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血管单元

神经血管单元

神经血管单元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59492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针刺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及换届选举会议、中国老年健康论坛2015暨首届中国老年健康服务大会、第五届中国衰老与抗衰老学术大会暨第四届全国老年基础与转化医学论坛等;神经血管单元的相关文献由58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世敬、杜冠华、王宇红等。

神经血管单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9492 占比:99.94%

总计:259654篇

神经血管单元—发文趋势图

神经血管单元

-研究学者

  • 黄世敬
  • 杜冠华
  • 王宇红
  • 黄清
  • 刘检
  • 张拥波
  • 张颖
  • 杨蕙
  • 王得新
  • 董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梦醒; 王玉; 李真; 刘箐; 唐巍
    • 摘要: 目的:基于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NVU)空间构筑变化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归纳神经科学领域中对NVU的研究成果,以及针刺治疗IS的研究现状,主要从NVU的结构功能和在IS中的空间构筑变化,以神经元为单维靶点,以神经元、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为二维靶点,以及以神经元、BMEC、胶质细胞为多维靶点的针刺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以往关于针刺治疗IS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对神经元或血管新生调控的单一层面,较少涉及对NVU的整体及各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同时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均缺乏以NVU空间构筑为切入点的系统治疗方案。针刺治疗IS具备多组分、多靶点、多环节作用的优势和特点,此与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相吻合,一直是中医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刺可抑制神经元凋亡,调节突触可塑性,重组、补偿大脑功能网络;针刺可诱导新生血管形成,调控脑部血流量,协同神经和血管间的耦合;针刺能调控星形胶质细胞能量代谢,抑制兴奋性毒性和炎症反应,基于双向调节效应,统筹、协调神经元、BMEC、胶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诸多靶点中选择针对性干预措施,可为阐明针刺减轻脑缺血损伤的可能物质基础与有效作用靶点提供方向。结论:针刺治疗脑缺血作用机制与NVU关系密切,可通过双向调控NVU空间构筑变化,发挥协同神经保护作用,是促进脑缺血后功能恢复的关键。
    • 张冬雪; 邹伟
    • 摘要: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脑部相关区域血供中断,导致神经元缺血缺氧死亡和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的一类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以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认知功能障碍为主,且随着病情进展,还可出现失语、失用等症状。神经血管单元(NVU)是一个囊括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的多细胞单元,对维持大脑在微环境中的稳态平衡至关重要。总结相关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后继发性神经功能损伤,缓解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接受度高。其作用机制包括保护神经元、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和减轻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等。可见,针刺在保护神经血管单元(NVU)方面疗效显著,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 周海纯; 韩晓庆; 宋志强; 赵娜; 刘一潇; 王东岩; 邢学良
    • 摘要: 目的:分析头腹针疗法结合颈通康对颈动脉狭窄脑血流低灌注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采用“针控线栓法”进行颈动脉狭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和针药治疗组,每组各15只模型大鼠,假手术组5只,不操作。治疗前、7 d、14 d和21 d共4个时间点采用神经功能评分、行为学评估;3 d、7 d和14 d原位杂交检测NCAM、免疫荧光标记及激光共聚焦检测GFAP、NeuN。结果:神经功能评分、行为学评估7 d、14 d评分治疗组优于模型组,针药组优于中药组(P<0.05或P<0.01)。NCAM、GFAP和NeuN的阳性表达均在7 d达到高峰,在3 d、7 d和14 d治疗组均优于模型组,针药组优于中药组(P<0.05或P<0.01)。结论:头腹针疗法结合颈通康对颈动脉狭窄脑血流低灌注模型大鼠神经血管单元有干预作用。
    • 迟长安; 彭思祺; 申长庆; 王世成; 涂静怡; 肖雄; 邱小燕
    • 摘要: 动物认知是指动物受到环境变化的刺激或应激时,对其刺激做出的关联性学习和记忆,并做出适当的决定与反应能力。研究表明,家畜的认知功能与其繁殖性能和畜牧生产密切相关。这篇综述重点对近年来家畜认知行为和认知功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认知对家畜繁殖、生产性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概述,较系统地阐述了“神经血管单元”、表观遗传修饰以及线粒体对认知功能的调控机制,为家畜认知行为和认知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孙攀喜; 张重阳; 张景荣; 魏丽丽
    • 摘要: 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神经血管单元的概念,将对缺血性脑卒中(IS)的治疗从以神经元为中心的观点转移到微血管系统,而周细胞(pericytes)作为微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IS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周细胞的来源和特性及其在IS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现有证据展开综述,为治疗IS提出新的可能处理对策。
    • 韩富华; 刘剑刚; 孙林娟; 李南南; 官杰; 詹敏; 陈文洁
    • 摘要: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中药组分(人参总皂苷、银杏总酮酯、西红花总苷)对慢性脑缺血(CCI)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温控电流刺激C57BL/6J小鼠双侧颈总动脉制备CCI模型,随机将模型小鼠分为模型组、阿司匹林组(阳性对照,10 mg/kg)和中药组(益气活血中药组分,33 mg/kg),另设假手术组,每组16只。除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小鼠灌胃水外,其余各组小鼠灌胃相应药液,每天1次,连续8周。检测各组小鼠跳台潜伏期、跳台错误次数,观察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神经血管单元(NVU)超微形态结构,并检测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AChRs)蛋白及m RNA的表达水平和VEGF、血管生成素1(Ang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跳台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跳台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0.05);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NVU超微形态结构异常明显改善,脑组织中VEGF、α7 nAChRs蛋白及m RNA的表达水平以及VEGF、Ang1、bFGF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组分能够改善CCI所致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脑内NVU,恢复受损NVU的超微形态结构,调控脑内与NVU及记忆功能密切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 陈红阳; 贾壮壮; 赵磊; 赵晨阳; 郭利平
    • 摘要: 目的探究益气活血中药组分黄芪甲苷配伍川芎嗪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血管单元(NVU)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6 mg/kg)、黄芪甲苷组(40 mg/kg)、川芎嗪组(20 mg/kg)、黄芪甲苷配伍川芎嗪组(40 mg/kg+20 mg/kg)。各治疗组腹腔注射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7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mNSS)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尼氏(Nissl)染色观察脑缺血半暗带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缺血半暗带NVU组成部分神经元、内皮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周细胞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有效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脑缺血半暗带组织形态学变化,上调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番茄凝集素(LE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β)阳性表达,下调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Iba)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表达,促进神经血管单元损伤恢复,且配伍用药效果显著优于单独用药(均P<0.05)。结论益气活血组分黄芪甲苷配伍川芎嗪可促进MCAO/R大鼠神经血管单元损伤恢复,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胡梦艺; 石丽红; 杨珊莉; 饶婷; 游咏梅; 江一静
    • 摘要: 目的: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稳态探讨巨刺法改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大鼠运动功能的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S组)、模型组(IC组)、巨刺组(ON组)、非穴组(FON组)(各12只)。其中IC组、ON组及FON组大鼠制备MCAO模型,成模后ON组接受电针健侧“曲池”和“足三里”,FON组取穴位置的旁开5mm处电针干预7天,IS组和IC组不进行电针干预,仅进行模拟抓取。使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应用CatWalk步态分析对比各组大鼠运动功能;应用小动物磁共振成像系统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使用DTI衍生参数测量运动皮质、纹状体神经传导束各向异性分数比值(ratio fractional anisotropy,rFA);应用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缺血侧运动皮质神经元核蛋白(neuronal nuclei,NeuN)的表达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钙结合蛋白(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表达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闭锁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 1,ZO-1)及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变化。结果:干预7天后,与IC组相比,ON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mNSS评分降低(P<0.05);与IC组、FON组相比,ON组的平均运动速度加快、足印最大接触面积增加(P<0.05);与IC组、FON组相比,ON组的梗死体积减少、rFA值相对增加(P<0.05);与IC组、FON相比,ON组的NeuN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IC组、FON组相比,ON组的CD31表达显著升高、GFAP和Iba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IC组、FON组相比,ON组的ZO-1、Occludin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CatWalk步态参数、免疫荧光、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改善有一致性。结论:巨刺法改善MCAO大鼠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修复神经血管单元稳态有关。
    • 刘凡宁; 赫群
    • 摘要: 辛润通络法是叶天士根据《金匮要略》中药物的配伍特点创立的通络治法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神经血管病变中的一类,从中医角度来看,具有气血俱伤,瘀阻液亏的特点.现今中医理论研究常将“脉络(即血管系统)”受损作为DR病理改变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治疗方法,而忽视了气络(即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重要性.辛润通络法既可调气通络,又可养血润燥,切合了DR的病因病机.笔者旨在将DR与气络-血络系统、辛润通络治法有机结合,丰富DR的诊疗方案.
    • 龙倩; 王悬峰; 肖海
    • 摘要: 神经血管单元概念的提出强调了神经细胞、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相关组织基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研究脑卒中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是一类血管调节因子,在维护神经血管单元稳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以VEGF-A的作用最为突出.本文阐述脑卒中诱导VEGF-A发挥促血管生成、血管舒张、血管渗透性改变以及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发生等方面的作用,以期更加全面了解脑卒中诱导VEGF-A保护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寻找新的可能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