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育种
高产育种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9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9495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花生学报、种业导刊、中国稻米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首届全国谷子产业大会、第二届中国杂粮产业化发展论坛等;高产育种的相关文献由469位作者贡献,包括安浩军、张万栋、李亚敏等。
高产育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495篇
占比:99.05%
总计:19681篇
高产育种
-研究学者
- 安浩军
- 张万栋
- 李亚敏
- 何延成
- 刘晓辉
- 张保亮
- 张发成
- 李伟锋
- 翟凤林
- 严福忠
- 乐美旺
- 仇松英
- 俞信光
- 冯明珠
- 刘凤洲
- 刘文国
- 刘洪波
- 史忠良
- 向平
- 周小辉
- 周敬霄
- 周红英
- 孙建
- 岳尧海
- 张建新
- 张金才
- 张雪花
- 成慧娟
- 施伏芝
- 李思同
- 杨尧城
- 杨金慧
- 林坤
- 梁俊超
- 王德生
- 王涛
- 王飞马
- 祁勇
- 罗志祥
- 肖付明
- 胡延吉
- 胡斌
- 苏泽胜
- 董建力
- 谢福来
- 赵檀方
- 郭凤芝
- 郭海萍
- 陆根尧
- 顾铭洪
-
-
王涛;
郭海萍;
王旭;
秦晓隆;
武西增;
周朝辉;
何素琴;
周敬霄;
肖付明
-
-
摘要:
邯豆14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以中黄38 (中作119)为母本、汾豆72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并利用系谱法选育成功的抗病、高产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成熟时落叶性好,不裂荚。2017~2018年参加河北省夏播组区域试验、2018~2019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晚熟西北组区域试验,邯豆14平均产量为3 123.0~3 792.5 kg/hm^(2);百粒重21.0 g;粗蛋白含量为38.45%,粗脂肪含量为20.74%;抗大豆花叶病毒病。2019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夏播种植,以及山西省中南部、陕西省延安地区、甘肃省中部和东部地区春播种植。
-
-
于燕波;
于妮;
戴婧豪
-
-
摘要:
小麦是我国最为主要的谷类种植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主食之一。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幅员辽阔的地理优势下必须考虑各个地区自然条件与种植环境的差异,所以小麦育种面临着多样化且复杂的要求。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就是小麦,而北方长期以来就处于水资源匮乏的状态,所以当地育种人员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如何实现节水种植目标,在节水的同时确保小麦高产即为主要想小麦育种任务。本文笔者就以北方地区为例,探究小麦高产育种一系列相关问题。
-
-
董晓杰;
李志江;
马金丰;
李祥羽;
孙广全;
郑雅潞
-
-
摘要:
为促进谷子矮秆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加快谷子矮秆育种研究进展,本文通过分析赤霉素对植物的调控过程、植物矮化与赤霉素敏感性关系,综述了谷子矮秆类型、谷子矮秆基因研究进展、谷子矮秆材料对赤霉素敏感性研究及谷子矮化育种现状等,得出了矮秆材料赤霉素敏感性鉴定是研究植物矮秆类型的基础,通过赤霉素敏感性鉴定,可以初步确定矮秆基因类型,为谷子矮化育种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对培育谷子矮秆品种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
周敬霄;
郭海萍;
王涛;
肖付明;
赵丽娟
-
-
摘要:
邯豆11号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以美4550为母本、石豆412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以高产、抗病、抗倒伏为选育目标,经过10 a定向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具有高产、抗花叶病毒病、抗倒伏等特点,2017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豆20170003).平均产量为3256.5~3270.0 kg/hm2,成熟时植株倒伏率≤25%,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的病情指数为14~34;子粒粗蛋白(干基)含量41.31%,粗脂肪(干基)含量20.05%.该品种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夏播种植.
-
-
-
-
摘要:
陈温福(1955—),民盟盟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农学家,主要从事北方粳稻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作为我国水稻领域的知名专家,陈温福深知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他说,中国有近14亿人口,农业政策稍有偏差,就会出现大问题。他创建了以籼粳稻亚种间杂交与理想株型为基础的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直立大穗新株型模式并成功地应用于育种实践,使我国成为通过籼粳稻亚种间杂交进行种质创新、株型改良和高产育种最成功的国家。他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直立大穗型超级粳稻沈农265、优质超级粳稻沈农606和广适型超级粳稻沈农9816等16个水稻新品种,促进了东北粳稻的跨越式发展。
-
-
-
-
摘要: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穗子的大小和穗粒数决定水稻产量。近年来,一些影响水稻穗子大小和穗粒数的基因陆续被报道,但学界尚不清楚调控水稻穗子大小和穗粒数的分子机制,因此,阐明协同调控水稻穗子大小和穗粒数的遗传及分子机制对水稻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
-
-
-
摘要:
近日,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最新统计显示,“中麦895”夏收面积荣登全国冬麦品种前三名。据悉,“中麦895”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育成,现已成为黄淮地区耐热高产育种的骨干亲本。目前,用“中麦895”作为亲本育成并审定的品种共4个,其中,“中麦30”和“众麦166”分别通过黄淮冬麦区南片国家审定,“红地176”和“大唐66”分别通过山东省和陕西省审定。
-
-
-
任伟芳;
魏雪娇;
曾昭聪;
叶祎;
郑伟;
方加海;
万丽云
-
-
摘要:
为摸清江西花生产业发展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本研究调研比较了江西省和周围邻近省份及山东、河南等花生高产省份在花生总产、种植面积和单产方面的变化规律,及各省历年花生审定品种情况和品种产量增长规律.结果 表明江西花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为:1.江西土壤类型为红壤,有机质及营养元素含量较低,不利于花生生长;2.品种更新速度慢、品种老化严重且花生品质改良没有得到重视,优质新品种相对较少;3.良种缺乏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江西省花生芝麻产业技术体系的成立大力推动了江西花生产业的发展,2019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江西花生品种具有较大的高产潜力.平均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最高的均为粤油271,荚果产量达到6305.95 kg/hm2,籽仁产量为4632.57 kg/hm2,在试验品种中居第一位;粤油1712荚果产量为6022.25 kg/hm2,籽仁产量为3824 kg/hm2,综合表现好,在试验品种中居第二位;湘花522荚果产量5451.6 kg/hm2,籽仁产量4003.8 kg/hm2,在试验品种中居第三位.这表明随着科技投入的进一步加大,产量潜力优良品种的培育及释放将推动江西花生产业进入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
-
-
-
方正
- 《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
| 2001年
-
摘要:
作者从1970年始,进行抗旱高产品种选育工作.已育成了“鲁麦13号”和“鲁麦21号”两个品种.后者经良种与良法配套后,在非灌溉条件下创造了10404.6kg/hm的高产记录,耗水系数为8.199mm/hm·kg.是我国抗旱高产品种选育上的一大突破.回顾近50年的育种实践,深刻地认识到,突破性的进展取决于关键遗传资源的发现与创新,以及组配一个符合育种目标需求和组合.杂种后代采取异地、水旱地和高、中肥交替选择法,使杂种的丰产性与抗逆性在不同条件下充分表达,是抗旱高产育种成功之路.并就选育超高产品种进行了讨论.
-
-
闰宏山
- 《首届全国谷子产业大会》
| 2009年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谷子产量,谷子理想株型成为谷子高产育种所追求的目标.新种质立绿谷和立紫谷在株型上与其它品种显著不同,利用它们作亲本已选育出一些具有谷子理想株型的后代。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该种质在育种上的遗传特点,并总结出一些理想株型育种经验。提出了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未来实现谷子单产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
-
-
-
-
陈国清;
CHEN Guo-qing;
CHEN Xiao-hui;
陈小晖;
PENG Chang-jun;
彭长俊;
SUN Quan-xing;
孙权星;
CHENG Yu-jing;
程玉静;
XUE Lin;
薛林;
LU Hu-hua;
陆虎华;
HUANG Xiao-lan;
黄小兰;
HAO De-rong;
郝德荣;
MAO Yu-xiang;
冒宇翔;
胡加如;
HU Jia-ru;
SHI Ming-Liang;
石明亮
- 《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
| 2012年
-
摘要:
利用江苏省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育成的3个玉米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六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玉米穗粒重、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穗粗、轴粗、穗总重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粒重、穗总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玉米穗行数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行粒数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位点显性总效应大于加性总效应.穗长性状组合S1 ×S3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 × S7组合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长、穗粗性状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为主.轴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S3×S7组合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多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穗粒重、穗总重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研究结果暗示自交系S3在穗粒重性状上含有比S7或S1效应大的主基因,可用于改良江苏省主推品种苏玉19的穗粒重;穗行数、穗粒重、百粒重性状以加性遗传为主,通过有利等位基因聚合改良这些自交系的穗行数、穗粒重和百粒重,比行粒数和穗长更有效,且在早代选择有效;轴粗、穗总重、穗粗多以加性遗传为主,有利等位基因聚合育种及早代选择也较有效.而要选获非加性遗传为主控制的穗长、行粒数二性状的高表型个体,宜在晚代选择才有效,且2性状的F1代由于超显性作用可出现高表型组合.
-
-
陈国清;
CHEN Guo-qing;
CHEN Xiao-hui;
陈小晖;
PENG Chang-jun;
彭长俊;
SUN Quan-xing;
孙权星;
CHENG Yu-jing;
程玉静;
XUE Lin;
薛林;
LU Hu-hua;
陆虎华;
HUANG Xiao-lan;
黄小兰;
HAO De-rong;
郝德荣;
MAO Yu-xiang;
冒宇翔;
胡加如;
HU Jia-ru;
SHI Ming-Liang;
石明亮
- 《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
| 2012年
-
摘要:
利用江苏省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育成的3个玉米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六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玉米穗粒重、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穗粗、轴粗、穗总重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粒重、穗总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玉米穗行数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行粒数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位点显性总效应大于加性总效应.穗长性状组合S1 ×S3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 × S7组合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长、穗粗性状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为主.轴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S3×S7组合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多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穗粒重、穗总重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研究结果暗示自交系S3在穗粒重性状上含有比S7或S1效应大的主基因,可用于改良江苏省主推品种苏玉19的穗粒重;穗行数、穗粒重、百粒重性状以加性遗传为主,通过有利等位基因聚合改良这些自交系的穗行数、穗粒重和百粒重,比行粒数和穗长更有效,且在早代选择有效;轴粗、穗总重、穗粗多以加性遗传为主,有利等位基因聚合育种及早代选择也较有效.而要选获非加性遗传为主控制的穗长、行粒数二性状的高表型个体,宜在晚代选择才有效,且2性状的F1代由于超显性作用可出现高表型组合.
-
-
陈国清;
CHEN Guo-qing;
CHEN Xiao-hui;
陈小晖;
PENG Chang-jun;
彭长俊;
SUN Quan-xing;
孙权星;
CHENG Yu-jing;
程玉静;
XUE Lin;
薛林;
LU Hu-hua;
陆虎华;
HUANG Xiao-lan;
黄小兰;
HAO De-rong;
郝德荣;
MAO Yu-xiang;
冒宇翔;
胡加如;
HU Jia-ru;
SHI Ming-Liang;
石明亮
- 《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
| 2012年
-
摘要:
利用江苏省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育成的3个玉米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六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玉米穗粒重、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穗粗、轴粗、穗总重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粒重、穗总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玉米穗行数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行粒数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位点显性总效应大于加性总效应.穗长性状组合S1 ×S3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 × S7组合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长、穗粗性状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为主.轴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S3×S7组合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多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穗粒重、穗总重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研究结果暗示自交系S3在穗粒重性状上含有比S7或S1效应大的主基因,可用于改良江苏省主推品种苏玉19的穗粒重;穗行数、穗粒重、百粒重性状以加性遗传为主,通过有利等位基因聚合改良这些自交系的穗行数、穗粒重和百粒重,比行粒数和穗长更有效,且在早代选择有效;轴粗、穗总重、穗粗多以加性遗传为主,有利等位基因聚合育种及早代选择也较有效.而要选获非加性遗传为主控制的穗长、行粒数二性状的高表型个体,宜在晚代选择才有效,且2性状的F1代由于超显性作用可出现高表型组合.
-
-
陈国清;
CHEN Guo-qing;
CHEN Xiao-hui;
陈小晖;
PENG Chang-jun;
彭长俊;
SUN Quan-xing;
孙权星;
CHENG Yu-jing;
程玉静;
XUE Lin;
薛林;
LU Hu-hua;
陆虎华;
HUANG Xiao-lan;
黄小兰;
HAO De-rong;
郝德荣;
MAO Yu-xiang;
冒宇翔;
胡加如;
HU Jia-ru;
SHI Ming-Liang;
石明亮
- 《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
| 2012年
-
摘要:
利用江苏省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育成的3个玉米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六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玉米穗粒重、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穗粗、轴粗、穗总重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粒重、穗总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玉米穗行数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行粒数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位点显性总效应大于加性总效应.穗长性状组合S1 ×S3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 × S7组合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长、穗粗性状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为主.轴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S3×S7组合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多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穗粒重、穗总重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研究结果暗示自交系S3在穗粒重性状上含有比S7或S1效应大的主基因,可用于改良江苏省主推品种苏玉19的穗粒重;穗行数、穗粒重、百粒重性状以加性遗传为主,通过有利等位基因聚合改良这些自交系的穗行数、穗粒重和百粒重,比行粒数和穗长更有效,且在早代选择有效;轴粗、穗总重、穗粗多以加性遗传为主,有利等位基因聚合育种及早代选择也较有效.而要选获非加性遗传为主控制的穗长、行粒数二性状的高表型个体,宜在晚代选择才有效,且2性状的F1代由于超显性作用可出现高表型组合.
-
-
佟屏亚
- 《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农·林·水)》
| 2003年
-
摘要:
玉米高产是一个永恒的发展课题,我们必须树立完整的玉米品质概念,发展玉米产业化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实行"大玉米开发战略",发挥区域生产优势,加速转化增值,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