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适应性进化

适应性进化

适应性进化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动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29087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海洋与湖沼、动物学研究、菌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乳品加工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中国乳业科技大会、第二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 等;适应性进化的相关文献由49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艇、森林、苏应娟等。

适应性进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29087 占比:99.97%

总计:529241篇

适应性进化—发文趋势图

适应性进化

-研究学者

  • 王艇
  • 森林
  • 苏应娟
  • 谢树莲
  • 于黎
  • 冯佳
  • 刘琪
  • 刘秀
  • 南芳茹
  • 吕俊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朵朵; 林丽梅; 国红玉; 龙月红; 邢朝斌
    • 摘要: 基于人参、三七基因组测序数据,在基因组水平上对SE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对其系统进化关系、基因结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SE基因复制事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参、三七的基因组中共鉴定到20个SE基因,聚为5个分支.SE基因在人参和三七中高度保守,所有SE均包含SE域和FAD/NAD(P)结合域.人参、三七的SE均含有干旱诱导元件、低温响应元件、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脱落酸响应元件等参与对植物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关键顺式调控元件.适应性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人参和三七SE基因在自然选择中是以纯化选择为主,人参和三七SE 基因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
    • 赵宁
    • 摘要: 通过综述青藏高原极端环境植物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总结了植物对于青藏高原低温、干旱、强辐射及传粉者稀少等环境表现出的不同适应机制。根据现有研究进展,提出青藏高原植物适应性分子进化机制几个研究方向,期望为研究植物对极端环境和逆境的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摘要: 肠道菌群与动物的生活史特征密切相关。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探究其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季节变化并评估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助于了解该动物对低温、低氧极端环境的适应。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小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与管理学科组于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青海省海北自治州刚察县收集春夏秋冬各季节的高原鼠兔粪便样品,并记录采样地四个季节的气温、降水和植被营养指标。
    • 摘要: 1.首次证实植物到动物的功能基因转移该研究发现烟粉虱具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本领,揭示了昆虫如何利用水平转移基因来克服宿主的防御,为探索昆虫适应性进化规律开辟新视角,为新一代烟粉虱田间精准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由蔬菜花卉所张友军团队完成,于4月1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细胞》上。
    • 罗志; 周衡陵; 李静; 李朝阳; 王磊; 罗利军; 夏辉
    • 摘要: 陆稻是栽培稻最重要的生态型之一,在长期适应旱作农业生境的过程中,具有节水抗旱、养分高效、耐直播等诸多绿色性状,是“绿色超级稻”与“节水抗旱稻”研发中的重要种质资源。近年来,陆稻起源与其抗旱性为主的适应性进化的问题逐步受到重视,先后有许多学者采取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陆稻与水稻的适应性分化,并初步揭示了陆稻及其基因资源起源与进化的遗传机制,为科学利用陆稻绿色基因资源发展节水抗旱稻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文综述了近30年来陆稻抗旱性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进展,阐述陆稻起源与进化中的各种观点,并对未来陆稻绿色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应用提出展望。
    • 摘要: 中科大实现新型自旋量子放大技术中科院海洋所破译首个深海甲壳动物基因组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李富花研究员课题组和李新正研究员课题组合作破译了国际上首个深海甲壳动物--深海水虱(Bathynomus jamesi)的基因组,并揭示了深海水虱体型巨大化和深海寡营养环境适应的独特分子遗传机制。据悉,此研究是继深海软体动物和深海管虫等深海物种之后,首次报道深海甲壳动物基因组,为揭示甲壳动物独特的深海环境适应性进化和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分子证据。
    • 郝豆豆; 张勇群; 施静; 拉多; 雷鸣
    • 摘要: 白粉圆叶报春、柔小粉报春和禾叶点地梅是近缘物种,它们生长在海拔3800 m以上的青藏高原(QTP),并在恶劣的高海拔环境中生存良好。为探索这3种植物适应高海拔的分子遗传机制,通过高通量RNA测序获得`3个物种的转录组数据,OrthoMCL分析鉴定转录数据中的单拷贝同源基因,并进行选择压力分析和功能鉴定。结果显示:对测序数据进行质控后一共获得145269464个有效片段;OrthoMCL分析鉴定了3个物种中2151个包含单拷贝基因的同源正交群;选择压力分析表明,有827个同源单拷贝基因受到了显著正向选择;基因功能分类分析发现受到正向选择的109个基因参与了代谢、遗传以及生物学调控和应激反应。本研究表明: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出的候选的同源单拷贝基因功能注释结果显示与DNA损伤修复、次生代谢、能量合成与转换等过程相关,这些同源单拷贝基因在3种植物应对高原低压低氧、强紫外线辐射、稀有资源、强烈的气候波动过程中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 刘兴; 高波; 吉红九; 贾超峰; 祝斐; 孟乾; 陈淑吟; 张志勇; 徐士霞
    • 摘要: 鲈形目(Perciformes)是鱼类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一个目,分布在多个水域,在渔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高密度的养殖模式加剧了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鱼类病害.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先天免疫中的重要蛋白质分子,在病毒以及细菌防御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以TLR1和LTR9为候选基因,共下载了鲈形目17个代表物种的同源序列,通过进化分析探讨该目物种先天性免疫的分子进化基础.选择压力分析发现TLR1、TLR9基因中分别有16和8个正选择位点被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到,且86%的位点位于蛋白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 rich repeat,LRR)结构域.上述结果提示鲈形目物种面临较高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挑战,而这些正选择位点可能导致基因进化出重要的功能改变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另外,Free-ratio以及Branch-site模型检测发现基因的正选择具有物种特异性,如TLR1在鲷科的最近共同祖先支以及鲈科最近共同祖先支等受到显著正选择,TLR9也在鲷科的最近共同祖先支受到显著正选择,且这些谱系被报道经常受到病原体的威胁,因此,鲈形目多个谱系受到正选择可能是在长期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中进化的结果.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抵御病原微生物过程中,鲈形目物种的TLR1、TLR9基因可能发生了适应性功能改变.
    • 吴海霞; 时昕晔; 周开亚; 严洁; 李鹏
    • 摘要: 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4G(eIF4G)充当衔接eIF4F复合体的骨架蛋白,在帽依赖性翻译起始中起关键作用.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eIF4G基因在幼体发育阶段的作用,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中华绒螯蟹eIF4G基因(命名为EseIF4G)的全长cDNA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幼蟹不同发育阶段的mRNA表达模式,并探讨其在节肢动物进化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适应性进化.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EseIF4G基因的cDNA全长为3769 bp,包含一个237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792个氨基酸;该编码蛋白具有保守的MIF4G、MA3和W2结构域,无跨膜区、疏水性区域和信号肽,是不稳定且非分泌型蛋白.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EseIF4G基因在中华绒螯蟹受精卵、溞状幼体Ⅰ~Ⅴ期、大眼幼体期和仔蟹Ⅰ~Ⅲ期共10个幼体发育阶段广泛表达,EseIF4G基因mRNA表达量在卵至溞状幼体Ⅳ期相对较高,而在溞状幼体Ⅴ期至仔蟹Ⅱ期相对较低,在溞状幼体Ⅴ期降至最低,与在仔蟹Ⅱ期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选择压力分析显示,PAML的位点模型和分支位点模型没有鉴定出正选择位点,分支模型在中华绒螯蟹末端分支没有检测到正选择信号;利用Datamonkey在EseIF4G的氨基酸水平鉴定出两个正选择位点(448G和655N).现有数据表明,EseIF4G基因可能参与中华绒螯蟹幼蟹发育过程,特别是短尾化过程,调控mRNA翻译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同时,其在节肢动物进化过程中进化相对保守.
    • 曾伟主; 单小玉; 房峻; 周景文
    • 摘要: 前期研究构建了1株组成型表达山梨糖脱氢酶(sorbose dehydrogenase,SDH)的大肠杆菌工程菌,该菌株能利用L-山梨糖生产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2-keto-L-gulonic acid,2-KLG),但对底物L-山梨糖的耐受性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对该菌株进行适应性进化,并强化了进化菌株发酵生产2-KLG的能力.首先,应用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全自动高通量微生物液滴培养系统,将出发菌株在不同浓度梯度的L-山梨糖培养基中生长、传代,获得能够耐受高浓度L-山梨糖的进化菌株.在摇瓶上进一步验证,最终获得了1株能耐受高浓度L-山梨糖的进化菌株2-F6.然后在2-F6中共表达了能促进2-酮基-L-古龙酸积累的山梨酮脱氢酶(sorbosone dehydro-genase,SNDH),并在摇瓶水平上对接种量、发酵温度、SNDH诱导时间、IPTG诱导浓度以及L-山梨糖添加量进化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2-KLG的产量达6.05 g/L.最终,将摇瓶发酵条件放大至5 L发酵罐后,2-KLG的产量为5.70 g/L.研究结果为一菌一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前体2-KLG提供了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