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
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

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13-10-15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载体聚乙二醇6000和泊洛沙姆188(PEG6000∶P188=1∶2),利用熔融法制备阿苯达唑固体分散体.当阿苯达唑与联合载体的比例为1∶5时,通过相溶解度试验和体外溶出度的测定,评价该固体分散体的溶出特性.通过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及扫描电镜方法对固体分散体进行物相鉴定.结果表明,PEG6000和P188作为联合载体制备阿苯达唑固体分散体时,能显著提高阿苯达唑的体外溶出度,达90.48%.物相鉴定显示,联合载体和药物之间未发生化学反应,固体分散体以非晶型态存在.
  • 摘要:核酸适配体(Aptamer)的发现和指数式扩增配体系统进化技术的研究(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 nential enrichment,SELEX)是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组合化学技术.核酸适配体能够与许多目标分子(蛋白,药物,无机或有机分子)发生高亲合性和特异性的结合,其亲和力可以与单克隆抗体相媲美.核酸适配体能与药物小分子精确识别、且易于合成与修饰,使得核酸适配体在药物小分子的分析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核酸适配体是一类具有精确识别功能的寡聚核苷酸,与单抗相比,它更易体外合成与修饰,并且非常稳定。小分子核酸适配体可作为配体应用于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利用小分子DNA核酸适配体的特点,更有可能研制出其他新型、高效的新药与剂型。
  • 摘要:目的:研究建立了基于单链抗体的牛奶中氟喹诺酮(FQs)残留的间接竞争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CL-ciELISA).方法:对CL-ciELISA进行优化,包括包被条件,离子强度,反应条件等进行优化.同时采用乙酸乙酯提取牛奶中的FQs。结果:方法的检测限为0.01mg L-1(诺氟沙星,NOR),检测范围为0.03~0.44mg L-1;空白牛奶中添加浓度为0.04、0.1和0.4mgL-1NOR时,回收率为75.3%~110.6%,批内变异系数为7.2%~9.6%,批间变异系数为10.1%~12.3%.结论:基于单链抗体建立的CL-ciELSIA方法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较好,可用于牛奶中痕量FQs残留的检测.
  •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毒胡萝卜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HepG2细胞,经不同浓度TG干预24小时,分别用Hochest33342染色和罗丹明123检测细胞凋亡形态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生长对数期用1μM的TG分别处理24h、36h、48h、60h和不同浓度TG(1μM、2μM、4μM、8μM)处理24小时诱导HepG2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TG引起的HepG2细胞凋亡的变化.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以及线粒体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9,Cytochrome C(Cytc)和内质网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12的表达情况.结果:TG作用24小时后,HepG2细胞呈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且呈浓度依赖性.TG作用HepG2细胞后,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均发生了剪切表达量下降,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少,促凋亡蛋白Bax和Cytc表达增加,同时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aspasel2表达量也显著上升,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TG可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线粒体通路和内质网应激有关.
  •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多壁碳纳米管接枝分子印迹聚合物技术及其在兽药残留分析前处理中的应用,并对其优越性与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本文建立了头孢喹肟在犬血清中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研究了头孢喹肟在犬体内药动学规律,结合药效学参数,建立了头孢喹肟在犬血清半体内(Ex-vivo)PK-PD同步模型,系统地考察了头孢喹肟对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pneumoniaATCCA352)的抗菌作用特征,为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只健康犬随机交叉,以2mg/kg b.w.单剂量静脉及肌肉注射给药,采集到的血清样品用乙腈沉淀蛋白,离心后过滤膜上机检测,用WinNonlin5.2中的统计矩理论研究药物在犬血浆中的药动学规律.PK-PD同步模型采用Inhibitory Effect Sigmoid Emax模型.结果:头孢喹肟在犬血清中的回收率为86.01±0.03%~113.14±0.02%,检测限为1ng/mL,定量限为5ng/mL.血清中头孢喹肟对肺炎克雷伯氏菌的MIC与MBC分别为0.032、0.064μg/mL,达到抑菌、杀菌和除菌效果的AUC24/MIC值分别为16.83h、29.64h、39.40h.结论:本文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头孢喹肟在犬血清中的检测.通过计算可知,每天1次,静脉和肌肉注射2mg/kg b.w.,对由肺炎克雷伯氏菌引起的犬呼吸道感染可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本文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等方面对黏菌素PK/PD模型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促进其合理使用,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延长使用寿命.
  • 摘要:目的:为提高土霉素的稳定性,延长其作用时间,提高药物疗效,本试验选择毒性低、可生物降解及良好生理相容性的单硬脂酸甘油酯作为载体材料,制备土霉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研究土霉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给家兔腹腔注射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土霉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对其相关药剂学性质等进行研究.10只家兔随机分两组,分别按土霉素剂量20mg/kg体重腹腔注射土霉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和土霉素注射液,于设定的时间点采血,用HPLC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并用DAS3.1.0药动学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土霉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345.8nm,分散指数为0.512,Zeta电位为-34.7mV,平均包封率为51.25%,载药量为102.5mg/g,体外释药实验表明土霉素纳米粒具有显著缓释作用.土霉素注射液与固体脂质纳米粒腹腔注射家兔后其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3.676±0.376)mg/L和(3.699±0.562)mg/L;T1/2Ka分别为(18.570±0.851)h和(27.871±1.767)h;AUC(0-∞)分别为(83.955±3.720)mg/L·h和(170.150±10.403)mg/L·h;MRT(0-∞)分别为(36.848±0.268)h和(44.672±0.392)h.结论:土霉素制备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后,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达峰时间推迟,同时药物在兔体内平均滞留时间明显长于土霉素注射液,生物利用度有了显著提高.
  • 摘要:目的:鸡球虫病是现代集约化养鸡场流行性爆发性的细胞内寄生原虫病,病死率高达20%~80%,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在养鸡生产中药物预防仍然是目前控制鸡球虫病的主要措施.阿普西特是新型核苷类抗球虫药,其化学名称为9-(2-氯-6-氟苯基)腺嘌呤,主要作用于球虫核酸腺嘌呤合成阶段,抑制次黄嘌呤在球虫体内的转运,干扰球虫核酸的合成阻止其发育.阿普西特溶液为新型兽药制剂,本试验旨在分析试验鸡口服阿普西特溶液的药动学特征,为临床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试验采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法,取血浆1mL,置于10mLEppendorf离心管中,加入氯仿2mL充分沉淀蛋白,漩涡振荡混合1min,使血浆结合的阿普西特因蛋白变性而充分释放.1×104r/min高速离心10min,小心收集中层清液,重复提取三次,合并清液.40℃水浴,氮气吹干,加入1mL流动相溶解,取0.5mL至进样瓶中,用HPLC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给健康鸡口服80mg/kg阿普西特,于给药后5min、15min、30min、1、2、4、6、8、12、24、36和48h经前翅静脉定点采血,每次3mL(肝素钠抗凝).分离血浆样品待测.测得药物浓度数据用3P97药动学程序软件处理.结果: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血浆吸收半衰期T1/2ka(0.498±0.034)h,分布半衰期T1/2α(0.901±0.019)h,血浆消除半衰期T1/2β(2.414±0.252)h,达峰时间T(peak)(1.429±0.053)h,达峰浓度Cmax(499.941±21.295)n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624.528±124.690)(ng/ml)·h.结论:阿普西特在健康鸡体内的药动学特征表现为吸收迅速,消除缓慢,组织穿透性差,不易在机体组织中残留.
  • 摘要:犬真菌性皮肤病是真菌所引起的犬的皮肤、粘膜、毛发、指甲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并具有较强传染性,容易复发或者再感染.试验,本试验将48只犬分为A、B、C、D四组,A组内服Z(真维宁)、B(保肤康软胶囊),外用P(皮康舒)、Z(真菌克星),通过用ZBPZ药物对真菌性患犬进行治疗,B组只内服ZB两种药,C组只外用PZ两种,D组对照组不用药,治疗前、治疗后和每个疗程结束时用伍氏灯检查.治疗三周后,结果表明,A组ZBPZ药物综合用药治愈率90%,B组治愈率60%,C组治愈率45%.表明ZBPZ综合治疗犬真菌性皮肤病,疗效显著,治愈率最高.
  • 摘要:目的:牛磺鹅去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Acid,TCDCA)作为一种结合型胆汁酸主要存在于鸡、鸭、鹅、牛、绵羊、蛇等动物胆汁中,具有显著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表明,TCDCA具有显著的抗关节炎作用,为了揭示其抗炎免疫作用机制,检测了TCDCA对A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 cellular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及对NF-κB的影响.方法:制备AA大鼠模型后,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AA大鼠FLS,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CDCA对AA大鼠FLS中ICAM-1表达量以及TCDCA对NF-κB活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0-M-10-4M的TCDCA均能够显著抑制AA大鼠FLS中ICAM-1的表达(P<0.01),且该抑制作用可被10μM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米非司酮(RU486)阻断;10-4MTCDCA能够显著抑制NF-κB的活性(P<0.01).结论:TCDCA对ICAM-1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而实现的.
  • 摘要:微透析技术多是用于乳腺癌患者体内的抗肿瘤药物PK-PD的研究,将体内PK实验与体外PD模拟实验结合起来,研究甲氨蝶呤(MTX)、5-氟尿嘧(5-FU)等药物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除了以上的应用领域外,MD/PK-PD也可应用于一些其他药物的研究.如L-精氨酸、甲基多巴,还有一些中药成分,如青藤碱、环维黄杨星D和黄杨宁等.利用微透析技术,可全程检测药物及其代谢物在组织的浓度,将其数据处理后可得到PK/PD相关参数,其建立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同步模型,能动态的分析人或动物给药后药物浓度与药理效应之间的关系,也为评价新型药物的体内药动学和药效学提供有力的工具.
  • 摘要:目的:研究犬用伊维菌素咀嚼片的制备工艺.方法:以添加回收率为考察指标,建立了咀嚼片中伊维菌素的含量检测方法;以溶解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并确定了水性溶出介质;以脆碎度、外观、片重差异、溶出度为考察指标,固定药物、稀释剂、填充剂和粘合剂用量,选择不同的辅料,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按正交表L9(34)进行试验,对处方进行了初步筛选;结合正交试验结果从填充剂、崩解剂、粘合剂用量等几方面进行单因素考察及工艺优化;以外观性状、相对标示含量等为考察指标,将所压制的咀嚼片置照度为4500±500LX的条件下放置10天,考察片剂的光照稳定性.结果:所建立的咀嚼片中伊维菌素含量检测方法在0.5~2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方程为Y=25125X-1792.5(r=0.9999),其力Ⅱ样回收率为96.41%,RSD=1.9%,符合《中国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90.0%-110.0%含量检测范围;溶出介质最终确定为10.0g/L TW-80-pH6.8磷酸盐缓冲液,其在37%下40mL最多可溶解伊维菌素原料药37.55mg,完全能够满足咀嚼片中伊维菌素体外释放的溶解需求;处方初步筛选中正交试验所确定的最优组合为A3B1C2,即乳糖为稀释剂,糖粉/奶粉(1∶1)为填充剂,甘油乙醇(1∶5)为粘合剂;经过单因素填充剂、崩解剂、粘合剂用量的进一步筛选,试验最终确定最优处方为伊维菌素0.1~1%、乳糖60%、牛肉粉38.4%、十二烷基硫酸钠0.5~1%、硬脂酸镁0.5%,以甘油乙醇(1∶5)为粘合剂,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压片;制备的伊维菌素咀嚼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年版一部片剂常规项目检查,均符合质量要求.按照光加速条件放置10d后测得的三批次样品含量分别下降7.13%,3.05%和2.87%,其中有一个批次含量下降超过5%,故应避光防潮保存.结论:本文自制的伊维菌素咀嚼片处方组成合理,制备工艺切实可行,可满足工业化大生产要求.
  • 摘要:目的:氟苯尼考(FF)在兽医临床上的广泛使用而引起的药物残留和细菌抗性的产生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需要对其药物残留进行检测.氟苯尼考胺(FFA)是其主要代谢产物,同时FF的大多数代谢产物经酸水解都可转化成FFA,可通过对FFA的检测达到检测食品中FF残留的目的.卵黄抗体(IgY)因其具有产量高、易于获得、理化性质稳定、成本低廉、抗体表达时间长且平稳又符合动物福利原则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为探索IgY抗体在半抗原残留免疫学检测中的应用潜力,并建立食品中FF残留的检测方法,建立了基于IgY的FF的ELISA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戊二醛法合成人工抗原FFA-BSA与BSA-OVA,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非变性凝胶电泳综合鉴定.FFA-BSA免疫产蛋鸡收集鸡蛋,采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沉淀法提取IgY抗体,并用SDS-PAGE测定其纯度,间接ELISA监测抗体效价动态变化,利用此抗体建立了快速检测FFA的间接竞争ELISA(icELISA)检测方法,并通过与FF、氯霉素(CAP)、甲砜霉素(TAP)的交叉反应率研究,对IgY的特异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种鉴定方法都证明FFA人工抗原合成成功,免疫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效价逐渐上升,至三免后达到最高峰,效价为1∶128000,停止加强免疫后抗体效价在较高水平仍持续3个月左右.PEG-6000法提取的IgY纯度较高.icELISA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回归方程为y=-13.71x+64.95(R2=0.945),IC50为12.30ng/mL,与FFA类似物FF、CAP和TAP的交叉反应率低于2%,证明IgY特异性良好.结论:表明该研究所建立的icELISA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较高,线性关系良好,能够满足对FF残留检测的要求,有进一步发展成ELISA试剂盒的潜力,为动物性食品中FF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IgY抗体在半抗原检测及食品安全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摘要:沙门菌是一种常见的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一直是沙门菌检验研究的核心问题.传统方法主要是显色培养基法.该法是使用适当的荧光或显色底物,在细菌特异性酶作用下,产生荧光或显示一定颜色,用紫外灯观察细菌产生的荧光或直接观察菌落颜色,减少对菌株进行纯培养和生化鉴定步骤.免疫学检测方法中,免疫荧光标记法结合了免疫学反应的特异性及在黑色背景中发光物质易被发现的这些,能确切地测出少量抗原,对于测定血清抗体也是一种比较敏感的方法.ELISA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实验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近年来国外兴起的一种快速诊断技术,是将特异的抗体先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的某一区带,当该干燥的硝酸纤维素一端浸入样品后,由于毛细管作用样品将沿着该膜向前移动,当移动至固定有抗体的区域时,样品中相应的抗原即与该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PCR技术检测沙门氏菌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省时省力.荧光定量PCR既可以实现对DNA的定量检测,又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和时效性、无污染性,适宜于大批样品的检测.基因芯片技术是将各种基因寡核苷酸点样于芯片表面,微生物样品DNA经PCR扩增后制备荧光标记探针,然后再与芯片上寡核苷酸点进行杂交,最后通过扫描仪定量和分析荧光分布模式来确定检测样品是否存在某些特定基因.目前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都表现出很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各种技术间相互结合和补充不仅使各自优点得到最大发挥,也弥补了单独一种检测技术的不足,为检测和鉴定致病沙门氏菌带来了新的契机.
  • 摘要:本文旨在重点阐述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改良研究积累资料,并为其能够继续有效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不科学的滥用行为是导致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制定科学规范的法规法则十分必要.对药物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也是防止耐药菌株出现的关键.此外,长期使用药物控制疾病只能治标不治本,提高养殖动物自身免疫能力才是防病的重点,因此科学养殖及合理用药才能保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目的:检测西安地区猪、牛和羊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粪便分离肠球菌耐药表型以及耐药基因,为兽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于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从西安周边地区牲畜养殖场采集动物粪便,Pfizer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肠球菌.依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肠球菌鉴定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肠球菌对利福平、磷霉素、青霉素、红霉素、呋喃妥因、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十种抗生素的耐药表型,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红霉素及四环素常见耐药基因.结果:肠球菌在猪、牛与羊粪便中的分离率分别为75%、74.4%、40%.耐药性检测发现猪源、牛源和羊源肠球菌均对红霉素、环丙沙星和利福平耐药,而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和磷霉素敏感.被检测抗生素中,肠球菌对利福平的平均耐药率最高(50.5%),依次是红霉素(43.6%)、四环素(27.4%)、环丙沙星(25.3%)、氯霉素(15.6%)、呋喃妥因(9.5%)、青霉素(4.2%).猪来源肠球菌中,对红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3.4%、83.3%、53.4%.羊和牛来源肠球菌对利福平耐药性较高,分别为60%和61.2%.多重耐药性研究发现双重耐药尤其是以耐红霉素和利福平组成的菌株较多,3重、4重、5重耐药菌株较少.四环素及红霉素耐药基因检测发现,erm(B)和tet(M)在猪源肠球菌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山羊来源肠球菌主要以erm(B)和msr(C)耐药基因为主;奶牛耐药基因检测率较低.结论:西安地区经济动物来源的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具有的较强的耐药性,不同来源的肠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存在差异.兽医临床用药应结合微生物实验室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对于耐药机制仍需不断地研究以指导研制新的药物.
  • 摘要:目的:建立基于QuEChERS前处理结合LC-MS/MS快速测定蔬菜中磺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林可胺类和截短侧耳素类等六类26种抗生素残留分析方法,为研究环境中抗生素残留对动物病原菌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蔬菜试样经乙腈均质,加入柠檬酸和柠檬酸钠超声提取,氯化钠盐析,离心,上层有机相用PSA净化,氮气吹干,10%甲醇水溶液(含0.1%甲酸)复溶,检测.以0.1%甲酸和乙腈为流动相,ZORBAX SB-Aq色谱柱(2.1×150mm,3.5μm)分离,梯度洗脱,在电喷雾正离子化模式下选择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以基质匹配标准法定量,各药物在0.25~4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的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5~1.5μg/kg和1.5~4μg/kg,其余药物分别为0.03~0.4μg/kg和0.1~1.0μg/kg.蔬菜中添加1、10及100μg/kg三个浓度水平,除沃尼妙林、多西环素、林可霉素、诺氟沙星及依诺沙星等药物平均回收率小于50%外,其余20种药物的平均回收率为51.6~98.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5%.结论:构建的QuEChERS前处理结合LC-MS/MS方法简单、快速,使用有机溶剂少,适用于蔬菜中多种抗生素残留的快速筛查.
  • 摘要:目的:查明引起人工饲养蛇类患肺炎的病原菌及分析其耐药性.方法:无菌取来源不同患肺炎的滑鼠蛇、眼镜蛇、王锦蛇的肺脏进行细菌分离,采用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和16S rRNA鉴定方法鉴定分离菌,并依据分离菌的16S rRNA序列进行核苷酸相似性分析及绘制系统进化树;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以分析其耐药性.结果:共分离到4株致病菌(分别编号为SQY1、SQY2、SQY3和SQY4),其培养特性、形态学和生化特性与奇异变形杆菌相符;4株分离菌的16S rRNA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其它8株不同动物源性不同分离地区的奇异变形杆菌的核苷酸相似性都在99%~100%之间.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受试的16种抗菌药物中,4株分离菌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敏感,对头孢西丁、氟苯尼考、链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妥布霉素、阿莫西林、多西环素的耐药率为75%,对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的耐药率为50%,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25%;SQY1、SQY2、SQY3和SQY4耐药率分别为62.5%,56.25%、43.75%和43.75%.结论:分离到的4株致病菌为奇异变形杆菌,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和物种关联性;4株蛇源奇异变形杆菌的已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以多重耐药为主,且对化学结构相似的同类药物具有交叉耐药性.
  • 摘要:目的:了解细菌对氟苯尼考的耐药机制和耐药传播机制,为临床上科学使用氟苯尼考、减缓耐药菌的产生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关于细菌耐氟苯尼考机制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论述细菌逃避氟苯尼考作用的机制以及细菌耐氟苯尼考的传播机制.结果及结论:细菌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介导对氟苯尼考的耐药:(1)estDL136基因编码的estDL136酶的水解作用;(2)特异性外排泵floR蛋白和fexA蛋白以及多药物外排泵介导的主动外排作用;(3)cfr基因介导的改变氟苯尼考作用靶位点的结构;(4)其它还可能的机制:生物转化作用使氟苯尼考失活、改变膜的通透性减少氟苯尼考进入细菌体内、生物膜耐药.细菌耐氟苯尼考的传播机制:细菌耐氟苯尼考基因以质粒作为转移载体,通过转座重组或非常规位点重组的方式转移进新宿主染色体或质粒,使新宿主获得对氟苯尼考的耐药.
  • 摘要:本文阐述了蛋白同化激素兽药多残留检测的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目前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蛋白同化激素(Anabolicandrogenic steroids,AAS)是一类含有环戊烷多氢菲母核的甾体激素类药物,能够促进蛋白质生成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然而,长期摄入含有同化激素的动物性食品将会增加消费者致癌、致畸的风险.我国农业部第176号文件中已经明确规定丙酸诺龙、苯丙酸诺龙、群勃龙、甲睾酮等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但是,畜牧生产中蛋白同化激素滥用情况依然存在.蛋白同化激素的检测方法主要为免疫分析法和色谱法,其中免疫分析法主要有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色谱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质联用法(GC/MS)、液质联用法(LC/MS,LC-MS/MS).近年来,液质联用法因样品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而被广泛应用.
  • 摘要:本实验室对中心保存的分离于2008-2012年全国不同地区(山东、宁夏、广东、上海)的1000余株畜禽源弯曲菌进行PCR检测筛查aadE-sat4-aphA-3基因簇以调查该基因簇的流行情况,同时对基因簇携带株进行基因环境和分子分型研究,正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簇的分子机制和发生传播的方式,并指出畜禽是人弯曲菌感染的主要来源,而C.jejuni和C.coli是造成人弯曲菌感染的最主要的亚种。一旦包含该耐药基因簇结构的弯曲菌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将给人医临床弯曲菌感染的治疗带来重大威胁。因此,加强氨基糖苷耐药弯曲菌的调查和监控,规范兽医临床用药,有效控制耐药菌传播意义重大。
  • 摘要:目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T-2毒素严重损伤机体的免疫系统.JAK/STAT是一条与炎性细胞因子传导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它在单端孢类霉烯毒素所介导的毒性效应中是否起到调控作用,值得探讨.方法:以RAW264.7细胞为模型,用AG490和Stattic等通路特异性抑制剂,揭示JAK/STAT通路在DON和T-2毒素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及增殖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结果:DON和T-2毒素能剂量依赖性的激活IL-6、IL-1β、TNF-α、JAK1、JAK2、STAT1~STAT3和SOCS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强p-STAT1和p-STAT3的蛋白表达;AG490和Stattic能够抑制DON和T-2毒素诱导的JAK2和STAT1~3的基因表达,降低p-STAT1和p-STAT3的表达水平;在AG490和Stattic的干预下,由DON和T-2毒素诱导的IL-6、IL-1β和TNF-α基因表达均显著受到抑制.DON诱导的STAT1的激活非依赖于p38和ERK,对STAT3的激活依赖于p38却非依赖于ERK.T-2毒素诱导的STAT1的表达依赖于p38和ERK的调控,其引起的STAT3的激活依赖于ERK,非依赖于p38.DON和T-2毒素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诱导细胞凋亡.AG490和Stattic干预后,Bcl-xl/Bax和Bcl-2/Bax的基因表达相对比值显著降低.DON和T-2毒素使RAW264.7细胞分别阻滞在G2/M期和G0/G1期.结论:首次发现JAK/STAT通路能调控DON和T-2毒素所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基因表达.JAK/STAT可能是继DON和T-2毒素快速激活MAPK路径之后的一个下游分子作用靶点.
  • 摘要:近年来,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几乎不具备抗菌活性的某些天然化合物在较低浓度下即具有干预细菌性毒力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并显著抑制病原菌的致病力.这一发现可能为中草药抗感染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人们从抗毒力因子策略的角度,重新审视中草药抗感染的机制,并且有助于开发新的有效的中草药或中药复方制剂.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连翘酯苷A对AAI诱导的紧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建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HE切片染色,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并测定羟脯氨酸的含量;采用ELISA方法检测IFN-γIL-4和TGF-β1;免疫组化分析CK-18和α-SMA;Western blotting检测Smad7,STAT1,CK-18,α-SMA,vimentin,TβRI和P-Smad2/3的表达量,分析连翘酯苷A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影响.连翘酯苷A能够减轻马兜铃酸Ⅰ(AAI)诱发的肾小管坏死,减轻肾间质纤维化.连翘酯苷A显著提高了IFN-γ的表达(P<0.01);抑制了IL-4和TGF-β1的表达.与AAI模型相比,连翘酯苷A治疗组和IFN-γ治疗组-SMA的表达显著下降,而CK-18表达则呈上升趋势.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中TGF-β1、TβRI、P-Smad2/3、vimentin和STAT1的蛋白表达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连翘酯苷A可以通过诱生IFN-γ,提高Smad7蛋白的表达,阻止Smad2/3磷酸化,并降解TβRI,从而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减轻AAI诱导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 摘要:质粒编码主动外排泵oqxAB基因能够介导细菌对喹乙醇、氯霉素及喹诺酮类药物等多重耐药.本研究目的是为调查oqxAB基因在河南省宠物源和人源大肠杆菌中的流行情况及其传播机制和流行病学分析,通过质粒接合试验和Southern-Blot技术进行oqxAB基因DNA定位.结果:135株临床分离大肠杆菌中,oqxAB基因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狗源79.2%(42/53)、猫源68.8%(22/32)猫源和人源64%(32/50).85.7%-100%的oqxAB阳性菌株对喹乙醇耐药,而狗源、猫源、人源oqxAB阳性菌株中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是85.8%,59.1%和93.8%,同时对氟苯尼考的耐药率分别是78.6%,68.2%和87.5%.DNA定位表明oqxAB基因主要位于质粒上,也可位于染色体上.接合试验表明oqxAB基因可随接合性质粒进行水平传递,检测发现oqxAB基因侧翼存在有插入序列ISEcp1(55.2%)和IS26(69.7%),表明其可由移动元件介导进行水平传播.结论:河南兽医临床大肠杆菌中oqxA基因阳性检出率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常用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发挥重要作用,耐药底物广泛,并可随接合性质粒或由移动元件介导进行水平传播和扩散.
  • 摘要:目的:喹烯酮具有较大的细胞毒性和体外遗传毒性,但其毒性机理目前仍知之甚少.为研究喹烯酮毒性作用的分子机理,方法:本研究以HepG2细胞为研究材料,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喹烯酮暴露后的双向消减杂交cDNA文库,挑选其中500个克隆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对部分差异的相关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在双向消减杂交cDNA文库中阳性克隆基因测序后获得喹烯酮暴露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160余个,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90多个,表达下调的基因60多个.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消减杂交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构建起喹烯酮诱导HepG2细胞差异表达的正反向基因文库,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为比较全面的揭示喹烯酮毒性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印楝活性物质十八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的杀螨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手段,观察十八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作用后螨虫虫体超微结构变化,并对其虫体内相关的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s)和Ca2-ATP酶(Ca2-ATPase))活性进行测定.结果:研究表明:用浓度为20.00mg/mL的十八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处理兔疥螨虫体后,电镜下,螨虫虫体真皮细胞和体腔细胞细胞膜和核膜溶解、破坏,核染色质消溶;线粒体内脊紊乱脱落,严重者空泡化.用浓度为(20、10和5mg/mL)的十八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处理兔疥螨虫体后,测得其对虫体SOD、POD和Ca2*-ATP酶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对GSTs酶活性表现为激活作用,且药物浓度越高,对酶活性影响越大.结论:十八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主要通过影响SOD和Ca2+-ATP酶活性的变化,进而影响虫体的神经系统和能量代谢,从而导致虫体死亡,系统揭示了十八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的杀螨活性机理.
  • 摘要:本文对兽用抗菌药物敏感性以及判定标准进行了探讨,进而为兽医临床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帮助,结果表明,制定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解释标准(折点值),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及试验室的系统研究工作,中国目前没有耐药性折点的制定机构,因此亟需相关的机构或研究所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进行及耐药性检测标准技术体系的建立。
  • 摘要:本研究以两种单体比例不同的聚酯酸酐为囊材,制备伊维菌素聚酯酸酐微球并考察所制备微球的性质.将两种聚酯酸酐P(SA∶RA20∶80),P(SA∶RA30∶70)分别与伊维菌素溶于三氯甲烷中作为有机相,以聚乙烯醇水溶液为水相,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出两种伊维菌素聚酯酸酐微球.采用光学显微镜考察制备出的微球的形态及粒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出的P(SA∶RA30∶70)/IVM微球粒径平均粒径为72.24±24.747μm,载药量为19.67%,包封率为87.70%.P(SA∶RA20∶80)/IVM微球平均粒径为64.18±26.14μm,载药量为17.72%,包封率为87.27%.表明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出两种伊维菌素聚酯酸酐微球.
  • 摘要:目的:本文探讨了呋喃唑酮诱导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进一步揭示呋喃唑酮的分子毒性.方法:以Hela细胞为模型,选取0,6.25,12.5,25,50μg/mL浓度的呋喃唑酮作用24h后,分别用荧光探针DCFH-DA和罗丹明123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ROS)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呋喃唑酮引起的Hela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m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ARP,Bcl-2,Bax,以及线粒体通路相关蛋白capase-9,capase-3和cyt C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呋喃唑酮极显著的升高胞内ROS水平,减低线粒体膜电位.凋亡检测表明,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细胞凋亡现象越明显.凋亡相关蛋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呋喃唑酮引起PARP和procaspase-9,3发生剪切而发挥促凋亡作用,同时促凋亡蛋白Bax和cytC表达增加,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少,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呋喃唑酮诱导Hela细胞发生了凋亡,可能与细胞内ROS急剧增加有关,而且线粒体通路可能在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为研究黄芩苷能否增强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对鸵鸟源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方法:本实验先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单个药物对鸵鸟源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进而筛选出耐药菌株(T1~T4、T7、T8、T10、T12、T21、T25),然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用环丙沙星和黄芩苷对以上10株耐药菌株进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发现环丙沙星和黄芩苷单用的MIC分别为64和512或1024μg/mL,联合用药后,其对10株耐药菌的分级抑菌浓度进行测定,其中T1、T2、T3、T7、T8、T10、T12、T21的分级抑菌浓度为0.375,T4、T25的分级抑菌浓度为0.25,10株菌的分级抑菌浓度均小于0.5.结论: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和黄芩苷联合对鸵鸟源大肠杆菌起协同作用.
  • 摘要:目的:本文建立了头孢喹肟在猪血清及组织液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研究了头孢喹肟在猪体内的药动学规律,建立了头孢喹肟在猪血清和组织液中半体内药动-药效同步模型,考察了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7头健康三元猪随机交叉,以2mg/kg b.w.剂量分别进行耳缘静脉和腿部肌肉单点注射给药.用WinNonlin5.2分析软件处理血清和组织液中药-时数据.将药动参数与半体内(ex vivo)抗菌效应参数拟合,建立PK-PD同步模型.结果:头孢喹肟在血清中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生物利用度高,消除半衰期短,在组织液中吸收速度慢,达峰时间延后,峰浓度降低,消除缓慢.AUC24值与IE及△lg值拟合良好,当AUC24值小于1.23μg/mL时,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无任何抗菌活性;AUC24值为1.83、2.34、2.93μg/mL时,分别产生抑制、杀菌、清除效果.结论:本文建立的HPLC-MS/MS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头孢喹肟在猪血清及组织液中的检测.头孢喹肟按2mg/kg b.w.给药后,可以有效地清除MIC值为0.032μg/mL的大肠杆菌,达到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了P-糖蛋白在健康仔猪肝脏、肾脏和小肠中的分布及对恩诺沙星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选用60日龄健康三元仔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猪小肠、肝脏和肾脏中的P-gp进行定位;采用HPLC法检测恩诺沙星的血药浓度,研究了恩诺沙星单剂量口服组和维拉帕米处理组的药动学规律.结果: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P-gp在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在肝脏组织中主要分布于肝细胞间的胆小管膜上;在肾脏组织中主要分布于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的细胞膜上;在小肠组织中P-gp主要位于肠绒毛上皮细胞顶端及小肠腺腔面上皮细胞顶端.药动学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单剂量口服后,在猪体内的吸收速率常数Ka=0.82±0.11,达峰时间为tpeak=2.01±0.09h,血浆中峰浓度为Cmax=3.39±0.12μg/mL,消除半衰期为t1/2ke=2.50±0.23h,曲线下面积为AUC(0-∝)=22.86±0.79(μg/mL)·h,AUC(0-2h)=13.57±0.96(μg/mL)·h;而维拉帕米处理组明显促进了恩诺沙星在猪体内的吸收速度,吸收速率常数(Ka=2.08±0.11,P<0.01)、达峰时间(Tpeak=1.17±0.05h,P<0.01)和吸收相AUC(0-2h)(16.50±0.44(μg/mL)·h,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其他的药动学参数如Cmax、t1/2ke等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gp在健康仔猪肝脏、肾脏和小肠中均有分布,且恩诺沙星与P-gp抑制剂维拉帕米联用会影响其口服吸收过程,故在兽医临床用药时应注意P-gp介导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硝苯地平注射液肌注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兽医临床提供参考.方法:6只健康SD大鼠,单剂量肌肉注射硝苯地平(8mg/kg-1),并于给药后0.12、0.25、0.5、1、2、3、4、6、8、12h眼眶采血0.5ml置于肝素钠抗凝管中,-20℃冻存.取全血200μL于加有去离子水的离心管中,涡旋2min混匀,4℃冰箱中放置10min,然后加1mol/mL的NaOH200μL碱化,涡旋30s混匀,再加3mL无水乙醚,涡旋2min,以4000r/min速率离心1Omin,吸取上清液,重复操作一次,合并两次上清液于40℃水浴挥干,残渣用1mL流动相溶解过滤.色谱条件: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60∶40),磷酸调节pH至4.8,检测波长238nm,流速1.0mL·min-1.RP-HPLC法分析血液样品中的药物浓度,用DAS3.0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该色谱条件下分析大鼠全血中的内源性物质不产生干扰;血液中硝苯地平的浓度在0.05~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54.369x-1172.100,相关系数r=0.9995,定量下限为0.05μg·mL-1;低(50ng·mL-1)、中(200ng·mL-1)、高(1000ng·mL-1)3个浓度的日内准确度RE分别为97.34±4.08%,96.33±1.24%和92.96±1.00%,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4.20%,1.29%和1.08%,日间准确度RE分别为93.59±5.67%,93.03±4.33%和90.28±3.13%,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6.06%,4.66%和3.47%;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6.49±3.82%,91.09±5.10%和88.43±4.60%;肌注硝苯地平在大鼠体内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Cmax=851.83±43.52μg/L-1,Tmax=2.00±0.00h,t1/2α=0.66±±0.15h,t1/2β=4.32±1.96h,AUC0-t=148.17±8.10μg·h·L-1,AUC0-∞=296.33±16.19μg·h·L-1.结论:硝苯地平注射液肌注后在大鼠体内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表观分布容积大.
  • 摘要:目的:探究α-松油醇的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机理.方法:通过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实验、核酸合成抑制实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和内毒素活性抑制实验,研究α-松油醇的抑菌机理.结果:α-松油醇可引起大肠杆菌胞外碱性磷酸酶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明显增强;大肠杆菌DNA荧光强度明显减弱、可溶性蛋白谱带变浅.当α-松油醇浓度在2MIC以上时,内毒素分解率超过50%,家兔不呈现典型的热原反应.结论:α-松油醇的抑菌机理是通过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和可溶性蛋白的表达以及药物与内毒素的拮抗作用来实现的.
  • 摘要:目的:通过构建猪IFN-γ的噬菌体展示禽源scFv抗体文库,制备高特异性的scFv抗体.方法:1、构建猪IFN-γ的禽源噬菌体展示抗体文库.免疫SPF鸡4次后,提取SPF鸡脾脏mRNA,反转录为cDNA后,以cDNA为模板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基因,并进一步经融合PCR扩增单链抗体(scFv)基因.scFv与pCATAB5E均通过SfiI/NotI酶切后,scFv克隆至pCATAB5E噬菌粒载体,构建噬菌体展示抗体文库,随机挑取的10个克隆;2、抗体基因的大量表达.将随机挑取的10个克隆的抗体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并用Ni+柱进行纯化.结果:在噬菌体展示抗体文库中随机挑取的10个克隆,反应性均很高;诱导表达结果显示20℃,0.4mM IPTG,10h为最佳表达条件;可溶性scFv抗体的终浓度为5mg/mL,经ELISA、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反应性良好,与鼠源单抗平行比较发现,鸡scFv反应性较鼠源单抗高.结论:本研究构建了猪IFN-γ的噬菌体展示鸡源scFv抗体文库,并制备高特异性的scFv抗体;同时与鼠源单抗进行比较,初步确认了禽源单抗的特殊优势;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构建禽源单克隆抗体研发平台的设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抗体研发替代途径.
  • 摘要:目的:研究黄芪超微粉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为其质量控制和科学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不同产地10批次黄芪,超微粉碎后过300目筛,激光粒度仪测定D50.HPLC色谱条件为Inertsil ODS-SP(4.6mm×250mm,5μm)色谱柱,甲醇-乙腈(1∶1混合)为流动相A,超纯水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60nm.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进行相似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方法学考察(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结果表明,所用试验方法符合指纹图谱建立的要求.各批次样品的12个共有峰总面积占总峰面积的90%以上,确定这12个峰为共有指纹峰,拟合出对照指纹图谱.聚类分析表明10批次样品存在明显的南北地域差异,与相似度评价结果一致.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芪超微粉质量控制与评价.
  • 摘要:目的:牛磺鹅去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TCDCA)是动物胆汁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显著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TCDCA的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寻找TCDCA抗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AA)作用的新途径.方法:选取SPF级Wistar大鼠,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法制备AA模型大鼠;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AA模型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应用荧光偏振技术(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FP)检测TCDCA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的竞争结合活性;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CDCA对AA大鼠FLSGR mRNA表达的影响;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杂交(Western Blot)检测了TCDCA对AA大鼠FLS GR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TCDCA对IL-1β刺激下A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PGE2含量的影响.结果:造模后18 ~21d,模型组大鼠双侧足关节及足爪出现较正常鼠明显的肿胀,尾部有明显的结节,提示AA大鼠模型制备成功;FP检测结果显示TCDCA在较低浓度范围内即可抑制荧光标记地塞米松与GR结合;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TCDCA能显著促进A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GR mRNA的表达(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CDCA能够促进GR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结果显示TCDCA对AA大鼠FLS PGE2的分泌呈现抑制作用,而米非司酮(GR特异性阻断剂)预处理组与IL-1β刺激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CDCA通过与GR结合、上调GR的表达,激活GR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AA大鼠FLS炎症介质的分泌,产生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TCDCA对抗AA大鼠急、慢性炎症机制,为GR信号转导通路是否为TCDCA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途径奠定了试验基础.
  • 摘要:抗菌药物敏感性判定标准是开展病原菌耐药性检测,确定其耐药率、耐药水平的重要技术指标,本文就抗菌药物敏感性判定标准的建立过程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中国能够尽快建立自己研发的兽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判定标准.研究表明,制定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解释标准(折点值),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及试验室的系统研究工作,中国目前没有耐药性折点的制定机构,而中国自己研制的一类兽用抗菌药物在国外的标准中也没有相应的折点值,因此亟需相关的机构或研究所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进行及耐药性检测标准技术体系的建立.
  • 摘要:本文通过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的介绍,对地昔尼尔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毒理学、临床应用做一简要综述,旨在为筛选高效安全的抗体外寄生虫药物提供参考.
  • 摘要:喹诺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人医和兽医中,但是其抗菌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对喹诺酮类的作用靶点以及药物导致细菌生长抑制和死亡过程中的网络事件进行总结和更新.喹诺酮类在细菌中首先作用于Ⅱ型拓扑异构酶,其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主要靶点是DNA旋转酶,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主要靶点是拓扑异构酶Ⅳ.喹诺酮类与细菌Ⅱ型拓扑异构酶形成酶-药物-DNA断裂复合体,导致复制叉移动受阻,细菌DNA复制不能进行,从而发挥抑菌作用.然而,这种作用是可逆的,当药物移除以后细菌生长得以恢复.低剂量(MBC)的药物在长时间作用下仍会引起细菌缓慢死亡,其机制暂不清楚.三元复合体中的DNA断裂位点有一定的序列保守性,复合体的稳定性与药物对复制叉移动的抑制能力密切相关.目前已有数个三元复合体晶体结构被解析,但尚未得到统一结果,最新的是非催化镁离子模型,解释了很多耐药突变位点的构效关系.当使用大剂量的喹诺酮类药物时,细菌染色体大量断裂,导致杀菌作用.
  • 摘要:超级细菌MRSA,包括医源性-MRSA(HA-MRSAs)、社区源性MRSA(CA-MRSA)和家畜源性MRSA(LA-MRSA),具有多重耐药性、高致病性和高转移性,给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MRSA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包括表达β-内酰胺酶和PBP2a蛋白.β-内酰胺酶的表达受blaZblaI-blaR1的调控.PBP2a的表达受mecA-mecI-mecRI系统调控.其他基因成分,如murE和femA,对介导β-内酰胺耐药性的贡作用机制尚待研究.金葡菌SCCmec基因盒的进化决定了MRSA的多重耐药性和流行性.Mec复合体和ccr复合体构成SCCmec基因盒的保守区.SCCmnec基因盒的可变区往往含有质粒(pT181,pUB110、p1258)、转座子(Tn554、Tn4001)和耐药基因(aacA-aphD、ermA)等.目前十多种SCCmec基因盒已被鉴别出来.质粒携带的cfr基因对MRSA的多重耐药性和转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agr系统通过群体感应机制,调控PVL和δ-溶血素等毒力因子的表达,影响MRSA的致病性、生物被膜形成、SCVs形成以及异质性耐药.SaeR/S可影响毒力因子(hla,hlgA,hlgB,hlgC,sbi)和粘附因子的表达,并调控mecA基因的表达.VraSR系统可以正向调控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 摘要:目的:通过优化提取、净化以及洗脱条件,建立土壤中磺胺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以及截短侧耳素类26种抗生素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环境中抗菌药物残留对动物病原菌耐药性产生以及传播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土壤样品经乙腈-乙酸铵缓冲液(pH=3)(V/V,1∶1)震荡提取,离心,上清液旋至体积恒定,用Oasis HLB净化,45℃水浴氮吹至近干.采用ZORBAX SB-Aq(2.1×150mm,3.5μm)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目标药物在0.5~100mg/L线性范围内,药物色谱峰面积与相应质量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0.99).在2,10及20μg/kg三个添加水平,土壤中26中抗生素中除四环素、林可霉素、诺氟沙星等药物外,其它药物回收率为50.0%~95.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5%.以3倍信噪比计算,6类目标分析物检测限为0.20μg/kg~4.0μg/kg.所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养殖场附近不同类型土壤样品的检测,共检出9种含量较高的抗生素药物(磺胺甲噁唑、磺胺喹恶啉、土霉素、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替米考星、林可霉素及泰妙菌素).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可靠,适用于土壤中多类抗生素残留的同时测定.
  • 摘要:目的:以猪可食性组织与尿液为研究对象,在LC-MS/MS多反应监测(MRM)检测模式下,探寻试样中水分(冻干样品与新鲜样品)对目标分析物回收率的影响,为提高痕量分析中分析物的回收率,获得更准确的检测结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将猪肝脏、肌肉及尿液制备成冻干粉.样品冻干粉与鲜样均采用乙腈-10%碳酸钠溶液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LunaC18分析柱(150mm×2mm,5μm)对样品进行色谱分离,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检测.结果:鲜样中,除非诺特罗及猪肝脏中特布他林回收率<60%外,其余分析物在猪肉、猪肝和猪尿液样品中回收率分别为60.6%~113%、62.7%~94.0%和78.5%~115%.冻干粉中,除非诺特罗及猪肝脏、尿液中喷布特罗回收率<60%外,其余分析物在猪肝脏、肌肉和尿液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61.1%~103%、74.5%~112%和80.3%~109%.大部分药物在冻干粉中回收率较在鲜样中有显著提高.冻干样品中,肝脏中5种分析物(西马特罗、氯丙那林、莱克多巴胺、妥布特罗和克伦特罗),肌肉与尿液中7种分析物(沙丁胺醇、特布他林、西马特罗、氯丙那林、莱克多巴胺、妥布特罗和克伦特罗)回收率可达85%~105%;而鲜样中回收率达85%~105%的仅有肝脏中2种分析物(沙丁胺醇、克伦特罗),肌肉中2种分析物(西马特罗、莱克多巴胺)和尿液中5种分析物(沙丁胺醇、特布他林、莱克多巴胺、克伦特罗和喷布特罗).结论:去除试样中水分(冻干)可显著提高生物基质β-兴奋剂回收率.
  •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对53株临床鸭源大肠杆菌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分子特点、毒力基因及外膜蛋白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头孢西丁纸片法和三维试验筛选高产AmpC酶的菌株,并对AmpC酶阳性菌株进行AmpC酶基因PCR检测,通过质粒接合和基因克隆试验分析AmpC酶基因是否可通过质粒接合进行传播及AmpC酶基因的基因环境.通过种系发育分型和ERIC-PCR分析,研究不同地区菌株之间的克隆亲缘关系.用PCR扩增菌株的毒力基因,分析毒力基因与多重耐药表型及种系发育分型的关系.此外,使用SDSPAGE技术对菌株进行外膜蛋白条带分析,并采用PCR技术扩增常见外膜蛋白基因(OmpA、OmpC、OmpF),分析外膜蛋白缺失与菌株多重耐药的关系.结果:结果显示,53株试验菌中,3株检测出AmpC酶基因(DHA-1和CMY-2基因型).提取的接合子质粒通过酶切、连接转化、测序分析,得到一个长度为14583bp的插入片段,该片段同时携带DHA-1基因和qnrB4基因,此序列上还含有插入序列ISCR1的部分序列,转运蛋白(SapC、SapB、SapA),诱导蛋白cinA,噬菌体休克蛋白(pspF、pspA、pspB、pspC、pspD),AmpC酶的转录调控因子ampR基因.结论:由此可得出DHA-1和qnrB4基因位于同一个可接合质粒上,这两种耐药基因可共同转移,共同传播.种系发育进化分型表明:11株大肠杆菌的4株为A类(占36.4%),B1类7株(占63.6%),没有发现高毒力的B2类和D类菌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毒力岛(HPI)中的铁离子调节种系基因irp2、P型菌毛结构基因papA、血清耐受基因iss、cvaC、粘附性菌毛基因csgA在临床分离株中的携带率分别为54.5%、90.9%、18.2%、9.1%、90.9%,没检测到鼠疫菌素受体基因fyuA、Ⅰ型菌毛必须蛋白基因fimC、粘附性菌毛基因fe1A.ERIC-PCR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菌株可属于同一克隆型,相同来源的菌株也可属于不同的克隆来源.外膜蛋白检测表明外膜蛋白缺失在大肠杆菌中十分常见,本试验中OmpC缺失更为常见,外膜蛋白缺失是造成细菌多重耐药机制的原因之一.
  • 摘要:本文对重组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农兽药残留分析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及各种抗体库技术的日趋成熟,单链抗体现已广泛渗入到农兽药等小分子化合物的残留分析领域中,与此同时将在未来发挥重大作用。它借助基因重组抗体技术,将同类或不同类多种农兽药分子的单链抗体基因整合到一起,建立抗体库,筛选天然重组抗体,并运用抗体-兽药分子定量构效关系模型、氨基酸序列对比和蛋白质同源模拟等技术进一步改造,有望获得可用于兽药多残留快速免疫分析的广谱性抗体,从而为发展简便、快速、高效的农兽药多残留免疫分析技术提供一条崭新途径。
  • 摘要:目的:喹烯酮(Quinocetone)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开发的一类新兽药,迄今无残留靶组织、残留标示物等食品安全性标准.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开展喹烯酮及其代谢物N1-脱氧喹烯酮(Q2),脱二氧喹烯酮(Q4),脱二氧羰基还原喹烯酮(Q43),3-甲基喹噁啉-2-羧酸(MQCA)在鸡可食性组织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方法:采用78只健康科宝-500白羽肉鸡,随机均分成13组,一组作为空白对照.其余各组以50mg/kg b.w.剂量连续灌服喹烯酮7天,每天2次,分别于停药后4、6、12h、1、3、5、7、9、11、14、17、21d随机宰杀一组并采集鸡可食性组织(肌肉、肝脏、肾脏和皮脂),HPLC-MS/MS测定喹烯酮及其代谢物在各组织的残留量.并计算喹烯酮及其代谢物在各组织的消除动力学参数.结果:喹烯酮原形和Q2均在四种组织中检出,在肾脏中残留量最多,残留时间最长;Q4在皮脂中未检出,肝脏残留量最多,但消除迅速;Q43仅在停药后6h肝脏中检出微量,其它组织未检出;MQCA在各组织中的残留量都明显高于其它化合物,并在肾脏中含量最多,在肝脏的残留时间最长.结论:喹烯酮及其代谢物均主要在鸡肝脏或肾脏中残留,且MQCA残留量最多,消除最慢.建议将MQCA作为残留标示物的重要考查对象,肾脏和肝脏作为残留监控的靶组织.
  • 摘要:本文指出黏菌素已成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细菌(MDR-GNR)感染的最佳选择之一,甚至是最后的防线.但其肾毒性仍然是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副作用之一,严重影响其治疗指数,并对黏菌素肾毒性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证实,黏菌素主要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损伤是可恢复的,但当其肾毒性较为严重时,可导致其肾脏病理性梗死,造成不可逆性损伤.黏菌素携带5个游离的正电荷,即取代Ca2+和Mg2离子与细胞浆膜内磷脂中带负电荷的PO43-相结合,使胞浆膜表面张力降低,可导致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膜通透性增大,黏菌素最终导致细胞细胞肿胀和溶解,最后死亡,与其杀菌机制类似.近期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黏菌素诱发的肾毒性及神经毒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黏菌素可导致大鼠肾组织中钙稳态失调,从而造成线粒体损伤,激活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Oguzulgen等研究发现,NOS/NO信号通路参与黏菌素诱发的肾毒性,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酸(NAC)能够逆转这种应激性变化.Ozkan等近期研究发现caspase1和calpain1参与黏菌素诱发的肾毒性.Fonseca等研究发现,诱导剂血红素能够增加肾脏组织单加氧酶(HO-1)表达,从而增加H2O2酶活性,保护多黏菌素B诱发的肾毒性,揭示自噬在黏菌素肾毒性中可能扮演者一种保护性角色.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解释黏菌素肾损伤机制,但确切损伤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本文进行了多西环素在大鼠的药动学(血浆和尿液)及组织分布研究,利用获得的药动学参数及通过文献检索获得的大鼠生理学和解剖学参数建立了多西环素在大鼠体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之后进行了参数优化和模型验证,最后对该验证模型进行了大鼠到人的外推,预测了人单次和多次口服多西环素后,药物在体内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大鼠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多西环素在大鼠8种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外推模型结果表明人以100mg/12h连续6次口服多西环素后,药物在各组织中均消除缓慢,其中,肾脏及肝脏中药物浓度最高,而脂肪中药物浓度最低.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活性氧(ROS)在喹烯酮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显微镜观察喹烯酮所致细胞形态及活性氧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活性氧变化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喹烯酮能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喹烯酮给药浓度的增加,HepG2细胞内活性氧显著升高,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变化;H2DCFH-DA和DHE探针法流式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喹烯酮作用HepG2细胞24h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能显著降低喹烯酮诱导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而抑制HepG2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喹烯酮通过刺激胞内活性氧的产生诱导HepG2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灵芝多糖(GLP)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感染鸡胚成纤维(CEF)细胞的影响.方法:首先测定了GLP对CEF细胞的安全浓度,然后将GLP和IBDV以3种先后顺序分别加入培养24h的CEF细胞单层上,每天观察细胞病变程度,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以评价GLP对IBDV感染细胞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先加GLP后接种病毒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造成的细胞病变,其余两种方式只有在高浓度才体现作用.结论:试验表明,GLP对IBDV感染CEF细胞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阻断作用,并且高浓度的GLP也会表现出一定的抑制和直接杀灭的作用.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食源性病原弯曲菌(Campylobacter spp.)在肉鸡产业链条中的流行传播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从上海某肉鸡养殖屠宰加工企业的待宰肉鸡、屠宰胴体和市售鸡肉分别采集样品142、135和128份(共计405份样品),采用选择性培养和PCR方法进行弯曲菌的分离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6种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不同环节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分离鉴定出339株弯曲菌,其中空肠弯曲菌(C.jejuni)122株(占38%),结肠弯曲菌(C.coli)217株(占62%);从待宰肉鸡、屠宰胴体和市售鸡肉分别获得213,67和59株弯曲菌,分离率依次为72.5%,34.1%和31.3%.药敏结果显示,89.4%的分离菌株同时对3种及以上药物耐药,其中对环丙沙星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达99%,对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和氟苯尼考的耐药率也分别可达81.4%、70.0%、69.0%和17.4%;不同环节分离C.jejuni或C.coli的耐药谱型较为一致,而相同环节分离C.jejuni和C.coli的耐药谱型却有较大差异性.分子分型结果显示,屠宰胴体样品分离菌株的PFGE谱型较复杂(涵盖29个谱型),而待宰肉鸡样品分离菌株的谱型较单一(仅19个谱型);待宰肉鸡和/或屠宰胴体分离株的PFGE谱型囊括了大部分从市售鸡肉样品分离的C.jejuni和C.coli的PFGE谱型.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肉鸡的弯曲菌携带率较高,同时屠宰胴体和市售鸡肉受到弯曲菌污染的情况也很严重;弯曲菌耐药的形势极为严峻,包括对临床上治疗弯曲菌感染常用的药物如环丙沙星、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等;另外,这些肉鸡源耐药弯曲菌存在着随肉鸡产业链传播的风险.
  • 摘要:目的:盐酸沙拉沙星是一种动物专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耐受性好等特点.然而其在鹅血液中的药物动力学仍不清楚.方法:为研究沙拉沙星在鹅血液中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以高效液色谱法(HPLC)为定量手段,选用健康鹅40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两组分别静注、内服盐酸沙拉沙星10mg/kg,另两组分别静注、内服盐酸沙拉沙星20mg/kg.用环丙沙星做内标,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内服给药后10min、20min、30min、45min、1h、2h、3h、4h、6h、8h、12h、24h、36h和48h血清中的药物浓度以及静脉注射给药后5min、10min、20min、30min、45min、1h、2h、3h、4h、6h、8h、12h、24h、36h和48h血清中的药物浓度.采用Hypersil BDS C18(250mm*4.6mm,E2212604)色谱柱,数据处理符合统计矩模型.结果:测得样品回收率大于88.76%,在0.05~10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系数为r2=0.9998,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静注10mg/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12.46±0.93μg/(mL·h),静注20mg/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26.95±2.26μg/(mL·h).单剂量口服10mg/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10.20±1.97μg/(mL·h),达峰时间(Tmax)2.9±0.22H,达峰浓度(Cmax)2.02±0.46mg/L,生物利用度(F)99.06±2.23%.单剂量口服20mg/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17.081±1.52μg/(mL·h),达峰时间(Tmax)2.3±0.99H,达峰浓度(Cmax)2.81±0.67(mg/L),生物利用度(F)65.36±72.77%.结论:盐酸沙拉沙星在鹅体内静注和口服的吸收效果较好,达峰时间短且消除缓慢,内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高,能有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结果可为鹅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