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幼树

幼树

幼树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5篇,主要集中在园艺、林业、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64篇;相关期刊361种,包括北方果树、北方园艺、果农之友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全国核桃生产、科研及产业化研讨会等;幼树的相关文献由3246位作者贡献,包括牛自勉、任红山、王少武等。

幼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5 占比:83.6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264 占比:15.95%

总计:1655篇

幼树—发文趋势图

幼树

-研究学者

  • 牛自勉
  • 任红山
  • 王少武
  • 刘令智
  • 王根宪
  • 郭素萍
  • 陈卫平
  • 陈启亮
  • 马希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华
    • 摘要: 在人工造林项目建设持续展开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人工林面积虽然实现了快速增长,但由于有关森林抚育工作的落实存在一定不足,因此人工林整体质量仍不够理想,能够发挥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往往都比较有限,而如何提升森林抚育工作的有效性,将各项森林抚育技术措施有效到位,也随之成为了人工造林建设所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分别从林地管理与抚育采伐两方面出发,对森林抚育的具体技术措施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为有关森林抚育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 宋秀红
    • 摘要: 入冬后,苹果树陆续进入休眠期,这个时 间果农最关心的事就是修剪。对于初务果树的 人来说,修剪是一个头疼的事,面对满树枝条 不知如何下手。其实记住修剪原则即可,幼树 修剪以增枝扩冠为目的,促进幼树早成形、早 成花、早结果,初结果树修剪增枝扩冠,结果 树修剪解决光照。
    • 范菊萍; 王顺利; 范永军; 马立军; 王艺林
    • 摘要: 为了探究文冠果育苗和幼树栽植管理方法,笔者首先阐述文冠果生物特性,发现该种植株耐涝性不强,种子外皮包裹蜡状物,属于喜阳作物,因此在育苗和移栽过程中,农技人员必须在选种、催芽、播种、整地、移栽、修剪等多种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致力于文冠果的快速繁育,通过快速催芽法和湿沙埋藏法,提升发芽效率,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提升幼树生长质量。
    • 杨学峰
    • 摘要: 为研究施肥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的影响,以不施肥料为对照,设置无机肥、有机肥、无机肥+微生物肥料、有机肥+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无机肥+微生物肥料5种施肥方式,研究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肥能够提高薄壳山核桃幼苗苗高和地径增幅,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中有机肥+无机肥+微生物肥料处理的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状况最好、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最高。因此,薄壳山核桃造林,可采用有机肥+无机肥+微生物肥料的施肥措施,以提高幼苗质量。
    • 殷永志; 王丽伟; 张晏恺; 郝元钦; 张鹏
    • 摘要: 选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苗圃地培育的同种源同批次红松(Pinus koraiensis)裸根苗木,于2013年春季,将苗木分别定植于全光下的皆伐造林地(王家沟)、老山实验站的苗圃地(老山站)、容器中(容器基质使用苗圃地原土);3种栽培条件的红松苗木均按株行距1 m×1 m进行配置,培育过程中均不施肥;2021年,测定相应指标,以土壤养分、树高、地径、胸径、针叶形态、根系形态、幼树生物量、幼树养分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土壤养分条件对红松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栽培条件,土壤养分状况明显存在差异,苗圃地土壤养分相对充足;造林地土壤养分相对不足,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只有苗圃地的75.0%、82.8%;容器中土壤养分极度缺乏,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只有苗圃地的40.9%、17.1%。苗圃地红松幼树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苗圃地红松幼树胸径生长量比造林地、容器中的,分别高出64.3%、207.1%;苗圃地红松幼树根系表面积比造林地、容器中的,分别高出20.8%、53.9%;苗圃地红松幼树生物量比造林地、容器中的,分别高出115.7%、279.3%。苗圃地土壤氮、磷养分相对充足,有助于针叶的氮、磷积累。苗圃地红松幼树针叶氮质量分数分别比造林地、容器中高出19.1%、44.1%,苗圃地红松幼树针叶磷质量分数分别比造林地、容器中高出37.0%、19.1%。苗圃地土壤养分相对充足,红松幼树体内可溶性糖更多地转化为淀粉;容器中红松幼树受土壤养分胁迫,将大量生物量分配给地下部分,降低地上部分投入。红松幼树在早期生长阶段对土壤养分条件较敏感,不同土壤养分条件对红松幼树生长影响极其显著,土壤养分缺乏会导致幼树生长量下降、生长缓慢,其器官内的养分质量分数也会降低。因此,红松幼树阶段应采取施肥措施,尤其是在养分受限的造林地、容器中栽培条件时,更应该采取施肥措施保证其营养生长。
    • 招礼军; 权佳惠; 朱栗琼; 黄曈; 金赟
    • 摘要: 膝柄木是我国极度濒危植物,也是广西滨海过渡带天然植被的重要组成树种。为了解光因子对膝柄木天然更新的限制影响,该文对林缘、林窗、林下三种不同光照生境下膝柄木幼树的生理和生长指标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光合有效辐射不足影响了膝柄木幼树的生长。林下幼树的地径、株高和叶面积增长量显著降低,而生长于光照充足林缘生境的膝柄木幼树,其生长指标增长量最大。(2)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减少,膝柄木幼树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林缘生境显著高于林下生境的幼树,游离脯氨酸含量林下生境的幼树显著高于林缘和林窗生境的幼树。(3)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减弱,林下生境幼树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高于林缘和林窗的膝柄木幼树,而叶绿素a/b林缘幼树较高;林缘生境的膝柄木幼树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在三种生境中最高;林下生境的膝柄木幼树的胞间CO_(2)浓度(C_(i))高于其他两种生境,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在2—4月林缘生境的膝柄木幼树最高,6—10月林下生境的膝柄木幼树高于其他两种生境,12月三种生境差异不显著。综上结果表明,光照因子是膝柄木幼树时期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生长在林缘生境的幼树因接收到的光照较为充足,其生长状况要显著好于其他生境的幼树
    • 蔡文良; 冯岩晃; 李富荣; 李文志; 杨从华; 余贵湘
    • 摘要: 云南德宏澳洲坚果引种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现已发展成为继临沧、普洱之后的云南省第三大澳洲坚果主产区,截至2020年,全州种植总面积达46.65万亩(1亩≈667 m^(2)),产值3.65亿元。经过长期试验研究与实践总结,形成了适宜德宏澳洲坚果幼树(树龄1龄至4龄)栽培的关键技术,提高了德宏澳洲坚果丰产栽培技术水平,达到早结丰产,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 郭小云; 魏敏; 折叶军; 苏雄; 高红艳
    • 摘要: 神木市从2016年开始以每年新栽面积33.3 hm^(2)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随着神木地区山地果树栽植面积逐年的增加,果农们面临的幼树管理问题不断增多,而栽植密度、品种选择、砧穗搭配以及幼树期的综合管理尤为重要。根据当地土壤状况和气候特点,选择山定子和海棠果作为砧木,栽植后套防寒袋,树立竹竿扶直、园艺地布覆盖集雨、滴灌等方法可有效克服当地春秋季风沙大和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采取短枝品种,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科学搭配,实时摘心、清杆、拉枝、刻芽、环割,抑顶促花等修剪方法,实时防治病虫害,可促进幼树高效生长,4年便可初挂果,单株产量达到20 kg。
    • 王甜; 王雪峰; 袁莹; 刘嘉政
    • 摘要: 在海南省文昌市的生态站选择生长良好的2年生幼龄沉香(Aquilaria sinensis)进行盆栽试验,土壤为风干滨海沙壤土、氮源为尿素(氮质量分数为46.4%),采用根部埋施法;试验设计不施氮(为对照)、低氮(施氮5 g·m^(-2)·a^(-1))、中氮(施氮10 g·m^(-2)·a^(-1))、高氮(施氮20 g·m^(-2)·a^(-1))4个胁迫梯度,每个施氮量种植15棵沉香;每2个月进行1次补肥,施肥量与初始施入量一致,其他营养元素不再施加;数据采集时间为2019年7—11月份,每隔2个月使用红外和普通相机进行图像、养分数据获取,数据总量为120个。以幼龄沉香可见光-近红外5个波段的图像为例,提出一种分割高效且模型精度较高的无损营养诊断的图像方法,分析不同施氮量对盆栽沉香生长的影响、探索实现沉香生长过程中对氮素需求的机器智能判定。结果表明:(1)模糊局部信息C均值聚类算法(FLICM)对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图像分割效果良好,为信息丰富的多波段噪声图像准确分割提供了参考;(2)根系生物量在不同施氮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植株氮素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低氮时地上部分生物量、氮累积量、植株氮素质量分数,均显著小于中氮时、高氮时;低氮、中氮、高氮时,氮素吸收效率、氮效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3)随着植株氮质量分数增加,可见光吸收增大,叶片反射率减小;红边波段(RE)、近红外波段(NIR),图像灰度值、调整三角指数(MTVR)、改进红边比值植被指数(MSRIRE)与氮素营养指标相关性较好,其中红边波段、近红外波段、调整三角指数随氮素质量分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中氮时达到最大值,而改进红边比值植被指数趋势相反。(4)粒子群-随机森林融合模型(PSO-RF)对幼树全氮质量分数的估测取得了最优效果,训练集决定系数为0.984、均方根误差为5.127,有效地实现了对胁迫程度的识别,验证了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对优化随机森林(RF)模型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精度。
    • 赵子涵; 王树森; 罗于洋; 刘瑞香; 韩峰; 马迎梅
    • 摘要: 干旱区造林后幼树对土壤水分的生理响应过程对其进行水分管理并决定其成活的重要前提,以旱榆(Ulmus glaucescens)幼树为试材,采用盆栽自然失水和复水的方法,研究旱榆幼树形态、生理及光合特性对不同土壤失水程度及复水的响应过程,以期为栽培旱榆的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土壤失水较少时(土壤含水量为15%),旱榆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表现出小幅升高,分别较试验前增加了14.8%、1.2%、43.2%;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分别较试验前降低了26.5%、27.1%、48.7%;(2)土壤失水量严重时(土壤含水量为0%),旱榆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大幅下降,分别较试验前下降了78.4%、65.4%、47.3%;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表现为缓慢降低,分别较试验前降低了89.9%、83.3%、79.9%;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气孔导度的变化。(3)复水可以缓解土壤失水对旱榆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土壤持续失水环境下,旱榆通过一系列形态、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变化来适应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旱榆栽植后如遇严重土壤失水的情况,复水可以缓解对其造成的危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