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作物生长模型

作物生长模型

作物生长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08317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中国农业气象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09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2008年全国节水农作制度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与技术交流会等;作物生长模型的相关文献由39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鹏新、曹卫星、朱艳等。

作物生长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8317 占比:99.95%

总计:208431篇

作物生长模型—发文趋势图

作物生长模型

-研究学者

  • 王鹏新
  • 曹卫星
  • 朱艳
  • 李俐
  • 马玉平
  • 刘兵
  • 刘明
  • 刘蕾蕾
  • 宇振荣
  • 张树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时晴晴; 王仰仁; 李炎; 杨丽霞; 申孝军; 李金玉; 刘宏武
    • 摘要: 【目的】充分发挥自然降水的生产力,最大限度提高有限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灌溉预报中确定灌水时间的方法。【方法】基于作物生长模型和土壤水热动态模拟模型,建立了玉米产量与水分关系模型,利用山西省文峪河试验站2017—2020年玉米生长季试验资料,通过最小二乘法确定了模型参数。并利用该站1957—2018年气象资料以灌溉需水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做频率分析,确定了5个典型年(分别对应5%、25%、50%、75%和95%这5个频率);针对不同的灌水定额(45、75 mm和105 mm)和灌水次数(1、2、3、4次和5次)组合,优化确定了相应的灌水时间,以累计有效降水量为自变量,以考虑可供水量修正的累计蒸散量为因变量,分析构建了相邻2次灌水期间累计蒸散量和累计有效降水量的关系,基于该关系提出了确定灌水时间的K-M法;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2018年的气象资料,通过模拟分析比较了3种方法(K-M法、动态灌水下限法和经验灌水法)的增产效益。【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定额下,累计蒸散量和累计有效降水量关系的相关系数均能达到0.92以上,表明该模型在年际间和不同灌水定额之间均有较好的适用性;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大,K-M法中参数M呈增大的趋势,表明参数M一定程度上具有灌水定额的物理特性。【结论】基于产量、效益和用水效率3方面对3种确定灌水时间方法的评价表明,与经验灌水法相比,以K-M法最好,动态灌水下限法次之。
    • 肖浏骏; 刘蕾蕾; 邱小雷; 汤亮; 曹卫星; 朱艳; 刘兵
    • 摘要: [目的]作物生长模型是预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力影响的重要量化工具,明确典型作物生长模型对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低温胁迫响应能力的不足,可以为进一步改进低温胁迫对小麦生产力影响的模拟算法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将来自4套国际知名小麦生长模型(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CERES-Wheat、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CropSyst、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WOFOST和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的STICS模型)的典型低温胁迫效应算法,与本课题组研发的小麦生长模拟模型WheatGrow相耦合,利用2012—2013年南京和2013—2015如皋不同品种(扬麦16和徐麦30)、不同温度水平(最低至-6°C)和持续时间(2、4、6 d)的人工气候室低温盆栽试验资料,检验和评价了原WheatGrow模型和耦合后低温胁迫效应算法的WheatGrow模型在拔节期和孕穗期低温胁迫下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动态、茎生物量、地上部总生物量、籽粒产量等指标的预测能力.[结果]拔节—孕穗期低温胁迫明显降低了小麦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和籽粒产量,且随低温水平的降低和持续时间的增加降低幅度呈明显升高趋势.比较不同处理时期和品种发现,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对孕穗期低温处理较拔节期低温处理更加敏感,扬麦16较徐麦30对低温胁迫更为敏感.耦合了4种低温胁迫效应算法的WheatGrow模型在模拟叶面积指数动态上较原WheatGrow模型有所改善,但模拟误差仍然较大,其中对孕穗期低温处理的模拟误差大于拔节期处理.4种低温胁迫算法均低估了低温胁迫对茎生物量以及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积累的不利影响.综合比较4种低温胁迫算法的预测能力可以看出,对于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量的动态模拟,CropSyst模型中的低温胁迫效应算法表现最好;对于茎生物量的动态模拟,WOFOST模型中的低温胁迫效应算法表现最好,特别是孕穗期低温处理;对于籽粒产量的模拟,STICS模型中的低温胁迫效应算法表现最好,其次是CropSyst模型.[结论]耦合低温胁迫效应算法后的WheatGrow模型,在模拟叶面积指数、茎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上均好于原WheatGrow模型,且在弱低温条件下的模拟效果好于强低温条件,但是4套算法由于没有考虑低温胁迫对茎秆的直接伤害、低温胁迫对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以及低温胁迫后的恢复和补偿效应,因此在模拟茎生物量积累,以及模拟不同低温持续时间下的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存在明显不足.此外,4套低温效应算法引入参数较多,为模型的参数化带来一定的困难,有待今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结果对改进小麦生长模型对低温胁迫响应,降低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生产力的预测预警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 韩文霆; 汤建栋; 张立元; 牛亚晓; 王彤华
    • 摘要: 玉米生物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是反映作物长势和作物品质的重要指标.为实现农业精准管理,本文以不同水分处理的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探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平台结合作物生长模型估测青贮玉米生物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可行性.首先,将基于高时空分辨率无人机多光谱图像估测的关键作物参数蒸腾系数kt输入到简单的水分效率模型中,来拟合不同水分胁迫处理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标准化水分利用效率WP*;然后,采用拟合的WUE、WP*估算相同水分和不同水分状况下的玉米生物量,并进行验证;基于高时空分辨的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图像获取了大田尺度上的WUE、WP*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 表明,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气象和土壤水分数据计算的实际蒸腾量∑Tc,adj和∑ktkswkst(ksw、kst为环境胁迫因子)与玉米生物量具有极显著(P<0.001)的相关性,不同水分处理下WUE的决定系数R2均不小于0.92,WP*的R2均不小于0.93.在同一水分胁迫下,使用拟合的WUE和WP*对生物量的估测精度几乎相同,玉米V-R4生育期估测精度较高,WUE的RMSE为126g/m2,WP*的RMSE为91.7g/m2,一致性指数d均为0.98,但在R5-R6生育期内精度不高.在不同水分胁迫下,使用WUE和WP*估测生物量时,WUE容易受到水分胁迫影响,精度较低(RMSE为306 g/m2,d=0.93),而WP*的精度较高(RMSE为195g/m2,d=0.97).研究表明,将无人机遥感平台与作物生长模型相结合能够很好地估测大田玉米生物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 白铁成; 王涛; 张楠楠
    • 摘要: 为实现定量化分析温、光和水资源对果树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成龄骏枣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校正WOFOST模型的枣树生长和水分运移模拟方法。利用2016和2017年的田间试验观测数据,重点校正WOFOST模型的物候学发育、初始化、绿叶、CO_(2)同化、干物质分配、呼吸作用和水分利用参数。在田间尺度,完成总地上生物量(TAGP)、叶面积指数(LAI)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动态模拟和精度验证;在县域尺度,使用55个果园的最大LAI、单产、实际蒸散量(ET_(a))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数据评价模型区域尺度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在田间尺度,校正模型模拟不同灌溉梯度TAGP的决定系数R^(2)范围为0.92~0.98,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8.7%~20.5%;模拟LAI的R^(2)范围为0.79~0.97,NRMSE为8.3%~21.1%;模拟土壤水分含量的决定系数R^(2)范围为0.29~0.75,NRMSE为4.1%~6.1%。在县域尺度,两年模拟最大LAI与实测LAI的R^(2)分别为0.64和0.78,NRMSE分别为13.3%和10.7%;模拟单产的R^(2)分别为0.48和0.60,NRMSE分别是12.1%和11.9%;模拟ET_(a)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6.1 mm(7.9%)和30.8 mm(7.4%);模型也表现了较高的WUE模拟精度(10%
    • 韩东; 王鹏新; 张悦; 田惠仁; 周西嘉
    • 摘要: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传统的农业干旱监测主要是基于气象和水文数据,虽然能提供监测点上较为精确的干旱监测结果,但是在监测面上的农业干旱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目前在轨的卫星传感器感测的电磁波段涵盖了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微波等波段,为区域尺度农业干旱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获得的丰富地表信息进行农业干旱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遥感指数方法、土壤含水量方法和作物需水量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卫星遥感的农业干旱监测研究进展。农业干旱预测是在干旱监测的基础上进行时间轴的预测,本文在总结干旱监测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简述了以干旱指数方法和作物生长模型方法为主的农业干旱预测研究进展。
    • 韩东; 王鹏新; 张悦; 田惠仁; 周西嘉
    • 摘要: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传统的农业干旱监测主要是基于气象和水文数据,虽然能提供监测点上较为精确的干旱监测结果,但是在监测面上的农业干旱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目前在轨的卫星传感器感测的电磁波段涵盖了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微波等波段,为区域尺度农业干旱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获得的丰富地表信息进行农业干旱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遥感指数方法、土壤含水量方法和作物需水量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卫星遥感的农业干旱监测研究进展.农业干旱预测是在干旱监测的基础上进行时间轴的预测,本文在总结干旱监测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简述了以干旱指数方法和作物生长模型方法为主的农业干旱预测研究进展.
    • 白铁成; 王涛; 张楠楠
    • 摘要: 为实现定量化分析温、光和水资源对果树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成龄骏枣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校正WOFOST模型的枣树生长和水分运移模拟方法.利用2016和2017年的田间试验观测数据,重点校正WOFOST模型的物候学发育、初始化、绿叶、CO2同化、干物质分配、呼吸作用和水分利用参数.在田间尺度,完成总地上生物量(TAGP)、叶面积指数(LAI)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动态模拟和精度验证;在县域尺度,使用55个果园的最大LAI、单产、实际蒸散量(ETa)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数据评价模型区域尺度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在田间尺度,校正模型模拟不同灌溉梯度TAGP的决定系数R2范围为0.92~0.98,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8.7%~20.5%;模拟LAI的R2范围为0.79~0.97,NRMSE为8.3%~21.1%;模拟土壤水分含量的决定系数R2范围为0.29~0.75,NRMSE为4.1%~6.1%.在县域尺度,两年模拟最大LAI与实测LAI的R2分别为0.64和0.78,NRMSE分别为13.3%和10.7%;模拟单产的R2分别为0.48和0.60,NRMSE分别是12.1%和11.9%;模拟ETa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6.1 mm(7.9%)和30.8 mm(7.4%);模型也表现了较高的WUE模拟精度(10%
    • 马玉平; 王培娟; 王达; 俄有浩; 李莉; 孙琳丽; 杨建莹; 霍治国
    • 摘要: 发育进程是作物的生理年龄,发育模式是作物生长模型的时间指针.但目前的发育模式只关注某时段(日)气象条件对作物发育的影响,其准确率也难以满足作物生长模拟的需求.根据作物发育速率不仅与气象条件有关、还与其所处发育期有关的理论假设,重构发育进程模式,并利用1980-2019年我国甘蔗发育实测数据进行模式适应性分析,比较传统模式与重构模式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重构模式中,发育单位日序模式和温度日序模式对甘蔗发育进程的适应性均较好,尤其在后期温度不断降低的发育进程以及低温年型的模拟中,其适应能力明显优于传统模式.重构及传统模式模拟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发育单位日序模式、温度日序模式、响应适应模式、发育单位模式、发育单位温度修正模式、热量单位模式,均方根误差计算的模拟能力值依次为4.3,3.9,3.7,3.3,3.0,2.8.
    • 孟怡君; 邱小雷; 刘蕾蕾; 刘兵; 朱艳; 曹卫星; 汤亮
    • 摘要: 品种参数调试是利用作物生长模型进行模拟前的重要步骤,其调试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敏感性分析可以帮助识别敏感参数,提高调试效率.本研究针对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运用SimLab和MATLAB软件,采用EFAST法对水稻品种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情景下(1981-2015年的历史气象数据和全球未来增温2.0°C气候情景)该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并通过TDCC(Top-Down-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系数计算敏感性排序一致性.结果表明,影响开花期和总干物质量的最敏感参数为最适温度(OT,Optimum Temperature),其次为温度敏感性(TS,Temperature Sensitivity)、光周期敏感性(PS,Photoperiod Sensitivity)、基本早熟性(IE,Intrinsic Earliness),对成熟期和全生育期的最敏感参数为OT,TS、IE、PS、基本灌浆因子(BFF,Basic Filling Factor)也是敏感参数,影响产量的敏感参数主要为最大光合速率(AMX,Maximum CO2 assimilation rate)、比叶面积(SLA,Specific Leaf Ar-ea)、收获指数(HI,Harvest Index),其次包括IE、TS、BFF、OT、PS;各个地区和不同气候情景下敏感参数较为一致但敏感性排序差异较大,增温气候情景下的多数参数敏感指数略有增加,少数略有减小;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参数敏感性变化较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变化较大.在对生育期和总干物质量输出变量进行调参时,需要重点调试OT;在低温高纬度的地区需重点调试和温度、光周期及光合有关的参数;在对产量进行调参时,需要重点关注AMX、HI、SLA.LAI相对生长速率和消光系数不敏感,可在参数调试中忽略,也可在模型中剔除进行模型简化.研究结果将为作物模型的本地化、提高参数估计效率提供支持.
    • 靳霞菲; 陈先冠; 宫志宏; 冯利平
    • 摘要: 作物生长模型是评估作物生产、资源利用及气候变化影响等的有效工具,准确地确定作物模型参数是应用模型的关键.WheatSM(Whea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imulation Model)模型已在作物生产优化管理上得到一定的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该模型参数较多,模型参数调试复杂.为了快速、准确地确定WheatSM模型参数,简化该模型的调参工作,促进其在农业气象领域中广泛应用,本研究在国内外作物模型参数自动调节方法的基础上,基于PEST(Parameter Estimation)方法构建了WheatSM模型参数的自动调节耦合系统,并对WheatSM模型的发育期和产量参数进行了自动寻优.选择北京上庄作为代表性试验点,以试验点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2014~2016年冬小麦不同播期试验数据为基础,应用PEST参数自动优化方法和试错法分别对小麦生长模型WheatSM发育期参数和产量参数进行调试,并将优化结果和试错法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EST方法的模型参数调节精准度较高,模拟发育期的误差不大于7天,模拟产量的误差不大于228.63kg·hm-2.同时,与试错法相比,PEST方法具有耗时少、可同时批量处理数据、更高效快捷等优点,使用该自动调参系统可减少参数率定的工作量,节省模型的操作时间,简化工作的复杂度和获得较高的模拟精度.该研究为WheatSM模型参数的自动优化提供一种便捷方法,为提高作物模型参数调试的效率和准确性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