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业干旱

农业干旱

农业干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业基础科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7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64556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干旱气象、气象科技、中国农业气象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等;农业干旱的相关文献由939位作者贡献,包括白珏莹、高超、廖雪萍等。

农业干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7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4556 占比:99.53%

总计:64862篇

农业干旱—发文趋势图

农业干旱

-研究学者

  • 白珏莹
  • 高超
  • 廖雪萍
  • 曹永强
  • 罗纲
  • 贺中华
  • 陆甲
  • 顾颖
  • 何斌
  • 刘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晔; 薛万来
    • 摘要: 以黄河流域为例,基于1970—2014年气候数据,构建了修正的帕默尔干旱指数(sc_PDSI),探究了不同气候区农业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其次,以0.25°×0.25°栅格为响应单元,耦合农业干旱诊断和陆地水储量数据精准识别了农业干旱自然恢复期,并利用全局和局部Moran’s I指数,探明了农业干旱自然恢复期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黄河上游农业干旱化程度得以缓解,而下游干旱化程度加剧,且21世纪初期尤为凸显;(2)黄河流域农业干旱恢复时间介于136个月,干旱恢复时间小于4个月对应的栅格数占整个黄河流域的42.68%,反之,大于4个月的响应单元面积比重为57.32%;(3)农业干旱恢复时间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在99%置信水平下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管理机构旱涝保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 高超; 赵强强; 张菲菲
    • 摘要: 干旱灾害对农业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加强干旱灾害研究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基于CiteSpace计量统计方法,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关键词或篇名或摘要中含有“农业干旱”为检索条件、1979-2018年为检索时段,共检索到1 220条记录,通过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农业干旱研究经历“缓慢增长-快速波动增长-剧烈波动增长”3个时期,各时期发文占比依次为:4.15%、20.16%、75.69%。(2)农业干旱研究机构可划分为:干旱监测预警型研究机构、干旱机制型研究机构、干旱灾害评估型研究机构和区域性干旱研究机构4种类型。其中,干旱监测预警型研究机构共发文24篇,年度最高论文发表频率的变化范围为2.0~7.5;干旱机制型研究机构共发文54篇,年度最高论文发表频率的变化范围为2.0~4.0;干旱灾害评估型研究机构共发文68篇,年度最高论文发表频率的变化范围为3.0~4.0;区域性干旱研究机构共发文32篇,年度最高论文发表频率的变化范围为2.0~7.0。在未来农业干旱灾害研究中,应关注发展高精度、大尺度的定量干旱监测模型,建立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干旱机理研究体系和干旱风险评估管理体系。
    • 赵秀兰; 王冀
    • 摘要: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大豆生产对中国大豆市场及生产具有显著影响。1961—2019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伴随阶段性波动,201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3624万hm^(2);单产和总产整体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70—90年代是美国大豆单产提高速度最快的时期,平均每年递增速度达57 kg/hm^(2);大豆单产在2016年达到历史最高值3494 kg/hm^(2),总产在201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2051万t。近60年美国大豆生长季气候特征明显,水分是对大豆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由水分条件异常带来的年际间气候差异尤其是农业干旱和暴雨洪涝等灾害是单产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其中农业干旱影响最大,其次为暴雨洪涝。预计2022—2026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仍将保持稳中有增趋势,大豆实际单产在3250~3680 kg/hm^(2)波动,大豆总产量有望稳定在12000万~14500万t。未来美国大豆总产量的继续增加,势必加强其在世界大豆产量、价格和大豆进出口中的国际竞争力,对中国大豆生产的影响不可忽视。
    • 相恺政; 赵安周; 胡小枫; 张向蕊
    • 摘要: 研究干旱演变和传播特征可为流域防灾抗灾提供帮助和建议。以海河流域为例,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MI)分别表征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并结合趋势分析和频率分析等方法,对1980-2019年该流域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时空演变规律以及传播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发生频率上,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的高发区分别集中在流域东北部和中部,不同季节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和夏季为气象干旱频发季,冬季和春季为农业干旱频发季;从变化趋势上看,SPEI值呈减小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的中东部,其中春季减小趋势最为显著,而SSMI值呈“北增南减”的分布格局,其中秋季减小趋势最为显著;农业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具有延时性,不同季节差异显著,夏季传播时间仅为5个月,秋季、冬季和春季的传播时间分别为6、9和11个月;在空间分布上,春季和夏季的相关系数较低,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地区,秋季和冬季的相关系数较高,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流域中部地区。
    • Jianxin Zeng; Jiaxian Li; Xingjie Lu; Zhongwang Wei; Wei Shangguan; Shupeng Zhang; Yongjiu Dai; Shulei Zhang
    • 摘要: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分析和预测干旱的变化趋势和传播规律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灾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分析了SSP2-4.5和SSP5-8.5两种变暖情景下的气象(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水文(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和农业(标准化土壤水分指数SSI)干旱情况.从1901年到2100年,全球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干旱事件普遍都表现出空间范围,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上的增长,其中SPEI干旱的增长最为显著.干旱加剧的地区主要包括美国西南部,亚马逊地区,地中海地区,非洲南部,亚洲南部和澳大利亚.尽管结果显示SRI和SSI干旱程度强于SPI干旱,但不同模式对SPI干旱的预测具有更高的一致性.此外,研究发现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的相关性高于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的相关性,在温暖湿润地区尤为明显,同时水文干旱与短时间尺度的气象干旱具有更好的相关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气候变化下的干旱监测和水资源管理.
    • 李彦彬; 王跃雄; 杜雪芳
    • 摘要: 为探究生态因子对农业干旱的影响程度,提高农业干旱脆弱性的评价精度,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自然敏感性、社会敏感性、恢复力3个准则层考虑,以安阳市为例选择了包括标准化降水指数、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与生态类因子—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等在内的8项指标来构建农业干旱脆弱性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比较评价结果与实际逐年减产率的时空差异来验证综合评价指数的可靠性,并利用因子贡献法分析了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农业干旱脆弱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在2003-2018年间,该市干旱主要受气候环境因子影响,发生频率较高,大约为63%。综合评价指数能较好识别干旱,且含TVDI的评价精度比不含TVDI的提高了12.5%;②在时空分布上,评价结果与逐年减产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该市干旱主要发生在太行山脉以西的北部平原;③生态类因子在脆弱性指标体系中的贡献程度较高,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在敏感性因子与自然型因子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可分别达到10%与23%,在未来农业干旱脆弱性研究中应重视起生态类因子对干旱的影响。
    • 虞美秀; 董吴欣; 张建云; 韦丽; 吴智; 王国庆
    • 摘要: 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11—2020年22个墒情站的逐日地面墒情监测数据、1956—2020年49个雨量站的日降雨数据及2016—2019年墒情站所在灌区的气象数据,采用考虑植被生理状态的土壤水分亏缺指数(SWDI)表征农业干旱,分析不同尺度下墒情、包气带缺水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评估SWDI在鄱阳湖流域农业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揭示该流域农业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气象干旱的响应规律,初步探讨土壤质地与农业干旱强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SWDI对鄱阳湖流域农业干旱诊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②近10 a该流域农业干旱呈显著加重趋势,其中2019—2020年发生流域性重度农业干旱,且夏、秋、冬连旱,是近10 a的主导季节性农业干旱,对水稻、油菜等粮食产量影响显著;③相较于气象干旱,农业干旱发生、结束时间分别平均约晚2.5周和3周,历时长10.1周,频次更低,干旱等级更小;④砂土持水性最差,易发生特大农业干旱,黏土、黏壤土保水性最好,轻旱和中旱发生概率较大,壤土、砂壤土和壤砂土则介于二者之间。
    • 王晓燕; 李净; 邢立亭
    • 摘要: 频繁的旱灾对甘肃省经济、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利用先进方法建立准确可靠的农业干旱监测模型对该省防旱减灾十分重要。本文基于随机森林(RF)、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VM)3种机器学习方法,利用甘肃省2002—2019年4—10月多源遥感数据得到的植被状态指数(VCI)、温度状态指数(TCI)、植被供水指数(VSWI)、降水状态指数(PCI)以及DEM、土壤有效含水量(AWC)和气候类型作为自变量,气象站点以3个月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_3)为因变量,构建3种不同的农业干旱监测模型,分析比较出适用于监测甘肃省农业干旱的最佳模型,同时进一步探究了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模型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构建的3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的R2平均值高(0.86)且误差小(RMSE为0.40,MAE为0.31),农业干旱的监测效果要优于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干燥和湿润两种环境下分别构建的3种机器学习模型在湿润环境中监测能力表现均更优异(R^(2)>0.82),而随机森林模型在两种环境中监测干旱的表现比其他两种模型强。研究结果为甘肃省的农业干旱监测与评估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对农业干旱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王葵; 张玉龙; 刘有梅; 覃信龙; 范德方; 王龙
    • 摘要: 为了提高农业干旱预警能力和水平,以白鹤灌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气象干旱指标SP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和农业干旱指标SSI(Standardized Storage Index),分析了白鹤灌区1990-2016年两种干旱在烈度和历时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农业干旱的发生、历时、烈度除了与气象干旱的烈度、历时有关外,还与灌区作物用水过程具有关系。②1个月时间尺度的农业干旱的历时和烈度都对3个月的气象干旱的历时和烈度响应关系最好。③对比5种不同的响应关系,结合1个月时间尺度农业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关系,1个月时间尺度的农业干旱对3个月的气象干旱的响应模型都以指数模型最好。干旱烈度和历时响应关系分别为:y=2.2115 e^(0.1017)x、y=2.7905 e^(0.0782)x。
    • 屈新星; 何云玲; 闫文波; 崔茜琳; 熊巧利
    • 摘要: 利用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和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数据,通过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详细分析了滇中高原2001—2020年农业干旱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研究区TVDI年均值呈上升趋势,农业旱情整体呈显著增强趋势;每年4月份的农业旱情最为严重,10月份旱情最轻;TVDI年均值在0.46~0.56之间,中旱和重旱覆盖面积呈扩大趋势;昆明和曲靖主要以轻旱为主,玉溪以中旱为主,楚雄轻旱和中旱相间分布;西部地区旱情整体上有增强趋势;昆明北部及玉溪西部部分高海拔地区、元江河谷及金沙江河谷部分地区,农业干旱变化不稳定,其他地区农业旱情变化逐渐趋于稳定;研究区农业干旱重心先向南移动后再向西南方向移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