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视盘

视盘

视盘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670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35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国际眼科纵览、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视盘的相关文献由1447位作者贡献,包括秦志尚、虞立新、尚志武等。

视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4 占比:49.8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335 占比:50.00%

总计:670篇

视盘—发文趋势图

视盘

-研究学者

  • 秦志尚
  • 虞立新
  • 尚志武
  • 金泳汉
  • 徐亮
  • 吴玲玲
  • 姜加伟
  • 顾华新
  • 刘杏
  • 段宣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卫; 周骅; 刘宇红; 张荣芬
    • 摘要: 在眼底图像自动分析中,视盘与黄斑的定位是实现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或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先决条件。提出一种实现眼底图像中视盘与黄斑同时定位检测的新方法,使用YOLOv4-tiny算法定位检测,将该算法移植到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同时定位眼底图像中视盘和黄斑的位置,而且也是利用高层综合(high level synthesis,HLS)语言和时分复用技术实现38层中型神经网络的首次尝试。实验采用公认的COCO数据集和Kaggle-Diabetic Retinopathy Detection竞赛中的381幅眼底图像对算法进行训练,将训练后的算法移植到FPGA平台后视盘和黄斑定位的平均正确率(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为96.11%,检测一张图片只需要150.445 ms,在相关领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吴慧慧; 张雪; 王艳; 刘彦; 罗娜; 陈放
    • 摘要: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观察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DR)的糖尿病(DM)患者和合并轻-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DM患者视盘微循环和神经结构变化。方法纳入noDR的DM患者52例(noDR组,97只眼)、合并轻中度NPDR的DM患者20例(轻中度NPDR组,30只眼),同时选取健康者30例(对照组,53只眼)为研究对象。采用OCTA仪行视盘区扫描。比较3组视盘区总血流密度(tVD)、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VD)及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分析视盘旁cVD与pRNFL厚度的相关性。结果noDR组视盘cVD、视盘旁下半侧区cV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oDR组、轻中度NPDR组pRNFL厚度分别为(117.98±10.60)、(111.37±10.19)、(116.70±10.81)mm,noDR组小于对照组、轻中度N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患者视盘旁cVD与pRNFL厚度呈正相关。结论在DR临床前期,DM患者视盘区微血管及神经结构已经出现损害,且神经纤维层损害比微血管损害更显著。DM患者视盘神经和微血管损害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程翠杰; 谢驰; 方严
    • 摘要: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视盘区微血管密度(MVD)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眼轴长度(AL)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于2020-05/2021-01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招募51名健康受试者,符合标准共94眼依据AL划分为三组,23mm≤AL<24mm且等效球镜度数(SE)+0.50~-0.50D为正视组31眼,24mm≤AL<26mm且-0.75≤SE<-6.00D为低中度近视组32眼,AL≥26mm且SE≥-6.00D为高度近视组31眼。利用OCTA对受试者视盘为中心的4.5mm×4.5mm扫描区成像并自动定量测出视盘不同分区的MVD和RNFL厚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ISNT四分区中,颞侧RNFL厚度与AL呈正相关(r=0.343,P<0.05)。上侧、下侧及鼻侧象限RNFL厚度与AL呈负相关(r=-0.341、-0.289、-0.269,均P<0.05)。在Garway Heath分区法中,颞上象限RNFL厚度与AL呈正相关(r=0.382,P<0.05),鼻上、鼻下及下鼻象限RNFL厚度、MVD与AL呈负相关(r=-0.226、-0.211、-0.369、-0.316、-0.304、-0.241,均P<0.05)。盘内整体MVD随AL增加而密集(r=0.376,P<0.05),而盘周MVD却与AL呈负相关(r=-0.361,P<0.05)。结论:视盘区MVD变化、RNFL厚度与AL紧密相关。随AL增加,鼻上、鼻下和下鼻象限RNFL厚度和MVD均减少,盘周整体MVD降低,颞上象限RNFL厚度及盘内MVD增加,尤以高度近视患者变化显著。
    • 李小豪; 张丽; 李慧; 杨晓伟; 赵文帅; 韩牧园; 张薇
    • 摘要: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定量分析糖尿病肾病(DKD)患者的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的微循环和结构改变,探索能够预测DKD发生、发展的无创有效监测指标。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01/2021-01期间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的糖尿病患者52例,包括DKD组23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和非DKD组29例(不合并糖尿病肾病),另选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组。所有患者均行裂隙灯显微镜、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及眼底彩照检查。应用OCTA扫描所有参与者的黄斑及视盘,检测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SCP-VD)和深层血流密度(DCP-V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周长、FAZ周围300μm区域中心凹血管密度(FD300)、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盘旁血流密度(peripapillary-V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并分析OCTA这些参数改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期与DKD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旁中心凹、中心凹周围(SCP-VD、DCP-VD)、peripapillary-VD、FD300在健康组、非DKD组、DKD组均呈逐渐减小趋势(P0.05)。FAZ面积和GCC厚度在健康组、非DKD组、DKD组均呈逐渐增大趋势(P<0.05);DR分期与DKD分期呈正相关(rs=0.648,P<0.05);旁中心凹SCP-VD、旁中心凹DCP-VD、中心凹周围DCP-VD与DKD分期呈负相关(rs=-0.535,P=0.009;rs=-0.712,P<0.001;rs=-0.641,P=0.001);与非DKD组相比,DKD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收缩压、较低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更高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P<0.05)。结论:通过OCTA可以检测到DKD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及结构改变,表现为黄斑区和视盘周围血流密度降低、FAZ面积增大、GCC增厚。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视网膜血管密度随肾功能损害而降低,这提示视网膜血流密度或许可以作为预测DKD严重程度的一项无创、有效监测指标。
    • 陈旭豪; 洪颖; 张纯
    • 摘要: 目的基于OCT评估高眼压症(OHT)患者视盘结构和微循环的特征。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OHT患者(OHT组)56例(56眼),收集同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POAG组)33例(33眼)和健康人群(正常对照组)39名(39眼),采用OCT测量受试者杯盘比、Bruch膜开口(BMO)宽度、最小盘沿宽度(MRW)和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OCTA测量受试者视盘血管密度(VD),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比较各组受试者以上指标的组间差异,并通过Bonferroni校正调整检验水平。结果与OHT组比较,POAG组患者的杯盘面积比、垂直杯盘比、水平杯盘比和视杯体积均增加,盘沿面积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各组受试者间的BMO宽度和MR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OHT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视盘旁RNFL厚度均高于POAG组(均为校正P0.05)。在微循环指标的比较中,OHT组患者的视盘旁VD高于POAG组,POAG组患者视盘旁VD低于正常对照组,OHT组患者视盘旁VD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校正P<0.05)。OHT组患者视盘内VD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OHT患者的视盘区域结构与正常人群无差异,视盘区域会出现VD下降,POAG患者的视盘结构及微循环损伤重于OHT患者。
    • 吴星; 黄烨霖; 叶子; 马彤; 陈羽中; 王大江
    • 摘要: 背景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性的致盲性眼病,研究青光眼眼底图像特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专业临床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诊断模型,能够快速、客观地对青光眼患者眼底图像进行判断。目的评价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眼底分析技术的青光眼病灶诊断系统的性能,并利用该系统探索青光眼疾病进展中的杯盘比发展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4月4000例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完成眼底照相患者的眼底照片,将采集的眼底照片进行视杯、视盘及视网膜纤维层缺损的分割标注、病灶多标签的分类标注及青光眼分期标注,获得眼底照片-青光眼数据集。建立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模型的人工智能青光眼病灶诊断系统,并随机选取眼底照片进行内部验证以评估系统性能。利用该人工智能系统对不同分期的青光眼眼底照片进行杯盘比识别计算,分析随青光眼疾病进展的杯盘比分布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应用了6837张眼底照片,其中60%(4102张)用作训练集,40%(2735张)用作验证集。在验证集中人工智能青光眼病灶诊断系统在视杯分割预测结果上召回率平均为0.837,精确度平均为0.814,交并比平均为0.816,AUC平均为0.874;在视盘分割预测结果上召回率平均为0.928,精确度平均为0.926,交并比平均为0.916,AUC平均为0.941;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defect,RNFLD)分割预测结果上召回率平均为0.653,精确度平均为0.612,交并比平均为0.480,AUC平均为0.749。在验证集中人工智能青光眼病灶诊断系统在局限性RNFLD病灶预测结果上准确度平均为0.890,敏感度平均为0.896,特异性平均为0.638,AUC平均为0.893;在弥漫性RNFLD病灶预测结果上准确度平均为0.950,敏感度平均为0.744,特异性平均为0.961,AUC平均为0.901;在视盘出血病灶预测结果上准确度平均为0.966,敏感度平均为0.650,特异性平均为0.967,AUC平均为0.969;在视杯切迹病灶预测结果上准确度平均为0.951,敏感度平均为0.794,特异性平均为0.957,AUC平均为0.892。对不同分期的青光眼眼底照片进行杯盘比识别计算,杯盘比值随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进展逐渐增大。结论将人工智能眼底分析技术应用于青光眼病灶诊断系统,可以为实现青光眼筛查提供思路。
    • 洪薇薇; 马鹤; 单白洋; 宋清雪
    • 摘要: 目的分析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视网膜厚度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NAION患者50例,将50只患眼作为观察组,对侧50只健眼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视野、视力、光学相干断层图像(OCT)特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视盘面积、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视杯容积、视杯深度、最大视杯深度和视杯形态测量、视野敏感度均显著减少(P0.05)。与确诊时相比,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RNFL、ONL、GCIP和INL明显变薄(P<0.05)。观察组ONL与MD呈负相关(r=-0.453,P<0.05),RNFL与BCVA呈正相关(r=0.455,P<0.05)。观察组治疗1月后GCIP、ONL与MD有相关性(r=0.522、-0.442,P<0.05),且GCIP与同期的BCVA呈负相关(r=-0.460,P<0.05)。结论NAION不同时期视网膜各层厚度会出现不同变化,可能与患者视功能有一定关系。
    • 李逸丰; 魏文斌; 鲜军舫; 杨文利; 李栋军; 王子杨; 陈伟; 赵琦; 崔蕊; 沈琳; 刘倩
    • 摘要: 目的 探讨视盘毛细血管瘤的超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临床确诊的7例视盘毛细血管瘤,总结超声检查中病变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继发改变及病变内血流情况.结果 7例患者超声均可测及视盘前占位性病变.病变大小:基底径(5.39±1.90)mm×(4.79±1.28) mm,高度(3.61±1.37) mm.病变形态:5例呈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病变回声强弱:3例病变内部为中回声,4例病变内部为高回声.内回声均匀:5例内回声均匀,2例内回声不均匀.继发改变:6例存在继发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混浊,1例伴有其他部位的视网膜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有病例均可在病变内部测及血流信号,呈树枝状、条状或斑点状,血流频谱为动脉-静脉相伴行的血流频谱.结论 视盘毛细血管瘤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超声检查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和随访依据.
    • 茅前; 江旻珊; 魏静
    • 摘要: 基于数字眼底图像进行视盘视杯分割是青光眼常用的诊断方法.为了更加精确地分割视盘视杯,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U-Net的视盘视杯分割方法.在传统U-Net的基础上,使用残差块改进了下采样部分,并使用卷积操作改进U-net中的跳层连接部分,使网络更加充分地获取特征信息.使用多种性能指标对训练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视盘模型和视杯模型在DRISHTI-GS数据集上的DICE系数分别达到了98.3%和97.2%,IOU系数分别达到了93.2%和88.5%.
    • 陈欢; 杜虹; 李东辉; 原铭贞; 陈有信
    • 摘要: 目的 观察近视盘视网膜毛细血管瘤(RCH)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随访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随访时间>12个月的近视盘RCH(JRCH)患者14例15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7例8只眼;平均年龄(29.8±12.7)岁.孤立型JRCH 6例,均为单眼患者,其中合并单个周边部RCH 1例;合并von Hippel-Lindau病8例,其中双眼RCH患者5例.15只眼中,合并周边部RCH 6只眼.单纯观察3只眼,行单纯光动力疗法(PDT)或PDT联合其他治疗12只眼.平均随访时间55.2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长期治疗效果.结果 初诊时,15只眼中,视力<0.1者3只眼,0.1~0.4者5只眼,>0.5者7只眼.内生型、固着外生型JRCH分别为12(80%,12/15)、3(20%,3/15)只眼.瘤体大小1/4~4个视盘直径(DD);合并黄斑水肿、视网膜前膜、黄斑裂孔分别为11、5、1只眼.瘤体直径<1 DD者3只眼,初诊时视力为0.6~1.0,未行治疗.随访时间12个月者2只眼,120个月者1只眼.末次随访时,视力保持稳定,瘤体未增大.瘤体直径1.0~2.5 DD者6只眼,初诊时视力0.06~0.6;伴视网膜渗出.单纯PDT治疗5只眼,PDT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1只眼.随访时间12~84个月.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或稳定5只眼,下降1只眼.合并周边部RCH者6只眼,其中同时合并视网膜脱离4只眼、视网膜前膜2只眼、玻璃体积血1只眼,初诊时视力0.02~0.6.均行PDT联合经瞳孔温热疗法、巩膜外放液、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2~132个月.末次随访时,视力均下降.结论 JRCH多于青壮年出现症状,双眼发病常见于von Hippel-Lindau病患者;瘤体可引起视网膜渗出、黄斑水肿、视网膜前膜和黄斑裂孔,造成视力缓慢下降.PDT和(或)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中等大小瘤体且伴有视网膜渗出者,可长期保持视力稳定;瘤体较大或合并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治疗效果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