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株型
理想株型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077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中国种业、种子、北方水稻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首届全国谷子产业大会、第六届全国青年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等;理想株型的相关文献由677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正进、陈温福、程式华等。
理想株型
-研究学者
- 徐正进
- 陈温福
- 程式华
- 赵久然
- 周少川
- 李金军
- 谢华安
- 陆金根
- 马殿荣
- 高荣村
- 周长海
- 张建新
- 张文忠
- 张洪熙
- 张龙步
- 戴正元
- 李朴芳
- 李爱宏
- 杨从党
- 杨远柱
- 潘存红
- 熊友才
- 王宝和
- 石利娟
- 秦鹏
- 程正国
- 符辰建
- 胡小淳
- 谭长乐
- 赵步洪
- 邓启云
- 黄年生
- 于澎湃
- 于福安
- 付习
- 代贵金
- 何兴林
- 余玲
- 傅向东
- 刘传雪
- 刘倩
- 刘广青
- 刘晓斌
- 卢德城
- 叶亚峰
- 吕文彦
- 吴克岭
- 吴兰英
- 吴昆
- 唐亮
-
-
何兵;
朱星陶;
陈佳琴;
谭春燕;
娄利娇;
徐熙;
龚锡震;
杨春杰
-
-
摘要:
【目的】解析不同大豆类群种质叶柄角和分枝角的遗传规律,为大豆遗传位点的挖掘及大豆理想株型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401份来源广泛、基因型丰富的大豆种质所组成的关联群体为材料,对大豆叶柄角和分枝角表型性状进行评价。【结果】叶柄角和分枝角均存在显著变异,多个部位叶柄角和分枝角的峰度和偏度的绝对值均小于1,呈近似正态分布;叶柄角与分枝角间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绝对值接近于0;401份来自不同生态地区的大豆种质按分枝角大小划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大部分种质在株型上一致。【结论】供试材料间的遗传变异丰富,可进行遗传位点挖掘,解析叶柄角和分枝角的遗传规律;分枝角可作为大豆株型分类的重要评价指标,为大豆株型评定及理想株型培育提供一定指导。
-
-
刘锋;
王大伟;
黄元炯;
丁爽;
刘剑君
-
-
摘要:
为满足卷烟工业对均质化烟叶原料的需求,借鉴理想株型育种的技术思路和精益管理的基本理念,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烟叶生产标准化。建立以烟叶品种各生育期的烟株个体和烟田群体生长发育理想值为基准,以区域气候条件、栽培措施为偏离因素的“标准烟株”技术指标体系。用农业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烟叶生长发育的动态数据,并通过互联网传输至烟叶生产经营管理平台,平台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并对长势偏离度进行监测,专家系统给出种植调控措施建议或操作指令,推动烟叶标准化生产管理由宏观向微观、整体到个体转变,提高烟叶生产数字化、精准化、均质化水平。
-
-
梁程;
向珣朝;
张欧玲;
游慧;
许亮;
陈永军
-
-
摘要:
【目的】理想株型水稻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经济产量和抗病能力。通过探究两份新株型水稻种质的农艺性状变异和遗传特性,为水稻高产抗病育种提供优异理想株型种质资源。【方法】以两个重组自交系中发现的两份自然重组的新株型种质08yi和RIL60以及由同一自交系选育出来的常规种质08yc和RILc为材料,进行不同生长时期的株型构成因子和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同时对4份种质进行理想株型基因IPA1测序和糯性鉴定。【结果】两份新种质与常规种质相比,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功能叶性状、干物质积累量、穗部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变异,二者发生的有利变异包括功能叶叶角减小、功能叶叶长更合理、株型紧凑、单株有效穗数增加1~2穗,结实率分别提高了7.37%和5.09%;此外,新种质08yi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RIL60的茎秆变粗,二者在逆境下的穗部性状表现更好,产量降幅更小,抗逆力增强。不利变异包括单穗重降低、穗长变短、每穗着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减少、枝梗长度和数量下降。IPA1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少蘖粳ipa1相比,两新种质并未突变,株型变异源自于其他因子。糯性鉴定结果表明RIL60存在糯性变异。【结论】两个新种质的一些农艺性状发生了明确的有利变异,具有较理想的株型结构,可作为优异种质用于理想株型育种和株型研究。RIL60作为理想株型糯稻,由于具有非糯水稻的经济产量,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
-
李义博;
陶福禄
-
-
摘要:
农作物产量依赖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过去作物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收获指数的增加而生物量增加很小,进一步提升作物产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量的提高,而光能利用效率是提高作物生物量的瓶颈。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可为全世界人口提供约20.0%的能量,阐明小麦光能利用效率变化的内在机理与外在因素,对提高作物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定义、主要过程、小麦的光能利用特性和内外影响因素进行综述,表明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具有较大的潜力;论述了外部因素,即光、水分、养分和耕作制度等对小麦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单株尺度上主要由光合作用等内部因素控制,而在田间尺度则由温度、降水、耕作栽培方式等非生物因素控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的适应机制,旨在为提升小麦光能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未来光能利用效率的研究可利用高通量表型观测技术,与分子标记结合,设计在目标环境下的具有高光能利用效率的理想株型,为培育高产高效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
-
孙传波;
桑建;
侯佳贤;
曹庆军;
刘洪霞
-
-
摘要:
玉米倒伏不仅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还严重影响玉米产业机械化发展,已成为制约玉米生产和育种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归纳了玉米倒伏的影响因素及危害,分析总结了玉米抗倒性的研究方法、评价指标以及玉米品种抗倒伏能力的演变,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提出抗倒伏玉米品种的理想株型,以期为玉米的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
王俊浩;
顾生浩;
徐田军;
陈博;
温维亮;
张立祯;
郭新宇
-
-
摘要:
以玉米品种大叶矮小型的矮单268(AD268)和小叶高大型的先玉335(XY335)为供试材料,设置低(3株·m^(-2))、中(6株·m^(-2))、高(9株·m^(-2))3个种植密度,综合利用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垂直分布数据、冠层三维模型与冠层光合模型,分析了对数法和回归法估算出的消光系数(k_(log)和k_(nls))对品种和种植密度的响应及其差异,评估消光系数估算方法对冠层光能利用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k_(log)和k_(nls)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大叶矮小型品种AD268下表现更加明显,且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加剧,基于k_(nls)对冠层光分布的拟合效果(R^(2)=0.86)优于k_(log)(R^(2)=0.77);基于k_(log)和k_(nls)的玉米冠层光能利用特征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规律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以k_(log)和k_(nls)模拟的AD268的日CO_(2)同化量、地上部干物质日积累量和光能利用效率在低密度下无明显差异,但在中高密度下差异较大,二者差异开始变大的临界密度为0.7~2.5株·m^(-2)。
-
-
殷文晶;
陈振概;
高佩慧;
芦涛;
叶涵斐;
叶润乐;
杨茜;
路梅;
王跃星;
饶玉春
-
-
摘要:
为发掘水稻根系性状相关基因,以籼稻品种华占(HZ)为父本、粳稻品种热研(Nekken2)为母本,杂交并衍生得到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Ls)群体为实验材料,通过扫描测量重组自交系在三叶期时根系的性状.在已构建好的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基础上,对水稻根系性状的QTL进行初步定位及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个与总根长相关的QTL,分别位于水稻第2,5,10号染色体上,3个与根表面积相关的QTL,分别位于水稻第2,4,5号染色体上,6个与根平均直径相关的QTL,分别位于4,5,9,10和11号染色体上;其中总根长与根表面积QTL在第5号染色体上区间重合,根表面积与根平均直径QTL在第4号染色体上区间重合;同时对检测的QTL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筛选、归纳和分析,并通过qRT-PCR分析,发现总根长LOC_Os05g40180基因、根表面积LOC_Os11g24240基因、根平均直径LOC_Os04g52030基因很可能是影响水稻根系性状的新基因.以上结果为发掘根系性状、培育理想株型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李琼;
姜雪
-
-
摘要:
作为重要粮食作物的水稻,其产量主要由穗粒数、有效分蘖数和粒重3种因素决定。株型是有效分蘖数等多个农艺性状的综合结果,直接影响决定了作物产量。理想的株型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选择方向。每穗粒数和粒重也是水稻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粒型因素中的粒长、粒宽、粒厚又影响着籽粒重量,上述因素是育种家和遗传研究者历来关注的重点。综述了水稻理想株型和籽粒性状相关基因的遗传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水稻产量提高提供参考价值。
-
-
-
-
摘要:
陈温福(1955—),民盟盟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农学家,主要从事北方粳稻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作为我国水稻领域的知名专家,陈温福深知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他说,中国有近14亿人口,农业政策稍有偏差,就会出现大问题。他创建了以籼粳稻亚种间杂交与理想株型为基础的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直立大穗新株型模式并成功地应用于育种实践,使我国成为通过籼粳稻亚种间杂交进行种质创新、株型改良和高产育种最成功的国家。他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直立大穗型超级粳稻沈农265、优质超级粳稻沈农606和广适型超级粳稻沈农9816等16个水稻新品种,促进了东北粳稻的跨越式发展。
-
-
胡兴明;
钱前
-
-
摘要:
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是中国科学家对全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做出的一项重要历史贡献.我国对杂交粳稻的研究虽迟于日本,但却后来居上,并领先于其他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杂交粳稻研究还推动了籼粳亚种间杂交亲和性的研究,选育了大量以"甬优"系列为代表的、利用亚种间优势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组合,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足够的种子"芯片".本文回顾了中国杂交粳稻研究历程,重点分析了杂交粳稻研究中的每个创新思维,希望引起对杂交粳稻研究的讨论,"抛砖引玉",寻找杂交粳稻实际育种规律,使大田真正育种效率得到更大地提高.
-
-
李朴芳;
程正国;
赵鸿;
张小丰;
李冀南;
王绍明;
熊友才
- 《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
| 2010年
-
摘要:
理想株型选择是旱地小麦节水栽培和高产育种的重要前提。本文围绕群体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形成、节水效率和干旱适应性等关键指标,从根型、茎型、叶型和穗型4个方面总结了旱地小麦株型演变规律和调控机理。旱地小麦从野生近缘种二倍体和四倍体向现代六倍体进化的漫长演变过程中,株型经历了从"高根冠比、低收获指数、高冠幅/ 株高比、小穗和种子扁长"等"杂草"型向"低根冠比、高收获指数和高粒叶比及小冠幅/ 株高、大穗多粒"的"作物"型的演变。从株型各组件演变规律看,根型以根系大小适中、根条数较多、根系生理活性较高为主;茎型以各茎节长度比例趋近"黄金分割"演变,株高控制在80 100 cm 左右的适中高度;叶型以叶片直立、旗叶长宽比例适中为主,倒二叶长维持在20 cm 左右;穗型以直立、大穗和小穗数多为主;单株分蘖数趋于减少,株型结构趋于紧凑.上述组件特征将促使旱地小麦向弱竞争能力的方向发展。总之,旱地小麦经历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双重压力,其株型结构有利于群体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从而获得较高的种群适合度。
-
-
闰宏山
- 《首届全国谷子产业大会》
| 2009年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谷子产量,谷子理想株型成为谷子高产育种所追求的目标.新种质立绿谷和立紫谷在株型上与其它品种显著不同,利用它们作亲本已选育出一些具有谷子理想株型的后代。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该种质在育种上的遗传特点,并总结出一些理想株型育种经验。提出了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未来实现谷子单产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
-
-
-
赵久然
- 《第六届全国青年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
| 2005年
-
摘要:
基于目前玉米科研动态、种业发展和生产需求,提出超级玉米应具有5项育种指标:①超高产,15000kg/hm2或比同生育期主栽对照品种增产20﹪;②优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⑧广适,适宜我国几大玉米主产区;④多抗,抗多种病虫害和多种不利生态因子;⑤易制种,7500kg/hm2,易保证质量.实现育种目标的途径是高配合力+理想株型+多抗广适,而主要采取以耐密植为核心的多抗广适稳产性育种方案.育种与栽培紧密结合,实现群体密植而不倒,果穗全、匀、饱,协调稳定零风险.适宜的产量构成要素模式是:高密度(75000±1500株/hm2)、中大穗200~250g.
-
-
许美玲
-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
| 2005年
-
摘要:
为了探讨获得烤烟适宜产量和较好品质所必需的理想植株.本文通过对当前主栽烤烟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植物学性状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并与一般烤烟种质资源比较,得到可以获得烤烟适宜产量、优质、抗病的理想植株所必须的形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优质抗病烤烟品种理想的自然株高为130~150cm,打顶株高90~110cm,有效叶数18~22片,叶片长宽比1.8~2.5为宜,节距4~5cm,茎围9~11cm,茎叶角度45~60度,原烟单叶重9~12克,烟筋比20~30%.在亲本和杂交后代选择中,考虑植株形态特征和各项指标的合理搭配,可望培育出产量较高,质量较好的烤烟品种,以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