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原鼠兔

高原鼠兔

高原鼠兔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63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4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3711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动物学报(英文版)、四川动物、兽类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等;高原鼠兔的相关文献由93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堰铭、刘伟、魏万红等。

高原鼠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4 占比:3.06%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3711 占比:96.83%

总计:14160篇

高原鼠兔—发文趋势图

高原鼠兔

-研究学者

  • 张堰铭
  • 刘伟
  • 魏万红
  • 曹伊凡
  • 郭正刚
  • 曲家鹏
  • 杜继曾
  • 庞晓攀
  • 殷宝法
  • 花立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齐丽红; 邹登朗; 祁得胜; 刘忠浩; 马建滨; 都玉蓉
    • 摘要: 从生理学、行为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低氧适应机制进行阐述,发现高原鼠兔血液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释放氧的能力较高,这对低氧时体内氧的传递是有利的;肺小动脉壁变薄,这有利于在低氧条件下进行气体交换,使更多的氧进入肺部,同时高原鼠兔的右心室重量低于常氧环境中的大鼠。这就最大限度防止了高原鼠兔在低氧环境中出现右心室衰竭。行为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繁殖行为方面,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血管生成、能量代谢和携氧蛋白的携氧能力方面。
    • 蔡新成; 包达尔罕; 周睿; 马义杰; 董克池; 花立民
    • 摘要: 为探究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与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胃肠道形态在高原恶劣环境中对食物资源和能量需求的适应对策,将捕获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高原鼠兔(8♀,7♂)和高原鼢鼠(9♀,6♂)解剖后,测定其胃肠道形态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种动物胃肠道形态在种内性别间差异表现为雄性高原鼠兔小肠长度、盲肠鲜重显著大于雌性(P<0.05),雄性高原鼢鼠小肠和盲肠长度、大肠鲜重及胃和大肠净鲜重显著高于雌性(P<0.05)。在种间水平上,高原鼠兔小肠和盲肠长度、盲肠净鲜重显著大于高原鼢鼠(P<0.05),而其胃和大肠长度、大肠鲜重显著小于高原鼢鼠(P<0.05)。研究表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前肠和后肠因其种间能量需求和食性的不同存在代偿性差异;同一物种雌、雄个体均通过改变小肠长度来适应性别间差异化的能量需求。
    • 宋璇紫; 米玛旺堆
    • 摘要: 【目的】明确西藏中南部影响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栖息地选择各因素的权重与作用机理,为高原鼠兔种群数量预测与调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对西藏中南部30个样线的高原鼠兔栖息地进行了调查,计算测量并比较土壤因子、植物因子与环境因子等19个生态因子。【结果】栖息地的土壤湿度、土壤电导率、土壤盐分、植被覆盖度、海拔、建筑距离、竞争性动物在鼠兔利用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道路距离、土壤电导率、物种丰富度等影响高原鼠兔栖息地的选择;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高原鼠兔栖息地选择的最为主要因子为竞争性动物、土壤湿度与土壤电导率。【结论】高原鼠兔在西藏中南部选择土壤湿度较低、土壤电导率与盐分低、海拔较高、无竞争性动物存在、食物资源充足、远离捕食者的栖息地。
    • 曹立波; 宁中平
    • 摘要: 藏区流浪犬不仅可以捕食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盘羊、蒙古瞪羚、飞行能力较低的鸡形目鸟类和需要在地面取食的鸠鸽类等动物,有时甚至能威胁到食物链顶端的雪豹毛发打结成块、无比肮脏、身体瘦弱不堪,甚至走路颤颤巍巍……在一个开车几分钟就能走完的藏区县城,至少有一百多只流浪犬。这是一位旅行博主在藏区拍下的流浪犬现状。
    • 根呷羊批; 周俗; 杨孔; 王钰; 杨思维; 刘刚; 杨廷勇; 扎德; 王泽光
    • 摘要: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高寒草甸关键物种,在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采用样方法研究了高原鼠兔干扰对川西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干扰显著降低了高寒草甸植被盖度、高度、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土壤含水量和紧实度(P<0.05),而显著增加了多样性指数、表层土壤容重(P<0.05);2)随干扰强度增加,植被盖度、高度和土壤紧实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而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为375~735个/hm;时达到最高;3)高原鼠兔干扰显著降低了禾本科和豆科功能群多样性指数和重要值,而显著增加了杂类草功能群多样性指数和重要值(P<0.05),不同干扰强度下,各植被功能群多样性指数变化明显,其中,豆科功能群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而杂类草功能群多样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综上所述,高原鼠兔的干扰显著改变了川西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特征和土壤物理性状,适度的高原鼠兔干扰不仅增加了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还改善了土壤条件,而高强度的鼠兔干扰降低了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含水量。
    • 花蕊; 周睿; 包达尔罕; 董克池; 唐庄生; 花立民
    • 摘要: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型啮齿动物,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科学合理防控高原鼠兔危害,对其危害程度开展监测和评价十分必要。通过无人机空中遥感平台并结合地面调查,以甘肃省玛曲县高原鼠兔危害草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危害程度的典型样地,采用自主设计的软件提取无人机影像中高原鼠兔洞口数、地上生物量、草地盖度等指标;构建了由洞口数、地上生物量、盖度和可食牧草比例组成的高原鼠兔危害等级综合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样地进行危害等级划分。最终形成一套适用于高原鼠兔危害的低空遥感监测方法,可为后期高效、准确监测高原鼠兔危害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经实地人工调查结果验证,无人机影像洞口数量和植被盖度解译精度分别达到95%和93%。2)筛选了可见光波段差值植被指数VDVI作为估测地上生物量的最佳植被指数,并构建了估测模型。经实地调查验证平均精度为86.54%。3)构建了综合危害指数DRI,并提出了划分危害级别的各指标量化值。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鼠害地划分为5个等级,即Ⅰ-无危害草地,Ⅱ-轻度危害草地,Ⅲ-中度危害草地,Ⅳ-重度危害草地,Ⅴ-极度危害草地。
    • 陈莹莹; 李捷; 周俗; 齐昊昊; 冯甘霖; 苟文龙; 庞晓攀; 郭正刚
    • 摘要: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干扰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是全面评价高原鼠兔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地位和角色的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和单位服务功能价格法,同步评价了高原鼠兔干扰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家畜食物生产、水源涵养、碳固持、土壤养分物质循环和物种多样性维持等服务价值的影响,以确定适宜高原鼠兔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方法。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均表现为高原鼠兔干扰降低了家畜食物生产和水源涵养价值;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时高原鼠兔干扰降低了碳固持、土壤养分物质循环和物种多样性维持的价值,而采用单位服务功能价格法时则表现为高原鼠兔干扰增加了碳固持、土壤养分物质循环和物种多样性维持的价值,说明两种方法评价高原鼠兔干扰与高寒草甸生态服务价值影响时既有趋同性,又有分异性。相比,单位服务功能价格法能够更好地评价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 摘要: 肠道菌群与动物的生活史特征密切相关。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探究其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季节变化并评估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助于了解该动物对低温、低氧极端环境的适应。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小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与管理学科组于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青海省海北自治州刚察县收集春夏秋冬各季节的高原鼠兔粪便样品,并记录采样地四个季节的气温、降水和植被营养指标。
    • 李积兰; 卡着才让; 李希来
    • 摘要: 通过高原鼠兔活动干扰程度设置人为控制试验,分析在其处理水平下对植物经济类群、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原鼠兔干扰处理下,随着高原鼠兔密度的增加,禾草类、莎草类、毒草均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杂类草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土壤含水量、土壤紧实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全钾、碱解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速效钾、pH值呈现增加的趋势。相同高原鼠兔干扰处理下4种植物经济类群的重要值由杂类草>禾草类>莎草类>毒草,杂类草与其他植物经济类群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除了土壤pH值增加外,其他指标均降低,且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高密度高原鼠兔区)、有效钾、有机质、pH值、土壤紧实度(正常高原鼠兔区、高密度高原鼠兔区)在0~10 cm与10~20 cm土层中均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高原鼠兔密度影响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经济类群重要值影响的解释力度最大的为土壤有机质,此贡献率差异显著(P<0.05)。试验布置当年,因干扰试验时间较短,对样地中植物经济类群重要值、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明显,需进行长期观测和测定相关指标。
    • 汉瑞英; 罗遵兰; 赵志平; 肖能文; 史娜娜; 孙光
    • 摘要: 应用生态学“源—汇”理论,以祁连山区为研究区,利用最大熵模型模拟高原鼠兔潜在分布区域,提取最高适生区作为鼠害潜在区域,运用最小阻力面模型构建鼠害生态阻力面,提取了祁连山区81条鼠害潜在发展扩散路径,识别出120个鼠害扩散节点,结果表明:等温性(Bio3)、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土壤砂砾含量是影响高原鼠兔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鼠害源地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青海地区西南、西北部,多以条带状分布,占祁连山区总面积的2.97%;中度覆盖草地和低度覆盖草地是鼠害扩散路径的主要景观构成类型,约占扩散路径总面积的78.6%;鼠害扩散路径密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刚察县、祁连县中部、天峻县西部,这些区域容易形成连片的鼠害区域;鼠群灾害扩散节点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西部天峻县、祁连县和刚察县境内,是鼠害防治的关键节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