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夏大豆

夏大豆

夏大豆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94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4144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中国种业、大豆科技、安徽农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2年全国农学博士后学术论坛、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全国土壤修复暨调整剂研发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交流研讨会等;夏大豆的相关文献由151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继存、纪永民、张存岭等。

夏大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6 占比:6.1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4144 占比:93.82%

总计:15076篇

夏大豆—发文趋势图

夏大豆

-研究学者

  • 李继存
  • 纪永民
  • 张存岭
  • 陈若礼
  • 赵云
  • 张慎举
  • 徐冉
  • 侯乐新
  • 梁江
  • 陈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玲燕; 黄金华; 张素平; 黄中文; 董彦琪; 朱红彩; 唐振海
    • 摘要: 对32份大豆种质资源的9个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种质资源有效分枝数变异系数最高(30.37%),生育日数最低(2.19%);主成分分析获得了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63.14%;聚类分析将32份大豆种质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IV类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可作为夏大豆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种质资源。
    • 涂心海; 牛超
    • 摘要: 试验设置12.75万、15.75万、18.75万、21.75万、24.75万株/hm^(2)5个群体密度,研究了夏大豆干物质生产、光合生理特性对群体调控的反应。结果表明同一生育时期随群体密度的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各器官分配比重、叶绿素相对含量、产量性状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抛物线变化趋势,鼓粒期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在12.75万~24.75万株/hm^(2)群体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18.7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3029.58 kg/hm^(2)。
    • 赵龙英
    • 摘要: 夏大豆属于豆科植物,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适合人体消化和吸收。文章从大豆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着手,讨论如何推动本土大豆种植更好地发展。
    • 李长红
    • 摘要: 为明确等行距及宽窄行不同行株距变化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郑1307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取田间试验方法,在同一密度18.0万株/hm2条件下,研究3个等行距处理(行距30 cm、株距18.4 cm(T1),行距40 cm、株距13.8 cm(T2),行距50 cm、株距11.1 cm(T3))和2个宽窄行处理(行距40 cm+30 cm、株距15.8cm(T4),行距50 cm+40 cm、株距12.3 cm(T5))不同行株距变化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动态、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T3>T5>T2>T4>T1,宽行距短株距有利于生育后期干物质的积累。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光合势(LAD)宽窄行处理均高于等行距处理,且随着行距的增加、株距的缩小呈降低趋势,T4处理的LAI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4、T5处理出苗后75 d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较T2处理分别增加9.76%、8.89%;光合势(LAD)呈现出和SPAD值相同的变化趋势,鼓粒—成熟期T4、T5处理的LAD值较T2处理分别增加38.69%、28.83%。夏大豆行株距变化对株高、底荚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影响显著,对单株有效分枝、百粒质量影响不显著,不同行株距以T4处理产量最高,比等行距T1、T2、T3处理分别增产18.21%、22.60%、26.10%,比宽窄行T5处理增产6.23%。宽窄行处理行距40 cm+30 cm、株距15.8 cm有利于夏大豆干物质的积累、光合特性的改善与产量的提升。
    • 杨红桃; 马淑梅; 何艳晴; 李宇玲
    • 摘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指2~6行大豆与2~4行玉米形成一个生产单元,利用在田间重复种植的模式,通过品种搭配、宽窄行带状配置、缩株保密等关键技术,实现大豆玉米协同高产。各地可根据实际生产习惯、前后茬口搭配、现有农机具等,合理选择春玉米带状间作春大豆、春玉米带状套作夏大豆、大豆玉米间作混合青贮等模式在生产中进行应用。
    • 张中起; 刘艳; 梁邦平; 王俊涛; 高保民; 王秋玲
    • 摘要: 菏豆38是山东省菏泽市农业科学院以黄沙豆为母本、菏豆12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培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21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菏豆38为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干基)含量45.02%,粗脂肪(干基)含量19.08%,蛋白质、脂肪含量合计64.10%。菏豆38株型紧凑、分枝中等,适宜种植密度为1.0万~1.3万株/667m^(2)。为促进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菏豆38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对其系谱来源、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 杨旭; 赵云; 周延争; 黄新阳; 李素真; 周静; 赵恩海; 李继存
    • 摘要: 山宁29是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济4113为母本,齐黄3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3 d,株高57.9 cm,白花,灰毛,圆叶,籽粒椭圆形,黄种皮,浅褐色种脐,高抗花叶病毒病SC3、SC7株系。百粒重24.6 g,蛋白质含量46.40%,脂肪含量18.31%,具有早熟广适、抗倒抗逆、高产高蛋白等特性。2018―2019年参加山东省夏大豆区域试验,2 a平均产量3264.8 kg/hm^(2),较对照品种荷豆12增产4.99%。2019年参加山东省夏大豆生产试验,9个试点中7个试点表现增产,平均产量3292.8 kg/hm^(2),平均增幅4.51%。2021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审豆20210003。在黄淮海地区适宜6月中下旬播种,播种密度19.5万~22.5万株/hm^(2),结合合理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措施能够充分发挥该品种增产潜力。
    • 姜雪冰; 姜磊; 王路路; 赵开兵; 沈维良
    • 摘要: 根据2021年黄淮海区域夏大豆南片联合体试验中各参试新品系综合农艺性状数据分析,评价了宿豆051等17个参试品种高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等特性的综合表现。结果显示,参试品种株高52.4~75.2 cm;底荚高度8.8~23.6 cm;主茎节数14~18节;有效分枝2~4个;单株有效荚24~53个;单株粒数60~122粒;单株粒重14.36~19.50 g;百粒重14.72~25.69 g,综合表现均优于对照品种中黄13(CK)。其中,皖豆40、皖豆61、皖宿139、皖宿061、皖宿112、中豆6301、山宁36、菏豆38和周豆38均较对照品种中黄13(CK)增产10%以上。皖宿061、周豆38、山宁36、中豆6301这4个新品种生育期、产量等综合性状表现优异,适合在皖北地区推广种植,并可作为优良亲本材料,进一步筛选培育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系)。
    • 王光勇
    • 摘要: 随着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各地正多途径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特别是优良品种的不断涌现和种豆补贴的落实使农民种植大豆的意愿增强。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大豆第二大主产区,近年来面积稳定在约230万公顷,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30%左右。黄淮海夏大豆生育期间光热资源丰富,降雨多在7月至8月,8月中下旬是大豆鼓粒中前期,气温较高、温差较小、降水量较多,有利于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因此,在黄淮海地区推广优质大豆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满足加工需求,使农民增产增收,尤为重要。1.品种选择。选择大豆品种时,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情况以及气候状况,选择高产、抗病性能强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适合黄淮海地区种植的豆种有中黄34、菏豆38、圣豆5号等,生产表现都不错。
    • 杨红桃; 马淑梅; 何艳晴; 李宇玲
    • 摘要: (续第5期第11页)五、防虫控草以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为主,苗后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实施定向茎叶除草,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时应隔开施药。大豆花荚期或玉米大喇叭口期病虫害发生较集中时,利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大豆夜蛾和豆荚螟、玉米螟虫和草地贪夜蛾等主要虫害,套作夏大豆注意防治椿象类等刺吸式害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