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根系性状

根系性状

根系性状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940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中国水稻科学、作物学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15次学术研讨会、2014年泰山学术论坛现代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专题学术会议等;根系性状的相关文献由679位作者贡献,包括董桂春、王余龙、刘莹等。

根系性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 占比:2.1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6940 占比:97.72%

总计:7102篇

根系性状—发文趋势图

根系性状

-研究学者

  • 董桂春
  • 王余龙
  • 刘莹
  • 何中虎
  • 吴华
  • 夏先春
  • 肖永贵
  • 蔡建中
  • 王坚刚
  • 蔡惠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德蓉; 白江平; 孙超; 毕真真; 秦天元; 王一好; 李成举; 范又方; 刘寅笃; 张俊莲
    • 摘要: 为鉴定与马铃薯根系性状相关联的StDRO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本研究对110份同源四倍体马铃薯材料StDRO1基因的编码区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筛选其SNP,并对StDRO1的SNP位点与马铃薯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平均根系直径等主要根系性状参数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StDRO1第2外显子上检测到1个SNP位点,命名为G64C;第3外显子上检测到10个SNP位点,分别命名为G152A、A214G、A297G、C314T、A337T、T353C、T560A、C577A、C620A和C625A;在第4外显子上检测到1个SNP位点,命名为T793A.关联分析结果表明,StDRO1基因G152A位点在总根体积表现为GA类基因型>GG类基因型(PCT类基因型(PAA类基因型(PAT类基因型(PTT类基因型(PCC类基因型(PTT类基因型(P<0.05).综上,StDRO1基因的上述6个SNP对马铃薯根系性状有显著影响,其中A337T、T353C和T793A位点尤为重要.研究结果为后续马铃薯根系构型研究和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但能否作为马铃薯根系性状遗传标记还需扩大群体样本进一步验证.
    • 许德蓉; 孙超; 毕真真; 秦天元; 王一好; 李成举; 范又方; 刘寅笃; 张俊莲; 白江平
    • 摘要: 为鉴定与马铃薯根系性状相关联的StDRO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本研究对110份同源四倍体马铃薯材料StDRO1基因的编码区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筛选其SNP,并对StDRO1的SNP位点与马铃薯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平均根系直径等主要根系性状参数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StDRO1第2外显子上检测到1个SNP位点,命名为G64C;第3外显子上检测到10个SNP位点,分别命名为G152A、A214G、A297G、C314T、A337T、T353C、T560A、C577A、C620A和C625A;在第4外显子上检测到1个SNP位点,命名为T793A。关联分析结果表明,StDRO1基因G152A位点在总根体积表现为GA类基因型>GG类基因型(PCT类基因型(PAA类基因型(PAT类基因型(PTT类基因型(PCC类基因型(PTT类基因型(P<0.05)。综上,StDRO1基因的上述6个SNP对马铃薯根系性状有显著影响,其中A337T、T353C和T793A位点尤为重要。研究结果为后续马铃薯根系构型研究和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但能否作为马铃薯根系性状遗传标记还需扩大群体样本进一步验证。
    • 朱猛; 于大伟; 员海燕
    • 摘要: 【目的】揭示抗旱型玉米苗期根系表型性状的遗传特性,为玉米根系耐旱性状的定向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干旱敏感型材料WN897(母本)、抗旱型材料WU109(父本)及其杂交和回交产生的F_(1)、B_(1)、B_(2)和F_(2)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干旱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玉米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投影面积和根体积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在干旱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玉米的总根长、根投影面积、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遗传率均较高,环境变化对其影响较小。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总根长和根投影面积的最优遗传模型均为E(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B_(1)、B_(2)、F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37%,68.46%,65.69%和50.01%,56.28%,77.63%;根表面积的最优遗传模型为E-1(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B_(1)、B_(2)、F_(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31.92%,61.96%,72.96%;根体积的最优遗传模型为D(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_(1)、B_(2)、F_(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0.64%,0.64%,0.91%。在正常条件下,玉米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最优遗传模型均为E-1,B_(1)、B_(2)、F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20%,68.42%,75.72%;56.38%,42.65%,72.13%及61.36%,44.26%,78.55%,根投影面积的最优遗传模型为E,B_(1)、B_(2)、F_(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55.27%,51.84%,48.97%。【结论】玉米总根长、根表面积可以在低世代材料中进行有效选择。干旱条件下对玉米根投影面积的选择效率更高。正常条件下玉米根体积在低世代材料中即可进行有效选择,但干旱条件下需在高世代材料中进行有效选择。
    • 王佳旭; 朱凯; 张志鹏; 张旷野; 柯福来
    • 摘要: 以高粱品种辽粘3号和花生品种阜花18号为材料,设置高粱单作(S)、花生单作(P)和高粱花生间作(行比4∶4)3个处理,研究高粱花生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差异。间作处理取样位置为相邻行和间隔行,高粱和花生分别命名为S1、S2和P1、P2。结果表明:相同种植面积时,间作高粱产量显著高于单作,间作高粱产量增加36.14%,间作花生产量较单作下降12.86%,高粱花生间作土地当量比提高12.0%;与单作相比,间作高粱S1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分别增加28.01%、12.86%、18.53%和18.42%,间作花生P2分别增加39.87%、66.67%、47.94%和21.43%;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共检测到种群2825个,花生2826个;丰富度指数中,高粱间作处理Chao1值显著高于单作,S1和S2分别增加8.10%和8.23%,花生P2和P1分别增加7.70%和4.23%,高粱花生间作处理微生物数目(Observed OTUs)均显著高于单作;多样性指数中,花生P2的Shannon指数增加了27.60%,间作高粱S1和S2的Simposon指数均显著高于高粱单作;各处理共有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同时优势菌门与根系性状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受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影响,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高于单作模式。高粱花生间作(行比4∶4)时高粱为优势作物,花生为弱势作物。间作体系显著改善高粱相邻行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
    • 殷文晶; 陈振概; 高佩慧; 芦涛; 叶涵斐; 叶润乐; 杨茜; 路梅; 王跃星; 饶玉春
    • 摘要: 为发掘水稻根系性状相关基因,以籼稻品种华占(HZ)为父本、粳稻品种热研(Nekken2)为母本,杂交并衍生得到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Ls)群体为实验材料,通过扫描测量重组自交系在三叶期时根系的性状.在已构建好的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基础上,对水稻根系性状的QTL进行初步定位及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个与总根长相关的QTL,分别位于水稻第2,5,10号染色体上,3个与根表面积相关的QTL,分别位于水稻第2,4,5号染色体上,6个与根平均直径相关的QTL,分别位于4,5,9,10和11号染色体上;其中总根长与根表面积QTL在第5号染色体上区间重合,根表面积与根平均直径QTL在第4号染色体上区间重合;同时对检测的QTL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筛选、归纳和分析,并通过qRT-PCR分析,发现总根长LOC_Os05g40180基因、根表面积LOC_Os11g24240基因、根平均直径LOC_Os04g52030基因很可能是影响水稻根系性状的新基因.以上结果为发掘根系性状、培育理想株型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海闯北; 彭超军; 李艳; 齐学礼; 方宇辉; 华夏; 许为钢
    • 摘要: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研究高、低氮条件下不同氮效率小麦的根系特征及其生理特性,以3个高效吸收利用氮素(氮高效)小麦品种与3个低效吸收利用氮素(氮低效)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水培条件下高氮和低氮处理对小麦根系特征和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分析了大田条件下高氮和低氮处理对不同时期小麦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氮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氮和低氮处理下,氮高效品种的根尖数、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活力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氮高效品种的6个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TaNRT2.1、TaNRT2.2、TaNRT2.3、TaNAR2.1、TaNAR2.2和TaNAR2.3)的平均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高氮和低氮处理下,不同时期氮高效品种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与高氮处理相比,低氮处理下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氮素积累量均有所降低,其中氮低效品种降低幅度较高。这说明不同氮效率材料在根系相关性状、硝酸盐转运、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氮素积累量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综上所述,在低氮条件下,小麦根系形态、根系活力、硝酸转运蛋白相关基因和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对氮素吸收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综合改良可为氮高效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帮助。
    • 郑林生; 刘志强; 陈康; 王秀荣
    • 摘要: 【目的】明确施加镁肥在不同磷处理的土壤上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生长及根瘤和菌根性状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采用三因素试验设计,设置施PO40 kg/hm^(2)(P40)和100 kg/hm^(2)(P100)两个水平,施MgO 0kg/hm^(2)(Mg0)和75 kg/hm^(2)(Mg75)两个水平,磷高效基因型粤春03-3(YC03-3)和磷低效基因型本地2号(BD2)两个大豆基因型。测定了大豆植株干重、单株结荚数、根系性状、根瘤性状、菌根侵染率以及植株氮、磷、镁含量。【结果】P100处理显著增加了两个大豆基因型的植株干重、单株结荚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体积以及植株氮、磷、镁积累量。施用镁肥,YC03-3在P40和P100处理下植株干重、单株结荚数、植株氮和镁积累量均显著增加,在P100条件下植株磷积累量以及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显著增加;BD2在P40和P100处理下植株镁积累量显著增加,P40条件下植株氮积累量显著增加。磷和镁处理显著影响大豆与有益微生物的共生。P40条件下,两个大豆基因型的根瘤数和根瘤干重在Mg0和Mg75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100条件下Mg75处理BD2和YC03-3的根瘤数分别较Mg0处理增加了135%和178%,根瘤干重分别增加了308%和197%。Mg0条件下P40处理YC03-3的菌根侵染率较P100增加了31.6%;Mg75条件下P40处理的BD2菌根侵染率较P100增加了15.0%。P40条件下,Mg75提高了BD2菌根侵染率16.3%;P100条件下,Mg75提高了YC03-3菌根侵染率32.1%。主成分分析发现,P100条件下,Mg0与Mg75处理之间差异显著,而P40条件下镁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增施磷肥显著促进了两个大豆基因型的生长,改善了植株氮、磷、镁养分状况。增施镁肥可增加磷高效大豆基因型YC03-3的地上部和根部干重、单株结荚数、植株氮积累量,对磷低效型基因BD2没有显著作用。YC03-3的根瘤密度对施磷和施镁响应较BD2显著。BD2的菌根侵染率在低磷条件下对施镁的反应敏感,而YC03-3的菌根侵染率在P100条件下对施镁反应敏感。由此可见,磷和镁养分之间的互作效应受到大豆基因型的影响。
    • 杨开荣; 胡攀
    • 摘要: 对延安市安塞地区自2007年以来绿化栽植的油松进行了调查,以掌握其生长情况和成活率.结果表明,幼树生长弱、根径细、树干高、冠幅小,造林成活率在20%以下,造林失败.针对造林失败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当地城区绿化造林提供参考.
    • 李慧; 何宜璇; 斯日木极; 王宝杰; 刘克思
    • 摘要: 根系对于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外界环境也会对植物产生影响,二者相互作用.拥有较高植物多样性的群落,其根系生态位差异对整个群落的生物量、根系分布、土壤结构及营养资源分配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会决定群落的物种共存和生态稳定等情况,本文对国内外与根系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后得出:1)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群落其生产力较高,且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群落生物量的增加与深根植物根系生物量的增加关系更加密切;2)物种丰富度不同的群落会导致植物根系生态位垂直分布,因此根系分泌物及根系性状会影响土壤团聚体等结构特征和养分利用情况,达到改善土壤营养的目的,同时浅、深根系物种有利于物种共存和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3)根系的互补和选择效应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作用,且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互补效应增强,选择效应降低,互补效应被认为是增大资源利用率的关键,同时发现互补效应会受到群落中特定物种和竞争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简要概述了根系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相关影响,并对根系研究做一定的展望,指出了根系生态学研究两点值得关注的内容,包括:1)群落对垂直分布的地下根系性状变化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明确;2)由于根系采样较难,今后的研究要多与现代分子技术和影像技术相结合,更好展示地下根系状态.
    • 孙旭刚; 王文斌
    • 摘要: 以大豆品种辽豆15作为试材,设置不施肥、复合肥和复合益生菌3个处理,比较不同施肥条件下大豆根系形态、根瘤数量、根瘤干重和根冠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大豆分枝期、开花期或鼓粒期,与不施肥相比,施用复合肥条件降低了辽豆15的根长、根系表面积、根毛数量、根瘤数量、根瘤干重和根冠比;施用复合益生菌则提高了辽豆15的根长、根系表面积、根毛数量、根瘤数量和根瘤干重。复合益生菌能够促进根系生长和根瘤固氮效率,实现增产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