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作物模型

作物模型

作物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66100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6年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2012年中国马铃薯大会等;作物模型的相关文献由638位作者贡献,包括陶福禄、张朝、熊伟等。

作物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6100 占比:99.89%

总计:166283篇

作物模型—发文趋势图

作物模型

-研究学者

  • 陶福禄
  • 张朝
  • 熊伟
  • 张晓东
  • 朱德海
  • 黄健熙
  • 苏伟
  • 李子悦
  • 许吟隆
  • 赵艳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宫帅; 郝文雅
    • 摘要: 精准施肥是作物获得高产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素本文全面整理了基于土壤、作物、模型和决策系统的精准施肥技术,通过总结分析指出其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精准施肥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张德权; 杜崇; 庞超; 徐新宇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与作物模型的耦合可以预估作物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目的是应用科学的计量学方法来统计遥感和作物模型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成果,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所得结论不仅了解遥感领域和作物模型研究领域的作者之间联系,并且结论极大有助于对作物模型和遥感技术耦合领域的探索研究。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通过对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化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 谭凯炎; 张心如; 耿金剑; 崔兆韵
    • 摘要: 华北冬小麦生育期中通常有一个越冬休眠枯萎过程,现有国外作物模型未考虑冬小麦越冬过程生物量损耗及其影响。为了探索冬小麦越冬过程生物量模拟的修订方法,通过大田调查观测和田间处理试验研究了华北冬小麦越冬枯萎的变化规律和冬前苗情长势对冬后生长速率的影响。越冬期冬小麦枯萎大田调查观测涵盖了河北、河南、山东及天津等华北冬小麦主产区15个县;田间处理试验分别在河北固城试验基地和衡水试验站进行,采用分期播种和控制底肥以形成不同冬前苗情长势。结果表明,北方冬小麦越冬期地上部枯萎程度与越冬期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在试验年份,调查区域内冬小麦返青前地上生物量枯萎率随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下降而直线增加,极端最低气温解释了地上生物量枯萎率86%的原因;在越冬期小麦叶片部分或完全枯萎情况下,冬小麦冬前长势仍显著影响着冬后生长速率,小麦返青-抽穗期平均生长速率随冬前地上生物量的变化服从抛物线函数关系。因此,根据越冬期气象条件可以反演出返青期地上生物量初始值,同时,利用冬前小麦苗情长势修订冬后生物量的模拟是必要和可行的。
    • 赵畅; 崔培
    • 摘要: 农作物产量估算对农产品交易,制定有效的贸易战略有重要的作用。遥感数据在农作物估产方面,有独到的优势,是获取大面积地表信息最有效的手段,遥感数据的加入使得应用作物模型、传统统计方法、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产量估算的精度大大提高,科学界对遥感在农作物估产上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农作物的估产方法主要以作物生长机理模型和经验模型为主。
    • 耿闻轩; 赵俊晔; 阮继伟; 侯跃辉
    • 摘要: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种植有助于提高设施园艺作物精准化管理水平、缓解日益凸显的劳动力紧缺问题。草莓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园艺作物,研究对比采用不同AI种植策略和关键技术对草莓温室生产的调控效果,可对园艺作物种植的AI技术改进和产业化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对比分析了4个不同AI种植策略对草莓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调控效果,并以人工种植管理为参照,对AI种植的技术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图谱、深度学习、视觉识别、作物模型和作物生长仿真器等技术在草莓AI种植中各有优势。其中,AI-1组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将专家经验、作物数据和环境数据进行融合,建立了标准化草莓种植知识结构和智慧种植决策方法,对作物生产发育的调控较为稳健,以较低的投入获得了最高产值。与人工种植管理相比,AI种植策略组的平均产量提高了1.66倍,平均产值提高了1.82倍,最高投入产投比提高了1.27倍。针对高产优质的目标,在配备较完善的智能化设备和控制组件的温室生产条件下,AI辅助种植能有效提高草莓种植管控的精准度,减少水肥和劳动力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收益,但也存在对人工管理扰动的模拟难、作物本体信息采集难等问题。
    • 高小雲; 李慧
    • 摘要: 南亚地区农业灌溉依赖于雪融水、季风降水与地下水。气候变化使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导致这类水源的历时、组成和规模发生变化。与此同时,随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需求增大。通过高分辨率冰冻圈-水文-作物模型对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了预测,评估了灌溉水源在21世纪可能产生的变化。结果表明:雪融水与地下水对农业灌溉的重要性有所提升。
    • 彭慧文; 赵俊芳; 谢鸿飞; 房世波
    • 摘要: 作物模型和遥感技术以各自独有的优势在作物生产监测、评估及未来预测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物模型与遥感信息集成技术在大尺度、高精准的农业生产监测、评估与预测上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促进这些技术在区域尺度上的作物产量预测、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及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等方面更加广泛地应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归纳了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作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总结了当前主流的数据集成方法的原理、特点和不足,概述了作物模型与遥感信息集成技术的实际应用,探讨了提升数据集成精度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结果表明,国内外对于作物模型及其与遥感数据集成的研究与应用广泛而深入,利用同化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作物模型模拟精度,为作物模型实现区域尺度作物生长及产量评估、气候变化对产量影响、农田管理决策等提供技术支撑。作物模型模拟结果及遥感反演数据的不确定性、数据同化策略的多样性以及尺度效应是进一步提高集成系统精度与效率的限制因素。因此,遥感数据多源融合、同化过程多变量协同、作物模型多类型耦合以及数据高性能并行计算是未来作物模型与遥感数据集成研究的发展趋势。
    • 李翠云; 朱俊科; 贾鹏; 李东升; 范明洪; 宋晓斐; 毕爱君
    • 摘要: 重点分析了作物模型在我国玉米生产中的模拟与应用,包括玉米生长模型在我国不同地区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模拟以及适用性分析;外界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的模拟;指导并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基于我国玉米生长模型的研究现状分析,建议今后的研究中应提高作物模型的适用性,根据我国玉米生产管理现状进一步完善模型,以使作物模型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 王俊浩; 顾生浩; 徐田军; 陈博; 温维亮; 张立祯; 郭新宇
    • 摘要: 以玉米品种大叶矮小型的矮单268(AD268)和小叶高大型的先玉335(XY335)为供试材料,设置低(3株·m^(-2))、中(6株·m^(-2))、高(9株·m^(-2))3个种植密度,综合利用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垂直分布数据、冠层三维模型与冠层光合模型,分析了对数法和回归法估算出的消光系数(k_(log)和k_(nls))对品种和种植密度的响应及其差异,评估消光系数估算方法对冠层光能利用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k_(log)和k_(nls)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大叶矮小型品种AD268下表现更加明显,且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加剧,基于k_(nls)对冠层光分布的拟合效果(R^(2)=0.86)优于k_(log)(R^(2)=0.77);基于k_(log)和k_(nls)的玉米冠层光能利用特征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规律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以k_(log)和k_(nls)模拟的AD268的日CO_(2)同化量、地上部干物质日积累量和光能利用效率在低密度下无明显差异,但在中高密度下差异较大,二者差异开始变大的临界密度为0.7~2.5株·m^(-2)。
    • 陈先冠; 冯利平; 白慧卿; 王春雷; 王靖; 余卫东
    • 摘要: 为方便小麦模型算法比较与多算法集成模拟,本研究参考国内外主流作物模型CERESWheat、APSIMWheat、WheatSM、WOFOST、SWAT等的主要算法,集成了发育期、生物量、产量形成等模块的多种算法,构建了小麦模型算法集成平台(Wheat model algorithm integration platform,WMAIP)。发育期模块集成了小麦钟模型和热时两种算法;生物量模块集成了群体光合作用、光能利用效率和二氧化碳同化率3种算法;产量形成模块集成了籽粒灌浆、生物量转移和收获指数3种算法。基于模型平台组成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模拟模型。利用河北省吴桥县2017—2019年两年播期试验的田间观测数据结合2011—2014年3年播期耦合水分文献资料对模型进行参数校准与验证,并对特定模块的不同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均吻合良好,模拟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其中发育期、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和土壤贮水量模拟值和实测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分别在0.56%~4.00%、16.13%~18.72%、12.48%~18.95%和10.78%~11.63%之间,模型集合的模拟效果优于单一模型。通过算法比较发现,发育期模块中热时法模拟播种至拔节阶段较优,小麦钟模型模拟播种至开花阶段和播种至成熟阶段较优;生物量模块中3种算法均为模拟小麦生物量的较佳模型,但在高辐射条件下,群体光合作用法模拟的生物量较高;产量模块中3种算法模拟的产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生物量转移法效果略好。该平台集成了特定模块的多种算法,能较好地模拟土壤贮水量和冬小麦的生物学指标,在小麦模型算法比较与改进、集成模拟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