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蒸散量

蒸散量

蒸散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7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大气科学(气象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7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65014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6年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蒸散量的相关文献由157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自学、张宝忠、韩建国等。

蒸散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7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5014 占比:99.35%

总计:65439篇

蒸散量—发文趋势图

蒸散量

-研究学者

  • 刘自学
  • 张宝忠
  • 韩建国
  • 刘绍民
  • 魏征
  • 于红博
  • 金晓媚
  • 陈鹤
  • 韩信
  • 朱铁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俊东; 张心如; 关钧元; 王荣英; 刘馨
    • 摘要: 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麦区,利用中口径蒸渗仪对冬小麦蒸散ET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通过通径分析法,确定影响冬小麦农田蒸散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裸地和麦地累积蒸散量分别为136.74 mm和326.26 mm,蒸散强度分别为0.59 mm/d和1.41 mm/d。冬小麦越冬期蒸散量最少,仅占全生育期的5.63%,返青期至灌浆期是麦地蒸散量最大的时期,此时期麦地蒸散量为238.77mm,占总蒸散量的73.19%,蒸散强度为2.49 mm/d,相对裸地增加了2.41倍。各发育期蒸散强度表现为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返青起身期>越冬前>成熟期>越冬期。冬小麦日蒸散量变化规律表现为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型”曲线特征。通径分析表明,平均相对湿度、日辐射辐照度和日照时数对麦地蒸散的影响程度最大,日辐射辐照度与日平均气温对麦地蒸散的直接作用最大。
    • 赵苇康; 井长青; 郭文章; 闫紫烟; 王公鑫; 侯志雄
    • 摘要: 为探究降雨对山地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影响,以新疆天山北坡山地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0(对照)、5、18和38mm 4个降雨梯度,利用CO_(2)/H_(2)O非色散红外气体分析仪(LI-840A,LI-COR,USA)对模拟降雨后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和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进行观测,研究不同降雨量及环境因子对山地草地碳水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EE和ER在18mm降雨量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NEE在38mm降雨量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P<0.05);5mm降雨量处理下NEE、ER和ET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碳水通量在昼夜均与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和土壤温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在昼间时段,土壤湿度对碳水通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土壤湿度在夜间时段与碳水通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温度是影响山地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以上结果加深了不同降雨量对山地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认识,为气候变化预测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 李哲; 费良军; 尹永乐; 李中杰; 刘腾; 郝琨; 彭有亮
    • 摘要: 为探明涌泉根灌下陕北山地苹果的蒸散量与作物系数规律,通过设定高水H_(1)((85%~100%)θ_(f),θ_(f)为田间持水量)、中水H_(2)((70%~85%)θ_(f))和低水H_(3)((55%~70%)θ_(f))3个灌水水平,研究亏缺灌溉对陕北山地苹果蒸散量和作物系数的影响,并建立蒸散量关于叶面积指数的估算模型。结果表明:陕北山地苹果全物候期耗水范围为483.03~540.10 mm,作物系数在萌芽展叶期、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与果实成熟期的范围分别为0.35~0.38、0.28~0.31、0.70~0.83和0.48~0.57,不同灌水处理的蒸散量及作物系数在果实膨大期差异显著,任一时期亏缺灌水均会减小该时期陕北山地苹果的作物系数和蒸散强度。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作物系数与叶面积指数之间可以用指数回归较好地描述,由此建立了果树蒸腾蒸发量的估算模型。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陕北山地苹果涌泉根灌灌溉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 张洋; 马英杰
    • 摘要: 为探究干旱绿洲区不同时空尺度单棵枣树蒸散量向枣园尺度蒸散量的转换关系,通过涡度系统、茎流计和微型蒸渗仪对枣园蒸散量、枣树蒸腾量和土壤蒸发量进行了监测。通过对茎流系统与涡度系统测量的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枣园蒸散量进行分析,分析从点(枣树)尺度蒸散量向面(枣园)尺度蒸散量的转换关系得出:(1)全生育期蒸腾量为403.2 mm,占蒸散量的75%,各生育期的蒸腾量占比蒸散量的大小依次为成熟期>果实膨大期>花期>萌芽展叶期;(2)日尺度与灌水周期尺度下茎流系统和涡度系统测定枣园蒸散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964X,R^(2)=0.674,NSE=0.67,RSR=0.57;Y=0.965X,R^(2)=0.832,NSE=0.78,RSR=0.47;(3)茎流系统与涡度系统测得蒸散量的总差值为4.98 mm,差值占比0.93%。因此,茎流系统在不同时空尺度下测量的枣树蒸散量与涡度系统测量的枣园蒸散量均有较好的相关性,茎流系统测定的单棵枣树蒸散量能够向枣园尺度蒸散量转换。
    • 顾信钦; 吴立峰
    • 摘要: 准确估算蒸散量(ET)对水资源管理和干旱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评估了两种集成树类算法,XGBoost(XGB)和Random Forest (RF)对不同时间尺度下农田ET的表现。模型输入数据使用了通量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和MODIS卫星的叶面积指数(LAI)产品数据以及ERA再分析数据。结果表明,2个站点模型的偏差百分比(PBIAS)均在5%以内,整体上不存在高估或低估现象。在气象数据基础上增加LAI能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但气象数据与再分析数据作为输入时差异不大。在半小时尺度和日尺度下2个站点的XGB模型整体上优于RF模型。可为准确估算ET提供参考方法。
    • 李昊天; 李璐; 闫宗正; 高聪帅; 韩琳娜; 张喜英
    • 摘要: 作物系数是计算作物需水量的基本参数,准确确定作物系数在优化灌溉管理方面有重要作用。作物系数随作物生长及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研究作物系数如何受生产条件和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可为准确确定作物系数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1980—2020年40余年间冬小麦在充分灌溉条件下的实际蒸散量,研究冬小麦作物系数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最近3年的试验数据,明确现代生产水平下影响冬小麦作物系数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980—2020年间冬小麦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实际蒸散量及参考作物蒸散量多年平均值分别为434.7 mm和550.8 mm,参考作物蒸散量年际相对稳定,冬小麦实际蒸散量增加17.6%。作物系数多年平均值为0.80,其中1980—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和2011—2020年平均分别为0.76、0.80、0.81和0.84;40年间冬小麦产量增加42.4%,作物系数增加11.6%,作物产量提升是作物系数升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在现状生产条件下,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是影响作物系数的重要因素,在叶面积指数较高的情况下作物系数主要受饱和水汽压差及环境温度的影响,2017—2020年冬小麦3个生育期作物系数分别是0.79、0.86和0.79;生育期蒸散量均值为442.3 mm,主要生育期3年平均作物系数分别为播种—越冬前0.70、越冬期间0.42、返青—拔节期0.76、拔节—抽穗期1.18、抽穗—灌浆期1.39、成熟期0.96。本研究结果显示作物系数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受作物生产力和大气蒸散力的影响。因此,在利用作物系数和参考作物蒸散量评价作物需水量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 王林娜; 韩淑敏; 李会龙; 杨永辉
    • 摘要: 华北平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是限制区域粮食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蒸散发动态变化、分析演变发展的驱动因素,对于探明区域水资源演变、优化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500 m空间分布率的PML_V2遥感蒸散产品,选择华北平原和蒸散量变化存在差异的3类农业类型区的4个典型区:以石家庄和保定为代表的山前平原区,以衡水为代表的中部低平原区,以德州为代表的黄河灌区,对像元尺度蒸散发变化、变化的显著性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9年,华北平原年均蒸散量为588.1 mm,年际变化呈震荡波动上升态势;小麦季蒸散量受地下水压采、休耕政策影响,呈不显著下降趋势;玉米季蒸散量上升趋势显著(P<0.05)。2)基于Theil-Sen Median斜率和Mann-Kendall方法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蒸散量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中部低平原和黄河灌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蒸散量变化有显著差异,农业用地内有85.5%的地区蒸散量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中有42.3%达到显著上升(P<0.05),主要分布在黄河灌区一带,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外围区蒸散量显著减少(P<0.05),但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内部蒸散量有增加趋势。3)蒸散量与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归一化植物指数(NDVI)相关性分析表明,蒸散量与GPP的相关性较高,更能反映粮食主产区植被生产力对蒸散发的影响,尤其在黄河灌区和中部低平原区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0.05)。
    • 李成; 王让会; 李兆哲; 徐扬
    • 摘要: 为探明黄淮海平原农田蒸散量(ET)和CO_(2)净交换量(NEE)的多因素协同影响,选取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观测系统实测的2003—2010年逐日通量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田ET和NEE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季节尺度上ET和NEE表现出双峰型变化特征,但二者在不同的生长季具有显著差异。与玉米季相比,麦季ET(NEE)的峰值明显高于(低于)玉米季。研究时段内麦季和玉米季ET总量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398.63、256.59 mm,并且二者均呈波动增加的趋势(P0.05)。净辐射是影响农田ET和NEE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并主要体现在直接作用上。净辐射和气温通过叶面积指数对麦季ET和NEE产生较大的间接影响;而在玉米季,饱和水汽压差通过叶面积指数对ET和NEE的间接影响较大。此外,土壤含水率和风速对不同生长季ET和NEE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 彭记永; 韩耀杰; 李树岩; 方文松
    • 摘要: 【目的】确定夏玉米倒伏后农田蒸散量变化特征。【方法】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16年8月25日出现夏玉米大风倒伏现象,利用正常年(2017年)气象数据、作物观测数据和涡度观测数据,通过Penman-Monteith模型(P-M模型)模拟并检验夏玉米正常生长年型蒸散量变化特征,优化参数模型,计算P-M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优拟合度。然后根据率定参数的P-M蒸散模型,利用田间调查数据,以未倒伏的植株参数为假定夏玉米没有发生倒伏,进行农田蒸散量模拟,模拟结果作为蒸散量对照值(P-M_(N));以实际倒伏后的植株参数,进行农田蒸散量模拟,模拟结果为实际倒伏蒸散量(P-M_(L))。【结果】正常年型蒸散量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拟绝对误差为0.005,相对误差为10.7%,均方根误差和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019、0.980,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在倒伏年,倒伏后蒸散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002 mm/30 min、2.9%,均方根误差为0.001,一致性指数为0.98。【结论】乳熟期夏玉米倒伏后农田蒸散量显著降低,根据P-M模型计算结果,夏玉米倒伏后农田蒸散量降低0.019 mm/30 min,日平均降低0.68 mm/d,降低18.3%。并且倒伏前期日平均降低0.99 mm/d,降低20.6%;倒伏后期日平均降低0.42 mm/d,降低14.8%。
    • 张紫森; 汤鹏程; 徐冰; 李仙岳; 杨波; 王国帅; 李泽坤
    • 摘要: 蒸散量是制定灌溉制度和反映作物生理生长状态的重要指标,为了解拉萨河谷喷灌与畦灌对农田小气候与蒸散量的影响,以拉萨市燕麦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大气温度、气压、风速、相对湿度、总辐射、反辐射、净辐射为比较序列、蒸散量为参考序列,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燕麦蒸散量与气象指标进行关联度分析;并基于回归分析量化喷灌对农田小气候和蒸散量的改变量。结果表明,畦灌条件下蒸散量与气象指标的关联度排序为:大气温度>气压>风速>相对湿度>总辐射>反辐射>净辐射;喷灌条件下排序为:气压>大气温度>反辐射>相对湿度>总辐射>净辐射>风速,综合分析气象指标的关联度排序,大气温度、气压和相对湿度为影响喷灌与畦灌蒸散量的主要指标。喷灌对比畦灌使温度降低2~4°C,相对湿度提升11%~21%,导致日间蒸散量降低0.03~0.38 mm/h。蒸散量的降低改善燕麦生长环境的同时减少耗水量、降低灌溉量,该研究结论为拉萨河谷制定喷灌灌溉制度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