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3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
2013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

2013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内蒙古赤峰
  • 出版时间: 2013-08-23

主办单位:中国草学会;中国畜牧业协会

会议文集:2013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苜蓿在畜牧业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治理以及保障边疆地区经济繁荣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苜蓿产业已成为草业的支柱产业,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业)的基础产业,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产业,边疆地区的民族产业.纵观我国苜蓿6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5个阶段.近10几年,随着苜蓿社会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与增强,苜蓿科技驱动力亦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明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同时,苜蓿供需矛盾也在持续加剧,科技创新不足的压力与日俱增,资源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安全的压力明显增强,苜蓿界面耦合的压力日趋明显;今后应着力提升苜蓿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苜蓿科技创新、新品种培育和种子产业发展,推进苜蓿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提升苜蓿奶牛一体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苜蓿生物技术及其生物经济.
  • 摘要:草业正处于发展的初期和关键阶段,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需要完善之处;而正是这些不足给投资机构提供了投资机会;同时,草业也非常需要具有实力的投资机构加入草业,以充实行业队伍、完善行业结构、增强行业活力;希望投资机构能够发现草业的投资目标,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良好的投资回报。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的食品安全做一点实事,贡献一份力量。
  • 摘要:为测试德钦苜蓿的适应区域和生产潜力,在迪庆州进行了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德钦苜蓿4个区试点种植,均能正常发育完成生活史.总体来看,德钦苜蓿较阿尔冈金返青期早5~7天,枯黄期晚9~13天,总生育天数长20天.抗性分析表明,德钦苜蓿适应性强,耐贫瘠、耐涝性、抗干热能力强,无明显病虫害.德钦苜蓿的茎叶比为1.12~1.36,显著低于阿尔冈金(P<0.05).产量测定结果表明,三年各试验点德钦苜蓿鲜草、干草产量均极显著高于阿尔冈金(P<0.01).总体来看,德钦苜蓿适应于迪庆州德钦等类似自然条件地区性强,有较好的丰产性和适应性,是一种值得在生产上推广种植利用的优良的地方牧草品种.
  • 摘要: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是非常重要的优良豆科牧草.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7份黄花苜蓿种质材料的染色体倍性水平,同时结合传统的根尖染色体制片法进行验证.47份黄花苜蓿种质材料中有45份为四倍体(2n=4x=32),核DNA含量为1.85±0.09pg/2c,2份为二倍体(2n=2x=16),核DNA含量为1.016±0.021pg/2c.研究结果为黄花苜蓿传育种及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苜蓿属的系统进化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苜蓿(Medicago sativa)质量是影响苜蓿干草价格的重要因素,而适时收获是把握苜蓿干草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科学种植管理条件下,对田间苜蓿质量有个提前判断,对准确收获目标质量苜蓿干草、保证经济效益意义重大.苜蓿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常用GDD(Growing degree-days,生长度日)和PEAQ法(Predictive Equations for Alfalfa Quality)来预测田间苜蓿质量,以判断春季苜蓿的收获时间.当GDD为700-750时(积温为5℃),苜蓿的NDF接近40%,当GDD增加220(7天后),NDF含量达到45%;PEAQ法中指出,NDF和ADF含量可以通过在具有随机样方中茎秆最长植株的茎长、判断样方中最成熟植株的成熟度来准确预测.GDD和PEAQ法对杂草较少、长势健康的苜蓿田苜蓿质量预测比较准确.
  • 摘要:对16个苜蓿品种在齐齐哈尔地区的生长适应性性状指标包括12项农艺性状指标与粗蛋白含量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并建立品种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在齐齐哈尔地区表现较好的苜蓿品种有WL343HQ、俄罗斯苜蓿,WL525、WL903等品种的生产性能较差:各项指标的权重大小顺序为:粗蛋白>叶长>叶宽>茎粗>株高>再生速度>主根长>鲜干比>根颈直径>单株干重>侧根数目>茎叶比>根系鲜重,可为东北寒冷地区苜蓿引种和推广提供科学的依据.
  • 摘要:通过对多份苜蓿材料进行低温胁迫,对供试材料的抗倒春寒性和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测定了抗寒指数、地上指标、根颈特征和根系特征等多个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苜蓿材料的抗倒春寒性差异明显;生物总产量与其它形态指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YL-2和YL-4可作为培育抗倒春寒苜蓿的材料.
  • 摘要:三江平原地域辽阔,土质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量基地.本试验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龙牧803、驯鹿、龙牧807、肇东、龙牧808,5个苜蓿品种在三江平原生长及生产特性,旨在为三江平原苜蓿品种选种及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播种当年龙牧803苜蓿植株最高,为66.80cm;单位长度株数及分枝数,龙牧808苜蓿最高,分别为94株,184分枝,且全区产量最高;生长第二年龙牧808苜蓿在本地区4月13日开始返青生长,返青最早,驯鹿苜蓿4月15日返青,其他苜蓿品种4月14日返青生长;各品种在本地区越冬率均为100%,说明5个苜蓿品种在三江平原都具有种植及推广潜力.龙牧803分枝期、结荚期植株高度最高,分别为10.45cm,130.5cm;生长第二年7月26日刈割第一茬测定各苜蓿品种产量,产量顺序为龙牧808>龙牧803>驯鹿>肇东>龙牧807,说明龙牧808、龙牧803在本地区产草性能较高;9月20日刈割第二茬,测定各苜蓿品种产量,龙牧808最高,为3.67kg;龙牧803苜蓿种子产量及千粒重最高,较对照肇东苜蓿高20.24g,0.09g,说明龙牧803适合本地区种子生产田用种.
  • 摘要:本研究对20个不同秋眠级苜蓿的主要生产性能进行田间比较试验,对于不同秋眠级苜蓿的生长速率、自然高度和其他生长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个不同秋眠级的苜蓿在生长特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平均生长速度最快的是Maximus,为0.85cm/d,分枝数最高的为Power4.2,产草量最高的为Maverick,用欧式平方距离的方法分析20份材料聚为3大类,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是Maximus,从而认为在扬州地区非秋眠型苜蓿产草量更高.
  • 摘要:短日照是苜蓿秋眠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故苜蓿秋眠被认为是一种光周期反应.光敏色素是光周期反应的主要受体,因而探究光敏色素与苜蓿秋眠性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揭示苜蓿秋眠性机理的有效途径.紫花苜蓿光敏色素A、B基因尚未被克隆,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策略,分别以mRNA和基因组DNA为起点,根据比较基因组学原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RACE和染色体步移等手段,克隆得到了紫花苜蓿光敏色素A全长和光敏色素B近全长基因序列,为进一步探讨两者在苜蓿生长发育,特别是苜蓿秋眠性的光周期调控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并为克隆紫花苜蓿其他未知基因及其他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 摘要:本文拟在全面总结现有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以期为紫花苜蓿的栽培管理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开展紫花苜蓿根系研究奠定基础。影响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的影响因子包括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土壤特性、淹水、耕作、施肥、灌溉、刈割、生长调节剂、混播、植株密度、品种和生长年限.土壤障碍(酸、碱、盐、粘重和紧实)越重、土层越薄、地下水位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小.淹水降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深耕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播种当年效果尤为明显.施肥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灌溉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灌溉模式及灌溉量适当时可获得相对较大的根系生物量.刈割频率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低.添加生长调节剂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混播降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一定范围内,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随着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品种(材料)的根系生物量存在一定差异.生长年限越长,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大.在每个生长季内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呈逐渐提高趋势,但在返青之初和每次刈割之后出现降低,3~4周后恢复至刈割前水平,其后则继续增加.不同自然区域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差异较大.在相对正常的栽培管理条件下,生长1年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约在2~7thm-2之间,生长2年者约为3~9thm-2,生长3~5年者约为4~21thm-2.
  • 摘要:为探求适宜南方农区冬闲田速生栽培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根系特性,用赛特、赛迪5、维多利亚、WL-414、赛迪7、游客、WL-525HQ、超音速和赛迪10等9个紫花苜蓿品种,以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紫花苜蓿根系性状与地上部生长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主根直径与侧根密度,尤其是根颈以下0~5cm的侧根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根颈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根直径和根颈直径与株高和一级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0~5cm侧根密度与株高、一级分枝数呈显著相关(P<0.05).结果说明,主根粗壮,侧根发达,有利于植株一级分枝发生,是南方农区冬闲田速生栽培紫花苜蓿品种的重要根系特征.
  • 摘要:龙牧808紫花苜蓿是在龙牧803苜蓿的原始群体中,通过单株选择,选优去劣淘汰后,将优选单株进行无性扦插繁殖,建立无性株系材料圃,实行开放授粉,多元杂交,选出新品系,经过品比试验,多年多点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经14年的系统混合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寒、抗旱、耐盐碱能力强、产草量高、品质好,是东北寒冷地区建立人工草地的优良苜蓿品种.
  • 摘要:在甘肃陇东地区对新引进的WL343hq、WL903hq、惊喜、先行者、标杆等5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三年的比较试验和抗旱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个紫花苜蓿新品种均能在当地安全越冬,除WL343hq越冬率为84.7%外,其余品种越冬率都在90%以上.其中,先行者产草量最高,平均干草产量达8789.4kg/hm2,依次为WL343hq、惊喜、标杆、WL903hq.同时,先行者的鲜干比最高,茎叶比最低,失水率和丙二醛含量最低,脯氨酸含量最高,表明其品质较好,抗旱性较强.综合分析,先行者苜蓿表现最优,适宜作为陇东地区推广的首选品种.
  • 摘要:本研究从发芽率、越冬率、植物学性状、生长速度及产草量等指标对从美国引进的28个苜蓿品种分别在补充灌溉和干旱条件下(自然降水下)开展适宜品种筛选.结果表明:品种D3、D4、E3006、N-FRT、A8-445、A8-445适宜在有灌溉条件下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4372、、M5325、A8-445、1-A品种可在本地自然降水下推广种植.
  • 摘要:种子的质量优劣关系到苜蓿建植成败、生长状况和田间管理成本等,进而影响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围绕种子质量评价指标的认识和应用,分析比较相关指标指导生产实践的具体作用,以避免对播种、田间管理过程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另外,通过分析限制苜蓿种子国产化的主要因素和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的特殊要求,阐述实现专业化种子生产所需具备的关键技术保障和社会生产环境要求.强化种子质量意识和实现草种生产国产化,发挥企业的市场作用,草产业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 摘要:为了验证高能混合粒子场作为诱变源应用在紫花苜蓿品种改良上的效果和价值,本实验将5000粒龙牧803紫花苜蓿干种子平均分为两份,一份由5个剂量(109Gy,145Gy,195Gy,284Gy,560Gy)的高能混合粒子场辐照处理,另一份用和高能粒子场相同5个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作为对照.通过发芽试验和RAPD分子标记对两种诱变源在紫花苜蓿上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紫花苜蓿对苜蓿种子的损伤较小,与传统60Coγ射线造成的损伤效果有明显区别,说明高能混合粒子场有作为新的诱变源应用的价值.
  • 摘要:在室内25℃条件下研究了4种不同抗性的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存活率、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性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若蚜存话率、成蚜生殖力有显著的影响,以若虫存活率和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供试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抗生性的大小依次为HA-3>G3>JH>HR,与田间抗性鉴定结果基本相同.
  • 摘要:紫花苜蓿人工接种根瘤菌可促进早结瘤,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本试验选取15个紫花苜蓿品种,以接种和未接种根瘤菌两因素作为试验处理,测定了15个品种的根瘤菌结瘤量、有效根瘤数量以及产草量,并得出如下结论:接种后15个品种的紫花苜蓿单株结瘤量、有效根瘤数量较未接种有显著的增加.30天苗龄的紫花苜蓿单株结瘤量在7.1个/株以上,单株有效根瘤数量在4.6个/株以上,接种与未接种相比其结瘤量增幅最高达244%,最低为64%,有效根瘤数量增幅最高达283%,最低为61%;在产草量方面,接种与未接种相比鲜草产量平均增幅为21%,干草产量平均增幅为32%,不同品种其根瘤菌结瘤量、有效根瘤数量、产草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接种根瘤菌能显著的提高结瘤能力和产草量.
  • 摘要:为了探明高温胁迫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在25℃和35℃条件下,对14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种子进行萌发试验,以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鲜重和发芽势为指标,结合协方差分析、模糊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各紫花苜蓿品种萌发期耐热性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的种子萌发有影响,高秋眠级品种'赛迪10'的耐热最强,其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鲜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在14个参试品种中最高,分别为:67.78、66.70、0.98g99.33%和92.89%.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14个品种萌发期耐热性可划分为三类:耐热性较强的品种为‘标杆'、‘WL903'、‘1075'、‘三得利'、‘赛迪10'和‘赛阔',耐热性较弱的品种为‘Power'、‘猎人河'和‘阿尔冈金',其余品种耐热性一般.在种子萌发阶段,高秋眠级类型的紫花苜蓿品种表现较强的耐热性,低秋眠级类型的品种耐热性较弱.种子活力指数可作为评价紫花苜蓿萌发期耐热性强弱的有效指标.
  • 摘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苗期杂草危害严重,显著影响建植,为此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探究7种除草处理对苜蓿产量、品质和杂草防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4-DB、苯达松及其混用组合处理可有效防除阔叶类杂草,株防效在75.80%~90.65%-之间;高效盖草能、精喹禾灵、烯草酮可有效防除单子叶杂草,株防效高于71.10%.喷施2,4-DB会使苜蓿的总产量减少64%以上;喷施苯达松+高效盖草能、苯达松+精喹禾灵、高效盖草能显著地提高第2茬的产量,苜蓿总产量分别提高45.60%,45.28%和43.06%.综合考虑除草剂的安全性和除杂增产效果等方面,以苯达松+高效盖草能和苯达松+精喹禾灵2种除草处理的效果较好,可在苜蓿生产田推广利用.
  • 摘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长期(刈割后)杂草危害严重,影响其建植过程,故本文选用7种不同的除草处理,探究不同茬次刈割后的单、混用除草技术对苜蓿作物的安全性、产量及杂草防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头茬刈割后施药,杂草鲜重防效最好的是烯草酮+2,4-DB,最差的是2,4-DB;禾草鲜防最好的是烯草酮,其次分别是精稳杀得和精喹禾灵,效果较一般;喷施精稳杀得+2,4-DB和精稳杀得+苯达松显著地提高第二茬的产量.然而,第二茬刈割后施药,杂草鲜重防效最好的却是精稳杀得+苯达松;喷施烯草酮、精稳杀得和精喹禾灵防除禾草的效果非常好,在86.18~100.00%范围内;喷施2,4-DB的单、混用处理显著减少第三茬的产量.此外,进行2,4-DB和苯达松的单、混用处理对阔叶草的鲜重防效和株防效都超过66.70%.
  • 摘要:为了确定紫花苜蓿的合理施肥时间和施用量,从而提高其产量,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位于黑龙江省兰西县远大乡胜利村的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绥化综合试验站生长第3年的苜蓿产草实验田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返青期与二次刈割后施肥效果不明显,第一次刈割后按75kg·hm-2纯氮,350kg·hm-2纯钾施肥效果最好.且苜蓿干草品质与施肥量没有直接关系.
  • 摘要:为了给河北省黄骅市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于2010-2011年在该地区选取有效磷含量差异较大的11个地块土壤,进行全肥和缺磷处理盆栽试验,依据不同有效磷含量土壤的缺磷处理相对产量,初步研究了该地区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结果表明:与缺磷处理相对产量>95%、85%~95%、75%~85%、65%~75%、55%~65%和45%~55%相对应的黄骅市紫花苜蓿的第1至第6级土壤有效磷含量指标分别为:>47.5、27.2~47.5、15.6~27.2、8.9~15.6、5.1~8.9和2.9~5.1mg/kg.
  • 摘要:从坝上地区的17个土壤样品中选取养分梯度差异较大的5个地点的土壤,安排全肥(施Fe、Mn、Zn肥)、缺铁、缺锰、缺锌和不施肥的盆栽试验,研究了坝上地区紫花苜蓿土壤铁、锰、锌丰缺指标.以期为坝上地区紫花首蓓铁、锰和锌肥的施用提供依据,及为我国紫花首蓓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坝上地区紫花苜蓿土壤有效铁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4.9、4.9~15.1、15.1~35.3、35.3~46.9和>46.9mg/kg;有效锰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3.3、3.3~13.1、13.1~36.9、36.9~52.0和>52.0mg/kg;有效锌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0.4、0.4~1.2、1.2~2.9、2.9~3.9和>3.9mg/kg.
  • 摘要:本研究拟在马令法、李品红和刘爱红等合计三年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试验测定,旨在完整揭示坝上地区紫花苜蓿的需水量和需水强度,以期为该区紫花苜蓿的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研究了河北坝上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的需水量、需水强度和作物系数.结果表明:坝上地区2010年紫花苜蓿第1、2、3茬和全生长季(1~3茬)需水量分别为243.4、134.2、184.0和561.6mm,第1茬显著高于第2和第3茬(P<0.05),第3茬显著高于第2茬(P<0.05);需水强度分别为3.9、4.5、3.5和3.8mm·d-1,第2茬显著高于第1和第3茬(P<0.05),第1茬和第3茬差异不显著;作物系数分别为0.83、0.74、0.75和0.77,第1茬最高,第2和第3茬相近.依据连续4年的测定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坝上地区紫花苜蓿全生长季需水量、需水强度和作物系数分别在430~720mm、3.1~4.9mm·d-1和0.77~1.12之间.
  •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近年来以紫花苜蓿种植为龙头,带动了当地草产业的快速发展,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草产业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贡献不断增加.但是,地处半干旱农牧交错带上的阿鲁科尔沁旗,水资源是制约紫花苜蓿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阿鲁科尔沁旗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可供水量,考虑了该旗农作物灌溉、城镇生活及工业以及草原人畜生活用水量,依据国内外紫花苜蓿耗水量及耗水规律的试验研究结果,以水资源可供水量为依据,估算了阿旗紫花苜蓿适宜的发展规模,并提出了一些针对该地区紫花苜蓿发展中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 摘要:苜蓿是世界公认的牧草之王,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粗纤维含量较低、适口性好、消化率高、适应性强、草产量高、营养丰富,是一种优质的牧草资源,同时也是高产奶牛养殖必要的饲料.但由于生长季内苜蓿供需平衡失衡,供大于求,使其在储藏上遇到一些问题,则适当地保存苜蓿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苜蓿干草的调制是一种解决饲草供需平衡的常用方法.传统的干草制备法在湿热的雨季受到限制,另外苜蓿生长快,如果不及时的收割则容易老化,而青贮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好方法.青贮技术可以较长时间保持饲草的养分.青贮一方面减少了苜蓿雨淋落叶的损失,另一方面青贮苜蓿柔软多汁,适口性好,并能常年利用.适时青贮,不仅可以减少苜蓿养分损失,而且可以保持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青贮后的苜蓿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并能长期保存,延长苜蓿鲜草的供应周期,从而在苜蓿贮藏这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对国内外苜蓿青贮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了系统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苜蓿青贮方法,同时指出青贮苜蓿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解决方法,为青贮苜蓿的推广应用提供思路.
  • 摘要:紫花苜蓿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饲用价值最好的豆科牧草之一,其蛋白质含量高,且含有动物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饲料来源来改善我国优质饲料短缺的现状,提高奶业发展水平.紫花苜蓿通常被调制成干草和青贮,干草在调制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出现发霉现象,紫花苜蓿常规青贮不易成功,而各种添加剂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近几年来,除了传统的添加剂以外,以菌和酶为主的生物添加剂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
  • 摘要:本试验采用0.15、0.10、0.05g/ml的紫花苜蓿根茎、叶及根际土壤水浸液浸种,以蒸馏水做对照,研究紫花苜蓿营养器官和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黑麦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对于合理组配栽培饲草品种,进一步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牧草间合理混播或补播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不同部位紫花苜蓿营养器官和根际土壤水浸液对黑麦草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根茎水浸液>叶水浸液>根际土壤水浸液.紫花苜蓿根茎水浸液对黑麦草种子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叶水浸液对黑麦草种子幼苗生长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低浓度的根际土壤水浸液对黑麦草种子幼苗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紫花苜蓿不同部位的水浸液对黑麦草的化感作用不同,且都具有一定的浓度趋势.
  • 摘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全球性栽培、适应性广泛、品质优良的豆科牧草.但在早期,苜蓿主要作为舍饲和放牧家畜的青饲料来源.苜蓿干草的工业化生产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如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实现苜蓿干草的工业化生产.干草质量评价是随着工业化生产和全球贸易兴起的,因而苜蓿干草质量评价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也不长.
  • 摘要:在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临泽县,做好玉米制种母本青贮氨化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不仅壮大金张掖肉牛产业,而且消除了临泽农村火灾隐患,给临泽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泌乳奶牛苜蓿饲料中国产和进口苜蓿干草的质量和价格。并对苜蓿干草在泌乳奶牛日粮中的添加量以及其技术经济分析进行论述。
  • 摘要:将9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41.3±1.2kg)的成都麻羊半同胞羯羊,随机分成3组,饲以稻草基础日粮,分别补饲25%(MSL25)、50%(MSL50)与75%(MSL75)的苜蓿(MSL),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稻草补饲苜蓿对山羊血液部分生化指标及氮代谢的影响.三组不同苜蓿补饲水平混合粗饲料的血糖(GLU)浓度(mmol·L-1)自高到低的排序为MSL75(3.32)>MSL50(3.17)>MSL25(3.02),其中MSL50与MSL75、MSL25的差异不显著(P>0.05),MSL75与MSL25的差异显著(P<0.05);血浆尿素氮(PUN)(mmol·L-1)为MSL75(6.38)>MSL50(5.27)>MSL25(5.17),其中MSL50与MSL25的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组间差异显著(P<0.05);沉积氮(NR)(g/d)为MSL50(6.31)>MSL75(5.56)>MSL25(2.99),组间差异显著(P<0.05);沉积氮/可消化氮(NR/DN)(%)为MSL50(47.14)>MSL25(41.87)>MSL75(30.19),组间差异显著(P<0.05);氮的表观消化率即可消化氮/进食氮(DN/NI)(%)为MSL50(68.90)>MSL75(66.29)>MSL25(61.25),其中MSL50与MSL75的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组间差异显著(P<0.05).本试验的结论为:1、饲喂稻草基础日粮补饲本研究设计水平的苜蓿,山羊的血糖与血浆尿素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对肾功能造成损害;2、稻草基础日粮补饲50%的苜蓿,可减少PUN,增加氮的沉积,提高氮的利用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组合效应.
  • 摘要:探讨了不同水平苜蓿黄酮对崇仁麻鸡母雏屠宰性能和肉质的影响.选用健康30日龄崇仁麻鸡母雏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试验Ⅰ、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05%、0.10%和0.15%的苜蓿黄酮.预试期5d,正试期28d,测定其屠宰性能及肉质.试验结果表明:苜蓿黄酮对崇仁麻鸡母雏屠宰性能和肌肉蛋白质、肌苷酸含量没有影响(P>0.05),但抑制了鸡只的脂肪沉积.组Ⅳ的腹脂率和腿肌脂肪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低11.66%(P<0.01)和9.35%(P<0.05),组Ⅲ的皮下脂肪厚度和肌间脂肪宽度分别比对照组低26.22%和20.53%(P<0.05).由上可知,苜蓿黄酮有调控麻鸡母雏脂代谢的作用,可降低胴体中的脂肪含量,以0.1%的苜蓿黄酮添加量较为适宜.
  • 摘要:饲草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保持哈密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本文对哈密地区畜牧业的生产情况、天然草原的利用现状以及人工饲草基地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今后哈密地区高标准人工饲草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 摘要:文章介绍了发展我国苜蓿产业需要注意的全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协调、种植规模、苜蓿品种、行业管理等问题,对我国苜蓿产业的生产、市场及其发展布局提出建议。
  • 摘要:根据中国牧草种子生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以及研究利用的现状,提出了今后中国牧草种子生产发展重点和区划布局的建议.
  • 摘要:足够的资金投入是优质牧草基地建设的首要条件,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随着牧草基地建设规模的扩大,建设资金短缺成为制约牧草基地发展的瓶颈,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后续产业链条的延伸,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通过对牧草基地建设牧户、企业的投资结构、融资渠道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完善投融资机制助推牧草基地建设及草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 摘要:标准体系与检验体系是影响苜蓿产业发展的关键因子之一.本文初步介绍了可应用于苜蓿草产品的标准及饲草质检机构建设情况,比较了我国颁布的牧草质量分级标准与美国应用最广泛的干草质量分级标准的差异,并重点分析了质量检验标准和质量评价与分级标准领域存在的问题.建议制定一套系统完整、适合我国当前苜蓿草产品生产贸易水平并由市场认可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通过认证的草产品质检机构的力量,加强监管,规范市场,重要的是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从而形成促进苜蓿产业的发展.
  • 摘要:美国国土总面积937万km2,永久性草地占国土26.5%,居世界第三位.90%的天然草原分布在西经1000以西的大平原和西部山间高原、盆地.根据降水与地形状况,自西向东分为矮草草原、混生草草原和高草草原3大类,产草量分别约为200g/m2、300g/m2、500g/m2.美国的农牧业、特别是草业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区域特色,实施农牧结合,分为东北部和"新英格兰"的牧草和乳牛带、中北部玉米带、大平原小麦带、南部棉花带、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区.二是注重草原生态保护,推行可持续牧场管理,建立和形成了草地管理的法律体系、草地健康评价体系、形成了可持续管理模式,对天然草地更着重于生态保护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三是注重人工草地建设,充分发挥苜蓿作用.在美国,紫花苜蓿于1850年由南美引入开始种植,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近些年来苜蓿种植面积多在900万hm2以上,包括混播面积达2450万hm2,产量7300-8035万t,苜蓿已成仅次于小麦、玉米的第3大作物.苜蓿在放牧、青饲的同时,主要是调制干草和青贮.苜蓿在美国集约化奶牛日粮配方中一般占干物质总量的40%左右,是最主要的蛋白质营养来源.近年来,由于玉米用于生产生物质燃料,使价格不断上涨,更多的转向多用苜蓿饲料,客观上促进了对苜蓿生产和研究的更大关注.
  • 摘要:目前,我国发展草产业的重要性有保障食品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及草产业对抗雪灾的贡献三个方面.我国牧草种植尽管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则刚刚起步。在发展的初期,必须要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来扶持和保驾护航,才能促进该产业尽快成长壮大。尽管草产业效益较高,但产业发展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各环节都很不配套,企业实力弱,技术水平落后,设施设备严重缺乏,这样很难保障产业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故提出继续加大草业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立草为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开展草产业职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等建议。
  • 摘要:文章通过历史回顾讲述了我国苜蓿商品草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历程。对目前苜蓿商品草的行业现状及其生产特点进行论述。并针对,目前行业存在的 商品率低、产业布局不平衡、商品草数量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及未来发展布局规划。
  • 摘要:苜蓿草业、草产品加工及机械制造至今已有相当起色.特别从2012年国家启动"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园"的补助政策以来,正在全国掀起又一轮为发展苜蓿人工草地,为振兴奶业提供奶牛优质苜蓿草产品(即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商品苜蓿草)的热潮.这些年,草业发展走了个马鞍型.今后怎么走?必须认真总结十余年的经验教训,把国家反哺扶持农业的有限资金,用在符合国情实际,用在国内科技工作者创新已有的发明、专利及实用技术的转化推广上.以少的资金、最短时间、最好效果,解决苜蓿草业从种植、刈割拉运到生产加工草产品整个产业的机械化、现代化上;确保奶牛饲料安全.并做到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饲喂;逐步提高到"二条腿走路,三结合喂牛"全价日粮草饼的饲喂模式上来.使饲喂提高档次,把占70%的中小奶牛场、养殖专业户、养牛小区,托牛所等饲喂问题予以根本解决;全面推行"家庭草场"的扶持政策,把急需的优质商品苜蓿草得以快速发展,最终实现苜蓿自给有余,再无"三鹿奶粉"事件的后顾之忧.为此设计了一套创新发展计划及实施方案,尽在下面文章中逐一作以阐述,请各位审阅并批评指正.
  • 摘要:苜蓿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利用的豆科饲料作物.然而在苜蓿种植、收获、加工、贮存和利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人为的或者自然的因素影响,造成苜蓿饲料中包含污染物和毒素.本文从苜蓿固有的植物毒素,生长和贮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生长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等三个方面对苜蓿饲料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综述.评估植物毒素、霉菌和霉菌毒素以及环境污染对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对畜产品安全的影响.植物毒素是苜蓿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营养的作用和一定的毒性,能够影响动物的消化吸收.在苜蓿的种植、收获、加工、贮藏和利用过程中管理不善容易造成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影响动物的健康和生产力.苜蓿田间种植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物质能够通过饲料被动物摄入,积累,并最终传导至食物链的最顶层人类,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苜蓿饲料当中具有许多物质具有毒性,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补救.因此,加强管理,科学安全的利用苜蓿饲料对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按照野生种、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引进品种和一年生品种,对我国苜蓿的种类及分布,以及其含有的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进行讨论,并就苜蓿的产业发展和应用研究前景做出了展望.
  • 摘要:陇东野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longdong)为根茎一半平卧型多年生苜蓿,分布于甘肃清水、定西半阴湿山脚地带,经植物学、生物学特征特性观察.结果表明: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栽培紫花苜蓿相比,其生长速度慢,叶片小且数量少,根系为根茎型,无主根,茎纤细且平卧或半平卧生长,分枝能力强,耐践踏,抗寒抗旱,有许多栽培苜蓿所没有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征特性.
  • 摘要:本研究以国外引进的12个紫花苜蓿品种在贵州黔南地区种植,并比较观测其根系发育形态特征,及其与地上部的株高、干草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颈形态与根系形态特征均有差异显著;对根系形态指标进行聚类可分为3类;根系干重与根颈直径、根颈入土深度、根颈分枝数、根颈芽点数、主根长和主根直径极显著相关,其中贡献最大的依次为根颈分枝数,主根长,根颈直径,侧根数;根颈分枝数、主根长、主根直径、根系干重与干草产量密切相关;应用紫花苜蓿根系形态指标进行品种选育时,应着重选择根颈分枝多,主根较长,根颈直径较粗,侧根发达的品种.
  • 摘要:为了揭示春季低温对返青苜蓿叶片发生光抑制的影响,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以苜蓿适宜生长温度(25℃)为对照,研究了返青苜蓿叶片在-5℃×4h、-5℃×12h、-6.5℃×8h和-8℃×4h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5℃和-5℃×4h、-5℃×12h条件下,苜蓿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值之间差异不显著,无明显光抑制发生;但在-6.5℃×8h和-8℃×4h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m、Fv/Fo和对照相比都有明显下降,且温度越低,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值的变化幅度越大.由此表明:低温下苜蓿叶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光抑制,且苜蓿各荧光参数的变化与抗寒性密切相关.
  • 摘要:为探讨氯化胆碱在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产中应用的可能性,以"三得利"品种为试验材料,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氯化胆碱对紫花苜蓿光合产物生产及转运的影响.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400和600mg·L-1氯化胆碱处理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喷施600mg·L-1氯化胆碱可显著增加紫花苜蓿根系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盆栽试验的结果与田间试验结果基本相同.试验结果显示,叶面喷施浓度500mg·L-1左右的氯化胆碱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光合能力,并促进光合产物向根系转运.
  • 摘要:根据紫花苜蓿2级标准品种Vernal PhyB基因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GQ379903.1),设计2对含有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F1/R1和F2/R2,以紫花苜蓿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得到PhyB基因正向、反向目的片段,将片段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得到重组载体pGEMB-l和pGEMB-2,再以中间栽体pHANNIBAL和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ART27为基础,通过多次酶切和连接,成功地构建了紫花苜蓿PhyB的RNAi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光敏色素B与苜蓿秋眠性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 摘要:本文综述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因子和若干自然区域内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其规律,以期为紫花苜蓿的栽培管理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开展紫花苜蓿根系研究奠定基础。.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因子包括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土壤特性、施肥、灌溉、刈割、混播、品种和生长年限.土层越薄、地下水位越高、土壤障碍(酸、碱、盐、粘重和紧实)越重,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土壤浅层的分布比例越高.施(磷)肥会提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土壤深层的分布比例.灌溉对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因灌溉定额、灌水定额和灌水频率的不同而异,降低灌溉定额可提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土壤深层的分布比例;降低灌水定额和提高灌水频率则提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土壤浅层的分布比例.随着刈割频率的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土壤浅层的分布比例逐渐提高.与禾本科牧草混播,使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表土层的分布比例提高.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比例存在差异.随着生长年限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土壤深层的分布比例提高.一般而言,由浅至深,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逐层递减.而且,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指数函数规律递减,公式为Y=aebX,Y为根系生物量(g),X为土层深度(cm),a、b为常数(21≤a≤336,-0.145≤b≤-0.015).通常情况下,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0-30 cm土层的分布比例在60%~90%之间,0-60 cm土层为65%~95%.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苜蓿育种的历史、现状,阐述了苜蓿育种的方法和目前中国苜蓿育种中存在的培育新品种所需周期长,育成品种少;育种技术体系薄弱,资金投入少以及育成品种成果转化慢,种子繁育与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今后苜蓿育种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 摘要:本研究通过以8925MF为对照,对皇冠、阿迪娜等7个品种进行区域试验,通过各品种的产量、粗蛋白等指标确定适宜该地区种植的优质品种,同时结合苜蓿自身特性,研究并制定出较佳苜蓿种植技术,并对苜蓿刈割后不同时期常见虫害的发生做了调查,为虫害防治提供指导,从而保证苜蓿优质、高产的生产目标.
  • 摘要:以卫星搭栽筛选出的2株突变株系为材料,研究空间环境的蛋白表达机制,利用IEF/SDS-PAGE凝胶电泳技术,对其蛋白质特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突变株系与对照相比,蛋白质图谱产生了较大的差异,突变株系1L-4较对照共有6个蛋白质斑点下调,16个蛋白质斑点上调,突变株系6L-5较对照共有17个斑点下调,18个斑点上调,空间环境促使了基因结构的改变,影响蛋白质的表达.
  • 摘要:"牧草之王"苜蓿可以为奶牛和肉牛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而被认为是人类食物生产的推动者,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苜蓿产业发展先进的美国为例,讲述了美国苜蓿品种的选育、新的育种方法的应用(基因工程分子育种等)、新的苜蓿育种方向以及对苜蓿育种进行了展望.用途更广泛抗逆性更强的苜蓿新品种的不断选育和推广,为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图牧一号"、"图牧二号"紫花苜蓿是内蒙古自治区图牧吉牧场同吉林农科院、中国农科院、内蒙古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选育的优质牧草品种,1992年通过农业部审定,并颁发牧草品种合格证书,在东北、内蒙高寒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表现突出.也特别适合高寒地区矿山和公路绿化.20多年的保种推广实践,牧场累计收获种子5万公斤,累计推广面积10万亩.
  • 摘要:2011年-2012年,对采用γ射线辐射、返回式卫星搭载、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等方法诱变选育的18个紫花苜蓿新品系:龙饲1864、龙饲1932、龙饲1963、龙饲2072、龙饲1313、龙饲1902-3、龙饲448-4、龙饲836-9、龙饲435-4、龙饲1333-2、龙饲1228-5、龙饲868、龙饲1243-2、龙饲1310、龙饲1928、龙饲1179-2、龙饲1965、龙饲1998进行了品种比试验,对其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饲1864连续2年平均产量居于第一位,比其他苜蓿品系具有明显的优势.龙饲1963粗蛋白值含量居于首位,可用作提高苜蓿蛋白质含量的育种材料.
  • 摘要:用索氏回流进行正交提取航天紫花苜蓿中的黄酮(芦丁),以50hm最大吸光度进行可见光谱检测,测定芦丁含量,并对两种供试茵进行体外抑茵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各因素影响能力大小为:超声提取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含量最高为10.04%;对大肠埃希氏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40mg/mL和0.70mg/mL.
  • 摘要:在陇东半干旱地区,对新引进的优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了2~3年的播种时期、播种密度和播种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播期中,秋播平均产量7795kg·hm-2,夏播7010kg·hm-2,分别比春播增产17.7%(P<0.01)和5.89%(P<0.05);参试品种中,苜蓿王和三得利、金皇后、甘农1号分别比陇东苜蓿增产15.95%(P<0.01)和7.48%、7.13%和6.83%(P<0.05).2)不同密度中,以720株·m2、480株·m-2产量较高,平均产量分别为7230.0kg·hm-2和6675.1kg·hm-2,与960株·m-2、240株·m-2间有显著差异(P<0.05);参试品种中,苜蓿王和金皇后产量较高,并与皇冠差异极显著(P<0.01).3)播种方式中,膜侧沟播与普通沟播在出苗率、越冬率以及产草量上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机械条播差异较显著(P<0.05).4)总体来看,不同播种技术及品种对苜蓿第1~2年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较大,当地应以秋季播种并采用普通沟播较好,其种植密度以480~720株·m-2、播种量在15.0~22.5kg·hm-2为宜.不同试验中,苜蓿王增产效果极显著,应大力推广.
  • 摘要:本文通过鄂尔多斯市不同茬次苜蓿刘割后的杂草发生调查,包括发生种类、发生量、生长特性、杂草对苜蓿品质的影响等方面,旨在研究不同杂草组分对苜蓿的相对危害性,并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系统评价苜蓿田各杂草组分的危害程度,为我国紫花苜蓿田杂草防治的理论研究和科学生产管理提供依据。
  • 摘要:田间土壤杂草种子库是田间杂草爆发的根源.土壤杂草种子库可分为活动种子库和休眠种子库.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将受到耕作,施肥,轮作制度等农艺措施的影响.本文从杂草种子库的角度综述了杂草对苜蓿生产的危害以及影响田间杂草与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因素,认为在人工除杂高昂的成本和除草剂被大量的施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的背景下,应该从生物和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充分利用紫花苜蓿与杂草之间关系,合理运用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手段,把杂草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 摘要:在我国,苜蓿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人工牧草,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已普遍种植,但由于深处内陆,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降雨量小,季节分配不均,水资源紧缺,尤其在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少,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匾乏,水分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滴灌作为一种高效节水的先进灌溉技术,逐渐在我国苜蓿种植中推广起来,灌溉水的利用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水肥耦合机理与技术一直是节水研究的重要方面,它将水分和养分两个影响旱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胁迫因子配合在一起,"以肥调水"、"以水促肥",提高水肥对土壤肥力、作物产量效应;并且将水肥耦合机理应用于滴灌技术,不仅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时也大大改善了施肥效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半干旱区尤其是西北干旱区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滴灌技术在苜蓿种植中的应用,国内外很多对苜蓿灌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苜蓿生长、耗水规律、产量、品质等方面,对于地下滴灌在紫花苜蓿灌溉中的水肥耦合、水气耦合、地下滴灌系统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尚未涉及.本文从滴灌技术的发展、水肥耦合的作用机理、苜蓿的水肥研究进展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今后苜蓿地下滴灌的研究应通过合理的灌溉、施肥管理,结合地下滴灌技术,深入探讨对苜蓿的生长、产量、品质以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提高苜蓿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水肥利用率,促进我国苜蓿产业和畜牧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 摘要:为探讨Mehlich3法与常规方法测定黄骅市紫花苜蓿草地有效锌、铁、铜、钙、镁的相关性及其转换公式,于2011年10月底在河北省黄骅市采集了60份土壤样品,采用Mehlich3法与常规方法测定了土壤有效锌、铁、铜、钙、镁,对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关性及其转换公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ehlich3-Zn与DTPA-Zn显著相关(r=0.7645,n=59,P<0.01),转换公式为YMehlich3-Zn=1.9763 XD TPA-Zn+0.8356,Mehlich3-Zn平均值为DTPA-Zn之2.63倍;Mehlich3-Fe与DTPA-Fe显著相关(r=0.6219,n=60,P<0.01),转换公式为YMehlich3-Fe=6.0434XDTPA-Fe+99.602,Mehlich3-Fe平均值为DTPA-Fe之19.23倍;Mehlich3-Cu与DTPA-Cu显著相关(r=0.5764,n=60,P<0.01),转换公式为YMehlich3-Cu=2.3114XDTPA-Cu-0.0062,Mehlich3-Cu平均值为DTPA-Cu之2.31倍;Mehlich3-Ca与常规-Ca显著相关(r=0.6121,n=57,P<0.01)YMehlich3-Ca=58.651X常-规-Ca+3066.7,Mehlich3-Ca平均值为常规-Ca的121.13倍.Mehlich3-Mg与常规Mg存在显著相关(r=0.7244,n=60,P<0.01),转换公式为YMehlich3-Mg=20.624X常规-Mg+107.81,Mehlich3-Mg平均值为常规-Mg之28.07倍.
  • 摘要:从坝上地区的17个土壤样品中选取养分梯度差异较大的5个地点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设全肥(施N、P、K肥)、缺磷、缺钾和不施肥的4个处理,初步探索坝上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土壤磷、钾丰缺指标.进而为坝上地区紫花首蓓施肥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紫花首蓓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用坝上地区土壤种植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3.5、3.5~9.8、9.8~21.4、21.4~27.7和>27.7mg/kg;有效钾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2.4、2.4~15.6、15.6~63.4、63.4~101.2和>101.2mg/kg.
  •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探讨了不同降水年型下灌溉模式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及土壤水分动态.结果表明:在京南地区,紫花苜蓿达到高产的最佳需水量为750~800mm之间.在枯水年,前3茬苜蓿产量随降雨和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第4茬则降低,采用在苜蓿返青及1、2茬苜蓿刈割后灌水且每次灌水75mm(W3)的灌溉模式有利于苜蓿高产;在丰水年,第1、2茬苜蓿产量随降雨和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3、4茬则降低,采用在苜蓿返青及第1、2茬苜蓿刈割后灌水且每次灌水50mm(W2)的灌溉模式有利于苜蓿高产.枯水年4~9月土壤水分变化基本呈W型,而丰水年为Ⅴ型.枯水年和丰水年雨季前土壤水分均缓慢减小,枯水年雨季后土壤水分变化平缓,而丰水年雨季后土壤水分增加明显.
  • 摘要:试验研究了0ml/kg(对照)、3ml/kg、6ml/kg、9ml/kg、12ml/kg、15ml/kg的不同甲酸添加量对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甲酸添加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青贮料的pH值、氨态氮含量、乙酸和丙酸含量,且中等添加量(6ml/kg和9ml/kg)时苜蓿青贮料的乳酸含量、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得到显著增加,但各添加量处理的苜蓿青贮料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对照,其中6ml/kg添加量时可溶性糖含量较高,添加甲酸对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影响不明显.苜蓿青贮时甲酸较适宜的添加量为6ml/kg或9ml/kg.
  • 摘要:将苜蓿制作成青贮饲料是解决苜蓿在干草调制过程由于雨淋、叶片脱落等造成损失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而且还能够很大程度上保持苜蓿的营养特性.为给牧场苜蓿青贮的制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牧场应用最广的窖式苜蓿青贮的制作步骤及各步骤的关键点,从青贮窖的准备,收获期的确定,到原料的收割、切短,再到青贮窖的压实、密封,直到最后的苜蓿青贮的取用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苜蓿青贮制作的核心关键点在于青贮原料应在现蕾期到初花期收割,刈割后,在田间萎蔫至干物质含量为30%到40%后,切短至2.0到3.0厘米,入窖后沿30度斜面分20厘米左右一层,逐层压实,充分密封后,保证每天至少取用30到50厘米的厚度.在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的情况下,苜蓿单独青贮能够成功.
  • 摘要:裹包青贮是一种较新的青贮方式,由于其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省力、高效,同时调制、流通也方便,国内外倍受青睐.本文在介绍青贮优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裹包青贮独具的优缺点,为在实际生产利用中切实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提供参考.
  • 摘要:种植在我国北部特别是沙地种植的紫花苜蓿经常在冬季遭受冻害,常见的与天气相关的原因包括:极低或波动较大的温度,持续的冰壳覆盖和缺少积雪覆盖.本文介绍紫花苜蓿在冬季遭受冻害的几种原因,推荐一些防止冬季冻害的措施.
  • 摘要:田间快速估测苜蓿品质对于适时刈割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共采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和不同茬次的新鲜紫花苜蓿样170份,经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1100nm-1800nm)扫描得到其近红外光谱,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在国内首次建立基于紫花苜蓿新鲜样品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化学分析值的近红外校正模型,探讨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NIRS)在田间快速估测紫花苜蓿品质的可行性,摸索设备选择和制样方法.四项指标所建模型的交互验证决定系数(P2cv)分别为0.8314、0.5979、0.8036、0.7861;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1.2411、0.2614、0.9903、0.8306;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2v)为0.8150、0.4011、0.7849、0.7521,外部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1.06,0.31,0.95,0.80.对于苜蓿鲜样来说,DM、NDF、ADF的近红外模型可以进行粗略的定量分析,CP的建模效果较差,但因苜蓿中的粗蛋白含量一般都能满足家畜需求,DM、NDF和ADF是在适时刈割中最关键的估测指标,DM、NDF和ADF模型可以满足田间快速估测苜蓿品质的要求.
  • 摘要: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属于典型的猪粮结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肉蛋奶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原来的猪粮结构已不可持续,人畜争粮的矛盾日益突出,节粮型畜牧业大发展势在必行.因猪粮结构导致的粮经二元种植业结构也应进行调整,为保证粮食生产,农田因施用大量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退化,全国耕地质量大幅度下滑.牧草因具有改良农田土壤和提供优质饲草的功能,牧草产业可作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器",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业结构和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和问题为突破口,全面论述了牧草耦合到农业生产中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土壤质量和防治病虫害具有重要效果,对家畜产品质量提高和健康以及牧草产品本身进出口效益均具有重要作用.在现有土地资源和未来人口及食物需求预测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农业持续利用发展模式,概算耦合牧草产业不仅可以降低饲料粮的使用、保障肉类有效供给,而且也可以改良农田土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文从草地农业系统的角度,将种植业和畜牧业统筹考虑,为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从耗粮型转向部分节粮型的调整提供思路,进而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建议.同时该文阐述了我国牧草产业发展布局和发展模式.
  • 摘要:发展草业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及加快草原地区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现代草业,政府的角色和定位尤为重要.在实践过程中,阿鲁科尔沁旗把政府角色定位为"战略的谋划者、环境的营造者、服务的提供者、项目的管理者、风险的防范者",力求通过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引导全旗优质牧草产业健康发展.
  •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带动下,全国苜蓿产业快速发展,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畜牧大省,如何实现粮食安全生产与苜蓿产业发展和奶业发展之间实现协同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总结了河南苜蓿产业发展现状,一方面在苜蓿产业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苜蓿草品加工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苜蓿生产管理应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其次分析了河南发展苜蓿产业的优劣势,优势就是有利于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生长环境适宜,具有发展苜蓿产业的资源优势和显著价格成本优势,市场需求潜力大;劣势是思想认识依然不到位,苜蓿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苜蓿草产品市场不完善.第三,针对问题,提出了河南苜蓿产业发展对策,即必须解放思想,改变种粮种草矛盾对立观点,树立种草就是种粮理念,明确引草入滩、引草入田、草当粮种、草企结合、草畜配套、稳步发展的发展思路,与奶业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奶牛肉牛优势区及产业化集群发展相结合,抓好科学合理规划、搞好技术服务、强化政策扶持等五项工作.
  •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为发展奶业而壮大苜蓿产业提出抓住苜蓿发展先机,不断完善保障制度和措施。建设高产优质生产基地,坚定不移做强苜蓿产业。依靠科技,推广低产田改良种植先进经验,加快高产优质苜蓿基地建设以及注重宣传,以先进技术和优质苜蓿产品赢得市场.树立优质苜蓿自主品牌的建议。
  • 摘要:在参加全国苜蓿评优检样抽样的同时,调查了我国苜蓿生产情况.随着奶牛养殖对苜蓿的需要,在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引导下,苜蓿草实行规模化种植,灌溉地生产,机械化作业,收获技术提升较快,苜蓿草捆质量较好.苜蓿生产实行企业化运作管理,苜蓿生产走上了规模化的路子.
  • 摘要:从种植管理和产量水平上看,我国优质苜蓿草生产的水平正逐步与国外水平接近,但在产后环节中我国的苜蓿产业和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其结果是苜蓿生产企业承担的生产风险过大,企业附加值仍低于国外的水平,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敢扩大生产和增加投入。此外,收割和加工环节导致的国内苜蓿草产品质量和产量的不确定性,使得大的养殖企业目前还要依赖进口苜蓿,减小了国内企业的销售空间。在现阶段,己经初步解决了苜蓿田间管理的问题后,应着力研究和关注收获、加工、销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需要了解国外在苜蓿生产规模发生变化后相应的管理模式、销售模式和社会分工出现的变化,借鉴国外经验,思索提高我国苜蓿生产效益的模式,使我国的苜蓿草产业保持长久的发展能力。
  •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苜蓿产业市场现状。从奶牛养殖业因素、苜蓿种植面积与产量因素、美国进口苜蓿价格因素、气候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影响苜蓿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得出,由于国产苜蓿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下半年对进口苜蓿会造成较大压力,进口量快速增长的势头会受到抑制。同时,由于美国苜蓿上半年苜蓿价格便宜,国产苜蓿也面临市场销售的压力,国产苜蓿经营的效益会下降。大型乳业企业有了自有苜蓿基地,会减少进口苜蓿使用数量。美国新苜蓿价格会有小幅走高,但价格仍属便宜,且基本稳定,今年是奶业粗饲料的好年头。
  • 摘要:将9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41.3±1.2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都麻羊半同胞羯羊,随机分成3组,饲以稻草基础日粮,分别补饲25%(MSL25)、50%(MSL50)与75%(MSL75)的苜蓿(MSL),进行瘤胃内环境的测定及发酵指标的组合效应研究.结果:三组不同苜蓿补饲水平混合粗饲料的瘤胃液相pH6.53~6.93,NH3-N浓度在9.42~43.27mg·dL-1,总VFAs浓度在69.4~107.28mM·L-1,茵体蛋白浓度在73.56~132.23mg·dL-1,NH3-N浓度、总VFAs浓度与茵体蛋白浓度均随苜蓿补饲水平的增加而呈非线性增加.以MSL25作参照的瘤胃发酵指标的多项指标组合效应指数(MFAEI),MSL75的为1.2127,仅为MSL50组1.0306的1.18倍.表明当山羊稻草基础日粮苜蓿补饲水平超过50%时,提高稻草纤维物质利用率的组合效应增加不明显.
  • 摘要:通过在母猪妊娠期添加不同比例的紫花苜蓿鲜草来代替部分精料,研究紫花苜蓿鲜草对母猪生产性能、仔猪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用配种时间、胎次、上胎产仔数,体况等基本一致的大长或长大二元母猪30头.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试验共分6个组,每组5头猪,每头猪相当于一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Ⅰ用紫花苜蓿鲜草(以干物质折算)代替10%基础日粮,试验组Ⅱ、试验组Ⅲ、试验组Ⅳ分别用紫花苜蓿鲜草代替20%、30%、40%的基础日粮,试验组Ⅴ用紫花苜蓿草粉代替20%的基础日粮,和鲜草组做效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和对照组相比,妊娠母猪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紫花苜蓿鲜草,极显著(P<0.01)提高了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钙和磷的表现消化率;显著(P<0.05)提高了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其中,试验组Ⅲ的平均表观消化率最高,除了粗脂肪外,极显著(P<0.01)高于试验组Ⅴ(添加20%紫花苜蓿草粉);试验组Ⅴ与对照组相比,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钙的表现消化率有了极显著(P<0.01)提高,粗蛋白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P<0.05)提高.2)试验组Ⅲ和对照组及试验组Ⅴ相比,母猪在整个繁殖周期的体增重、P2点背膘增加量和泌乳期的采食量上有了极显著(P<0.01)提高;和对照组相比,断奶至发情时间有所缩短,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紫花苜蓿鲜草添加量的增加,初生窝产仔猪总数、初生窝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都有升高的趋势,但试验组Ⅲ的表现最好,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和试验组Ⅴ;断奶仔猪日增重上,试验组Ⅴ极显著高于其它组,表现最好.综合分析认为,母猪妊娠期饲粮中添加30%紫花苜蓿鲜草取得了最好的经济效益.
  • 摘要:边远山区普通农户养猪每户3-5头,品种多为杂种猪,带有本地良种猪血液,耐粗适应能力较强.在喀斯特地貌的高寒缺粮山区推广"草-猪-沼"生态养殖模式,以苜蓿为主,加入适量玉米等杂粮喂猪,配建沼气池,既可节约粮食、降低成本,又可生产安全、营养价值高、口感及佳的优质特色猪肉产品和清洁能源,还能减轻污染、保护环境、富裕农民,对提高养猪业综合效益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苜蓿草粉和苜蓿皂苷饲料对肥育猪生产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日龄、胎次等基本一致,健康无病体重为60±2.3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肥育猪60头,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设5个处理,3个重复,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7%(试验Ⅰ组)、14%(试验Ⅱ组)、21%(试验Ⅲ组)的苜蓿草粉和0.3%的苜蓿皂苷(试验Ⅳ组),预试期10d,正试期37d.结果:结果表明:1)无论是3个苜蓿草粉组和对照组之间还是3个苜蓿草粉组间日增重差异均不显著;日采食量和料重比随饲粮中苜蓿草粉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各苜蓿草粉组均低于对照组;苜蓿皂苷组日增重和日采食量均高于对照组,料重比低于对照组,但除日采食量显著高于试验Ⅲ组外(P<0.05),其余指标与苜蓿草粉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2)添加苜蓿草粉和苜蓿皂苷对肝脏SOD、GSH-Px活力和眼肌中SOD活力有促进作用,其中试验Ⅱ、Ⅲ、Ⅳ组上述3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丙二醛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综合表明,在肥育猪饲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和0.3%的苜蓿皂苷对其生产性能和抗氧化性能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在獭兔的日粮中分别添加2.5%、5%、7.5%和10%的高硒钴锌苜蓿草粉,研究这些草粉对獭兔骨骼肌中营养成分以及Ca、Fe、Cu、Zn、Se、Co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通过该研究试图生产出营养高且矿质营养平衡的动物产品.结果表明:(1)在獭兔的日粮中添加7.5%~10%的高硒钴锌苜蓿草粉能提高獭兔骨骼肌中蛋白质(CP)的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含量.(2)在兔的日粮添加高硒钴锌苜蓿草粉能显著提高骨骼肌中Ca、Fe、Cu、Zn、Se、Co的含量,而且高硒钴锌苜蓿草粉中Se、Co和Zn的添加量不但与兔骨骼肌中Se、Co和Zn的积累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与兔骨骼肌中Ca,Fe,Cu的积累量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