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北京国际神经病学会议
2013北京国际神经病学会议

2013北京国际神经病学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4-19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

会议文集:2013北京国际神经病学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c,Hp)感染是否为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rn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ce Collaboration database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5年至2013年,由两名评价者分别检索文献并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经严格筛选后,纳入Hp与IS及其亚型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进一步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及偏倚评估.rn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2122例IS患者和2398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IS组和对照组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R=1.61,95%CI: 1.28-2.0); HP与脑梗死亚型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OR=1.83,95%CI: 1.49-2.25)和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的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0R=2.50,95%CI: 1.42-4.39),但与心源性脑栓塞等亚型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OR=0.96,95%CI: 0.73-1.25).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较稳定.漏斗图分析提示存在发表偏倚.rn 结论:Hp感染是IS的危险因素,但其与不同IS亚型的相关程度不同,Hp感染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及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关系更为密切.但需要大样本的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 摘要:卒中不是一种疾病,它是一组综合征;或者可以说它是一个具有共性的多种疾病的组合,一个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症候群体.只有细化每一位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的诊断,才会体现临床治疗的个性化.而针对不同程度的各种危险因素的分层管理则更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现.科室2011年收治了一例以皮质盲为主要表现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单纯为视觉障碍而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出现,分析原因:患者劳动时头痛可能与颅内已经发生缺血有关,在口服降压药物后使血压下降,之后静脉点滴甘油果糖致使颅内压下降,故使灌注压下降,最终导致颅内低灌注的发生,进而产生临床的失明症状。当然患者后循环由一侧椎动脉供血,而该动脉起始部的重度狭窄是发病的关键。依据个性化治疗与分层管理的理念进行了治疗,患者术后随诊至今已经近两年,一般状态良好,无缺血症状复发,反复复查超声提示支架术后无再狭窄发生。
  • 摘要:目的:研究比较急性脑梗塞并失语症6小时内介入治疗与12小时常规及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2例急性脑梗塞并失语在6小时内施用介入治疗,439例患者采取中医药等常规治疗并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脑梗塞并失语在发病6小时内采取股动脉导管介入方法其语言康复较快(P<0.05),与常规治疗及语言训练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塞并失语,采取股动脉导管介入治疗收效好,有效率达95%以上。
  • 摘要:通过对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脑血肿扩大的混合性中风二例的发病症状,诊疗过程的介绍,混合性中风是指病人在一次中风过程中,脑部同时发生或短时间内相继发生的出血和梗死的两种新鲜病灶。自黄如训教授于1989年首先在国内报道至今20多年来,国内陆续报道很多,临床表现各异,而且都是通过影像资料得到证实,可见混合性中风并非罕见。本组2例从发病形式、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的特征等都极为相似的病例,临床上实属少见。它们都有以下特点:1、男性;2、安静时起病(睡在床上);3、以癫痫样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4、起病时就有严重的意识障碍(浅昏迷);5、脑出血侧(右侧)的对侧有过一次出血:6、新鲜的梗死灶均在脑干;7、首次CT发现的出血量很少,但几个小时至一天后复查CT、MRI发现出血量明显增多(血肿扩大)。其病因、发病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既往认为高血压或脑动脉硬化是重要的病因,但认为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而又年轻的患者要考虑如血管炎、血管淀粉样变等其它脑血管病变,不妨查一查(如梅毒、艾滋病等)。同时如果临床上发现用一处脑病灶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或者经过治疗效果不佳而病情持续加重或突然加重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应立即进行CT和MRI、MRA检查,以寻找新的病灶或病因,否则会导致误诊误治。
  • 摘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周围性前庭疾病,通过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的探究,总结了其发病机制,介绍了其临床特征,并分别从Dix_Hallpike或side-lying试验和滚转试验介绍了其诊断方法,重点介绍了其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耳石复位法,前庭习服法,手术治疗等,BPPV是临床很常见的一种病,表现为在头位变动时引起短暂的眩晕,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常常由于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将其诊断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和费用,更重要的是未能给患者及时解除病痛。因此,无论对于神经科、耳鼻喉科或急诊科医生来说,正确的认识BPPV变得尤为重要,进而给予正确的诊治。另外,对于BPPV的高发性,还需要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和病因,对BPPV的防治提供更好的依据。
  • 摘要:目的:以基底动脉过度弯曲并血栓形成病例的诊断治疗为主线,总结和分析了基底动脉形态异常在后循环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总结病例的诊治经验训,为以后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和警示意义.rn 方法:本文描述了一例罕见的发病后3小时DWI仍未显示病灶的后循环梗死的年轻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并对基底动脉形态异常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rn 结果:本例患者通过头CTA确诊为基底动脉过度弯曲并血栓形成,虽经静脉溶栓治疗,但最终死于脑干功能衰竭.rn 结论: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应该将基底动脉形态异常这一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在临床上,对于后循环缺血及孤立性眩晕患者血管评估的临床意义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并拓宽对这一评估结果临床意义的认识.
  • 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3-4.5小时内急诊溶栓治疗.溶栓前的评估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在短至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的时间内迅速作出判断.我科在动静脉序贯溶栓的实践中借助动脉造影发现两例动静脉瘘表现为典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其中一例动脉溶栓时迅速缓解,另一例CTA评估过程中症状快速缓解.为了提高神经科医生评估急性溶栓病人的效率,将两例病人资料报道及处理体会进行了总结,指出对于临床表现为急性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的病人,即使符合超早期溶栓适应症且无禁忌证,也不能盲目或急于溶栓。因为非缺血性卒中病人,需要承担出血等溶栓风险(可能是致命的)、医疗成本增高,同时病人却无获益,所以在收治超早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的病人时,对于无明显缺血性因素,如高代谢综合征、动脉硬化症等,无可追溯的其它导致急性卒中样症状原因,如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影像资料无相应责任病灶,此类病人应高度警惕Mimic stroke。
  • 摘要: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患者环氧合酶-2(COX-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1195 G>A和-765 G>C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rn 方法:共纳入中国北方汉族冠心病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35例,根据二磷酸腺苷受体(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为AR组(27例)、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68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240例.SNPs检测采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RMS)结合TaqMan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使用un-PHASE软件构建单体型.rn 结果:-1195G>A位点的3种基因型(GG、GA、AA)在AS组、ASR与AR组分布频率分别为87.6%、9%、3.4%,65.5%、25.4%、9.0%和66.7%、21.7%、11.6%,3种基因型在3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1195 G>A位点隐性模型GA+AA与GG基因型分布频率在3组间存在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等位基因A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765 G>C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型分布频率在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822).单体型G-G和G-A分布频率在AS组与ASR组中、AS组与AR组中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8,P=0.006; P=0.008, P=0.015).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AR的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后结果显示,COX-2的-1195G >h等位基因仍与AR的发生呈显著相关(OR=3.929,95.0%CI=1.401-11.023).rn 结论:COX-2基因的-1195 G>A等位基因A可能与AR及ASR的发生具有关联性,可能是AR及ASR发生的一个遗传易感性标志位点.-765 G>C和-1195 G>A构建的单体型G-G和G-A可能与中国北方汉族心脑血管病人群AR及ASR的发生有关.
  • 摘要:A patient, Male, aged 20.Intermittent headaches, limbs twitch six months, speech disorder more than 10 days, aggravation one week.The patient suddenly felt headache on the September 12, 2006, forehead sustained pain.The headache has been increasing in the next early morning, with nausea, vomiting, wandering and language chaos, and bodytemperature was 37.4℃.
  • 摘要: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了一个治疗疾病的方法.但是并发症的存在,是介入治疗工作开展的一个非常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报道术后的并发症主要集中在术后再狭窄、术中斑块脱落,造成血管栓塞或闭塞引起的血栓症状.对于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Hyperperfusion syndrome,HPS)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本文报道1例同时进行一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支架置入术术后出现HPS的患者病例及临床诊疗经过,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患者诊断:后循环缺血(TIA)、多发颈部动脉狭窄(RICA起始部、双侧VA起始部)。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有多种卒中危险因素(卒中史、年龄、吸烟),ESSEN:3分,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高危人群。TIA特点是半年内发作5次,且症状类似。分析本例患者出现HPS的原因,考虑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1、年、男性、有吸烟及卒中史;2、多发大动脉狭窄,颅内侧枝循环代偿差(前、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3、病史较久,颅内血循环不能及时耐受突然改善的血液供应;4、术前大剂量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后大量应用抗凝剂;5、同时释放多枚支架;6、未进行术前及术后颅内血流的检测。目前,有关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仍不明确,尚需进一步研究。因此,需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预防和早期诊断HPS的能力,避免发生术后高灌注脑出血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 摘要:目的:对轻度认知障碍(MCI)及正常对照者(NC)行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探讨MCI患者额叶及海马代谢物质信息的变化,为MCI的早期诊断提供功能影像学的依据.rn 方法:选择MCI患者以及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的NC,行单体素1H-MRS检查,采用激励回波采样模式(STEAM)测定双侧大脑额中回皮层下白质区,双侧海马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 NAA)、胆碱(Choline Cho)和肌醇(myoinositol ml)与肌酸(creatine Cr)和ml/Cr、Cho/Cr、NAA/Cr、ml /NAA的比值,并比较各组比值的差别.rn 结果:(1)MCI组与NC两组相比,左额、左海马、右海马中ml、NAA、ml/Cr、NAA/Cr、ml /NAA这五个指标含量有差别(P<0.05),Cr、Cho、Cho/Cr这三个指标含量没有差别(P>0.05).(2)MCI组mI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3)MCI组NAA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4)MCI组ml/Cr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5)MCI组NAA/Cr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6)MCI组ml/NAA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rn 结论:在双侧海马、左额中回皮层下白质区,MCI患者ml含量、ml/NAA、ml/Cr比值增高,而NAA含量、NAA/Cr比值却降低,Cr、Cho、Cho/Cr这三个指标含量没有差别.MCI患者左侧额中回皮层下白质区及双侧海马NAA含量、NAA/Cr的降低和ml/Cr比值增高,可作为代谢依据,为MCI早期诊断,监测疾病进展提供参考.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人类多种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基础.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可以帮助更好的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目前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已较成熟,但理想的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现在仍很匮乏.本实验主要通过采用颈总动脉钳夹加高脂饮食及同时给予维生素D腹腔注射的综合方法,本研究表明通过手术钳夹颈总动脉联合高脂饮食及维生素D可以成功建立颈AS动物模型,该方法简单易行,建立大鼠颈AS模型的病理变化与人的AS的病理改变相似,对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的临床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摘要:脑水肿是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常是导致IS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临床主要采用脱水降颅压等方法对症治疗,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机制,一直是神经科研究的重点课题,通过介绍水通道蛋白家族(AQPs)的研究现况,分析了AQP9与脑水肿的关系,AQP9是一种对水和供能小分子物质具有通透性的特殊类型水通道。AQP9在脑组织中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儿茶酚胺类神经元中,AQP9在前两者的表达分布提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水调节有关,AQP9在儿茶酚胺类神经元的高表达是其显著特征,且可被胰岛素调节,这种分布特性提示AQP9对于脑内能量代谢平衡也具有重要意义。就现有资料而言,对哺乳动物AQP9和缺血性脑水肿关系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者关系的分子机制会更加明朗,将为临床缺血性脑水肿的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患者的临床特点,为MC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rn 方法:选择神经科确诊的MCI患者6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定量测定抗心磷脂抗体(ACA)和B 2-IgGI.根据测定结果分为ACA(+)组和ACA(-)组,比较两组患者既往临床资料,凝血,炎性因子和糖化血红蛋白等.rn 结果:①ACA(+)组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患者少于ACA(-)组(P<0.05);②ACA(+)组首次发病年龄、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值ACA(+)组低于ACA(-)组(P<0.01);③ACA(+)组B 2-IgGI、ACA-IgM和ACA-IgG含量高于ACA(-)组(P<0.01);④ACA(+)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高于ACA(-)组(P<0.01).rn 结论:ACA阳性患者常缺乏常见血管性危险因素,初次发病年龄较小,易同时合并B 2-IgGI和凝血、炎性因子含量增高,ACA阳性患者以ACA-IgM和ACA-IgG两种类型多见,易引起脑血流灌注减少从而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
  • 摘要:目的:通过视频脑电-心电监测,研究部分性癫痫发作期心率变化,探讨各种类型的发作及睡眠与觉醒对心率变化的影响.rn 方法:回顾2011~2013年78例癫痫外科术前评估进行视频脑电监测患者,所有脑电图均加有心电记录,要求清醒及睡眠期至少各1次癫痫发作,将癫痫发作分为3类,并将癫痫发作前及发作期最大与最小的心率变化分成3种类型:(1):-10%到+20%变化;(2):+20到+50%增加;(3):>+50%增加.分析睡眠及觉醒对心率变化的影响,研究各种类型的发作在心率变化的差异.rn 结果:78例癫痫患者共发作175次,平均心率变化时间(33.6±16.3)次/分,其中颞叶癫痫48例发作100次,枕叶癫痫20例发作45次,额叶癫痫10例发作30次,颞叶癫痫发作期心率变化与其余2类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96次睡眠期发作心率变化时间(38.8±17.0)次/分,79次清醒期发作(27.3±12.9)次/分,睡眠期较清醒期癫痫发作心率变化大.rn 结论:在3类部分癫痫发作中颞叶癫痫心率变化最大,睡眠期较清醒期癫痫发作心率变化有明显差异(P<0.01).
  • 摘要:目的:遗传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基因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rs1800947和rs3093059)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然而,脑卒中作为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多基因、多因素疾病,并进一步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中国汉族人群IS的关联.rn 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北京汉族人群159例IS和175例健康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结合DNA测序验证对CRP两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SNP基因型与IS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由叉生分析完成.rn 结果:rs1800947位点GG与CC+GC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0R=3.456,95%CI:1.350-8.845,P=0.010);在病例组中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R=3.069,95%CI: 1.237-7.612,P=0.016);这个结果表明rs1800947基因型CC+GC和等位基因C是IS的独立危险因素.亚型分析示rs1800947基因型CC+GC与小血管病变之间存在关联(0R=6.225, 95%CI:1.739-22.291,P=0.005).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中,与携带GG基因型的不吸烟、饮酒者相比,携带GC基因型的吸烟者、以及饮酒者更容易患IS,校正后的ORs分别为6.667(1.234-36.013)、11.110(1.229-100.454).rn 结论:数据结果显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CRP基因rs1800947GC基因型参与了IS及其小血管病变的的发展,并发现其与环境危险因素(吸烟、饮酒)存在交互作用.
  • 摘要:Rasmussen encephalitis (RE) is a childhood-onset special disease, clinically characterized by intractable epilepsy with loss of progressive cognitive, speech and motor function.It was first reported by Rasmussen in 1958, but clinically rare.A variety of medicines are ineffective in treating this disease.Early surgical operation is the only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it can obliviously control the seizures, and the postopera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of patients can have much better results,and it also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mental decline.The accurate localization of epileptogenic focus is crucial for surgical operation,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isease.We used TCD technology to monitor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of 8 patients with Rasmussen encephalitis,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ilepsy seizures and the change of brain blood flow velocity.We hoped that TCD technology can be conducive to localization of epileptogenic focus.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