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低氧适应

低氧适应

低氧适应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99681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兽类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药学分会暨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论坛)、第六届全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术会议等;低氧适应的相关文献由315位作者贡献,包括俞红贤、张勤文、苟潇等。

低氧适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9681 占比:99.89%

总计:99793篇

低氧适应—发文趋势图

低氧适应

-研究学者

  • 俞红贤
  • 张勤文
  • 苟潇
  • 魏青
  • 李莉
  • 格日力
  • 荆海霞
  • 张浩
  • 强巴央宗
  • 杨舒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齐丽红; 邹登朗; 祁得胜; 刘忠浩; 马建滨; 都玉蓉
    • 摘要: 从生理学、行为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低氧适应机制进行阐述,发现高原鼠兔血液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释放氧的能力较高,这对低氧时体内氧的传递是有利的;肺小动脉壁变薄,这有利于在低氧条件下进行气体交换,使更多的氧进入肺部,同时高原鼠兔的右心室重量低于常氧环境中的大鼠。这就最大限度防止了高原鼠兔在低氧环境中出现右心室衰竭。行为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繁殖行为方面,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血管生成、能量代谢和携氧蛋白的携氧能力方面。
    • 吴碧银; 许建; 曹顶臣; 徐鹏; 张瀚元; 朱优秀; 江炎亮; 赵紫霞
    • 摘要: 低氧适应是水产养殖物种的重要性状,筛选用于改良低氧适应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候选基因有助于鱼类耐低氧品种选育。在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遗传研究中,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广泛应用于性状相关标记和基因的发掘。本研究对鲤(Cyprinus carpio)养殖群体开展了低氧胁迫实验,选取了低氧敏感和低氧耐受的极端性状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鲤鱼250K高通量分型芯片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分型,经过数据质控后获得90个样本的87222个多态性位点的分型结果。通过GWAS,筛选到4个低氧适应性状关联的位点:carp229220、carp195901、carp001519和carp063890,在关联位点附近注释到traf4等23个可能与低氧适应性状关联的候选基因;此外,还筛选到7个潜在关联的SNP位点。本研究初步获得了鲤低氧适应性状相关联的基因组区间,为后续效应基因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 赵文博; 任长虹; 李思颉; 马红蕊; 吉训明
    • 摘要: 脑卒中是我国成人死亡和残疾的第一位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吉训明教授团队致力于探索适合我国人群的脑卒中防治手段,提出“低氧组织适应”学说,发现并证实低氧适应的脑保护作用,并阐明其抗缺血缺氧损伤的机制;建立了“肢体远隔缺血适应”新方法,制定远隔缺血适应防治脑血管病的国际指南和中国专家共识等,提高了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效果。
    • 赵林(编译)
    • 摘要: 哺乳动物细胞自主激活缺氧诱导转录因子,以确保在低氧环境中存活。研究人员报道,损伤诱导的缺氧不足以在受损上皮中触发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相反,多模式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学分析和功能研究表明,RORγt+γδT细胞衍生的白细胞介素(IL)-17A是激活HIF1α的必要和充分条件。IL-17RC近端的蛋白激酶B(AKT)和ERK1/2信号传导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TOR),从而激活HIF1α。IL-17A-HIF1α驱动伤口前上皮细胞的糖酵解。
    • 周婧晶; 丘银彬; 万韬; 何水旺; 蒋学龙; 潘星华; 何锴
    • 摘要: 中国是鼩鼱科物种十分丰富的国家,已知有12属61个物种在中国分布,并演化出多种生态适应型.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纹背鼩鼱、云南长尾鼩鼱和蹼足鼩3个物种的心和肺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其中小纹背鼩鼱和云南长尾鼩营地表生活,蹼足鼩适应半水生生活.3个物种的转录组测序一共获得20.5 Gb的Clean Data,拼接后分别获得131 045条、153 621条和135 838条Unigenes,BUSCO分析显示其中完整的保守基因最高为82.2%,共有同源基因家族超过8 000个.此外,我们发现通过优化分析方案,可以将单拷贝基因的比例提高18% ~25%,同时将多拷贝基因比例从28.4%~31.8%降为0.7%~1.1%.同物种不同组织间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找到各组织的标志性基因.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发现,蹼足鼩心脏和肺均高表达HIF1A基因,该基因是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调节下游与缺氧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与水生适应有关.
    • 周文婷
    • 摘要: 高原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各类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前哨和主要少数民族地区,而保持个体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良好的适应性与运动表现,对维持人民身体健康及国家安全意义重大.遗传是影响个体间低氧适应性及运动表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ACE基因的I/D多态性则被认为是其中的功能性位点之一.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综述I/D多态位点与低氧适应及低氧运动表现间的关联,以期为其未来应用提供参考.
    • 戢爽; 陈志; 乔枫; 杨爱芳; 梁向平; 谢惠春
    • 摘要: [目的]低氧环境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延髓可通过对自身的调控来应对低氧协迫.本研究利用甘肃鼢鼠自身的低氧适应能力来分析其与SD大鼠延髓中不同核团的低氧适应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常氧、急性低氧和间歇性慢性低氧条件下,分析延髓孤束核(NTS)、灰质(GC)及蓝斑核(LC)中c-Fos和HIF-1α的表达.[结果]在常氧条件下甘肃鼢鼠NTS、LC内c-Fos表达极显著高于SD大鼠;间歇性慢性低氧条件下甘肃鼢鼠三核团c-Fos表达均极显著高于SD大鼠;其他条件下差异不明显.3种条件下,甘肃鼢鼠三核团HIF-1α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SD大鼠.间歇性慢性低氧条件下,雄性甘肃鼢鼠3种核团及急性低氧条件下孤束核(NTS)HIF-1α表达显著高于雌性,c-Fos表达极显著高于雌性.[结论]甘肃鼢鼠延髓系统较SD大鼠有更强的低氧适应能力,且雌性甘肃鼢鼠较雄性低氧耐受性强.
    • 南新营; 李优; 李耀东
    • 摘要: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作为世居高原的一个特有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获得了一整套完善的、严密的对于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线粒体作为动物的“能量工厂”,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在氧的利用和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学者研究生物适应高原低氧环境机制的首选。本文就喜马拉雅旱獭线粒体基因组与低氧适应进行综述,以增进对该物种应对低氧机理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 曹芮; 米玛旺堆
    •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和整合分析法综述了高原鼠兔低氧适应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的生物分子;几项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低氧诱导因子-1(HIF-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高原鼠兔低氧适应过程中都参与了生化反应,诱导低氧基因的转录,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提高氧的转运和利用率等;结果发现其肺表面活性物质组分发生了显著改变,使其肺泡气体交换功能增强.在2020年7月我们经调查发现,在5300米处出现高原鼠兔的活动迹象,目前推断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针对高原鼠兔低氧适应遗传机制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是否有关的报道较少,本文建议,在高原鼠兔低氧适应过程中,HIF-1会如何变化及VEGF的变异及其产生怎样影响与全球气候变暖有何关联这几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 氧对生物的生存、繁殖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生物的特异性血氧传递系统为实现其同环境之间的氧交互提供了保障。血氧系统的复杂性体现了生物在生理调节上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该物种对不同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异。已有研究表明,生物能够通过不同层次的生理水平调节来适应环境氧浓度的变化,但基于自然选择压力下的遗传水平改变才是适应长期低氧的有效途径。高原环境是天然的低氧实验室,对高原陆生生物的研究表明血氧系统的特异性为其适应低氧环境提供了保障。然而,作为对环境氧浓度更敏感的水生生物而言,相关研究相对局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