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冬小麦产量

冬小麦产量

冬小麦产量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3670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干旱气象、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6年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等;冬小麦产量的相关文献由51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全九、张谋草、徐英等。

冬小麦产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0.7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3670 占比:99.20%

总计:23862篇

冬小麦产量—发文趋势图

冬小麦产量

-研究学者

  • 王全九
  • 张谋草
  • 徐英
  • 何斌
  • 冯浩
  • 刘全喜
  • 刘文兆
  • 刘杰云
  • 吕谋超
  • 吴忠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超帆; 毛伟兵; 孙玉霞; 郭同铠; 曲晓玲
    • 摘要: 【目的】探究引黄泥沙对黏质盐土的改良效果及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找出适宜的引黄泥沙用量。【方法】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引黄泥沙用量(0、5、10、15、20、25、30、35kg/m^(2))对黏质盐土的体积质量、饱和导水率、含水率变化、含盐量以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引黄泥沙降低了土壤体积质量,且土壤体积质量随着引黄泥沙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引黄泥沙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且土壤饱和导水率随着引黄泥沙用量的增加呈指数型增加;引黄泥沙降低了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其中引黄泥沙用量为15 kg/m^(2)时,与不使用引黄泥沙相比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分别降低了16.61%、22.89%,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分别降低了12.86%、22.44%。引黄泥沙提高了冬小麦产量,且冬小麦产量随着引黄泥沙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引黄泥沙用量为15 kg/m^(2)时冬小麦产量最高,为7 530.98 kg/hm^(2),与不使用引黄泥沙相比提高了32.78%。产量构成中穗粒数对冬小麦产量的作用最大。【结论】使用引黄泥沙能够改良黏质盐土并提高冬小麦的产量,综合比较,15 kg/m^(2)的泥沙用量最为适宜。
    • 姜丽伟; 谢英荷; 李廷亮; 刘凯; 张奇茹; 曹静; 邵靖琳
    • 摘要: 探讨黄土旱塬冬小麦区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小麦产量及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为该区减施化学氮肥、促进小麦提质增效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年在山西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设置100%化肥N处理(HF)、10%腐殖酸N+90%化肥N(F1)、30%腐殖酸N+70%化肥N(F3)、50%腐殖酸N+50%化肥N(F5)、10%有机肥N+90%化肥N(Y1)、30%有机肥N+70%化肥N(Y3)、50%有机肥N+50%化肥N(Y5)7个试验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比例腐殖酸、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和土壤碳、氮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3、F5、Y3和Y5处理,分别较HF显著提高9.7%,8.0%,9.2%和18.2%。同时,Y5对土壤中各种活性有机碳、氮组分含量的提高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提高幅度在36.8%~114.4%和27.8%~105.4%;Y3处理下可溶性、水溶性、微生物有机碳、氮和轻组有机碳、氮组分的含量较HF显著提高21.1%~156.8%;F3和F5处理下土壤中可溶性、微生物和轻组有机碳、氮组分含量较HF显著提高25.4%~119.3%。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有机氮、轻组有机氮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有机氮通过促进公顷穗数增加而提高冬小麦产量;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有机氮则通过提高穗粒数达到增产效果。综上,在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进行30%~50%的有机肥和腐殖酸替代化肥后,可达到显著增产效果,同时提高土壤中活性碳、氮组分的作用。其中,50%有机肥替代处理的增产与培肥地力效果更为显著,适宜在当地推广应用。
    • 刘学彤; 黄少辉; 邢素丽; 杨云马; 贾良良; 王洪信; 王桂锋; 杨军方
    • 摘要: 为探究适宜河北省低平原区冬小麦生产中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最佳替代率,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推荐施氮量240 kg/hm^(2)时,有机肥氮替代15%化肥氮(OPT-15%M)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最高,达6145.7 kg/hm^(2),有机肥氮替代30%化肥氮(OPT-30%M)处理的冬小麦产量为5918.8 kg/hm^(2),均与单施化肥OPT处理无显著差异;在有机肥氮处理中,随有机肥氮比例的增加,小麦产量逐渐降低。OPT-15%M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土壤无机氮含量较OPT处理低5.2%~13.9%,但较其余有机肥氮替代处理仍能维持较高水平,可以保证小麦对氮素的需求。OPT-15%M处理的小麦吸氮量为211.5 kg/hm^(2),与OPT处理几乎无差异,OPT-30%M处理的小麦吸氮量为203.6 kg/hm^(2),与FP处理几乎无差异,且OPT-15%M处理和OPT-30%M处理的冬小麦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均高于FP处理,表现较好。综上,在河北省低平原中低产田区,在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有机肥氮替代15%~30%的化肥氮适宜该区冬小麦生产,可以在整个生育期有效调控土壤养分供应,满足作物不同时期养分需求,可在保持产量稳步提升的基础上降低化肥用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 王英楠
    • 摘要: 本文以黄淮海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基于2001~2018年统计年鉴产量数据和生长季NPP数据,选取了14个表征极端气候的指标,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和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评估了各气候指标对产量的重要性影响程度,并依据评估结果建立了2~5月各月份主要影响指标与生长季NPP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冬小麦产量对研究区各月份最重要影响指标的响应机制表现为:2~4月份高温均有利于研究区部分地区的冬小麦生长;而5月份的高温则不利于研究区中南部部分地区冬小麦的生长。2月份的强降水不利于研究区中部部分地区冬小麦的生长;而3~5月份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增加均有利于研究区中南部部分地区旱情的缓解。4月份干旱整体不利于研究区中南部部分地区冬小麦的生长;而2、3、5月份干旱的发生对产量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其中2、3月份适度干旱均有利于河北部分地区冬小麦的生长,不利于河南西南部冬小麦的生长;5月份,干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研究区中部部分地区冬小麦的生长,推测是以上地区5月份的降水强度呈上升趋势,整体趋于湿润,适当的干旱反而保证了小麦含水率下降、干重增长,而研究区南部地区则显示干旱不利于冬小麦的生产。
    • 摘要: 7月24日省农业农村厅消息,该厅收到农业农村部《关于对抗灾夺取夏季粮油丰收作出突出贡献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给予表扬的通报》文件,我省作为受秋汛影响较大的省份,冬小麦产量稳中有增,实现了抗灾夺丰收,受到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据介绍,我省夏粮喜获丰收,全省夏粮总产245.2万吨,较上年增长0.8%;平均亩产305.5公斤,较上年增长1.1%,再创历史新高。我省今年的小麦生产先后经历抗击洪涝保面积、科技壮苗强群体、防病治虫减损失、“一喷三防”增粒重等多个关口,总产单产双增,实现了逆境丰收,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小麦主产区各级各部门勠力同心、倾力付出的结果。
    • 陈松鹤; 向晓玲; 雷芳; 邹乔生; 艾代龙; 郑亭; 黄秀兰; 樊高琼
    • 摘要: 为研究秸秆覆盖与施氮条件下土壤真菌群落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与冬小麦产量的关系,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副区为两种施氮量0(N0)和180(N1)kg/hm^(2)。于小麦开花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及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SM较NSM处理小麦产量提高40.3%,差异显著。NSMN1较NSMN0处理小麦产量显著提高75%;SMN1处理比SMN0处理小麦产量显著提高92%。SM处理较NSM处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氨态氮(NH^(+)_(4)⁃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的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NO^(-)_(3)⁃N)含量降低。无论秸秆覆盖与否,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TN、AN、NH^(+)_(4)⁃N、NO^(-)_(3)⁃N、AP和AK的含量。秸秆覆盖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Chao1与Shannon指数)增加;施氮则降低其多样性。SM处理较NSM处理显著增加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降低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的相对丰度,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在NSM条件下,施氮显著增加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担子菌门与被孢霉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在SM条件下,施氮处理显著降低子囊菌门和增加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被孢霉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但无显著差异。在属水平上,SM处理较NSM处理显著增加光盖伞属(Psilocybe)、弯孢菌属(Curvularia)和黑孢霉属(Nigrospora)的相对丰度,被孢霉属(Mortierella)、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帚枝霉属(Sarocladium)、镰刀菌属(Fusarium)和柱霉属(Scytalid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蛋白单胞属(Pyrenochaetopsis)的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NSMN1较NSMN0处理显著增加球腔菌属、弯孢菌属和帚枝霉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被孢霉属和柱霉属的相对丰度;SMN1比SMN0处理显著增加光盖伞属、弯孢菌属、帚枝霉属和柱霉属的相对丰度,被孢霉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组间群落差异(LEfSe)分析,球腔菌属、弯孢菌属和光盖伞属是秸秆覆盖配施氮肥的关键真菌菌属。基于冗余分析,土壤SOC、AK、AP、AN、TN与NH^(+)_(4)⁃N含量对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或者极显著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在秸秆覆盖配施氮肥条件下光盖伞属、柱霉属和弯孢菌属与小麦产量相关。综上,秸秆覆盖配施氮肥有助于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小麦产量,利于优化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对四川丘陵旱地提升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 孙耀民; 王勇; 王则勋; 胡雅琪; 赵永安
    • 摘要: 引黄灌区农田土壤的灌溉方式主要有井灌和黄河水灌溉,相比于井水灌溉,黄河水灌溉具有土壤不易板结,水质硬度较低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灌溉处理下土壤特性及小麦生长指标状况,探究不同灌溉及历时下黄河水、井水以及井黄灌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对土壤容重,颗粒组成具有改良作用;冬小麦麦穗长度在8.0~9.0 cm之间,麦穗数在38~43粒内,千粒重在50~56 g之间,亩产范围在400~500 kg,其中黄河水灌溉处理数据均在高水平,且在其灌溉下可实现10%的增产效果。为引黄灌溉的实行提供数据支撑。
    • 孙耀民; 王勇; 王则勋; 胡雅琪; 赵永安
    • 摘要: 引黄灌区农田土壤的灌溉方式主要有井灌和黄河水灌溉,相比于井水灌溉,黄河水灌溉具有土壤不易板结,水质硬度较低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灌溉处理下土壤特性及小麦生长指标状况,探究不同灌溉及历时下黄河水、井水以及井黄灌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对土壤容重,颗粒组成具有改良作用;冬小麦麦穗长度在8.0~9.0 cm之间,麦穗数在38~43粒内,千粒重在50~56 g之间,亩产范围在400~500 kg,其中黄河水灌溉处理数据均在高水平,且在其灌溉下可实现10% 的增产效果.为引黄灌溉的实行提供数据支撑.
    • 刘杰云; 邱虎森; 张文正; 蔡九茂; 王晓森; 吕谋超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适宜的生物质炭添加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漫灌、滴灌、微喷灌、喷灌)与生物质炭不同添加量(0、10 t/hm2和20 t/hm2)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灌溉水利用效率及氮肥表观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漫灌处理相比,滴灌、喷灌和微喷灌处理在节水约50%的条件下,其籽粒产量均有所降低,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滴灌降低了秸秆产量,并增加了小麦收获指数。喷灌降低了每穗的实粒数,提高了空瘪率。生物质炭添加对冬小麦氮肥表观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节水灌溉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效率较漫灌处理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漫灌处理相比,滴灌、喷灌、微喷灌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p<0.05),增幅分别为42.79%、39.09%和47.71%,且滴灌、喷灌和微喷灌条件下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也显著高于漫灌条件下的生物质炭处理(p<0.05)。【结论】滴灌、喷灌和微喷灌在不明显降低作物产量的条件下可节水约50%。生物质炭添加量对不同灌溉方式下的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均没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作物生长、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等因素,初步认为滴灌为华北地区冬小麦较为适宜的灌溉方式。
    • 郭同铠; 毛伟兵; 孙玉霞; 曲英杰; 吴佳利
    • 摘要: 【目的】确定不同泥沙量对黏质盐土水分状况以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探索最适宜泥沙配量。【方法】采用室内压力膜法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且进行田间冬小麦试验,研究了不同泥沙量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形态、土壤水分有效性、田间土壤水分变化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泥沙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影响明显,同一水吸力下土壤含水率随泥沙施加量增加而降低。土壤水分常数以及土壤水分有效性指标随泥沙施加量增加变化明显,各土壤水分常数指标与泥沙配量整体呈负线性关系。但在0~15.07%范围内,非线性变化明显。田间试验数据显示,泥沙对降低土壤水分和盐分有明显作用。各泥沙处理的土壤水盐变化明显。泥沙对黏质盐土冬小麦产量有提高作用,其中S2—S5处理和S7处理产量提高明显,3 a总产量比对照组分别增产26.47%、26.51%、18.33%、27.27%、30.90%。【结论】综合考虑室内试验以及田间试验得出的泥沙最佳范围,引黄泥沙配施改良黏质盐土的最优泥沙施加量为质量比6.85%。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