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喜马拉雅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内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12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四川动物、兽类学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七届中南地区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实验动物管理与学术交流会、第十四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等;喜马拉雅旱獭的相关文献由321位作者贡献,包括陶元清、王忠东、加洛等。

喜马拉雅旱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12.2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54%

专利文献>

论文:812 占比:87.22%

总计:931篇

喜马拉雅旱獭—发文趋势图

喜马拉雅旱獭

-研究学者

  • 陶元清
  • 王忠东
  • 加洛
  • 范微
  • 张发荣
  • 刘海青
  • 刘巴睿
  • 王宝菊
  • 范薇
  • 李耀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南新营; 李优; 李耀东
    • 摘要: 以分布在不同海拔(2279、3273、4452 m)的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为供试材料,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喜马拉雅旱獭低氧适应相关基因。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喜马拉雅旱獭线粒体序列长度之间并无差异,但蛋白质编码基因突变位点个数随海拔增加而增多,ND5基因的突变位点个数和非同义突变位点个数都为最多,其Ka/Ks>1,表明ND5基因存在正选择效应,可作为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的候选基因。与玉树(海拔4452 m)相比,乐都(海拔2279 m)和黄南(海拔3273 m)的喜马拉雅旱獭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喜马拉雅旱獭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共编码氨基酸3812个,去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后共编码氨基酸3802个。在20种氨基酸中,Leu的使用率最高,达16.18%,Gys的使用率最低,仅有0.71%。RSCU值>1的密码子有32种,RSCU值<1的密码子有32种,其中AGG的RSCU为0。
    • 张彩军; 王小燕; 刘倩倩; 安康; 蒲强胜; 王志成; 苏军虎
    • 摘要: 人为活动会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过程和功能产生极大影响。明确人为活动干扰对甘南高寒草甸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食性的影响,可为其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分析比较了自然生境和两种人为活动干扰生境下喜马拉雅旱獭夏季的食物组成、比例、多样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喜马拉雅旱獭主要采食杂类草和禾本科植物,不同生境下其采食的植物种类变化不大,采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比例最大(自然生境、干扰生境1和干扰生境2的相对密度分别为46.67%,24.59%和19.00%)。相较自然生境,干扰生境下喜马拉雅旱獭对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采食相对比例显著降低,而对杂类草的采食相对比例显著增加。人为活动干扰后,喜马拉雅旱獭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增高,食物生态位宽度增加,拓宽自身食物生态位宽度是喜马拉雅旱獭应对人为活动干扰的重要策略。
    • 曹立波; 宁中平
    • 摘要: 藏区流浪犬不仅可以捕食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盘羊、蒙古瞪羚、飞行能力较低的鸡形目鸟类和需要在地面取食的鸠鸽类等动物,有时甚至能威胁到食物链顶端的雪豹毛发打结成块、无比肮脏、身体瘦弱不堪,甚至走路颤颤巍巍……在一个开车几分钟就能走完的藏区县城,至少有一百多只流浪犬。这是一位旅行博主在藏区拍下的流浪犬现状。
    • 杨旭欣; 徐立青; 李积权; 于守鸿; 谢辉; 薛红梅; 张爱萍; 任玲玲; 樊迪; 马丽
    • 摘要: 目的检测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布鲁氏菌抗体,确定青海喜马拉雅旱獭布鲁氏菌病的地理分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现况调查方法,选取青海省人、畜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有喜马拉雅旱獭栖息的部分县(市),采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血样,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布鲁氏菌检测。结果1466份旱獭血样品中RBPT阳性64份,检出率4.37%(64/1466);GICA阳性28份,检出率1.91%(28/1466),SAT阳性18份,检出率1.23%(18/1466)。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两两对比后,RBPT与SAT的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值为0.430,两种方法比对为中度一致性;GICA与SAT的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值为0.709,两种方法比对为高度一致性。说明GICA的实验结果与SAT的实验结果具有具高度一致性。结论根据检出的抗体阳性样本来源,绘制出了RBPT、GICA、SAT抗体阳性地区的分布图,为以后确定青海喜马拉雅旱獭布病地理分布提供依据,为制定多样化防控技术和控制青海省布病疫情提供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持。
    • 冯彬; 刘洋; 李建国; 周材权; 白文科
    • 摘要: 由于环境条件的异质性和可变性,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物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出现了体色变异现象。其中,黑化与白化是最显著和普遍的生物体色变异现象,广泛存在于众多动物类群中。True(2003)将黑化定义为“表皮呈现大部分或完全变黑的变异个体或群体现象,这种现象可认为是种群内多型现象或近似种内的固定变异”。
    • 张娟; 米玛旺堆
    • 摘要: 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境特征是开展野生动物生境有效管理的前提,喜马拉雅旱獭作为青藏高原鼠疫的主要贮存者,了解该物种的栖息地选择是必要的.为此,2021年9月17日~2021年10月3日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境内和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境内进行了野外调查,我们利用样方法对喜马拉雅旱獭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定87个样方(42个利用样方,45个对照样方),共测定了海拔、经度、纬度、坡度、草本盖度、灌木盖度、草本均高、灌木均高等17种生境因子,利用R语言4.1.1软件包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在对6种描述型生境因子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生境类型(X^(2)=7.988,df=2,P=0.018<0.05)、隐蔽级(X^(2)=11.389,df=2,P=0.003<0.01)、优势灌木(X^(2)=22.317,df=6,P<0.01)和坡向(X^(2)=9.4286,df=3,P=0.0241<0.05)4个生态因子有差异,在优势草本和干扰类型2个生态因子上没有差异性.(2):在对喜马拉雅旱獭洞穴数和11种数值型生态因子之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海拔(F=9.539,P=0.003)、纬度(F=46.145,P<0.01)、坡度(F=19.145,P<0.01)、草本盖度(F=20.047,P<0.01)、灌木均高(F=23.9,P<0.01)、距水源的距离(F=5.501,P=0.021)、距人为干扰距离(F=4.739,P=0.032)7个生境因子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喜马拉雅旱獭对这7种生境因子具有选择性.(3):通过对喜马拉雅旱獭洞穴数和各个数值型生境因子之间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逐步回归方程:海拔+经度+纬度+坡度+草本盖度+灌木盖度,模型中各个参数的P值如下:海拔(P=0.045)、经度(P=0.099)、纬度(P<0.01)、坡度(P=0.091)、草本盖度(P=0.042)、灌木盖度(P=0.020).研究表明喜马拉雅旱獭生境偏好海拔和纬度相对较高、坡度大约为10°~30°、有灌木覆盖、灌木高度大于70 cm(成年旱獭站立时的大概高度)的地带,距人为干扰较近、隐蔽级较高以及阳坡区域.本研究旨在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并对鼠疫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 秦鸿楠; 周娟; 李琳; 张勤文
    • 摘要: 为了明确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组织学特点,本试验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的组织学指标进行观测与分析,并与SD大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喜马拉雅旱獭的骨骼肌肌纤维直径小于SD大鼠,且差异极显著(P<0.01),喜马拉雅旱獭的骨骼肌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喜马拉雅旱獭的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均高于SD大鼠,且差异极显著(P<0.01);对于骨骼肌线粒体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喜马拉雅旱獭均小于SD大鼠,且差异极显著(P<0.01),对于体积密度、面数密度,喜马拉雅旱獭均高于SD大鼠,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对高原低氧环境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骨骼肌的肌纤维直径细,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VEGF大量表达,MVD大,线粒体体积密度和面数密度高。
    • 刘钊; 郑文芳; 仁文俊; 买春海; 张贵弟; 何海通; 杨爱芳; 许智玮; 镡宝娃; 李刚; 谢宗平
    • 摘要: 同域分布物种的生境特征以及共存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的研究热点,通过生境分析可以探明物种的生境偏好和生态位分化的程度,对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亦具有指导意义。2018年7月~8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岩羊(Pseudois nayaur)和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bobak)的栖息生境,共测定了3个地形因子,探讨了它们的生境偏好和生态位的分异特征。地形因子的比较结果表明,2种兽类的海拔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坡度和坡向因子均差异显著(P<0.05);2种兽类利用生境的地形因子与随机样点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资源选择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岩羊和旱獭对2700m以上的海拔区间均偏好选择;并对坡度区间大于29°表现为喜爱;与旱獭相比,岩羊尤其喜爱在高海拔和高坡度值区域活动;二者更偏好选择阴坡和半阴坡,对阳坡的选择性都表现为不喜爱。核密度曲线估计亦能够反映出二者的资源偏好以及生态位分化程度。
    • 野性中国(图/文)
    • 摘要: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Hodgson,1841属于大型啮齿动物,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个类群。它们体型肥壮,颈粗吻阔,耳小眼细,四肢粗短,利爪坚硬,松尾短扁。在外形和生活方式上都与鼠类相似,常被称为“土拨鼠”。
    • 徐大琴; 席进孝; 王鼎盛; 王平贵; 王世明; 苗克军; 吴斌; 郭丽民; 穆洮霞
    • 摘要: 目的掌握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特征,为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开展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2018年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档案、网络直报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2018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流行特征,包括宿主动物分布情况、鼠疫菌的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人间鼠疫流行特征等。结果2011-2018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总平均獭密度为0.21只/hm_(2),其中天祝县平均獭密度最高,为0.58只/hm_(2);嘉峪关市平均獭密度最低,为0.01只/hm_(2)。疫源地内共分离鼠疫菌381株,其中分离自人尸4株、宿主动物298株、染疫媒介79株;分离菌株前3位的县(市)依次为阿克塞县(38.85%,148株)、肃北县(31.50%,120株)、玉门市(16.27%,62株)。共检测旱獭血清6860份、犬血清1769份,F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0%(185/6860)、8.42%(149/1769);动物材料814份,F1抗原阳性率为4.30%(35/814)。共发生人间鼠疫4起,发病4人,死亡4人;其中3起发生在肃北县、1起在玉门市;发病月份分别为7、9、11、12月,主动接触牧羊犬等染疫动物是主要感染途径,外来放牧雇工为重点职业人群。结论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活跃,且各地区鼠疫疫情呈现不同流行状态;应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控措施严防鼠疫的发生和传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