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越冬

越冬

越冬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4359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园艺、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63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181篇;相关期刊929种,包括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北方园艺、蜜蜂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蜂之巢”2010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武汉)蜂业博览会、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等;越冬的相关文献由8909位作者贡献,包括施永海、王丹、于洋等。

越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63 占比:72.56%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1181 占比:27.09%

总计:4359篇

越冬—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许文婕; 夏雨; 朱晓鸣; 韩冬; 刘昊昆; 杨云霞; 解绶启; 高宏; 金俊琰
    • 摘要: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椭圆栅藻(Scenedesmus ovalternus)是否可以提高越冬期异育银鲫中科5号(Carassius gibelio var.CASⅤ)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实验在异育银鲫中科5号[初重(109.24±0.23)g]越冬前期(4周)投喂基础饲料或者添加4%椭圆栅藻的饲料,并在越冬结束后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攻毒实验,测定其生长、免疫力和抗病力等指标。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4%椭圆栅藻对中科5号的生长和攻毒后累计存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在不同饲料处理中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栅藻组在攻毒后MPO活力显著升高(P0.05)。因此,中科5号摄食栅藻后MyD88依赖性或者MyD88非依赖性介导TLR信号通路可能都被激活以抵御病菌的入侵。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4%栅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越冬后中科5号的抗病力,可能是通过TLR通路进行调控。
    • 张新慰; 张艳; 王孟筱; 武海卫; 刘慇; 王克枚
    • 摘要: 采取林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等方法研究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的越冬习性、成虫羽化、交尾、产卵等几个重要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悬铃木方翅网蝽以成虫群集于寄主枝干开裂的树皮下或地下枯枝落叶、碎石瓦块下等隐蔽处越冬,每平方米枯枝落叶层中越冬成虫可达559.6±63.51头,雌雄性比约为1:1.3,越冬成虫的死亡率约为8.82±1.62%。越冬成虫在寄主干枝不同位置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在主干与侧枝交叉处的2 m~3 m处分布最多。主干上不同方向分布数量有显著差异。(2)成虫在白天和夜晚均能羽化,羽化数量差异不显著,羽化平均用时26.14±1.19min。(3)成虫在羽化当天即可交尾,雄虫有多次交尾行为,而雌虫未发现多次交尾行为。(4)蝽成虫的平均寿命为156.07 h,最长存活时长可达为305 h,但产卵量极低,仅为1.53±0.64粒/雌。
    • 刘楠楠; 李杰銮; 常志光
    • 摘要: 本研究以越冬期的长白山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两个蜂种在室外自然越冬条件下保护酶系活性以及几种耐寒相关的生理指标的差异,初步探讨长白山中华蜜蜂越冬期耐寒的生理机制。本试验测定了两个蜂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以及总氨基酸、糖原、葡萄糖和甘油的含量。结果表明,在越冬期最寒冷时间段的逆境条件下,长白山中华蜜蜂的保护酶系统可能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整体表现优于意大利蜜蜂;长白山中华蜜蜂在各时段体内的总氨基酸、糖原、葡萄糖和甘油含量有明显的波动变化,其中总氨基酸、葡萄糖和甘油含量总体高于意大利蜜蜂,可能是长白山中华蜜蜂越冬期关键的抗冻保护物质。本研究为深入研究长白山中华蜜蜂越冬耐寒的分子机制以及种群抗寒性状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 杨小霞; 魏甲科; 夏建强; 方强恩; 张勃
    • 摘要: 为了揭示矩镰荚苜蓿(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地下芽越冬机理,采用石蜡切片法,通过组织化学染色,跟踪观测了该植物在自然越冬过程中地下芽的组织化学特征与分化过程。结果显示:在越冬期,地下芽内淀粉粒主要贮存在芽体皮层、髓部、芽尖外围幼叶、芽尖基层组织和叶原基底部,蛋白质主要贮存在芽尖生长锥、叶原基顶部和芽体形成层;秋末冷适应期,地下芽芽体快速伸长,芽内淀粉粒开始急速降解,但与其他时期相比,淀粉总含量仍处较高水平;进入初冬期后,随气温的下降,芽分化与伸长生长开始减慢,到隆冬冻胁迫期,芽锥和芽体生长停止,芽内淀粉几乎全部降解;之后随气温回升,芽体开始恢复生长,但芽锥分生生长直至返青期才开始恢复。分析表明,矩镰荚苜蓿越冬期间地下芽生长停滞和芽内淀粉粒含量降低是其休眠态转变的重要标志,休眠芽通过淀粉粒水解代谢,增加细胞可溶性糖浓度、降低细胞冰点是其抵御冬季低温胁迫的适应机制。
    • 陈泽
    • 摘要: 在果树管理中,修剪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不同的修剪方式对果树的生长发育、所结果实的品质生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优秀的果品生产要求高光照。冬季对苹果果树的修剪是改善光照环境,调节果树最终结果程度的重要环节。探究了不同冬剪量对苹果越冬幼苗萌芽率及成枝力的影响,结果发现:20%及30%的修剪量与对照组相比可有效提升苹果幼苗越冬萌芽率及成枝力。其中就幼苗越冬萌芽率而言,20%的修剪量提高了12.3%,30%的修剪量提高了25.5%。就成枝力而言,在基部,20%的修剪量提高了59.5%,30%的修剪量提高了69.2%,在中部,20%的修剪量提高了61.8%,30%的修剪量提高了104.1%,在上部,20%的修剪量提高了76.3%,30%的修剪量提高了113.1%。从中可得出:30%的冬季修剪量可有效提高苹果幼苗越冬萌芽率及成枝力。
    • 曲涛; 申屠琰; 牟恩镟; 李有志; 朱卫东; 王志铮
    • 摘要: 根据目标养殖生物的形质特征变化,研究其生存对策因养殖环境的持续性改变而发生切换的途径与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利用池塘专养模式下2;龄余姚本地品系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同生群个体越冬前后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在比较体尺比例性状、肥满度指数、重长系数和脏器质量比例性状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系统开展了越冬对中华鳖形质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所涉29项体尺比例性状、4项肥满度性状、4项重长系数性状和19项脏器质量比例性状中,越冬前后具显著差异(P<0.05)的分别为25项、2项、2项和12项,即越冬对实验鳖的形质特征具显著影响,实验鳖具通过饰变形质以响应越冬胁迫的生存适应对策;(2)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的5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80.427%,其中PC1可归纳为以强化就近寻食为主要特征的公共因子,PC2可归纳为以减少入泥阻力进而降低入泥呼吸能耗为主要特征的公共因子,PC_(3)、PC_(4)和PC_(5)可统归为以减脂强体助力越冬入泥挖掘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公共因子;(3)采用逐步判别法,以判别贡献率较大的头长/躯干长、颈长/躯干长、背甲长/躯干长、左前肢长/躯干长和左前肢下臂长/躯干长为自变量,所建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可较清晰区分越冬前后实验个体,其中两者的个体判别准确率和综合判别准确率均为96.67%。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华鳖越冬前后生存对策发生切换的机制,可为其越冬生物学研究及构建养殖管理技术体系提供基础资料。
    • 宋卉; 赵永斌; 易国栋
    • 摘要: 中华秋沙鸭属于珍稀濒危鸟类,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生态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存在重复性工作较多、繁殖地和越冬地的研究工作不平衡等问题,但目前尚未有文献对此进行系统梳理.基于此,文章从种群数量、行为生态和繁殖生态等方面对40余年间中华秋沙鸭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指出问题并提出展望,旨在为中华秋沙鸭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 于淼
    • 摘要: 可靠的防寒措施,是丹东地区蓝莓生产关键,本文通过2009~2012年连续4年凤城地区抽条调查,结合1~2月气象资料,对辽东地区蓝莓栽培过程中的抽条成因等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 谭凯炎; 张心如; 耿金剑; 崔兆韵
    • 摘要: 华北冬小麦生育期中通常有一个越冬休眠枯萎过程,现有国外作物模型未考虑冬小麦越冬过程生物量损耗及其影响。为了探索冬小麦越冬过程生物量模拟的修订方法,通过大田调查观测和田间处理试验研究了华北冬小麦越冬枯萎的变化规律和冬前苗情长势对冬后生长速率的影响。越冬期冬小麦枯萎大田调查观测涵盖了河北、河南、山东及天津等华北冬小麦主产区15个县;田间处理试验分别在河北固城试验基地和衡水试验站进行,采用分期播种和控制底肥以形成不同冬前苗情长势。结果表明,北方冬小麦越冬期地上部枯萎程度与越冬期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在试验年份,调查区域内冬小麦返青前地上生物量枯萎率随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下降而直线增加,极端最低气温解释了地上生物量枯萎率86%的原因;在越冬期小麦叶片部分或完全枯萎情况下,冬小麦冬前长势仍显著影响着冬后生长速率,小麦返青-抽穗期平均生长速率随冬前地上生物量的变化服从抛物线函数关系。因此,根据越冬期气象条件可以反演出返青期地上生物量初始值,同时,利用冬前小麦苗情长势修订冬后生物量的模拟是必要和可行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