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獭
旱獭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6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兽类学报、农村科学实验、农业科技通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28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第五届全国肝脏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等;旱獭的相关文献由318位作者贡献,包括陶元清、吴海生、熊浩明等。
旱獭
-研究学者
- 陶元清
- 吴海生
- 熊浩明
- 吴海莲
- 张景清
- 王治军
- 加洛
- 吴得强
- 王忠东
- 田富彰
- 范薇
- 郭文涛
- 叶于聪
- 周奎章
- 张雪飞
- 张青雯
- 李晓坤
- 杨东亮
- 米宝玉
- 谢辉
- 赵海红
- 陈晨
- 陈洪舰
- 陈钦铭
- 冯建萍
- 刘巴睿
- 张发荣
- 张安宁
- 张爱萍
- 张荣广
- 戴瑞霞
- 李千
- 李存香
- 杨晓艳
- 杨永海
- 柏吉祥
- 欧尔格力
- 汪元忠
- 祁芝珍
- 范微
- 辛有全
- 黎唯
- 龚文雄
- 丁学良
- 于守鸿
- 刘中凯
- 刘戈
- 刘海清
- 刘淑范
- 南忠
-
-
苏小谦
-
-
摘要:
春日的午后,青藏高原。山地向阳的一面,旱獭和鼠兔你追我逃,玩着追逐的游戏。“旱獭,你你你,不要再追我啦!我我我,实在跑不过你。你不如先操心一下自家的洞吧!”鼠兔被追急了,试图转移旱獭的注意力。“什么先啊后啊的,别废话。今天我一定要抓住你,让你输得心服口服!”“喂,你家都快成售楼部了!看房团这会儿正浩浩荡荡往那边去呢!”“多大点事儿!我不在乎!”
-
-
央秀达珍
-
-
摘要:
青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青海省鼠疫防控条例》,明确禁止猎捕、饲养、投喂旱獭等鼠疫疫源动物。条例于4月1日起施行。条例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控方针,同时吸收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做法,规定鼠疫防控应遵循政府负责、分级管理、科学防控、社会参与、有效处置、加强宣传的原则。
-
-
-
孔玥峤(撰文/摄影)
-
-
摘要:
作者是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她来到青海玉树三江源国家公园,参与一个旱獭研究项目。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她与旱獭朝夕相处,给它们“戴耳环”、“染头发”,观察、记录这些可爱“肥宅”的有趣生活。抓旱獭,需“警戒”踏入三江源的第一天,我就跑去问一位当地的藏族大哥:“这边的旱獭好抓吗?”大哥汉语不太流利:“我们不抓不抓!赛亚(旱獭的藏语叫法)生病,不让抓!我们也不吃!”然后他警觉地看了我一眼:“你抓它做什么?”
-
-
馒头大师
-
-
摘要:
1这一年,是1910年的9月。每年的这个季节,大量猎人涌入位于中国东北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满洲里,开始大规模捕猎一种被称为“旱獭”的动物。旱獭,学名“Marmota bobak”,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用我们比较熟悉的称呼,就是“土拨鼠”。旱獭的肉是可食的,脂肪可以入药,但最珍贵的,还是它身上的毛皮。
-
-
-
-
闫京艳;
林恭华;
陈洪舰;
李千;
覃雯;
苏建平;
张同作
-
-
摘要:
本研究利用11个微卫星标记对采自青海省东部地区的13个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种群149个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并运用种群遗传学方法对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共计检测到97个等位基因,各种群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范围分别为0.58~0.82和0.60~0.79,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遗传结构分析表明,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具有显著的遗传结构,13个地理种群形成了3个遗传聚类群,且3个遗传聚类群与湟水河和黄河上游干流所划分的地理单元完全一致,因此我们认为湟水河和黄河上游干流是阻碍该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种群进行迁移扩散和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同时,STRUCTURE分析结果还显示3个遗传聚类群间仍有明显的基因流,AMOVA分析也显示3个聚类群间变异百分比为6.60%,仅略高于聚类群内种群间的变异(4.51%),而远低于种群内变异水平(88.90%),表明3个聚类群间的分化程度并不是很深.这说明喜马拉雅旱獭可能通过桥梁或在枯水期等穿越河流进行基因交流.以上结果为该地区的旱獭种群监控和鼠疫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
-
艾灵;
朱彬;
王俊忠;
陆蒙吉;
杨东亮;
王宝菊
-
-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嗜肝DNA病毒的原型,HBV感染所致的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抗乙肝药物包括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均难以达到临床治愈,研究新的抗乙肝药物、评价新的联合治疗策略均离不开合适的动物模型.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于1978年美国费城动物园患肝癌的土拨鼠中首次被发现,因其基因组结构、复制周期与HBV高度近似,被归类为嗜肝DNA病毒.WHV感染土拨鼠后的自然史与HBV感染人高度近似,因此土拨鼠模型很早就被用于乙肝DNA疫苗、抗HBV药物的评价.近年来土拨鼠多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细胞表面标志先后被克隆和鉴定,T细胞应答的检测方法包括淋巴细胞增殖实验、CD107a脱颗粒实验逐步被建立,大大促进了土拨鼠模型在HBV发病机制及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综述了WHV感染土拨鼠模型的免疫学特征,以及该模型在抗乙肝病毒药物评价和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
-
-
-
-
-
杨东亮
- 《第五届全国肝脏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动物模型是人们了解病毒复制、病毒感染自然史、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病的分子机制,研制有效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不可缺的工具.我国是肝炎病毒感染较为严重的国家,对动物模型的需求很大.然而,目前在嗜肝DNA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研究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我们近年来在寻找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嗜肝DNA病毒感染动物模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