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相干断层扫描

光相干断层扫描

光相干断层扫描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专利文献340507篇;相关期刊31种,包括世界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伤害医学(电子版)等; 光相干断层扫描的相关文献由297位作者贡献,包括夏松、杨景元、赵欣宇等。

光相干断层扫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40507 占比:99.97%

总计:340605篇

光相干断层扫描—发文趋势图

光相干断层扫描

-研究学者

  • 夏松
  • 杨景元
  • 赵欣宇
  • 陈有信
  • 孙晓东
  • 李娟娟
  • 游志鹏
  • 陈浩宇
  • 黎铧
  • 万急凤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旭豪(综述); 洪颖(审校); 张纯(审校)
    • 摘要: 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因而在青光眼评估中尤为重要。OCTA对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主要在视盘旁区和黄斑区。青光眼患者视盘旁区全层和RPC血管密度显著下降,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以及视野缺损均匹配,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黄斑区则呈现血管密度下降,无血管区面积显著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青光眼,晚期青光眼以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CTA改变更显著。OCTA结果可受到高度近视和眼压变化的影响,视盘旁区的OCTA改变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更高。总体来看,OCTA可以为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表现以及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图像改变,包括青光眼视盘旁区微循环OCTA改变、黄斑区微循环OCTA改变、OCTA评估青光眼黄斑区与视盘旁区微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比较几个方面就OCTA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张文静(综述); 祁颖(审校)
    • 摘要: Schlemm管是房水外流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围绕前房角的环形管道,内壁由1层内皮细胞与小梁网相隔,外壁有25~35条集液管。目前的研究认为,Schlemm管是房水流出阻力的主要部位,对眼压调节起着重要作用。Schlemm管塌陷会引起眼压升高,导致眼底损伤,引起青光眼的发生。随着青光眼微创手术的发展进步,Schlemm管成为抗青光眼手术的重要部位。因此,对Schlemm管形态学的观察也变得尤为重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其中主要是超声生物显微镜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发展,对Schlemm管的研究已经从最初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离体眼的组织学研究,发展到活体内对Schlemm管的影像学观察。本文就Schlemm管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及离体和活体组织Schlemm管检测与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 苏锐锋; 苏畅; 谭小波; 董微莉
    • 摘要: 目的观察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厚度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筛查出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Keith-Wagener法Ⅳ级)患者,现血压已控制平稳者30例(30眼)纳入高血压组。并选取与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相匹配的健康人志愿者30例(30眼)纳入对照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对黄斑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进行检测并随访1年。结果随访开始时,高血压组视网膜厚度和pRNF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高血压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pRNFL平均值、上方区域、下方区域和鼻侧区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Ⅳ级)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pRNFL有不同程度增厚,血压控制后,水肿逐渐消退,但仍可导致视网膜、视神经纤维层的变薄,低于正常人,但pRNFL损伤呈不对称分布。
    • 王闯; 王浩; 庞辰久
    • 摘要: 目的比较2种高分辨率频域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RTVue XR-OCT和Cirrus 5000 HD-OCT测量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的差异和一致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7—9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52例52眼,由同一检查者分别使用RTVue XR-OCT和Cirrus 5000 HD-OCT测量角膜中央直径0~2 mm范围中心区(C区),距角膜中央2~5 mm范围内上方(S区)、鼻上方(SN区)、鼻侧(N区)、鼻下方(IN区)、下方(I区)、颞下方(IT区)、颞侧(T区)及颞上方(ST区)的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比较2种眼前节OCT测量相应区域的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的差异,分析其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RTVue XR-OCT测量角膜C区、S区、SN区、N区、IN区、I区、IT区、T区和ST区的角膜厚度分别为(521.73±29.85)、(554.31±32.38)、(553.54±33.30)、(546.96±32.05)、(537.54±32.10)、(532.13±31.51)、(528.42±30.38)、(532.25±30.08)和(544.85±30.70)μm,Cirrus 5000 HD-OCT测量的各区域角膜厚度分别为(526.77±30.62)、(555.13±33.32)、(558.08±32.57)、(554.46±31.42)、(548.29±31.84)、(539.69±32.74)、(536.19±32.40)、(533.38±31.90)和(543.83±32.02)μm,2种OCT测量各个区域的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种OCT测量的各区域角膜厚度值均呈强的正相关(r=0.99、0.89、0.95、0.97、0.95、0.93、0.96、0.97、0.92,均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2种OCT测量角膜上皮厚度的一致性欠佳。结论RTVue XR-OCT和Cirrus 5000 HD-OCT对角膜厚度测量差异较小,一致性较高,可相互替代;对角膜上皮厚度测量差异较大,一致性较差,不可相互替代。
    • 徐敏; 聂露娟; 张雪; 陈放
    • 摘要: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确诊的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75例75眼作为NDR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33例33眼作为NPDR组,另收集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人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RTVue XR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仪扫描受检者黄斑区3 mm×3 mm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采用Angio Vue软件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比较3个组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周长、非圆度指数(AI)、浅层和深层FAZ轮廓异常分级、浅层毛细血管网(SCP)和深层毛细血管网(DCP)血流密度和FAZ旁宽300μm区的毛细血管(FD300)血流密度,并分析各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间黄斑区FAZ面积、FAZ周长、AI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948,P=0.146;F=2.632,P=0.075;H=5.582,P=0.061)。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黄斑区浅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22.9%(8/35)、37.3%(28/75)和54.5%(18/33),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42.9%(15/35),70.7%(53/75)和87.9%(29/33),其中NPDR组浅层及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患者的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及SCP血流密度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呈负相关(r_(s)=-0.305、-0.330,均P<0.05),浅层FAZ轮廓分级与LogMAR BCVA呈正相关(r_(s)=0.353,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可见眼底病变前即可出现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及FAZ轮廓的异常,糖尿病患者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SCP血流密度及浅层FAZ轮廓分级等微循环异常与视力存在相关性。OCTA在监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进展和识别影响视功能的微循环参数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 陶继伟; 陈焕; 沈丽君; 林晶晶; 陈亦棋; 毛剑波; 方佳
    • 摘要: 目的评估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系列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且行iOCT检查的患者316例316眼。记录iOCT扫描时间和结果、与术者显微镜下观察判断的一致性及其对手术治疗策略的影响,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316眼中有271眼成功完成iOCT检测,占85.8%,平均扫描时间为(3.54±2.30)min;在271眼扫描成功患眼中,特发性黄斑裂孔51眼,黄斑前膜95眼,致密玻璃体积血50眼,黄斑板层裂孔30眼,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12眼,高度近视黄斑病变33眼;iOCT检查结果与术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判断不一致的有45眼,占16.6%,其中有27眼术中改变手术策略,占10.0%。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2眼内界膜剥除后内层视网膜桥状连接,改为空气填充玻璃体腔;15眼内界膜剥除后出现裂孔边缘纤细的条状高反射,称为Hole-door现象,占32.6%;裂孔直径>400μm的黄斑裂孔中出现Hole-door现象患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外界膜连续性均优于未出现Hole-door现象患眼。黄斑前膜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8眼黄斑前膜残留,占8.4%,其中3眼增加黄斑前膜剥除操作,56眼出现黄斑前膜剥除后继发改变,占58.9%。致密玻璃体出血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17眼黄斑结构正常,占34.0%,33眼黄斑结构异常,占66.0%;14眼iOCT检查黄斑结构与术中显微镜下判断结果不一致,占28.0%,其中11眼增加了黄斑前膜剥除操作。结论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可指导术中选择更合理的手术方式,预测术后恢复情况,提高术后疗效。
    • 段恺睿(综述); 张弘(审校)
    • 摘要: 人工智能(AI)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在医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眼科诊疗过程中产生大量影像学资料,而AI在图像识别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将AI应用于眼科影像已逐渐成为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报道AI技术成功应用于眼科疾病的诊断、分型、分期、治疗途径和治疗效果随访跟踪,如闭角型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此外,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将AI技术应用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识别、判读,进而诊断眼科疾病,同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本文就目前AI结合OCT和OCTA图像在眼前节疾病、眼底疾病等眼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薄其玉; 孙晓东
    • 摘要: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发病机制复杂,黄斑新生血管(MNV)是其关键致病因素,目前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nAMD的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眼底影像技术不断发展,具有无创、快速、分层、高清功能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技术在nAMD的诊断、鉴别诊断、疾病动态监测及治疗随访方面呈现出强大的优势,临床医生对OCTA在nAMD等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OCTA临床应用价值也在不断被认知,但目前对其在nAMD和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治疗随访中的应用价值尚认识不足。我们通过对近年来OCTA研究大量相关文献的回顾,并结合本研究团队近年来采用OCTA对nAMD和PCV病程监测和治疗效果随访的临床实践,对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本文阐述了基于长期OCTA系列研究获得的对AMD诊疗价值的最新认知、AMD应用OCTA影像检查时的新发现及其对眼科临床实践的影响,展望了OCTA影像检查对nAMD复发和对抗VEGF治疗反应的预测作用,以及OCTA影像在nAMD治疗和随访方案制定和优化中的临床价值,希望临床医生关注并重视OCTA在AMD长期治疗监测和随访中的临床价值和指导作用。
    • 范雯; 陈强; 戈伟中; 刘庆淮; 袁松涛
    • 摘要: 目的通过计算机自动分割方法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分期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体积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88眼,其中,男27例32眼,女37例56眼;平均年龄(62.7±7.4)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3.7±7.2)年。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参照早期DR治疗研究组制定的分级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糖尿病无DR(NDR)组28眼、非增生型DR(NPDR)组36眼和增生型DR(PDR)组24眼。同期纳入与患者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19人32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D-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和自动分割方法计算受检眼SFCT和脉络膜体积。结果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和PDR组SFCT分别为(277.8±45.3)、(220.9±38.7)、(231.8±26.7)和(252.0±42.2)μm,脉络膜体积分别为(8.8±1.0)、(7.6±1.3)、(8.2±0.9)和(8.7±1.0)mm 3,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615、7.711,均P<0.001);NDR组和NPDR组SFCT和脉络膜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DR组SFCT和脉络膜体积较NDR组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DR患者SFCT变薄、脉络膜体积减小,而随DR程度的加重,SFCT逐渐增厚,脉络膜体积增加。
    • 夏松; 杨景元; 赵欣宇; 陈有信
    • 摘要: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为(68.59±8.52)岁。所有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A检查,观察息肉和BVN的OCTA影像特征,并计算其OCTA的检出率。结果所有PCV患者ICGA图像上均可观察到明确的高荧光息肉病灶,其中38眼的ICGA图像上可观察到BVN结构。OCTA图像显示息肉为点状、环状、团簇状或结节状高反射信号,共检测出45眼中35眼的息肉病灶信号,检出率为77.8%。OCTA能清晰显示38眼的BVN血管结构,检出率为100.0%。结论OCTA能无创地显示PCV的息肉病灶和BVN结构,结合en face图像和B扫描图像能实现对病灶的定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