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氨氮胁迫

氨氮胁迫

氨氮胁迫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3287篇;相关期刊39种,包括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海洋科学、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暨第二十七次学术交流大会、第六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2015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等;氨氮胁迫的相关文献由37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健、何玉英、刘萍等。

氨氮胁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3287 占比:99.89%

总计:83378篇

氨氮胁迫—发文趋势图

氨氮胁迫

-研究学者

  • 李健
  • 何玉英
  • 刘萍
  • 王清印
  • 章琼
  • 刘洋
  • 孙盛明
  • 徐杨
  • 戈贤平
  • 朱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晓翠; 邓洪刚; 于学权; 朱亚光; 王鹏飞; 隋丽英
    • 摘要: 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是海水鱼和甲壳类亲本和苗种培育的关键营养因子.卤虫幼体是重要的水产苗种生物饵料,不同产地的卤虫幼体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有较大差异.本研究将西藏其香错卤虫幼体、裂殖壶藻强化和未强化的咸海卤虫幼体投喂云龙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Epinehelus lanceolatus),研究不同产地卤虫幼体及营养强化对石斑鱼幼苗生长、对弧菌攻毒和氨氮胁迫耐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其香错卤虫幼体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C>18)和n-3高不饱和脂肪酸(n-3HUFA,C>20)含量最高,其中EPA含量明显高于裂殖壶藻强化的卤虫幼体和未强化咸海卤虫幼体;强化咸海卤虫幼体DHA含量最高.投喂上述卤虫幼体30 d后,其香错卤虫幼体组和强化咸海卤虫幼体组石斑鱼个体平均体长显著高于未强化咸海卤虫幼体组(P<0.05);其香错卤虫幼体组石斑鱼个体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未强化咸海卤虫幼体组最低(P<0.05).其香错卤虫幼体组石斑鱼肌肉PUFA和n-3HUFA含量显著高于强化咸海卤虫幼体组,未强化咸海卤虫幼体组最低(P<0.05).通过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和氨氮胁迫后,其香错卤虫幼体组石斑鱼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因此,其香错卤虫幼体孵化后可直接使用,无需进行营养强化,更适合在石斑鱼苗种培育中使用.
    • 赵斌; 周红学; 李成林; 赵洪友; 胡炜; 程晓艳; 韩莎
    • 摘要: 【目的】研究氨氮胁迫对刺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为探明刺参新品种对环境中氨氮变动的适应性提供依据。【方法】探究0(氨氮质量浓度低于0.05 mg/L的自然海水),2,4,6,8和10 mg/L氨氮胁迫下体质量分别为(30.2±0.2)g/头(A组)、(59.2±0.8)g/头(B组)刺参“鲁海1号”存活、生长及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变化。【结果】氨氮胁迫对刺参的存活与生长影响显著,当氨氮质量浓度为10 mg/L时,2组刺参均出现排脏、化皮和死亡个体,A组刺参存活率最低,为87.2%。刺参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SGR)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当氨氮质量浓度为4,6,8和10 mg/L时A、B组刺参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不同氨氮质量浓度下刺参SOD、CAT、ACP和AKP活性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氨氮胁迫第5天,氨氮质量浓度为2,4 mg/L时部分试验组SOD、CAT活性达到峰值。氨氮胁迫第15天,氨氮质量浓度为8,10 mg/L的试验组SOD、CAT、ACP和AKP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且多数出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刺参养殖过程中的水环境氨氮质量浓度应控制在6 mg/L以下,以降低其对刺参造成的不良影响。
    • 陈智威; 许然; 郑小东
    • 摘要: 为探究急性氨氮胁迫对长蛸(Octopus minor)组织结构的影响,本实验以长蛸成体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0 mg/L)和低(87.0 mg/L)、中(143.5 mg/L)、高(204.0 mg/L)氨氮浓度组,对长蛸胁迫48 h后,观察其鳃、肝脏和肾脏组织结构。研究发现,随着氨氮胁迫浓度升高,肾细胞核直径无明显差异,但细胞不断缩小,肾小管之间空隙变大,有大量组织液渗出;肝细胞核直径逐渐增大,细胞排列逐渐松散,中央静脉管壁的完整度逐渐降低,肝组织的部分结构损坏;鳃细胞核直径逐渐增大,排列松散,部分细胞核开始溶解,空泡化不断加剧。研究结果显示,组织结构损伤程度与氨氮胁迫浓度呈正相关,氨氮胁迫浓度越高,长蛸的组织结构损伤程度越明显,其中肾脏损伤程度较大,肝脏和鳃次之。
    • 孙元琛; 徐冰洁; 曹艺筹; 许颖洁; 秦粉菊; 袁红霞
    • 摘要: 为探索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应对不良水环境胁迫的作用机制,该研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纳米氧化铈(nCeO_(2)),探究其对氨氮(NH_(3)-N)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胁迫下中华绒螯蟹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用含不同剂量nCeO_(2)(0、0.2、0.4、0.8、1.6、3.2、6.4和12.8 mg·kg^(−1))的饲料连续饲喂中华绒螯蟹90 d后进行NH_(3)-N与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实验。结果显示:1)NH_(3)-N单胁迫和NH_(3)-N与嗜水气单胞菌双胁迫(下文简称“双胁迫”)均显著降低了中华绒螯蟹的成活率(P<0.01),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均显著上升(P<0.01或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下降(P<0.01),丙二醛(MDA)显著上升(P<0.01或P<0.05);2)适量的nCeO_(2)可显著提升NH_(3)-N单胁迫和双胁迫下中华绒螯蟹的成活率(P<0.01或P<0.05),增强其SOD和CAT活性(P<0.01),降低MDA浓度(P<0.01或P<0.05),进一步提升LZM活性(P<0.01),但ACP和AKP活性仅在双胁迫下进一步增强(P<0.01)。综上,适量添加nCeO_(2)可改善NH_(3)-N单胁迫和双胁迫所造成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和抗氧化能力下降,提高其免疫酶活性,且添加0.8、1.6 mg·kg^(−1)nCeO_(2)分别对单胁迫和双胁迫下的蟹体保护作用最明显。
    • 周钱森; 任宪云; 徐垚; 刘萍; 李健
    • 摘要: 为了研究急性氨氮胁迫对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抗氧化系统及氨氮代谢机制的影响,通过设置对照[(0.24±0.07)mg/L]、低浓度[(1.04±0.08)mg/L]、中浓度[(9.75±0.21)mg/L]和高浓度[(19.87±0.46)mg/L]氨氮胁迫方法对锦绣龙虾进行48 h急性实验,测定鳃与肝胰腺中抗氧化及氨氮代谢酶的活性,同时测定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下锦绣龙虾鳃和肝胰腺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SOD)活力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12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胁迫48h时T-AOC、SOD活力则均被抑制;过氧化脂质(LPO)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48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代谢相关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谷草转氨酶(GOT)、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OD)的酶活在氨氮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明其共同参与离子氨的代谢转运。肝胰腺中GDH、GOT基因表达量在12~24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鳃组织中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由此可见,不同浓度的氨氮胁迫会对锦绣龙虾抗氧化酶活性造成不同程度的诱导;锦绣龙虾主要通过在肝胰腺GS、GDH等代谢相关酶的共同作用下合成无毒的谷氨酰胺以避免氨在体内过量积累。本研究结果可为锦绣龙虾氨解毒代谢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齐茜; 师顺; 黄勇; 刘洋; 刘勇; 孟沛艺; 刘晓林; 张艺平; 吕频频; 张春暖
    • 摘要: 为探究急性氨氮胁迫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schrencki■)的生理适应性,以5月龄杂交鲟幼鱼(体质量(50.24±0.50)g)为对象,进行水体中氨氮(0 mg/L、10 mg/L、50 mg/L)胁迫48 h及恢复48 h试验。观察脑、鳃的组织变化,并检测相关的抗氧化酶活性与炎症因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胁迫48 h,较对照组,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出现核偏移、溶解,神经纤维解体,鳃的泌氯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出现核溶解以及细胞空泡化,解除胁迫恢复48 h后,低质量浓度组的组织恢复良好,高质量浓度组的损伤依然严重。鳃丝Na;/K;-ATP酶呈现下降-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解除胁迫恢复48 h后,高质量浓度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质量浓度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会对杂交鲟鱼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抗氧化能力造成损害,这种损伤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养殖中应避免高质量浓度氨氮长时间胁迫。
    • 何雅琪; 任宗明
    • 摘要: 研究基于四级阻抗技术的在线生物监测系统,参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对Ⅰ类和Ⅳ类地表水氨氮质量标准的限值分类,探究0.15和1.5 mg/L氨氮胁迫下15d内斑马鱼(Danio rerio)行为响应,为环境胁迫下斑马鱼的行为响应提供数据支撑。实验采用斑马鱼游动强度和速率综合行为强度来反映其行为变化,对实验数据进行SPSS差异性分析、自相关分析(Autocorrelation)和自组织神经网络(Self-organization mapping net,SOM)分析。研究结果:(1)在对照组中,行为强度数据平均值为0.69±0.13,光周期行为强度数据(0.73±0.13)高于暗周期(0.66±0.14;P<0.01),且光暗周期差异值为10.61%;在氨氮胁迫组(NH3-N,0.15和1.5 mg/L)实验中,斑马鱼行为强度平均值分别为0.68±0.09和0.64±0.09,差异值分别为7.6%和18.64%,与对照组相同,光周期行为强度明显高于暗周期(P<0.01),证明斑马鱼的昼夜节律性。(2)在氨氮胁迫下斑马鱼行为响应最显著的特点是行为活动遭到抑制。低浓度胁迫轻微抑制,高浓度胁迫严重抑制。在有效氨氮浓度下,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P<0.001)。(3)斑马鱼行为响应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现象。Autocorrelation中正负相关峰值交替性出现,总体表现出较为良好的对称性和以24h循环的周期性,通过SOM分析,大部分行为强度数据与光暗周期时间分布相匹配,说明斑马鱼的昼夜节律现象。研究表明斑马鱼行为响应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现象,光周期行为强度高于暗周期,周期为24h左右;在氨氮胁迫下斑马鱼行为强度遭到抑制,在有效氨氮浓度下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出现时间节点延迟和聚类分析异常的现象。研究使用第三代在线生物行为监测系统,其灵敏性和精确度显著提高,能够实时准确反映氨氮胁迫下斑马鱼的行为响应变化,也表明在线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生生物行为学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吴雪阳; 郭红会; 况宇; 张策; 杨慧; 汤蓉; 张曦; 李大鹏; 李莉
    • 摘要: 为探究氨氮胁迫对不同食性鱼类的影响,研究选取不同食性的4种鱼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仔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浓度氨氮(0、1、2和3 mg/L)短期胁迫(96h)对其生长、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响应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结果显示:(1)氨氮胁迫导致4种仔鱼的体长生长速度呈现剂量依赖性减缓;(2)不同浓度氨氮导致4种仔鱼体内T-AOC、CAT和GPx含量显著降低(P<0.05), 2和3 mg/L氨氮暴露显著降低了草鱼、团头鲂和黄颡鱼仔鱼体内SOD活力(P<0.05),仅检测到黄颡鱼gpx及鲢sod转录水平出现显著性下调(P<0.05);(3)在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 4种仔鱼相关免疫基因转录水平均呈现一定的上调,仅鲢il1β转录水平显著下降(P<0.05),相对地草鱼仔鱼LYZ含量显著性下降,黄颡鱼仔鱼LYZ含量在2 mg/L氨氮组显著性上升(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氨氮对所有抗氧化酶、免疫指标及免疫相关基因有显著影响,不同种仔鱼之间T-AOC、CAT、GPx和C3及基因cuznsod、gpx、il1β和c3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鱼种和氨氮互作效应仅对C3和基因gpx、tnfα、il1β、c3影响显著(P<0.05)。研究表明,高浓度氨氮急性胁迫引起仔鱼生长迟缓和氧化应激,降低了其抗氧化性能,削弱了其非特异免疫防御机能。相比较而言,肉食性的黄颡鱼仔鱼对氨氮的耐受性较其他几种仔鱼弱,草食性的团头鲂和草鱼仔鱼居中,而鲢仔鱼对氨氮的耐受性较强。
    • 杨金艳; 李宇洁; 洪慧青; 张红霞; 蔡巧巧; 刘成荣
    • 摘要: 我国养殖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养殖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方法,造成水质中含有大量残留药物、饲料、排线物等,使水中氨氮浓度过高,严重影响了养殖动物的生理健康,因此探究不同氨氮浓度对金鱼抗氧化功能、消化功能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十分必要。为了研究不同氨氮浓度对金鱼抗氧化功能和消化功能的影响。以金鱼为实验材料,将金鱼分别养殖在氨氮浓度为0 mg/L、17.25 mg/L、20.36 mg/L、24.02 mg/L、28.34 mg/L、33.44 mg/L的NH4Cl溶液中。分别在实验的第2天和第5天取样,在实验第2天测定金鱼肝胰脏内S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在实验第5天对金鱼消化道内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和金鱼肠道内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和芽孢杆菌数目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氨氮浓度低时,金鱼肝胰脏内的SOD、CAT、MDA含量、肌肉中的SOD及消化道内的蛋白酶、脂肪酶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内金鱼的相应酶活性;而各实验组金鱼肝胰脏内的MDA含量、肌肉中的CAT及消化道内的淀粉酶酶活性全部低于对照组内的相应酶活性;当氨氮浓度达到33.44mg/g,金鱼体内的SOD、MDA含量以及蛋白酶和淀粉酶都达到了最低值,酶几乎无活性。对于金鱼肠道内菌落的研究中,低浓度的氨氮胁迫能增加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目;而高浓度的氨氮胁迫能提高芽孢杆菌的数目,在氨氮浓度高时,肠道内菌群失去平衡。综合分析表明,氨氮浓度会影响金鱼体内的抗氧化酶和消化酶的活性及其肠道内的菌落数目。当氨氮浓度过高时会降低金鱼的抗氧化功能和消化功能,能提高芽孢杆菌的数目。因此,当水中氨氮浓度过高时,会对金鱼的生理健康造成危害。
    • 刘嘉欣; 张木子; 黎明; 谢雨欣; 钱云霞; 王日昕
    • 摘要: 为了研究氨氮胁迫下饥饿与复投喂对黄颡鱼脂质代谢的影响,将360尾黄颡鱼幼鱼[初始体重为(14.95±0.03)g]随机分配到12个养殖桶中,每桶30尾.对照组人工饱食投喂42 d,试验组饥饿14 d后恢复投喂28 d.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被暴露到总氨氮浓度为0(低氨氮处理,正常养殖环境)和5.70 mg/L(高氨氮处理,氨氮胁迫)的水体中,每组分配3桶试验鱼.结果显示:饥饿14 d后,高氨氮处理黄颡鱼肝脏中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脂肪酸合酶(FAS)活性以及6PG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FAS、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α(PPA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PAR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低氨氮处理(P<0.05),而肝脏中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脂蛋白脂酶(LPL)活性以及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和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低氨氮处理(P<0.05);在氨氮胁迫或正常养殖环境下,饥饿14 d后,试验组黄颡鱼肝脏中6PGD、FAS活性以及6PGD、G6PD、FAS、SREBP-1和PPAR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PT、LPL活性以及PPARα、CPT1和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28 d后,高氨氮处理黄颡鱼肝脏中6PGD、FAS活性以及6PGD、G6PD、FAS和PPARα 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低氨氮处理(P<0.05),而肝脏中CPT、LPL活性以及CPT1和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低氨氮组(P<0.05);在氨氮胁迫或正常养殖环境下,恢复投喂28 d后,试验组黄颡鱼肝脏中6PGD活性以及6PGD和G6PD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脏中LPL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氨氮胁迫下,试验组黄颡鱼肝脏中FAS、SREBP-1和PPAR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可知,氨氮胁迫和饥饿胁迫均会促进黄颡鱼的脂质分解代谢,并抑制脂质合成代谢;氨氮胁迫下饥饿后复投喂能够恢复黄颡鱼的脂质代谢稳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