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食性

食性

食性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7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1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137篇;相关期刊466种,包括钓鱼、四川动物、兽类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等;食性的相关文献由563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振生、张进杰、滕丽微等。

食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1 占比:54.97%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74%

专利文献>

论文:1137 占比:44.29%

总计:2567篇

食性—发文趋势图

食性

-研究学者

  • 刘振生
  • 张进杰
  • 滕丽微
  • 刘耀文
  • 徐大伦
  • 李伟
  • 汪诗平
  • 不公告发明人
  • 林德荣
  • 谢从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刘合松; 赵倩茹; 代陆娇; 段景南; 钱寿文; 郭金萍; 崔现亮; 张明海; 卢文
    • 摘要: 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和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分别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和粪便分析法对云南省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印度野牛的日活动节律和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印度野牛昼夜都有活动,但昼夜活动差异不显著,白天活动的高峰在15:00—16:00(9.73%)和18:00—19:00(5.74%)2个时间段,夜间活动的高峰在19:00—21:00(13.67%)、24:00—1:00(5.74%)和3:00—5:00(14.79%)3个时间段,白天9:00—10:00(0.34%)为活动频率最低时间段,夜间活动的最低时间段是2:00—3:00(2%);印度野牛旱季的食物组成中共检测出10科23种植物,其中主要以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为主,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在其旱季的食物组成中的比例高达74.90%。本研究结果为印度野牛后续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资料,也充实了其基础数据。
    • 黄乃莹; 刘艳华
    • 摘要: 探讨分子粪便学在食性分析中的常用技术,概述了各项技术的概念、操作方法和最新进展。结果表明:分子粪便学方法在国外的动物食性研究中应用较多,与传统食性研究方法相比,利用植物DNA进行测序得到的结果更快速、更高效,并可降低动物消化率对结果的影响。建议研究者可以通过结合当地植被情况建立植物DNA条形码数据库对结果进行修正,对于近缘种植物可以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区分。
    • 杨舒晗; 蔡延芳; 王野影; 胡灿实; 张明明; 粟海军
    • 摘要: 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广布于我国南方各省且十分常见,但对其食性与生态研究却罕有报道,为进一步开展其觅食生态学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贵州荔波茂兰喀斯特地区的隐纹花松鼠个体样本的胃容物。结果表明:从茂兰喀斯特地区的隐纹花松鼠胃容物中鉴定出植物7门73科109属,动物8门82科120属。其中,植物主要包括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平藓科(Neckeraceae)、山茱萸科(Corn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和毛茛科(Ranunculaceae)等物种,动物主要包括刺蛾科(Limacodidae)、蝽科(Pentatomidae)、匍蠊科(Blaberidae)和步行虫科(Carabidae)等物种。研究结果可为隐纹花松鼠及其同域分布物种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
    • 徐万土; 陶顺顺; 曾肖; 徐芳君; 陈裕
    • 摘要: 为了解棘头梅童鱼消化道形态结构特点,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组成.舌由基舌骨突出外覆黏膜而成,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少量味蕾及黏液细胞.食道、胃、幽门盲囊及肠均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食道粗短,黏膜层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含大量黏液细胞.胃呈卜型,且具有体积较大的胃盲囊.胃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之下的固有膜内分布有大量胃腺.幽门盲囊位于胃与前肠连接处,呈指状,有12~17根,其组织学结构与肠道相似.肠呈"S"型盘曲,肠指数为0.72±0.10,黏膜层被覆单层柱状上皮,其间分布有少量杯状细胞.棘头梅童鱼消化道各部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
    • 唐道军; 刘洋; 郑学斌; 倪君杰; 侯聪聪; 王亚军; 徐善良; 张春丹; 金珊; 徐万土; 竺俊全
    • 摘要: 为了解银鲳(Pampus argenteus)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功能及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染色及酶活性检测技术对银鲳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银鲳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侧囊、食道、胃及肠构成,胃肠交界处有很多幽门盲囊。食道侧囊呈椭球形,食道粗短,胃呈U型,肠有多个盘曲,肠指数为2.03。舌上皮内有少量味蕾及较多黏液细胞。食道侧囊、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组成。食道侧囊内皱襞较发达,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黏液细胞,且以Ⅳ型为主,皱襞顶端及侧面有内含角质刺的次级突起;黏膜下层及肌层中有固定皱襞的骨质脚根;侧囊内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食道内皱襞较高,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黏液细胞,且以Ⅳ型为主。胃内皱襞发达,被覆单层柱状上皮,未见黏液细胞分布;胃腺发达,胃内蛋白酶活性较高。肠道内褶襞多,高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黏液细胞密度前、中肠较高,后肠较低,且均以Ⅰ型为主;肠道内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幽门盲囊组织结构与肠相似。银鲳的消化道结构特点、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与其功能及偏肉食的杂食性相适应。
    • 张彩军; 王小燕; 刘倩倩; 安康; 蒲强胜; 王志成; 苏军虎
    • 摘要: 人为活动会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过程和功能产生极大影响。明确人为活动干扰对甘南高寒草甸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食性的影响,可为其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分析比较了自然生境和两种人为活动干扰生境下喜马拉雅旱獭夏季的食物组成、比例、多样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喜马拉雅旱獭主要采食杂类草和禾本科植物,不同生境下其采食的植物种类变化不大,采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比例最大(自然生境、干扰生境1和干扰生境2的相对密度分别为46.67%,24.59%和19.00%)。相较自然生境,干扰生境下喜马拉雅旱獭对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采食相对比例显著降低,而对杂类草的采食相对比例显著增加。人为活动干扰后,喜马拉雅旱獭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增高,食物生态位宽度增加,拓宽自身食物生态位宽度是喜马拉雅旱獭应对人为活动干扰的重要策略。
    • 马本贺; 王海华; 徐先栋; 李燕华; 王梦杰; 吴斌; 陶志英
    • 摘要: 为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关系,以采自东江和桃江水域的大刺鳅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和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刺鳅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大刺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构成;口咽腔具舌、咽骨和咽磨;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内壁具纵行褶皱和次级分支,肌层由横纹肌和平滑肌共同组成;胃壁和肠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肌层为平滑肌,分为环肌和纵肌;胃呈“V”型,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幽门部3个部分,各部分的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贲门部向胃体部逐渐增粗,且含有胃腺细胞,幽门部肌层极为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肠较短,具一个弯曲,肠道系数为0.325±0.050,肠绒毛丰富,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肠绒毛高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胃幽门部和前肠间有2个幽门盲囊。大刺鳅食谱较广,消化道中鉴定出虾类、水生昆虫、鱼类、螺、卵和植物碎屑6大类饵料,摄食时食物不经咀嚼直接吞入;食物多样性指数(H′)为2.19,不确定性较低,饵料优势指数(D)为0.33,集中性较高;虾类为大刺鳅的主要食物,其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质量百分比(W%)和数量百分比(N%)分别为97.75%、92.29%和73.07%。研究表明,大刺鳅属肉食性鱼类,其消化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表现出与食性相适应的特点,该研究可为大刺鳅人工养殖和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 张琛; 胡思敏; 林先智; 周天成; 黄晖; 刘胜
    • 摘要: 波纹钩鳞鲀(Balistapus undulatus)是一种在热带珊瑚礁海域中广泛分布的杂食性鱼类,研究其自然环境中的食物组成有助于了解其食物来源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地位。但目前的认识仅限于他们是珊瑚礁区的海胆捕食者,对其准确的食物组成和生态功能定位尚不清晰。本研究于2017年夏季在南沙珊瑚礁区采集了波纹钩鳞鲀样品,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波纹钩鳞鲀消化道中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其现场食物组成,并测定了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分析其营养级。研究结果显示,波纹钩鳞鲀摄食的食物种类有13种,分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脊索动物门(Chordata)和环节动物门(Annelida)。其中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是节肢动物门扇蟹科的蟹类,如滑面蟹(Etisus sp.)、Luniella pubescens、皱纹花瓣蟹(Liomera rugata)等,分别占61.8%、6.7%和1.8%。鱼类也有一定的贡献,占总食物序列的23.5%。同位素结果显示其营养级为3.71±0.07,与分子检测的结果相符。研究结果表明波纹钩鳞鲀的主要食物是小型甲壳类动物以及植食性鹦嘴鱼,这拓展了以往对波纹钩鳞鲀所扮演生态角色的认识。
    • 宫爽; 张萍; 栾雪; 包衡; 姜广顺
    • 摘要: 有蹄类动物食性分析对基础生态学研究乃至大型濒危食肉动物保护与恢复有重要科学价值。食物组成定量化有很多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粪便显微分析和DNA宏条形码技术,但各有其优缺点。2014年12月—2016年3月,在珲春、汪清、黄泥河、天桥岭和穆棱5个地区收集了野猪(Sus scrofa)新鲜粪便样品,运用粪便显微分析和DNA宏条形码技术比较研究了冬季野猪食性。仅对比分析了野猪植物性食物,通过粪便显微分析获得的野猪食物组成包含32属植物,比例大于4%的主要食物有木贼属(Equisetum,(22.76±1.87)%)、松属(Pinus,(22.56±1.73)%)、薹草属(Carex,(25.41±2.09)%)和苔藓(Bryophyta,(4.95±1.02)%);通过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获得的野猪食物组成包含60属植物,比例大于4%的主要食物有薹草属(30.02±5.95)%、唐菖蒲属(Gladiolus,(18.76±4.12)%)、胡桃属(Juglans,(6.63±3.84)%)、蚊子草属(Filipendula,(5.23±2.79)%)、榛属(Corylus,(4.23±1.60)%)和绣线菊属(Spiraea,(4.93±4.06)%)。通过分析野猪食物多样性,珲春、汪清和穆棱地区粪便显微分析显著高于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得到的食物物种丰富度,黄泥河地区粪便显微分析显著低于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得到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生态位宽度,珲春地区粪便显微分析显著高于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得到的食物均匀度指数。粪便显微分析和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得到的食物选择种类和比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其中,DNA宏条形码技术可分析得到更多的草本类食物种类。因此,建议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时应综合考量采食范围与采食情况,全面分析出采食种类和比例;采用DNA宏条形码技术时应尽量完善目标动物食源DNA条形码数据库,准确分析出目标动物在活动范围内采食种类。
    • 孙珊珊; 杨可; 张昊婷; 商正昊妮; 袁伟; 那顺孟克; 张恒; 袁帅; 付和平; 武晓东
    • 摘要: 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跳鼠,栖息的环境有草原、农田、沙漠、戈壁和丘陵等。对其的研究也涉及到动物生态学的多个方面,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五趾跳鼠相关研究的主要文献,重点介绍了五趾跳鼠的生态特征、食性、年龄划分、种群、群落和鼠蚤关系等相关研究,旨在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