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青藏高原东北部

青藏高原东北部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841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气象知识、地质学报、第四纪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0天灾预测总结学术研讨会议等;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相关文献由36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调风、鹿化煜、时盛博等。

青藏高原东北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4 占比:3.4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841 占比:96.47%

总计:5018篇

青藏高原东北部—发文趋势图

青藏高原东北部

-研究学者

  • 张调风
  • 鹿化煜
  • 时盛博
  • 吕晓蓉
  • 李万志
  • 杨昭明
  • 王先彦
  • 马占良
  • 万永革
  • 吕晓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梦珺; 吉天琪; 郑登友; 庄静; 孙文丽; 许澳康
    • 摘要: 以青藏高原东北部泽库剖面(ZK)风成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CM-5分光测色计测定了169个样品的色度参数红度(a^(*))、黄度(b^(*))、亮度(L^(*))并计算饱和度(C^(*))和色调角(h^(*)),在分析风成沉积物各色度参数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辅以磁化率、粒度敏感指数(SC/D)、Si O_(2)及Fe_(2)O_(3)含量等指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9.4 ka以来的环境演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色度参数a^(*)、L^(*)自剖面底部向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征,h^(*)则自下而上先减小后增大。(2)色度参数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重建古气候的有效代用指标,a^(*)和L^(*)高值指示温湿环境,h^(*)高值指示冷干环境;各色度参数指示环境的敏感性有差异,但均对气候突变反应较为灵敏,可用于判断气候突变的典型冷暖事件。(3)9.4 ka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环境整体呈现为由温湿向冷干发展的态势,可分为两大阶段。9480~4290 a BP的温湿期,气候整体呈现向温湿方向发展的趋势,表现为较温湿→温湿→较温湿的波动;4290 a BP至今的冷干期,气候整体不断向冷干方向发展,表现为温干→温润→凉润→冷干的变化。
    • 栗兵帅; 颜茂都; 张伟林
    •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部作为高原北东向扩展的前缘地带,新生代以来变形十分强烈,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变形过程和生长模式的关键地区之一。然而高原东北部何时卷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挤压变形系统以及高原扩展的运动学、动力学过程和机制等仍存在很大争议。大陆碰撞及持续挤压过程往往会伴随块体及其内部的旋转变形,而古地磁磁偏角可以定量恢复块体绕垂直轴发生的旋转变形,在研究块体旋转变形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高原东北部,尤其是柴达木盆地,缺乏早新生代的细致旋转变形研究,制约了我们对高原东北部地区早新生代的旋转变形特征及其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远程响应的理解。柴北缘地区出露有近乎连续完整的早新生代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地层,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早新生代旋转变形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对柴北缘逆冲带北中部的驼南和高泉两剖面早新生代路乐河组和下干柴沟组地层开展精细古地磁旋转变形研究:包括在驼南剖面布设4个时间节点、24个采点260个古地磁岩心样品,高泉剖面布设2个时间节点、14个采点150个古地磁岩心样品。通过系统岩石磁学和热退磁实验分析,揭示两剖面早新生代样品的载磁矿物主要是赤铁矿,并含有少量磁铁矿;所获得31个有效采点的高温特征剩磁方向通过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指示可能是岩石沉积时期记录的原生剩磁方向。结合柴北缘中部红柳沟剖面已有古地磁数据,三剖面古地磁结果一致表明柴北缘地区在45~35 Ma期间发生了显著(约20°)逆时针旋转变形。结合东部陇中盆地同时期古地磁旋转变形记录,发现二者具有反向的共轭旋转变形关系。综合青藏高原东部早新生代(52~46 Ma)旋转变形和渐新世以来走滑断裂活动等证据,我们认为:(1)高原东北部的共轭旋转变形是该地区对印度-欧亚碰撞的远程响应,其时间不晚于中始新世(约45 Ma);(2)早新生代自喜马拉雅东构造结至高原东北部,其两侧系统的共轭旋转变形很可能是该时期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北北东向压入欧亚大陆引起的右旋和左旋剪切作用导致,且剪切应力及相关的地壳缩短和旋转变形等呈现自东构造结地区沿北北东向逐步向高原东北部传递的特征;(3)古新世—始新世时期高原构造变形可能主要通过南北向挤压-地壳增厚模式、渐新世以来主要以沿主要断裂带的侧向挤出模式来调整。
    • 王佳政
    • 摘要: 一、试题设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青海湖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湖区地处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西风急流三者汇聚带,四季多强风。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著名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湖区周围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东西岸沙漠化面积扩大,湖区盛行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鸟岛原是湖边的一个小岛,因鸟类栖息繁殖而得名,后逐渐与陆地相连形成半岛,成为青海湖一个重要的景点。
    • 王梦思
    • 摘要: 我出生以来发生的最幸运的事是遇见雪落晴空的青海湖。青海湖古称西海,藏语名为“措温布”。这片“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四周高山屏列,与波光粼粼的湖水相映照。湖泊面积达4625.6平方千米,相当于上海市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比江南著名的太湖还要大一倍多。在青海高原上有断层陷落的构造湖盆,盛着生命的源,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人们的向往之地。
    • 廖惟楚
    • 摘要: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每年6~8月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简称“环湖赛”)是亚洲顶级自行车公路多日赛,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环湖赛被取消了,但爸爸却带着我来了一段定制的四天环青海湖骑行。沿途雄奇壮美、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将永远烙印在我的心中。
    • 赵汉斌
    • 摘要: 我国科学家的研究首次表明,约在5000多年前,现今只分布在热带地区的野生大型哺乳动物,曾生活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并且是马家窑文化先民重要的狩猎资源。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以及他们对动植物资源利用的方式,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谜题。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宿兵实验室与国内多个研究机构进行古DNA遗传学、考古学、古气候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合作,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前,青藏高原曾存在大型热带哺乳动物。
    • 王宗礼; 曹辉辉; 肖永明; 何建华; 张山佳; 董广辉
    • 摘要: 位于黄河上游群尖盆地的沙隆卡遗址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目前唯一同时出土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文化遗存的遗址,但由于缺乏系统考古发掘和测年工作,该遗址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晰.本文在沙隆卡遗址发掘基础上,系统采集炭屑样品开展碳十四年代测定,建立了沙隆卡遗址年代序列,结合出土的遗存和群尖盆地已发表的研究资料,揭示了史前人群的活动历史.结果显示,史前人群在约8500?7300cal.aB.P.、约5300~4600 cal.a B.P.、约4100~3900 cal.a B.P.以及约3200~2900 cal.a B.P.在沙隆卡遗址活动.沙隆卡遗址的海拔和地貌特征适合渔猎、粟黍和麦类作物种植,而其所处的群尖盆地海拔高差大的特点也为多种生业模式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青藏高原东北部及毗邻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是促成不同生业人群在沙隆卡遗址活动的主要因素,而群尖盆地漫滩洪水的频率以及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对沙隆卡遗址的人群活动产生影响.本文从沙隆卡遗址史前人类活动与局地-区域尺度环境和文化关系研究人手,为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史前人群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 张调风; 杨昭明; 温婷婷; 来晓玲; 马有绚
    • 摘要: 利用1960—2020年青藏高原东北部66个观测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根据百分位法确定了32个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并对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布及影响其发生的主要环流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冬季气候指数的极端性与低温事件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主要集中在东部农业区。(2)不同类型低温事件环流差异主要表现在高层500 hPa高度场正异常中心和负异常中心的纬度位置以及700 hPa北风分量向南延伸的强度。(3)冬季极涡、印缅槽、高原高度场、高原加热场、AO的极端性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相对应,低温事件的发生概率均超过60%,利用它们可以提升高原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诊断和预测能力。
    • 冯声宝; 喇录忠; 李寻; 王海玲
    • 摘要: 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在地理上属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县境北依祁连山支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县接壤;东南与乐都区接壤;南以湟水河为界,与平安区相望;西南与西宁市相连。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6°30′—37°9′和东经101°46′—102°45′之间。县境南北宽约64公里,东西长86公里,总面积3423.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600米。县境内有大小天然河流8条,均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长2895公里。
    • 赵久莲; 扎西(图)
    • 摘要: 你见过荒漠猫吗?荒漠猫是世界上唯一在中国特产的猫科动物。这种小型猫类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地方,因为荒漠猫生活在特殊的高山草甸环境,所以它们分布的地方非常狭小,仅限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种群数量也较少。民间叫草猫、草猞猁、荒猫、漠猫、切唐匈布等,荒漠猫(Felis bieti)的英文名称Chinese Mountain Cat,意为“中国山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