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粒形

粒形

粒形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9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建筑科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7082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种子世界、中国水稻科学、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届机制砂石生产与应用技术论坛、第八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和应用研讨会、中国农学会水稻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等;粒形的相关文献由83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建红、梁国华、黄文景等。

粒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7082 占比:99.83%

总计:127298篇

粒形—发文趋势图

粒形

-研究学者

  • 杨建红
  • 梁国华
  • 黄文景
  • 房怀英
  • 林伟端
  • 包文忠
  • 孙建昌
  • 宋少民
  • 靳冬民
  • 马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莹莹; 李若思; 王一平; 袁筱萍; 章孟臣; 杨窑龙; 魏兴华; 冯跃
    • 摘要: 非洲栽培稻作为重要的水稻种质资源,其基因渗入系可以为普通栽培稻的遗传背景提供新的有利基因,如果能将这些优良基因引入普通栽培稻中,可为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本研究以非洲栽培稻基因渗入系YIL60与轮回亲本中9B(Z9B)杂交衍生的包含188个株系的F_(2)和F_(2:3)群体为材料,对粒形性状包括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千粒重,剑叶形态性状包括剑叶长、剑叶宽进行数量性状点位(QTL)检测。结果共检测到16个QTL,包括2个粒长QTL、3个粒宽QTL、2个籽粒长宽比QTL、2个千粒重QTL、1个剑叶长QTL、6个剑叶宽QTL,分布于第1、第6、第7、第10和第11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2.25%~25.64%;有4个多效性QTL区间,有4个QTL qGW7-1、qFLL10、qFLW10、qTGW7在F;和F;群体中被重复检测到,其中在第7号染色体RM3859-RM3394区间检测到同时控制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和千粒重的QTL,贡献率最高达17.10%,是一个来源于非洲栽培稻的新粒形QTL。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粒形、剑叶形态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周锋; 杨虓; 吕栋云; 张传量; 宋鹏博; 姚俭昕; 王鑫; 王笑笑; 孙道杰
    • 摘要: 粒重稳定性是小麦稳产性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了发掘小麦在遭受虫害等减源逆境伤害时影响粒重稳定性的QTL,以小偃81和西农1376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设早播和晚播两个播期,对减源处理下该群体的粒长、粒宽和千粒重进行表型分析,同时计算减源处理与对照处理的表型比值,进而估测发育稳定性,并利用50K芯片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减源处理下RIL群体的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均显著下降。采用完备复合区间模型对不同处理的表型值、表型比值分别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8个QTL,分布于2A、3A、3B、3D、4B、4D和5D染色体上,其中有8个QTL在减源处理和对照处理中均表达,Qgl.nwafu-5D.3和Qkgw.nwafu-5D均在早播对照处理和晚播减源处理中被检测到,平均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73%和8.19%,为稳定QTL,且Qgl.nwafu-5D.3也在早播减源处理中被检测到,推测这2个稳定QTL可能为新发现的位点。控制表型比值的QTL大多与控制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的QTL区间重合,推测维持减源后粒重稳定性的QTL与控制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的位点紧密连锁或存在“一因多效”现象。
    • 周洪艳; 薛红燕
    • 摘要: 金乡县大拱棚葡萄栽植已有30余年的历史,截至目前,栽植面积1万余亩,品种主要有维多利亚、藤稔、红地球、阳光玫瑰、夏黑、巨峰等,产品销往河北、广东、安徽、江苏、湖北、济南、日照、徐州、南京等地。其中大拱棚维多利亚葡萄种植面积2000余亩,其果粒着生中等紧密,长椭圆形,粒形美观,无裂果,果肉硬而脆,味甘甜爽口,品质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含酸量0.37%,原产罗马尼亚,2008年引入金乡县栽植,表现出丰产、抗病能力强、粒大、易管理、耐贮运的特点,亩产1500~2000千克,经济效益较好,亩效益2万~4万元。
    • 林文华; 房怀英; 范璐璐; 杨建红
    • 摘要: 为了解决图像法难以准确测量粒径为0.150 mm以下的机制砂颗粒的问题,设计双相机多尺度测量装置,并提出一种使用形态参数预测空隙率的方法.使用基础相机和精密相机搭建测量装置,基于该装置测量机制砂的粒形参数和粒径参数,通过实验数据构建空隙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双相机多尺度方法的最大级配测量误差为-2.57%,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最大空隙率预测误差为0.62%,测量精度满足工程要求.
    • 陶作杰; 梁小刚; 杨哲; 杨虎
    • 摘要: 以蒙城枢纽为例,为更好地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带来的温度及裂缝控制问题,使用两批不同宏观粒形特征的骨料开展混凝土配合比验证及优化工作,性能试验的结果表明,两批粗骨料均能配制出满足设计要求的混凝土,耐久性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并且有较大富余。另外,采用第二批粗骨料拌制的混凝土,在保证拌合物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前提下,其水泥用量最多可降低29 kg/m^(3),28 d绝热温升值可最多降低4.3°C,对温控有利。
    • 林文华; 房怀英; 范璐璐; 杨建红
    • 摘要: 机制砂的空隙率是衡量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指标。空隙率的在线检测能够提升混凝土性能。现有的测量方法无法对机制砂空隙率进行在线检测。因此,提出一种通过动态图像法建立软测量模型,进而实现空隙率在线检测的方法。首先,采用基于动态图像法原理构建的机制砂形态测量平台来采集机制砂图像。然后,计算机制砂的关键形态参数,选择合适的软测量模型算法。最后,构建并比较不同软测量模型的预测性能。对比结果显示,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最高,预测值和试验值最大误差为0.6%。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方法可在机制砂生产线中在线检测空隙率,有效提升混凝土性能。
    • 彭兴华; 张朝宏; 李国栋; 尤大海
    • 摘要: 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天然骨料可供应量大幅减少,高性能混凝土对机制骨料的需求极其旺盛,但由于机制骨料制备技术较为落后,市售机制骨料品质总体上较差,难以满足高性能混凝土要求。提出高性能混凝土用机制骨料应该具有良好的粒形、合理的级配、合适的细度模数、适当的石粉含量等品质,并从母岩特性、生产工艺、加工设备等机制骨料制备技术角度,提出当前机制骨料粒形较差、级配不良、细度模数偏大、石粉含量过高等品质不佳的原因主要是母岩性质不够理想、生产工艺固有缺陷、加工设备自身特性和母岩选择不恰当、工艺设置不科学、设备配置不合理等。
    • 刘姣; 王婧; 李妍依; 丁华; 张珣; 周有祥; 杨洁
    • 摘要: 为探究粒形对粳稻食味品质及质构特性的影响,以22个不同粒形品种粳稻稻米为对象,分析其理化特性、食味品质和质构特性差异。结果表明,参试粳稻稻米理化性质相似,但食味品质和质构特性差异较大,吉粳830食味品质最佳,滢科101食味品质最差;粒宽与米饭硬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黏度、黏硬比和食味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黏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长宽比与米饭黏度和黏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判别率为80.5%)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拟合能力R^(2)X=0.759,预测能力Q^(2)=0.698)可有效将食味品质较好的稻米样本归为一类,黏硬比可作为判别优质食用稻米的有效参数。本研究结果可为基于稻米粒形建立稻米食用特性的快速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 宋博文; 王朝欢; 赵哲; 陈淳; 黄明; 陈伟雄; 梁克勤; 肖武名
    • 摘要: 通过对水稻粒形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和不同位点的聚合效应分析,为后续辅助育种、粒形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奠定基础。在3个不同的季节种植籼稻品种魔大穗与航恢315的19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根据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定位水稻粒形性状QTL,并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结果进行验证。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千粒重、谷粒截面积、谷粒周长进行QTL定位, ICIM法和CIM法分别检测到65个和81个QTL,其中有40个QTL能同时被检测到,成簇分布于2号、3号、5号、7号、8号、9号染色体上。将其归类为6个QTL簇,其中Loci5、Loci7、Loci9能被重复定位到,且控制至少4个性状,表型贡献率最高分别为15.74%、54.07%、15.89%,这些位点是后续基因功能研究的候选位点。根据bin标记分型结果将不同子代在各个QTL区间分为航恢315型和魔大穗型,在重组自交系后代进行聚合效应分析。经处理及数据分析发现聚合增效等位基因数量越多的个体,其在不同环境对应的表型值也越高。鉴定到携带多个增效等位基因的株系,可作为育种实践中增效等位基因的供体亲本。
    • 苏作
    • 摘要: 一、金豆188金豆188是江苏省连云港市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中熟夏大豆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作夏播大豆种植。1.特征特性株型半开张,有限结荚习性。叶片卵圆形,紫花,棕毛,荚弯镰形。种皮黄色,粒形椭圆,微有光泽,种脐深褐色,外观商品性较好。落叶性好,不裂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