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042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11篇、会议论文286篇、专利文献5613篇;相关期刊1082种,包括中国老年学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09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等;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文献由22336位作者贡献,包括柳华、刘伟、杨旭等。

缺血性脑卒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11 占比:62.45%

会议论文>

论文:286 占比:1.82%

专利文献>

论文:5613 占比:35.73%

总计:15710篇

缺血性脑卒中—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胡斐; 王洁
    • 摘要: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明确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与疗效,并提供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英文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有关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间限定到2021-09-30,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运动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改良Rankin评分为结局指标,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研究质量评估,其中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质量,并使用stata 15.0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以及森林图的制作等。结果: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12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文献总体质量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时,间充质干细胞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优于对照组[WMD=-2.12(95%CI:-2.66至-1.58,Z=7.70,P<0.001),WMD=14.34(95%CI:12.99-15.68,Z=20.90,P<0.001),WMD=20.94(95%CI:9.28-22.59,Z=5.88,P<0.001)]。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改良Rankin评分两组效果接近[WMD=6.98(95%CI:-2.89-16.85,Z=1.39,P=0.166),WMD=-0.04(95%CI:-0.16-0.24,Z=0.44,P=0.663)]。其他各时点,除改良Rankin评分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运动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情况评分均有显著改善。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 聂晨晨; 苏凯奇; 高静; 凡勇福; 阮晓迪; 袁洁; 段昭远; 冯晓东
    • 摘要: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破坏性的脑血管疾病,与全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有关。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有限,仍需进一步探究其发病机制,有助于寻求更新颖的治疗靶点。新近研究表明环状RNA不仅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担当重要角色,而且在脑缺血发病机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从细胞凋亡、自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新生、血脑屏障等方面对环状RNA在脑缺血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方法:应用计算机从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检索201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录的相关文献;以“缺血性脑卒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核糖核酸、非编码RNA、环状RNA、细胞凋亡、细胞自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新生、血脑屏障”为中文检索词,以“ischemic stroke,acute ischemic stroke,RNA,ncRNA,RNA,Circular,circRNA,apoptosis,autophagy,oxidative stress,inflammation,angiogenesis,blood brain barrier”为英文检索词,最终纳入48篇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环状RNA是一类具有闭合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分子,特点是反向剪接和缺乏5’端帽子和3’端多聚腺苷酸尾巴,其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具有许多重要的调控功能。已有证据表明环状RNA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程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circSHOC2作为miR-7670-3p的海绵,可通过调节自噬促进去乙酰化酶1(SIRT1)的表达以减少神经元损伤;一项微阵列显示,当小鼠脑中动脉阻塞时circHECTD1的水平显著增加,敲低circHECTD1的表达可显著减少小鼠的脑梗死体积,进而减少其神经元损伤和改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②环状RNA具有高度稳定性和进化保守性,其环状结构对核糖核酸酶不敏感,比线性更稳定,因此环状RNA可能在开发新型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方面更具有潜力。③目前对于环状RNA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仅有少量研究,其具体机制仍不明朗,相关治疗策略也需进一步完善,因此深入研究环状RNA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后的作用机制,探索未来精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新的潜在靶点极其重要。
    • 李勇; 袁健梅; 芦丹妮; 任敉宏; 邓博文; 王佳俊; 马荣; 谢倩; 李金秀; 徐卓; 王建
    • 摘要: 背景:颈总插线法和颈外插线法制备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是脑缺血临床前研究常使用的模型,但既往关于2种插线方法在模型制备难易度、缺血性脑损伤中微循环灌注量的差异及其相关机制的对比研究较少。目的:比较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插线制备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在模型制备难易度以及微循环灌注量的差异。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颈总动脉插线组和颈外动脉插线组分别应用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插线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除不结扎血管和插入线栓,其他操作与上述2种方法相同。记录各组大鼠插线时间、插线成功率、模型术后死亡率以及造模成功率。插线后采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大鼠缺血90 min内和再灌注90 min内缺血半球脑血流灌注量以及缺血半暗带血管直径的变化;LONGA法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分别评价术后2,24,48,72 h大鼠神经功能缺缺损情况;TTC染色法、干湿质量法以及伊文思蓝染色法分别计算术后72 h大鼠脑梗死率、脑组织含水量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ELISA法检测大鼠术后72 h血清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肽、环磷酸腺苷、前列腺素E2和一氧化氮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颈外动脉插线组相比,颈总动脉插线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③提示相对于颈外动脉插线法,颈总动脉插线法操作简单、模型成功率高,但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存在明显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障碍;微循环血流的灌注不足可能与血清环磷酸腺苷水平的降低有关。
    • 魏智慧; 刘飞祥; 潘小龙; 孙世标; 张运克
    • 摘要: 背景:地黄类方药具有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抑制神经炎症、促进血管神经新生、抗衰老的作用,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以间充质干细胞为载体与地黄类方药联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目的:对地黄类方药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2012-2022年关于地黄类方药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以“地黄、间充质干细胞、缺血性脑卒中”为中文检索词,以“Rehmannia,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ischemic stroke”为英文检索词,最终共纳入86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文章梳理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促进细胞迁移、促进细胞分化、免疫调节和抑制细胞凋亡等;②文章梳理了地黄类方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神经炎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神经血管新生和抗衰老等作用;③文章总结了地黄类方药可以激发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方向分化,提高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成活率,从而达到协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目的。④文章总结了地黄类方药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抗衰老、促进血管新生和促进神经重塑等,以期为今后缺血性脑卒中的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 李舒伦; 郝鹏; 郝飞; 段红梅; 赵文; 高钰丹; 杨朝阳; 李晓光
    • 摘要: 背景:大鼠光化学栓塞模型可以良好地模拟缺血性卒中,具有损伤脑区特异性、高重复性及低死亡率等优势,但光源的选择及玫瑰红注射浓度等多个条件都会影响造模的结果,需要后期进行细致的评估来确定造模的成功。目的:建立稳定、不易自发恢复的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并探究卒中区域的病理变化及大鼠行为学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2只随机被分为假手术组6只、光化学栓塞组46只。光化学栓塞组取18只分别于大鼠股静脉注射20,40及80 mg/kg玫瑰红制作光化学栓塞模型,筛选出造模最佳的玫瑰红浓度;再对剩余28只大鼠进行光化学栓塞造模手术;假手术组大鼠不进行激光器定点照射及不注射玫瑰红染料。术后1 d利用TTC染色揭示在不同玫瑰红浓度注射下梗死范围的变化;对大鼠光化学栓塞后1,3,7,14 d运用NeuN染色观察梗死区域内神经元的死亡情况;Iba-1,GFAP,GLUT-1染色观察光化学栓塞后卒中区域炎症反应、胶质瘢痕及血管的变化;应用圆柱体实验及网格错误实验评价大鼠光化学栓塞后行为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80 mg/kg的玫瑰红浓度引起的卒中腔体积最大,光化学栓塞模型重复性高,动物死亡率低,7 d可以形成较稳定的卒中腔;②光化学栓塞后在7 d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胶质瘢痕带,但炎症反应在1-14 d逐渐加重;③光化学栓塞减少卒中腔附近的血管面积,并在14 d趋于稳定;④光化学栓塞后大鼠出现长期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下降;⑤结果表明大鼠光化学栓塞模型稳定良好,不易自发恢复,适合缺血性脑卒中病理变化的研究。
    • 王清莲; 赵海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应用宫氏脑针治疗后对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常规行溶栓、取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纤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宫氏脑针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不同时间的CSS评分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CSS评分较低(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CS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而Fbg、D-D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采用宫氏脑针治疗能显著改善机体凝血纤溶指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 曾雯; 张依娜
    • 摘要: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联合针对性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86例IS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联合针对性护理)与对照组(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就医决策、派车、EMS反应、EMS现场时间及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OT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76.74%(33/43)(P<0.05).结论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结合针对性护理可缩短IS患者的溶栓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 陈娜; 王晓含; 张运克
    • 摘要: 背景:衰老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关系.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及分泌功能,可以对缺血性卒中起着一定的治疗作用.目的:综述衰老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衰老相关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万方、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6-2021年期间衰老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以"衰老、间充质干细胞、缺血性脑卒中"为中文检索词,以"aging,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ischemic stroke"为英文检索词进行检索,共纳入58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可分泌营养因子和囊泡的作用,可以用于衰老相关缺血性卒中的治疗;②衰老的病理过程包括衰老细胞的积累激活衰老相关的炎症因子分泌,恶化细胞生存的微环境,炎症反应使衰老后神经血管单元损伤加重,氧化应激引起细胞内线粒体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端粒的缩短以及遗传物质的改变等,这些因素与衰老密切相关且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③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衰老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清除衰老细胞阻断炎症介质通路的损害,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神经生成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血管新生,分泌外泌体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类似功能,可为今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相关参考.④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虽然可以起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但是其移植后的迁移率及分布、分化细胞种类及分布、存活率、增殖情况、脑立体局部注射还是动静脉注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探索更有效的细胞移植策略是关键因素,未来希望其能够通过联合抗衰老药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脑卒中.
    • 颜南; 伍彦龙; 唐晓慧; 张笑妍; 王慧; 杨天泽; 周懋淳; 王正东; 杨晓霞
    • 摘要: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缺血周围皮质过度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30只8周龄的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模型组和移植组采用栓线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术后将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到移植组大鼠腹腔内,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相同量的DMEM培养液,各组均隔天注射1次,共持续14 d.术后第7,14天,通过BBB法来评估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术后15 d取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皮质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蛋白印迹法检测活性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以及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结果 与结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胶质细胞激活的Ox-42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表达水平较高,移植组上述指标表达水平较低.与模型组相比,移植组BBB评分明显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有所改善.结果 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梗死灶周围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降低了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大脑皮质免受伤害,促进了运动功能的恢复.
    • 李丽; 苏艳敏; 袁关利; 冯骅; 杨欢; 张重阳
    • 摘要: 目的 构建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预测模型,以期尽早干预,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334例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既往基础病总个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入院至开始溶栓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吞咽困难情况、脑磁共振成像中弥散加权成像序列脑梗死体积.根据是否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将患者分为非卒中相关性肺炎组和卒中相关性肺炎组.应用逻辑回归,并根据赤池信息准则,找出进入模型的变量,并获得预测模型方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非卒中相关性肺炎组296例(88.62%),卒中相关性肺炎组38例(11.38%),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脑梗死体积(volume,V)、年龄进入预测模型,并获得预测模型方程=-6.20221+1.69805×(NIHS S=1)+1.96173×(V=1)+2.03692×(V=2)+3.43645×(V=3)+0.72178×(年龄=1)+2.30764×(年龄=2).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 0.79~0.92),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68、0.88,约登指数为0.56.结论 本研究所得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静脉溶栓患者发生卒中性肺炎的情况,进入模型的指标简单易得,该模型简单实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