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循环

微循环

微循环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609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15篇、会议论文136篇、专利文献183306篇;相关期刊1472种,包括中药药理与临床、微循环学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16种,包括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全军微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疡科学术交流会等;微循环的相关文献由1223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庆富、张静、谢勤等。

微循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15 占比:2.71%

会议论文>

论文:13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83306 占比:97.22%

总计:188557篇

微循环—发文趋势图

微循环

-研究学者

  • 张庆富
  • 张静
  • 谢勤
  • 罗晓川
  • 周慧敏
  • 刘育英
  • 牛春雨
  • 修瑞娟
  • 王车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勇; 袁健梅; 芦丹妮; 任敉宏; 邓博文; 王佳俊; 马荣; 谢倩; 李金秀; 徐卓; 王建
    • 摘要: 背景:颈总插线法和颈外插线法制备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是脑缺血临床前研究常使用的模型,但既往关于2种插线方法在模型制备难易度、缺血性脑损伤中微循环灌注量的差异及其相关机制的对比研究较少。目的:比较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插线制备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在模型制备难易度以及微循环灌注量的差异。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颈总动脉插线组和颈外动脉插线组分别应用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插线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除不结扎血管和插入线栓,其他操作与上述2种方法相同。记录各组大鼠插线时间、插线成功率、模型术后死亡率以及造模成功率。插线后采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大鼠缺血90 min内和再灌注90 min内缺血半球脑血流灌注量以及缺血半暗带血管直径的变化;LONGA法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分别评价术后2,24,48,72 h大鼠神经功能缺缺损情况;TTC染色法、干湿质量法以及伊文思蓝染色法分别计算术后72 h大鼠脑梗死率、脑组织含水量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ELISA法检测大鼠术后72 h血清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肽、环磷酸腺苷、前列腺素E2和一氧化氮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颈外动脉插线组相比,颈总动脉插线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③提示相对于颈外动脉插线法,颈总动脉插线法操作简单、模型成功率高,但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存在明显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障碍;微循环血流的灌注不足可能与血清环磷酸腺苷水平的降低有关。
    • 赵启兵; 张良君
    •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下加强体温保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微循环,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术中加温毯保温)与对照组(常规保温).比较两组微循环、凝血功能.结果 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睁眼、定向力恢复、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T3时刻pH值、乳酸值、PVI水平低于对照组,鼻咽温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R值、K值高于对照组,MA值、CI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接受全麻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加强体温保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及微循环,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
    • 高磊; 秦新愿; 聂鑫; 王雷; 王江宁
    • 摘要: 背景:前期工作应用体外循环加压灌注治疗缺血病变,建立下肢侧支循环的同时,通过增多下肢血流灌注量改善肢体远端微循环,该项技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目的:通过设计糖尿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动物模型,从力学与化学信号传导机制来阐述体外循环加压灌注技术重建肢体微循环的作用原理.方法:24只巴马小型猪(均建立糖尿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体外循环灌注治疗组(正常肢体平均动脉压灌注)(常压灌注组)、体外循环加压灌注治疗组(2倍平均动脉压灌注)(加压灌注组),分别于模型建立成功、灌注30 min,1 h,2 h,5 h,7 h等6个时间点测定4组实验动物的肢体血流量,抽取实验动物动脉血运用ELISA法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含量测定;实验结束2周后,取右后肢胫前肌组织,于病理科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毛细血管密度;实验结束后取4组实验动物右后肢胫前肌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结论:①加压灌注组在灌注7 h后,其皮肤血流值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标本中一氧化氮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标本中内皮素1值高于模型组,低于空白对照组、常压灌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标本中白细胞介素8水平高于模型组,低于空白对照组、常压灌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实验结束2周后,加压灌注组胫前肌组织标本病理学检测显示微血管密度计数为(18.33±1.51)条/mm2,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加压灌注组胫前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体外循环加压灌注技术通过提高灌注压,增大血液流动过程中血流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剪切力,启动复杂的力学与化学信号转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进而有效改善微循环.
    • 李丹; 陈兆学
    • 摘要: 针对目前微血管运动的检测对设备要求较高,检测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一种简便观测微血管自律运动频率的方法。通过手机摄像头拍摄人体舌面视频,预处理后提取每帧图片中的感兴趣区域,根据每个区域中像素灰度值的变化得到血液容积变化的时序曲线;然后通过小波分解对每个感兴趣区域颜色通道的血液容积变化信号进行降噪,对降噪后的信号进行独立成分分析以降低光照和环境因素影响;提取源信号频域中主要峰值点频率进行拟合,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所提取信号频率属于微血管自律运动频率范围。
    • 袁晓静; 金俐明
    • 摘要: 脓毒性休克是重症医学科救治的急危重症疾病,其中监测微循环能较早地发现患者的灌注不足、缺血及缺氧,更能及时地予以补液对症治疗,大量研究表明这些监测技术对患者疾病早期预后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针对目前临床无创监测微循环的手段做一综述。
    • 范菁; 远方
    • 摘要: 目的探讨花子地黄汤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功能、中医证候及微循环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沈阳市某医院收治的147例DN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花子地黄汤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照1组患者给予花子地黄汤治疗,对照2组患者给予贝那普利治疗,3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中医证候积分、血液微循环指标;比较3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88%、79.59%、79.59%,观察组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mALB、BUN及Sc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倦怠无力、盗汗、自汗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N的治疗中,花子地黄汤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调节微循环,疗效确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杨秋霞
    • 摘要: 目的:分析坤复康胶囊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6月收治的124例SPID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接受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接受坤复康胶囊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动脉微循环[动脉搏动指数(PI)、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血流速度(Vs)]、炎性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红细胞免疫功能[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E-ICR)、C_(3b)受体花环率(E-C_(3b) RR)]。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而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I、血清CRP、MCP-1及E-ICR低于对照组,而Vd、Vs及E-C_(3b) RR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PID患者接受坤复康胶囊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子宫动脉微循环、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显著。
    • 陈旭豪(综述); 洪颖(审校); 张纯(审校)
    • 摘要: 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因而在青光眼评估中尤为重要。OCTA对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主要在视盘旁区和黄斑区。青光眼患者视盘旁区全层和RPC血管密度显著下降,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以及视野缺损均匹配,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黄斑区则呈现血管密度下降,无血管区面积显著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青光眼,晚期青光眼以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CTA改变更显著。OCTA结果可受到高度近视和眼压变化的影响,视盘旁区的OCTA改变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更高。总体来看,OCTA可以为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表现以及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图像改变,包括青光眼视盘旁区微循环OCTA改变、黄斑区微循环OCTA改变、OCTA评估青光眼黄斑区与视盘旁区微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比较几个方面就OCTA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蒋红英; 程功; 冯盼盼; 张骥; 贾硕; 李兆; 王依阳; 任园园
    • 摘要: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首选再灌注策略,旨在恢复心外膜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尽早实现微血管再灌注,从而抑制心肌不可逆性损伤。然而,相当比例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初次PCI后并不能实现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既往心脏保护相关研究主要致力于保护心肌细胞和减小梗死面积,只有少数研究将CMD作为治疗靶点。本文基于CMD的发生机制,总结了其防治策略,包括缺血性损伤(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再灌注损伤(腺苷、钙通道阻滞剂、尼可地尔、硝普钠、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及其他药物)、远端微血管栓塞的防治策略(血栓抽吸术、支架植入术/延迟支架植入术、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及其他),以期能够帮助临床医生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减少CMD的发生,进而优化STEMI再灌注治疗策略。
    • 金琪; 郝晓凤; 谢立科; 孙梅; 罗金花; 黄少兰
    • 摘要: 基于中医的“络脉理论”和视网膜的微循环概念,探讨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视网膜微循环的改变与眼底络脉改变的关联性。探究发现在RVO的发生发展中,视网膜微循环的障碍与中医理论中的“久病入络”不谋而合,证实了“久病多瘀”“久病多虚”的络脉理论。建议在临床防治中,谨守证候,灵活选用活血化瘀、利水渗湿、理气化痰,扶助正气等通络之法,加减配伍,斟酌剂量,恢复络脉的通畅,改善视网膜微循环等解剖学指标,从而改善RVO的临床症状,为中医防治RVO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