡胚,且LM925的毒力强于LM873;溶血价素活性及毒力基因分布与菌株毒力呈正相关性。
    • 王彦红; 高尚; 王丽扬; 陈素娟; 许小琴
    • 摘要: 为研究复方白头翁散对鹅源沙门菌优势流行株的抑制效果。2017年5月-2018年7月共收集扬州、滁州和泰州等10个地区送检的病死鹅的肝脏、胆汁和盲肠内容物等病料共计214份,随即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沙门菌分离率为23.4%(50/214),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占60%(30/50),为优势血清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6株沙门菌具多重耐药性,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占20株;结晶紫染色试验结果显示,86.7%(26/30)的鼠伤寒沙门菌能够形成生物被膜;体外试验结果显示,复方白头翁散对鼠伤寒沙门菌最小抑菌浓度(MIC)范围为23.44~375.00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范围为46.87~375.00 mg/mL;93.75 mg/mL复方白头翁散可抑制此26株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结果表明鼠伤寒沙门菌是鹅源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也是感染鹅的一个重要的病原体,复方白头翁散能有效地抑制鼠伤寒沙门菌。
    • 宋雪艳; 刘志欢; 谢翠萍; 刘营营; 杨永亚; 刘建华
    • 摘要: 多数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生物被膜,这是细菌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会造成细菌耐药。成熟的生物被膜由多种机制调控,并不断循环黏附、聚集、成熟、脱落四个过程形成蘑菇状独特的结构。随着环境、营养等条件的不同,生物被膜表层和深层细菌会产生一定的异质性,对食品安全和临床防治等产生威胁。论文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上,就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结构特性、调控机制、清除方法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控制生物被膜引起的慢性感染提供思路。
    • 马郁荃; 谷海瀛
    • 摘要: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人类慢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会引发多种消化系统和非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表明:H.pylori能在多种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包括宿主胃黏膜表面、腺体及非生物表面等,其耐药性、感染复发与生物被膜作用相关.本文介绍了H.pylori生物被膜形成及其结构特点,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以期为H.pylori生物被膜作用机制研究以及临床感染防治提供参考.
    • 刘晓岚; 周志坚; 张真强; 秦海洸; 刘晓庆; 荆雪宁; 孔晋亮; 宋志军; 吴红
    • 摘要: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腹腔引流管载体建立小鼠腹腔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被膜(BF)感染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PA BF体内感染的致病性、耐药机制及其防治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利用临床常用的腹腔引流管切成圆片在体外预先建立PA BF感染的载体,然后把载体植入小鼠的腹腔造成BF感染的动物模型。1 d后评估小鼠腹腔的感染情况、细菌学和病理学的改变等。结果小鼠腹腔载体植入1 d后取出引流管载体,可见PAO1组载体表面有生物被膜样结构存在,并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活菌,腹腔载体周围包裹组织呈现出急性炎症改变;术后第2天,PAO1组小鼠比空白对照组小鼠体表温度较前1 d增高更明显,体重较前1 d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制作的腹腔引流管PA生物膜载体植入体内可诱发小鼠腹腔PA BF感染,模拟体内留置导管引起的PA BF感染的情况,对这种难治性感染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
    • 蔺玉珍; 王伟伟; 黄孔阳; 卢武
    • 摘要: 2.提高口服免疫效果的措施口服疫苗免疫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是由于抗原受到胃酸的作用和蛋白酶的水解,使抗原到达后肠部位时,其完整性和免疫部位已被破坏或抗原被消化掉,没有足够的抗原到达后肠(Quentel C等,1997)。因此,为了使抗原在鱼的前肠不被消化,则发展了许多的包裹材料来保护抗原。现如今,常用的有海藻酸钠、明胶、聚交酯醣酯聚合物、卤虫、生物被膜等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